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古代詩人杜甫

古代詩人杜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杜甫與李白是同時代人,一爲詩仙,一爲詩聖。但杜甫比李白還多了一個美稱:情聖。誰封的,梁啓超也。梁啓超說:中國文學界篤情聖手,沒人能比得上杜甫,所以我叫他情聖。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先儒謂杜子美情多……中國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說:中國言夫婦之情之最好者,莫如處亂離之世如杜甫……引用這幾段名人評價杜甫的文字,只爲說明一個問題,讀杜甫,必讀杜甫之情。杜甫之情雖發生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但其真情真美的現實意義,早已跨越時空,爲我們現代人樹立了永恆的榜樣。唐君毅在他的《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夫婦之相處,恆重其情之能天長地久,歷萬難而不變。而唯在離別患難之際,其懷念之深厚處乃見……杜甫與妻子楊氏患難之中盡顯情深意長,正印證了唐君毅這段話之深刻內涵。杜甫一生爲妻子寫了二十多首情詩,其中最著名的兩首是《月夜》和《一百五日夜月》。看似不多,但卻蘊涵了超出一般想象的甜美愛意。

古代詩人杜甫

杜甫和李白一樣都屬“大齡剩男”類。李白26歲結婚,杜甫29歲迎娶。兩人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都屬“高攀”性質的婚姻,娶了大官的千金。李白的兩任妻子都是宰相之孫女,而杜甫之岳父雖然官沒那麼大,但卻是當朝農司少卿(相當於農業部副部長),不比那過氣的宰相差多少。杜妻楊氏雖爲官宦千金,但在她身上卻看不到一點嬌嗔之氣。她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善良賢淑,通情達理,持家有方,任勞任怨。尤爲可貴的是,面對杜甫這樣一位心氣清高、在撈錢方面極不稱職的丈夫,她從不指責和抱怨丈夫的書呆子氣。清苦的日子裏,她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用全身心付出來操持這個經常處在風雨飄渺中的家庭,這是令杜甫最爲感動和感激的地方。在杜甫心裏,娶了楊氏,就等於娶了安寧,娶了幸福。

中國歷史上儒家除了大談“夫妻有別”和“夫爲妻綱”,關於丈夫如何對待妻子,如何尊重妻子,如何愛戴妻子,孔孟之流談的很少,因爲這二位聖賢都曾有休妻的經歷,所以不談或少談也罷。而我們這位詩中聖人杜甫,卻與儒家之道背道而馳,在自己的詩歌中大談特談、大書特書與妻子楊氏的甜蜜恩愛,感人至深。 對於一生中逆境多於順境的杜甫來說,命運使他經常與窮困、疾病、逃難、分離爲伴,尤其是他40歲以後,生活和事業都陷入低谷,時常讓他深陷鬱悶憂鬱中難以自拔。唯有與妻子的分別讓他深陷思念,與妻子的團聚讓他甚感欣慰。每當他一想到妻子一人在飢寒交迫中擔負起維繫家庭不散、艱難撫育兒女的悽苦情景,他的心就被深深的愧疚和濃濃的依戀所籠罩,如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無論是“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分別中對老妻的思念,還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對團圓的期盼,都讓我們深感杜甫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到了晚年,杜甫疾病纏身,經常臥榻不起,妻子對他的關愛和照顧無微不至,“老妻憂坐痹,幼女問頭風”。更想到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妻子只有理解,沒有埋怨,“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讀了這些真誠樸實的詩句,使我對杜妻的敬愛之情不由從心底冉冉升起,老杜的妻子真是一位具有非凡奉獻精神、可敬可親的賢妻良母,也是中華婦女優良精神集大成者。進而想到,老杜之所以能被歷代雅俗理念供奉爲詩聖抑或情聖,與他身後有這樣一位至真至親的杜夫人是分不開的'。她的崇高美德支撐了老杜風流而不污穢,真實而不虛僞,大氣而不猥瑣,深情而不入俗的大美大善情懷。魯迅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我們讀杜甫何嘗沒有這種異常親近的感覺呢,就好像老杜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似曾相識,疑爲故人也。只不過這位故人離開的太久了,一千多年了……

