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淺談西部詩人以及詩歌

淺談西部詩人以及詩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在文學空前寂寞的時代,雨子感動着總還有一些人依然癡迷着文學,鍾情于山水般的傾訴,在文學自我的田園裏耕耘四季,尋找一塊栽種花朵與青草的山地,這是一種不倦的尋找。

淺談西部詩人以及詩歌

隴南青年作家劉彥林與我素未平身,但卻在他心愛的《七里香花開》散文集出版後第一時段內快速專遞到天津。前幾天,偶爾看到他在《徽縣作家》羣裏對大家說:“雨子老師是隴南女詩人領袖,她雖然到了天津,但是隴南和徽縣不會忘記雨子老師”。

感激隴南和徽縣對雨子至真至愛的評價,雨子並慚愧着。

隴南是雨子曾經生活了整整20年的第二家園,也許因了雨子的人品給隴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雨子在隴南時創作的詩歌所產生的社會反響,至始至終,隴南沒有忘記曾經的雨子以及雨子的詩歌,這也是青年作家劉彥林千里匯書到津的最可靠的理由。

捧着彥林千里迢迢快遞來津的《七里香花開》久久凝視……雨子知道,自己其實沒有到過地理意義上的徽縣,只在現實裏,曾與徽縣一些作家詩人有過深深淺淺的交往。手心的《七里香花開》是一位工作在徽縣的隴南青年作家,他代表隴南人傳遞給雨子的一份長達20年的愛戴與信任,還有懷念,這是怎樣的一種經歷了20年歲月風霜而不減的情義?對此,雨子感激着並溫暖着。

相隔千山萬水,我難能更親近地與彥林切磋交流,只能從《七里香花開》洋溢着芬芳的文字裏,感悟屬於彥林歲月的晨昏,以及體悟一個文學人的責任與擔當。就憑着彥林傳遞隴南以及他本人對雨子20年之始不變的情懷,對雨子詩歌爲發展隴南文學所作的一點努力的認可,我就是再忙,也要爲《七里香花開》寫點什麼,這是答謝,更多是感恩。

已經有不少位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作家給予了《七里香花開》精湛評述,雨子不再詳細地就文論文,只想在感激中,圍繞《七里香花開》更多談及有關文學與人性,感恩與責任。

《七里香花開》是一部詩意散文集,優美的文筆沾滿了原野花香的氣息,無論在親近或遠離一種久久的精神嚮往裏,可以說這是當前城鄉人逐漸淡忘了的花香。《七里香花開》是青年作家劉彥林傾情之作,詩意般的文字,彰顯出濃郁的戀鄉戀土情結,正是這滿滿一筐詩意語言,體現出彥林駕馭散文的筆力功底。

此文開頭我就說過,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文學,被我們無力可抵制的經濟信息大幅度強力衝撞,許多原本認真寫作的人便處於一種焦灼狀態,從而難以在平靜之下進行創作。

今年我一直在說:這是個扼殺了詩歌的時代,這是個道德大淪喪大倒退時代,這是個缺少文學的空乏蒼白的時代,這是一代人的悲哀,更是文學的悲哀,所帶來的心靈創痛是慘烈的,即使這樣,依然有人在月光暗淡的夜路上孤獨行走,在潮漲潮落的浪濤裏傾心聆聽海的回聲,無疑,青年作家劉彥林就是其中一個孤獨的夜行者,20年來癡情不悔,他說文學是此生難能丟下的。

《七里香花開》散發着芬芳,靜靜開在心域的水城,開在時光風景的背面,彥林沒有請哪位“名家”爲《七裏花香》寫序,在這裏沒有靠着所謂名人轟動效益的影子,沒有浮躁的喧囂和不實的捧場,因此《七里香花開》是純淨的,是一支獨立的七里香,在屬於作者最初靈感的光暈裏展示美麗,對彥林這種至純的文學本真精神,雨子非常讚賞並擁戴。

在《七里香花開》通篇文字裏,讀到作家濃烈的戀鄉情結。

家鄉忙碌的秋天裏,有着終年操勞的父母彎弓一樣的背影……“忙碌莊稼地裏的父親,趕在霜降前搶收辣椒的母親……”這一幕幕親切的風景,感染溫暖着讀者,能喚起久違的鄉情。不要忘記,我們都是土裏來的,不能忘記在偉大的鄉村裏種植糧食的偉大的父老鄉親,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更應懂得感恩,明確自己擔當的社會責任。

雨子認爲,在所有文學體裁裏,散文最難寫,拎着盛滿夢的籃子,行走在情感真摯的幽谷,那種瀟灑後的矜持,張狂後的緘默,都要有序地蘊含在文體的脈絡裏,這也正是形成散文刻骨魅力的根基。讀着劉彥林的散文集《七里香花開》,讓我更加確認這個浮躁的時代還有純粹的東西,難以壓制難能可貴。真正的文學人都是行走在現實與夢想邊緣的半睡半醒者,既過着實實在在的日子,又做着七彩泡泡的夢,寫着半癡半醉的話,在十指間橫渡無須回報的艱辛……而我們卻始終難以逾越此岸抵達彼岸的艱辛。

