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唐代大李杜是指誰

唐代大李杜是指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大李杜指的是唐代著名的兩位大詩人李即是李白杜是杜甫。擴充一下,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

唐代大李杜是指誰

其二人因爲不凡的藝術成就被稱作大李杜(區別於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

  【人物介紹】

  詩仙李白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爲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生平

李白 (701-762年)唐朝,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爲“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詩歌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爲中華詩壇第一人。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爲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詩聖杜甫簡介

(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爲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爲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究煉字煉句的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爲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和《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歷史價值

不僅在唐代,而且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與“詩仙”李白齊名的詩人就是杜甫了。這兩位大詩人,一位作爲浪漫主義的最高峯,一位作爲現實主義的最高峯,不僅是盛唐時代詩歌發展到繁榮頂點的標誌,而且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