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賀知章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賀知章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賀知章爲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賀知章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賀知章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唐代

  賀知章的人物生平:

年少成名

賀知章早年遷居山陰。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聖元年(695)中進士、狀元,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官宦之路

賀知章中狀元后,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官太常少卿。十三年爲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後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晚年生活

天寶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爲道士,求還鄉里,捨本鄉宅爲觀,求周宮湖數頃爲放生池。詔許之,賜鑑湖一曲。玄宗御製詩以贈,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山陰五雲門外“道士莊”,住“千秋觀”,建“一曲亭”自娛,繁紙不過數十字。“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

其間,寫下《回鄉偶書二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爲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未幾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肅宗以侍讀之歸,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的主要成就:

書法

賀知章的作品被愛好書法者視爲珍品。他的墨跡留傳很少,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

賀知章書法善草隸,竇臮《述書賦》稱:“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採,實一望而寫憂。”竇蒙注云:“(賀知章)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竇氏兄弟評唐名家書多譏貶,惟推崇賀知章“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可知賀知章當時書法之聲譽。李白有《送賀賓客歸越寺》雲:“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爲世傳誦。

傳世書法作品中,墨跡有草書《孝經》、石刻《龍瑞宮記》等。《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詩歌

現存詩19首,多爲祭祀樂章和應制詩。

包括《詠柳一作柳枝詞》、《採蓮曲》、《答朝士》、《回鄉偶書二首》、《曉發》、《送人之軍》、《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謨字》、《順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聖制送張說巡邊》、《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製春臺望》等。

  賀知章被後人銘記的原因:

一是他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短短二十八個字的一首七言絕句,一千多年來老幼吟誦,流傳不衰,它牽動了多少遊子的思鄉之情,引發了多少讀者的內心共鳴。這首詩,被《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蘅塘退士列爲七絕第一。對熱愛故土的中國人來說,它的`魅力是永恆的。

二是他慧眼識英才:發現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並將李白推薦給唐玄宗。據唐·孟所撰的《本事詩》記載:“李太白初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這一際遇,使李白從一個尚無聲名的布衣,剎那間“名動京師”、“稱譽光赫”,成爲詩國的天子。

李白爲人,向以高傲聞名,很少有他稱許的人,但對賀知章,他尊重備至,寫了許多懷念賀知章的詩篇,如《對酒憶賀監》一詩: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爲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這是李白贈送給賀知章的又一首題爲《送賀賓客歸越》的七絕。賀知章雖比李白年長得多,但對李白的詩才卻十分佩服,曾譽其爲“謫仙人”,兩人可以說是忘年交。天寶三年(744)正月,賀知章辭京回鄉,這時李白正在長安,就贈給了他這首詩。

由於賀知章這次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還鄉的,而李白此時也正尊崇道學,因此詩中都圍繞着“逸興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氣來寫的。鏡湖即鑑湖,是紹興地方的風景名勝,以湖水清澄而聞名於世。李白想象友人這次回鄉,一定會對鏡湖發生濃厚的興趣,在那兒終日泛舟邀遊的。爲了突出賀知章的性格,詩中不再以賓客或賀監的官銜稱呼他,而乾脆稱他爲“狂客”,因賀知章晚年曾自號“四明狂客”。“賓客”到底沾上些官氣,與道士的氣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僅除了官氣,表現了友人的性格,而且與全詩的基調非常吻合。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記載的蘭亭盛會就發生在賀知章的故鄉山陰。而賀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這就使詩人想起了一個故事: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後,就請他書寫道教經典之一的《黃庭經》,並願意以自己所養的一羣白鵝來作爲報酬。由此詩人說,此次賀知章回鄉,恐怕也會有道士上門求書。當年王羲之書寫《黃庭經》換白鵝的事情,豈不又要在山陰發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敘述王羲之的故事,實際上是藉此故事來寫賀知章,盛讚賀知章書法的高超絕妙。

這首詩基本是李白信手拈來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山陰的鑑湖,另一個便是王羲之當年寫字換鵝的故事。全詩實際上所寫的也就是這兩件事。但它們卻都能表現出友人故鄉即山陰的地方特色,同時也都能顯示出賀知章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李白當時並未去過山陰,因此詩中所謂的“鏡湖”、“山陰道士”之類,實際上還都是贈別友人時的一種想象之詞。由此可見詩人爐火純青的詩藝。

三是賀知章在晚年告老還鄉時,受到當時皇帝唐玄宗的高規格待遇,玄宗率領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長安東門外設宴餞行,從皇帝開始,人人賦詩相贈,場面如此隆重,爲中國歷史上所罕見,堪稱中國文壇上的千古盛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賀知章在朝廷和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聲望和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