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王勃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王勃

王勃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王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王勃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王勃
王勃詩詞全集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 滕王閣序、 秋江送別二首、 別人四首、 九日重陽節、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普安建陰題壁、 臨江二首、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夜興、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舍、 始平晚息、 他鄉敘興、 出境遊山二首、 寒夜思友三首、 登城春望、 九日懷封元寂、 冬郊行望、 林泉獨飲、 落花落、 山中·長江悲已滯、 春園·山泉兩處晚、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早春野望、 春遊·客念紛無極、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贈李十四四首、 春莊、 山扉夜坐、 易陽早發、 林塘懷友、 羈遊餞別、 羈春、 銅雀妓二首(王勃)、 晚留鳳州、 長柳·晨徵犯煙磴、 秋日仙遊觀贈道士(一作駱賓王詩)、 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 三月曲水宴得煙字、 秋日別王長史、 泥谿、 觀內懷仙、 傷裴錄事喪子、 對酒春園作、 深灣夜宿、 春日還郊、 焦岸早行和陸四、 八仙徑、 遊梵宇三覺寺、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秋夜長(王勃)、 重別薛華、 觀佛跡寺、 雜曲`智瓊神女、 別薛華、 郊園即事、 忽夢遊仙、 散關晨度、 郊興、 懷仙、 尋道觀、 仲春郊外、 詠風`肅肅涼風生、 聖泉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山亭夜宴、 江南弄(王勃)、 白下驛餞唐少府、 春日宴樂遊園賦韻得接字、 滕王閣詩、 餞韋兵曹、 上巳浮江宴韻得址字、 臨高臺(王勃)、 送盧主簿、 倬彼我係、 麻平晚行、 採蓮曲(樂府作採蓮歸)、 雜曲歌辭。雜曲、 雜曲歌辭。秋夜長·殊未央、 相和歌辭。採蓮歸、 相和歌辭。江南弄-江南弄、 相和歌辭。銅雀妓-妾本深宮妓

王勃成就

王勃的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於著錄的有《周易發揮》 5卷、《次論語》 5卷(一作10卷)、《千歲歷》、《顏氏〈漢書〉指瑕》、《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祕略》) 10篇、《合論》10篇、《黃帝八十一難經注》、《元經傳》、《舟中纂序》 5卷、《醫書纂要》1卷等。這些著作除個別篇章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臺祕略論贊》被收入《文苑英華》,餘皆亡佚。

王勃生平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代人。

出身於豪門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號文中子;叔祖王績是著名詩人;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從祖王績,王績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爲人稱道。王勃曾有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嘆。

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爲“王楊盧駱”,世稱“初唐四傑”。他們四人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樑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衆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他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株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贊其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爲沛王李賢徵爲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爲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亡,時年27歲,一說,26歲。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餘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爲準,認爲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後世的人們只知《滕王閣序》文采的不朽,卻不知當時王勃對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懷念。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爲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爲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分爲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爲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代表作《檄英王雞》,《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軼事

《唐摭言》: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爲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爲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衆揮筆而書。閻都督很是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叫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爲不朽名篇。

序風波
  相傳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閻大人女婿吳子章(相傳有過目不忘之才)被搶風頭,大怒,譏諷王勃詩作是抄襲自己的,《滕王閣序》是自己宿構的詩,王勃是抄襲自己的,是偷背出來的!見閻大人和衆士不信,吳子章當衆將《滕王閣序》一字不落地背出來,衆人皆大驚,對王勃起了疑心,懷疑王勃抄襲。王勃毫不驚慌,反問道:“吳兄過目不忘,令人佩服,但這首詩末尾還有序詩嗎?”吳子章不能答,只見王勃起身揮墨,文不加點,寫下一首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罷,衆人皆服,無不稱讚,相信《滕王閣序》實乃王勃所作。吳子章羞赧而退!

仿“曲水流觴”
  《三月上巳祓禊序》又名《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嘉泰會稽志》卷十載:“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運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浙東詩人曾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曆浙東唱和(57詩人)。
  《全唐文》卷一八一《三月上巳祓禊序》:“永淳二年”句訛誤。按:如前面所述王勃卒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十二月,而距永淳二年,王勃已卒七年,安能作此《序》乎?《浙江通志》卷四五所錄之《王勃修禊雲門獻之山亭序》(即《三日上巳祓禊序》)“永淳二年”云云,乃因襲舊文而承其誤也。王勃遊浙東,似亦在上元二年王勃從鍾陵出發至九月九日到洪都這段時間。王勃在越州作的一些詩文,均在《全唐文》、《全唐詩》和《全唐詩補編》中。其中,《三月上巳祓禊序》雲:“況乎山陰舊地,王逸少之池亭,永興新交……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獻之山亭也。”這裏的“新交”二字,說明他到越不久。“三月上巳”即三月上旬,這是他與新交於敬之山亭祓禊的時日。(詳見竺嶽兵《王勃越州行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