下面我重點談談杜甫那首寫給妻子的著名“情詩”《月夜》。杜甫所處的時代,正值唐代動亂時期,而杜甫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遊學,或做官,常年行走江湖,與妻子聚少離多。妻子楊氏,雖出身官宦大戶人家,貴爲千金,但毅然獨自撐起杜家的生活重擔,歷經艱辛,從無怨言。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被困長安,生死未卜。這是杜甫第一次處於如此險境,而時間之久也遠遠超出了他的忍受。在一個寂靜的月夜,他思妻之情瞬間迸發,揮筆一氣呵成寫下《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杜甫想象妻子見月思念自己入筆,採用視角變換的手法(此時他在長安,妻子在鄜州。),表現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之情,意境甚爲感人。尤其詩的後四句真實的表現了杜甫與妻子恩愛之深,前兩句:夜露深重,打溼了妻子烏雲般飄散着香氣的頭髮;月光如水,浸潤了妻子潔白如玉的手臂……杜甫從視覺、嗅覺和觸覺,三維的畫面,將妻子綽約多姿的姿態描繪的如親臨其境。雖然他們已是近二十年的老夫老妻了,但仍然猶似初見初戀那樣情深意濃。後兩句:月下的離情,深重如山,壓得夫妻兩人透不過氣來。望月兒飄忽,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相逢,一想到此,夫妻雙雙以淚洗面,但願月光能照幹兩人的淚,但願離人早日團聚……杜甫對妻子的感情,還表現出另一層含義,即“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情結。他在《一百五日夜對月》中這樣描寫妻子:“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就是說,妻子楊氏在杜甫的眼裏,姿容嬌豔似花蕊,一顰一笑猶嫦娥,處處都讓他這個做丈夫的動心。爲了看清她的容顏,恨不得將月中的桂樹全部砍去……人間深愛不過如此,千年詩聖不愧爲“情聖”。

杜甫一生只用情一個女人,這在男權主義盛行、妻妾成羣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確十分罕見。尤其是在唐朝這樣一個社會開放,歌舞盛行的朝代。歌舞伎們是達官貴人和風流文人酒宴上的常客,不知多少唐朝的文人在她們身上惹出流傳至今的纏靡韻事。而杜甫卻成了一個特例,因爲杜甫自始自終不近女色,有拒腐蝕永不沾的骨氣。歷史見證,杜甫身後沒有一點可供庸俗文人編排的婚外緋聞,清流本色一傳千載。讀遍杜詩,唯有一首《數陪李梓州泛江,有樂女在諸舫,戲爲豔曲二首贈李》,算是他的“豔作”了。詩的最後,他與那位喜歡“樂女”的李梓州開玩笑說:“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既隱含諷勸,又含自戒的意思。本來是一件陪貴客瀟灑的事情,最後卻讓客人尷尬的離去,老杜真有你的!所以,“文人無行”不適用杜甫。

杜甫沒有紅顏知己,沒有移情別戀,沒有玩世聲色,沒有敷衍感情。對妻子唯有摯愛,唯有忠貞,唯有尊重,唯有感激,唯有愧疚……這一切匯聚成一個字,那就是杜甫對待自己的妻子,不管她是年輕美貌的新婚之妻,還是人老珠黃的糟糠之妻,都將自己一生的情愫落在一個“真”字上,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來實踐這個“真”字,直到他生命的終結。

杜甫在顛沛流離中病逝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逝年五十九歲。妻子楊氏將丈夫的靈柩置厝在嶽州,然後帶兒女回到洛陽偃師的陸渾山莊。一年後,楊氏去逝,享年四十九歲。四十年後,杜甫的後人將杜甫與楊氏合葬於故土。爲了那一縷鄉愁,老杜不顧病體,舉家奮力朝着家鄉的方向走來。或許是江南水鄉的柔美盛情,羈絆住老杜回家的雙腳。或許是老杜至親至美的伉儷情,感動了南國江湖水澤的民情民意,留住老杜就留住了天荒地老、矢志不渝的愛情……楊氏,嫁一個人苦一輩子,她做到了無怨無悔。老杜娶一個人樂一輩子,他做到了忠貞不二。一生將唯一的愛情,寄放在合適人的懷抱,不關美醜,不關福禍,不關榮辱,不關壽夭,只享那一片和諧融匯的天地,與他與她。

