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晁補之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晁補之

晁補之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晁補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鉅野(今屬山東鉅野縣)人,爲“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晁補之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晁補之
晁補之詩詞全集

好事近(中秋不見月,重陽不見菊)、 清平樂、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南歌子、 調笑、 御街行、 調笑、 鬥百花、 調笑、 鬥百花(汶妓褚延娘)、 調笑、 鬥百花(汶妓閻麗)、 洞仙歌、 鬥百花、 洞仙歌、 調笑、 鬥百草、 失調名、 調笑、 紫玉簫(過堯民金部四叔位見韓相家姬輕盈所留題)、 下水船、 好事近、 臨江仙(晁達州見和)、 臨江仙、 虞美人(代內)、 菩薩蠻(代歌者怨)、 永遇樂(贈雍宅璨奴)、 滿江紅(寄內)、 點絳脣(同前)、 鷓鴣天、 勝勝慢(家妓榮奴既出有感)、 西江月、 青玉案(傷娉娉)、 少年遊、 江城子(贈次膺叔家娉娉)、 碧牡丹(王晉卿都尉宅觀舞)、 青玉案、 臨江仙(代內)、 少年遊、 感皇恩、 生查子、 行香子(贈輕盈)、 驀山溪、 驀山溪、 減字木蘭花(和求仁南郡都別)、 滿庭芳、 楊柳枝、 一叢花、 臨江仙、 上林春(韓相生日)、 萬年歡(寄韻次膺叔)、 點絳脣(同前)、 浣溪沙、 惜奴嬌、 菩薩蠻(同前)、 虞美人(用韻答秦令)、 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 引駕行(同前亦名長春)、 清平樂、 綠頭鴨(韓師樸相公會上觀佳妓輕盈彈琵琶)、 梁州令(同前)、 鷓鴣天、 安公子(和次膺叔)、 鳳簫吟(永嘉郡君生日)、 千秋歲、 虞美人(羊山餞杜侍郎郡君十二姑及外弟天逵)、 鷓鴣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 千秋歲、 臨江仙(信州作)、 菩薩蠻、 定風流、 萬年歡(次韻和季良)、 醉落魄(用韻和李季良泊山口)、 江神子(廣陵送王左丞赴闕)、 南歌子(譙園作)、 憶少年(別歷下)、 水龍吟(始去齊,路逢次膺叔感別敘舊)、 浣溪沙(廣陵被召留別)、 青玉案(同前)、 臨江仙(同前)、 生查子(同前感舊)、 臨江仙(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別)、 御街行(待命護國院,不得入國門。寄內)、 一叢花(再呈十二叔)、 西平樂(廣陵送王資政正仲赴闕)、 一叢花(十二叔節推以無咎生日於此聲中爲辭,依韻和答)、 金盞倒垂蓮(次韻同寄霸師楊仲謀安撫)、 一叢花(謝濟倅宗室令郯送酒)、 金盞倒垂蓮(依韻和次膺寄楊仲謀觀察)、 宴桃源、 虞美人(廣陵留別)、 阮郎歸、 阮郎歸、 八六子(重九即事呈徐倅·祖禹十六叔)、 玉蝴蝶、 阮郎歸(同十二叔泛濟州環溪)、 尉遲杯(亳社作惜花)、 古陽關(寄無霅·八弟宰寶應)、 好事近(南都寄歷下人)、 尾犯(廬山一名碧芙蓉)

晁補之文學觀念

晁補之生活在北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幾帝期間,正值北宋王朝由盛漸衰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朝內新舊黨爭,日益尖銳、激烈。王安石的變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加上自身的弱點,最後失敗。北宋王朝在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以及朝政的危機中,越陷越深。昏庸的宋帝及統治集團已無力、也不可能改變和擺脫這一衰敗局面。在當時黑暗腐敗的社會裏,儘管晁補之有濟世之志,但不能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他在任職期間,雖頗有政績,但不被重用;相反,卻一次次受排斥、被貶官。

晁補之聯繫他仕途坎坷、鬱郁不得志的身世,憤怨抑鬱的心情凝聚於筆端,抒之於詞章之中。他這種情感,從其創作的許多詞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他於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貶監信州酒稅時寫的《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引自《晁氏琴趣外篇》卷二):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爲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這首詞寫他目睹夕陽江水、煙波暗淡、一片客船的蒼茫景象,心中產生出萬千思緒,不禁發出帝鄉歸路在何處的感慨。“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聯繫自己被貶職的境遇,以“斷魂素月”、猿鳥哀啼,烘托他的悽苦心境。“燭暗不成眠,聽津鼓”,表現出他淪落天涯、長夜不眠的悲苦。