“在童年的夢境裏,捻車就在奶奶或母親的手上吱吱呀呀地轉動着。”作家對古老的捻車這段精煉生動的描寫,使我的心萌生感動,捻車,在作家童年記憶裏就如一臺鋼琴,能發出世間最美妙的音符,這吱吱呀呀的旋律裏,留着他兒時的夢幻,小時候,彥林就穿着母親用捻車捻出的麻繩納成的鞋底,走過家鄉的田埂,走出古老的鄉村。

一切都在變,曾經養育了家鄉人的`泉水小了,喝遍天下水不如家鄉的泉水清甜,在對迴歸原生態自然的極大渴望裏,年輕的作家想雙膝下跪,祭拜神靈賜給家鄉的泉,彥林把家鄉的泉比作母親,這是文人的良心體現。

當讀到“關於故鄉和雪的記憶,隨之歸於內斂,最終躲藏到心靈的某個角落……”這一行時,我的心在隱隱作痛。

追撫歲月,多半是痛的記憶,多半是心的荒涼。《七里香花開》裏,展示的看似平凡的身邊風景,那些發生在往昔童年或少年路上的鄉村故事,那些至真至純的親情,都令雨子動容,我並感動文學語言的純金鍊條,串接了作家的思想在對於社會歷史文化理解後的昇華,《七里香花開》作者於靜默中自我磨礪,在衝擊悲劇性的無數次的意念裏輪迴,他艱辛着心痛着快樂着,他孤獨地享受着世間豪華的寂寞。

在《七里香花開》裏,讓雨子一再感動着鄉情難忘,親情永遠鮮亮。作家是父母唯一的男孩,並從小深受祖母寵愛,對兩年前祖母的逝世,他表示了極度的悲傷與痛心的追憶。人也許一輩子也長不大,但人又都在慢慢長大,“也不知能否減少我內心堆積如垛的慚愧。”表達了作家對母親的虔誠懺悔,對於自己的錯追悔莫及。

打鐵鋪,又是一段兒時的回憶,用作者本人的話說:鍛打的場景,給予的教化與警示,讓蒙塵的心找到陽光的位置,雨子想這些點滴的藏在人生最初記憶的章節,永遠不會生鏽,就如鐵匠鋪爐火中的鍛鐵一樣閃亮,星光四射。

《七里香花開》裏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三歲的玩具,竟然是父親在他大病後送的一把小巧的鋤頭,父親,一個

普通農人的兒子,土地的守望者,在這把小巧的鋤頭裏含着父親的心願,先輩的囑託,那時候他常常扛着小鋤頭跟着父母下地……命運,讓作家最終離開了土地,但對鄉土的愛戀和父母一樣深厚,因爲他深切知道,自己依然是農人的兒子,是那片慈愛的土地生養的兒子。

青年作家劉彥林以樸素無華的姿態,以優美的文字傾訴着對妻子和女兒的愛,帶着女兒體驗鄉村的陽光田野,三.八節帶着妻子去鄉下掐苦苣,這是他饋贈給愛妻最好的節日禮物,以共同喚起對鄉土的依戀,對田野情感的回憶,雨子讚賞作家彥林對愛情的忠貞,更讚賞這份樸素,這在當代潮流裏又是何等可貴。

《七里香花開》訴說着星星一樣多的有關家鄉有關土地有關愛情的故事,家鄉遠去的回憶對彥林是最刻骨的,在作家樸素的春天裏,有一地苜蓿一地苦苣還有如情人一樣美的葵,有神靈賜予的親愛的麥子,更有佈滿鄉野的七里香花……

毋庸置疑,《七里香花開》屬於作家劉彥林理想精神範疇內的傾訴,張揚的,壓抑的,他一路清歌,爲生命裏無數次的疲憊掙扎而歌,爲逝去的原始村莊,爲曾經貼補過家鄉貧苦生活而逐漸消損了的七里香花而歌,在這些來自雲端的語言裏,我讀出了藏在優雅抒情裏的悲慼。

對《七里香花開》雨子在繼續閱讀中,不是一遍。

雨子以這三千文字,隔着重山陪伴彥林,面對漸行漸遠的親愛的村莊親愛的麥子,感悟幾度迷茫幾度失落,雨子以詩者的良心,願與隴南我親愛的詩友們,共同穿越心靈荒蕪的場景。

散文集《七里香花開》傳遞着作家如絲如扣的質樸情懷,文學的寂寞,帶來文學的輝煌,如花開在心,心無雜念,七里香花就開在青年作家劉彥林久遠的夢裏,將不衰不敗,花開了,在文學博大的原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