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故事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導語: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下面是關於他的故事,歡迎閱讀: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故事

 恩愛夫妻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金,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爲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閒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旗亭畫壁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年冬天,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在長安閒居時。在一個飄着小雪天氣裏,三人一塊到旗亭飲酒。當時酒樓裏有梨園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時,出來四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開始演唱當時著名詩人的詩歌。三個人邊喝酒,邊在旁邊觀看。高適突然說:“我們三個在詩壇上也算有點名氣,平時從來沒有分出高低來。今天我們打個賭,看這四個姑娘唱誰的詩多,就算誰贏。”三人紛紛表示贊同。第一個姑娘出場就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高興地說:“是我的。”第二個姑娘接着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高興地說道:“這是我的絕句。”第三個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十分得意地說道:“又是我的。”王之渙這下真急了,負氣地說:“這三個唱歌的姑娘長相也不怎麼漂亮,唱的詩也沒什麼高明之處。”他接着指着四個姑娘中最漂亮的一個說:“這個穿紅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詩,我這一輩子就不再寫詩了!”不一會兒,那個姑娘果然出場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正是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三人一聽,哈哈大笑。

 憤然辭官

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爲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優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裏,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爲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也爲衆多學子提供了參考。

慈禧嘉賞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有一天,她讓一個書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渙的《涼州詞》爲她題寫在一把扇面上,這個大臣不敢怠慢,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哪知道他過於緊張,一不小心漏掉了一個“間”字。慈禧拿到寫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負我沒有讀過王之渙的《涼州詞》,怎麼少寫了一個“間”字?”這個大臣當時嚇得冷汗直冒,因爲這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這個大臣突然靈感一閃,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爺,我哪敢漏掉了一個“間”字啊,只是覺得王之渙的這首改成了一首詞,其意境和韻味會大大增加。”於是,他連忙給慈禧太后讀到: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慈禧接過扇子反覆誦讀了幾遍,野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於是轉怒爲喜,重重地賞賜了這位大臣。由此可見,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的藝術魅力。

智審黃狗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在文安縣做官時,受理過這樣一個案子。30多歲的民婦劉月娥哭訴:"公婆下世早,丈夫長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鄰家推碾,小姑在家縫補,我推碾回來剛進門,聽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裏跑,在屋門口撞上個男人,廝打起來,抓了他幾下,但我不是他的對手,讓他跑掉了。進屋掌燈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經斷氣。"王之渙通過庭審家裏有狗,但是狗沒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廝打,確定殺手是高個並且背上有抓痕。繼而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