晁補之一生嗜學不倦,文章名重一時。《宋史》本傳雲:“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於天成。尤精《楚辭》,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爲《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爲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爲通達世務。”晁補之散文流暢,其政論、論史之作,比較注重“事功”,並對空泛、迂腐、不切實際的議論,有所嘲諷。他除善文外,亦工詩詞書畫。其所作詩文凡70卷,名《雞肋集》,另有收錄晁補之詞作的《晁氏琴趣外篇》6卷,此兩種著作輯本,今均傳於世。

晁補之家世

簡介
  晁氏家族在宋代是仕宦世家,呂夷簡、曾鞏、陸游、葉夢得等是晁氏姻親,晏殊、蘇軾、黃庭堅、張耒、秦觀、陳師道、呂東萊、樑師成等與晁家均相友善。

高祖晁迪
  高祖晁迪,贈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簡爲尚書刑部郎中,知越州,贈特進吏部尚書。又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愨官至參知政事,可謂名重一時。

族叔晁端禮
  補之族叔晁端禮(1046年—1113年),字次膺。一作元禮。詞人。常與補之唱和。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進《並蒂芙蓉》詞,得徽宗稱賞,於是以承事郎爲大晟府協律。“與万俟雅言(詠)齊名,按月律進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七)未及供職即病逝。著有《閒適集》、《閒齋琴趣外篇》。由於世族的逐漸衰落。

父親晁端友
  補之父晁端友僅做過上虞令、新城令之類小官。

堂弟晁衝之
  補之堂弟晁衝之(生卒年不詳)字叔用。人。早年師事著名詩人陳師道,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爲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所列26人之一。其詩“專學老杜詩”。(《紫微詩話》)筆力雅健,風格高古,爲劉克莊、王漁洋等詩家所稱賞。有《晁具茨先生詩集》15卷。其子晁公武(約公元1105年—1180年),字子止,人稱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學者、目錄學家、藏書家,所著《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書目錄。

從弟晁詠之
  補之從弟晁詠之(生卒年不詳),字之道,少有異才,深受蘇軾賞識,著有文集50卷,已佚。

其他親人
  如其從叔晁端淑、從弟晁說之等,皆有文名。

晁補之生平

《宋史·晁補之傳》曰:晁[cháo]補之爲“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

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裏,可知晁補之(男)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薰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晁補之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

大宋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

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後以祕閣校理通判揚州。

紹聖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亳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

元符二年(1099年)爲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於任城呂村。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從弟晁謙之編次《雞肋集》。

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衝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爲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讚此文時說“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後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晁補之文學成就

概述
  晁補之少時即受到蘇軾知賞,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晁補之19歲時(《宋史》本傳雲時年17,誤),從父遊宦杭州,觀覽錢塘風物之盛麗,山川之秀異,於是寫了《七述》一文。此時,大文學家蘇軾正做杭州通判,喜歡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賦。晁補之以《七述》謁見蘇軾,蘇軾“讀之嘆曰:‘吾可以擱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宋史》本傳),具體原文爲“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晁君成集引》)
  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均有所建樹,《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四《雞肋集》提要說:“今觀其集,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聚,諸體詩俱風骨高騫,一往逡邁,並駕於張、秦之間,亦未知孰爲先後。”又卷一百九十八《晁無咎詞》提要雲:“其詞神姿高秀,與軾可肩隨。”胡仔在《苕溪漁隱坐話前集》卷五十一中則特別提出:“餘觀《雞肋集》,惟古樂府是共所長,辭格俊逸可喜。”

