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毛姆《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範文大綱

毛姆《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給我吹頭髮的男孩,看起來不到二十歲的樣子,手法生澀,動不動就扯了我的頭髮,兩手的配合看起來也彆扭,可是,他的眼神特別專注,盯着手下的動作一絲不苟,看着鏡子裏的他,我原諒了頭皮上的刺痛,願意讓自己當一位未來理髮師手下的練習品。

毛姆《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範文

年前動了手術,醫生囑咐術後一個月要去複查,開學事忙,醫院又太遠,並一直拖到了五月下才去複診。一開始給我看診的醫生,諸多不耐,不耐心聽我的主訴,也不耐心翻查我厚厚的一沓病歷,只危言聳聽,嚇得我半死,最後跟我說,你還是要找你主刀的醫生,他才熟悉情況呢。對於看診病人的數目遠大於醫生能夠接待的數量的醫療現狀來說,我很能理解他的不耐,我也識趣地快速結束看診,讓他可以快點結束自己早上的工作。

前幾天,請了家政公司的人來家裏幫忙打掃,其中一位小弟弟,一位大姐。小弟弟初升隊長,言語間無不透露着些許得意,動輒就提“我們中層”如何如何,大姐在小弟弟面前反而顯得怯懦,唯唯諾諾地聽着吩咐。而在跟我單獨相處的時候,大姐話就多了,跟我聊孩子,聊工作,抱怨公司對工人的壓榨,拖欠工資什麼的。神態裏有對領導層的怨懟,卻也有着不得不從事這份工作的無奈。我能理解小弟弟初成領導的春風得意,也能理解大姐身後的辛酸堅持。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早前給學生上法律課的時候,課上讓他們嘗試去理解《社會契約論》裏的這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在那時人文主義興盛起來的歐洲,人人追求自由的歐洲,卻盧梭尚且給出了這樣的結論。而這裏枷鎖指的是什麼呢?人生到底有幾重枷鎖?現在又有幾重正在鎖着你,拷着我?

上次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就有學生推薦說,老師,你去讀讀看他的另一部小說,叫做《人生的枷鎖》。那時,你再談談你的讀後感吧。於是,種了草,終於挑了一個出差的機會,在飛機上讀完了上下兩冊。

都說《人生的枷鎖》是毛姆自己的自傳,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毛姆投入了許多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主人公從上學,到輟學去學當會計,覺得無聊後,又跑去巴黎學繪畫,發現自己資質一般後,又轉而去讀醫學,立志當一名醫生……因爲自小父母雙亡,寄養在伯父家裏,一生都在與當牧師的伯父做鬥爭,不聽從伯父的意見。而整本書其實就是在介紹他成長途中逐步拋卻外界社會鎖在他身上枷鎖的歷程。

菲利普天生有一隻腳殘疾,走路微瘸,從小在學校就受到了一些同學的惡意嘲笑,所以,他曾向上帝祈求,希望上帝能顯靈讓他的腿恢復健康,然而什麼都沒有發生,於是,宗教的信仰在他心裏就動搖了。也即是他拋開了社會第一重鎖在他身上的枷鎖;後來又着了魔地愛上了一位他自己都認爲並不值得愛的姑娘,(在我看來完全是缺心眼地)對那個姑娘付出,卻最終又從這個迷夢中走了出來,算是拋卻了愛情這個讓他掙扎難脫的枷鎖……當然,還有他輾轉多地,不停更換的職業學徒生涯,跑到倫敦去學會計,跑到巴黎去學畫,跑到醫學院去學醫……

書行最末,菲利普找到了共度一生的人,卻又放棄了自己要周遊世界的想法。他在書上做出了最終的選擇,但我卻有疑問,“菲利普真的拋卻所有的枷鎖了嗎?難道他不是又背上了新的?”或者說,這本書背後的作者,一生傳奇般的`毛姆老頭,“他真的做到了嗎?”

人類是羣居動物,離羣索居者稱爲隱士,其實是極少的。生活在人羣中,自然就容易淹沒在人羣之中,包括你的思考,包括你的聲音。久而久之,如若我們不按社會羣體的要求去做,不按社會羣體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會被當作一個奇怪的人,從而,我們自此就成爲了勒龐筆下的《烏合之衆》,丟失了自己的真我。

我一直堅信“人性本惡”,認爲人性的惡是不能輕易去測試的,就像斯坦福的監獄實驗,就像老婆們要測驗老公到底忠不忠誠。我們出生以後,接受禮義仁智信的教化,就是要用這一套規矩來規範自己的人性中的本性。自覺者,公序良俗自然就守住了,不自覺者,就需要用強制的法令來約束。因爲不肯信任人性的惡,故而,我就常常自省,覺得自己諸多缺點,今天犯了嗔戒,明日又破了癡戒,想讓自己淡泊名利,卻又往往因爲一次評比,一次計較,亂了心神;其實對物質需求不是太高,但是仍然會去追求女人的虛榮;明知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卻又多愁易感……每次自省完,感慨這渾身毛病如何是好。可又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不好改,也懶得改了。於是,又勸自己,這世上聖人高僧又有幾個,何苦如此嚴苛地拷問自己,俗世紅塵,在裏面摸爬滾打,活得熱鬧就好啊。

你看,其實說來說去,這些欲啊,無非啊,就是逃不脫這人類社會。上位者們編撰出一套套理論、一個個“虛構的故事”(請參看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重重枷鎖,讓俗世中人不得不遵循,不得不自覺自願地套上這一重那一重的鎖。好運的,能找到自己套上枷鎖的意義;不走運的,被這重重枷鎖裹挾着活完了一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敢拿“五花馬,千金裘”去換美酒,“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太白,歷史上又有幾個?

少年時讀三毛,羨慕她往來世界的自由,佩服她隨心所欲的勇氣,更是沉迷於她情感真切的文字。可人到中年,再讀一次“同齡”的三毛寫的書,卻不再在意文字的優美,只是被字裏行間的孤獨、失落、悲傷的情緒貫穿了靈魂,看完後,卻是久久不能平靜。肆意如三毛,不也是被那一場場“座談會”的枷鎖,被那永世不得解脫的愛情枷鎖,被那“三毛”的名字,鎖住了一生麼?

我不知道這算三毛《夢裏花落知多少》的讀後感,還是毛姆《人生的枷鎖》讀後感,還是反省自己後的諸多失望。我只覺得人性複雜,人慾繁多,自生枷鎖,無有解脫。

我也終於理解了年少輕狂,痛罵體制,寫出了《三重門》的韓寒,在年過三十後爲什麼寫出了“我們聽過了許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樣的臺詞。因爲,人生越到後來,越理解人性,也越對自身是否能超脫人慾而感到懷疑。

年少風流,只是享受。年紀漸長,就會惶惑:

面對自己的貪嗔癡,如何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