在這人生如草木的世界裏,我們往往苛求的太多太雜。身爲小草一棵,卻總妄想攬天地日月於懷中,一雙骨感羸弱的腳,如何駝起一顆豐滿肥碩的心?多少人在想,什麼流光溢彩,什麼叱吒風雲,什麼富甲一方,什麼超凡脫俗……他們唯一遺忘了,滿世界能夠出人頭地的畢竟是極少數人,而大多數人都會在重複了可歌可泣、可贊可嘆甚至可笑可悲的拼搏後,仍然壯志未酬、兩手空空。古代士大夫也多是如此人生軌跡,而且樂此不疲,周而復始。老杜也未能逃脫這樣的人生軌跡,致使老來病死他鄉,害的老婆孩子屢遭罪受。

若不然,老杜一定會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也一定會有更充裕的精力和時間寫出更多更美的詩篇。人往高處走沒錯,但高處不勝寒更具真理性。我可以放一句話在這兒,如果像李白和杜甫這樣才華橫溢、豪情似海的偉大詩人,如若真做了朝廷的貴族高官,那我敢斷定,中國的歷史上一定會少了一個叫李白、一個叫杜甫的偉大詩人,多了兩個庸碌昏聵的官僚,這豈不是中華民族乃至中華文明的悲哀!多數人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絢爛之極的愜意,少數人可以心滿意足的接受迴歸平淡的靜好。這個世界,做多數人容易,做少數人困難。

情聖杜甫在於情之唯一,讀了杜甫,再荒涼的心也會有暖陽春風輕拂的爽怡之感。讀了杜妻楊氏,再孤獨的魂也會有清風啓窗的豁然之感。寫到這,我不由得想起很早以前讀錢鍾書與楊絳,錢鍾書寫過一首《贈絳》予夫人:“捲袖圍裙爲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憂卿煙火薰顏色,欲覓仙人辟穀方。”好溫馨美好的畫面啊,在這一點上,古人今人應該都有樣的追求,那就是柴米油鹽鍋碗瓢勺永遠是人類生活的主旋律。杜甫詩中那些描寫夫妻恩愛、描寫妻子柔美無限的詩語,真的是唯美至極。這使我又想起由文德斯經典作品《柏林蒼穹下》改編的電影《天使之城》,其中男主角說:我聞到過她的秀髮在空氣中的飄香,我親吻過她柔軟的雙脣,我曾觸碰到她溫暖的手——我寧願要這些短暫的時刻,也不願意要沒有這些的孤獨的永生。”於是,他放棄了天使的身份、天堂的永恆……不過是爲了觸摸她指尖的溫暖。因爲愛她,所以勇敢,站在摩天高處俯瞰,縱身一躍,跌落人間……

當然,故事是悲劇,因爲真愛未必能走到地老天荒,他變成人類的第二天,她遭遇車禍,溘然長逝……話題扯遠了,不過這位男主角描寫愛人的纏綿甜蜜之語,和老杜在詩中描寫妻子楊氏的情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嗎?這種莫名的相似說明了,不管它是古人今人,還是外國人或外星人,對待真愛的方式和感覺是不會相差太遠的。最後,我想說,愛若能唯一,能相守,能白頭,能無悔(這裏指雙方),像杜甫與楊氏,人生的遺憾一定會降到最低點。這裏沒有好人壞人之分,愛情面前沒有是非與真理。俯瞰歷史的長廊,可以看到好人的悲情,也可以看到壞人的怡情,就是這個道理。愛情面前不求對等,只求真僞。追求心靜心禪,是人生心途的第一境界;經營情靜情禪,是人生情途的第一境界。心與情這兩個境界達到盡善盡美,就是人生最高境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