詩歌成就
  晁補之詩以古體爲多,七律次之,其詩善學韓愈、歐陽修,骨力遒勁,辭格俊逸。也有失於散緩,散文化傾向較顯著。今存詞160餘首,風格與東坡詞相近,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寫景、詠花、贈和、悼亡而外,還多寫貶謫生涯和田園風光,而綺豔語較少。有的篇章氣象雄俊,追步東坡,如《摸魚兒·東皋寓居》、《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等篇,詞氣慷慨,筆如游龍,爲後來名家所競效,有人認爲亦是辛棄疾詞所本。晁詞時有健句豪語,如“牙帳塵昏餘劍戟,翠帷月冷虛絃索”(《滿江紅·次韻吊汶陽李誠之待制》),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而趨於悽壯沉咽。
  他的詩風與張耒接近,而且以樂府詩見長。他的樂府詩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如《豆葉黃》:蒹葭蒼,豆葉黃,南村不見岡,北村十頃強。東家東滿箱,西家未上場。豆葉黃,野離離,鼠窟之,兔入畦。豕母從豚兒,豕啼豚咿咿,銜角復銜箕。豆葉黃谷又熟。翁媼衰,?糜粥。豆葉黃,葉黃不獨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棗紅皺。豆葉黃,穰穰何朊朊,腰鐮獨健婦,大男往何許?官家教弓刀,要汝殺賊去。這是一幅農村的風俗畫,它畫出了農民生活的艱辛和負擔的沉重。另一首著名的長篇歌行《芳儀怨》,是寫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後嫁孫某,又在宋遼戰爭中被遼聖宋所擄,封爲芳儀的悲劇:“秦淮潮水鐘山樹,塞北江南易懷土”,“國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雲信流傳”,辭句悽宛動人,當時曾傳誦一時。
  晁補之的詞風頗能追步蘇軾。如《洞仙歌·填盧仝詞》就是效法蘇軾的《哨遍》之隱括陶潛的《歸去來辭》的。《摸魚兒·東皋寓居》則被公認爲其代表作:“買陂塘,旋載楊柳,依稀淮岸湘浦。東皋嘉雨新痕漲,沙嘴鷺來鷗聚。堪愛處,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識破。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幕。”
  此詞先是描述歸來園的清麗景色,充分呈現嘯傲風月、寄興詩酒的意趣襟懷;過片轉而悔痛年輕時徒然爲館閣侍臣消磨歲月,接着迭用舊典坐實儒冠誤人,一時的榮華顯赫也不足恃,總不如歸隱高蹈。證諸有關史實及他的生平,就會明白晁補之心中實在是積鬱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憤懣,所以才激出“功名浪語”的反筆,質率徑直,酣暢奔瀉,以氣象的闊大見長,全然不同於傳統藝術規範的密麗婉曲。故《氣概》卷四說:“無咎詞堂廡頗大,人知辛稼軒《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闋爲後來名家所競效,其實辛詞所本,即無咎《摸魚兒·東皋寓居》之波瀾也。”此外,如《一叢花·十二叔節推以無咎生日,於此聲中爲辭,依韻和答》二首,簡直同《摸魚兒》如出一轍,只不過有些句子情緒更加激切,吐屬更爲率直髮露,猶似骨鯁塞喉,盡出方快。這與含蓄曲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風格實在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說晁補之屬豪放詞家,師承蘇軾,只是就其主導傾向而言,實際上,晁補之全部詞章中,傷春惜別、相思憶舊之傳統題材的作品仍佔約半數之多,並頗具清新蘊藉韻味與柔麗綿邈情調,合乎詞的當行本色。如他的《引駕行·梅精瓊綻》一詞,起首說春光滿園,人卻獨自落淚,中間略事點染,歇拍便揭示出“憶年時,把羅袂”的緣由:全在舊情難忘啊!過片轉過筆意呼應,只寫了戀人留在印象最深處的一個細微動作,則她的風采便躍然可見。那豔紅的櫻桃彷彿一根基線,將今春與去春連綴起來,韻華依然,芳姿歷歷能跡,人竟一去無音訊,當時的離別實出無奈,但此情有誰知,又堪向誰人道呢!全詞用鋪敘手法,章法縝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躍搖曳,率拙間饒見渾厚氣,表現出作爲駕馭長調的能力,得益於柳永處實多。
  又如《鷓鴣天》,上闋先以“欲上面湖”虛似,暗示蟄居貶地的苦悶,隨之點明“還思”齊州風物景光的本旨,見出眷念摯情。下厥慨喟年華漸老去,猶自連蹇仕途,以後縱或有幸重遊舊境,只怕也沒有當時豪興了。詞中即景言情,於輕歌微吟間透出流連遲迴的惆悵,雖淡淡,卻餘味繚繞不盡,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散文成就
  其散文成就高於詩,風格溫潤典縟,流暢俊邁。吳曾認爲四學士中,“秦、晁長於議論”,張文潛有“晁論崢嶸走珠玉”之句(《能改齋漫錄》卷十一)。他的記敘體散文,如《新城遊北山記》、《拱翠堂記》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敘議交織,均可看出蘇(軾)文的影響。著有《雞肋集》70卷,其中詩賦23卷,雜著散文47卷,有《四部叢刊》本。
  他的散文擅長描繪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記》《拱翠堂記》《有竹堂記》等,而以《新城遊北山記》最爲膾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鬆,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虯。松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墮石井,鏘然而鳴。鬆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鳥,黑如鴝鵒,亦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稍西,一峯高絕,有蹊介然,僅可步。繫馬石嘴,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里,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曲折依崖壁爲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氏善於繼承柳宗元寫山水遊記的傳統,風格峭刻峻潔,語言凝練簡樸。此文可見一斑。

作品集
  《宋史·氣文志》曾錄有晁補之《左氏春秋傳雜論》一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雞肋集》一百卷[6]和《晁補之集》七十卷。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均遭禁,現存的僅有《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卷,散文雜著四十七卷,系補之從弟晁謙之於紹興七年編成刊行於建陽。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慶元五年黃汝嘉本、明崇禎八年顧凝遠詩瘦閣依宋本重刊本、四部叢刊本。另補之現存一百六十餘首,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舊鈔《雞肋集詞》一卷本、舊鈔《晁補之樂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孫貽端刊《晁氏叢書》本、涵芬樓刊林大椿七卷本、吳昌綬煦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本,龍榆生《蘇門四學士詞·晁氏琴趣外篇》校點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