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第一位山水詩人是誰

第一位山水詩人是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第一位山水詩人是謝靈運。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很有特點,在那個時候名氣也非常的大。yuwenmi小編整理了第一位山水詩人,歡迎欣賞與借鑑。

第一位山水詩人是誰

  生平

謝靈運,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嵊州),育於錢塘(今杭州)杜明師道館,直到十五歲才由錢塘接回建康(今南京),住在朱雀橋邊的烏衣巷內,因此巷人都叫他“客兒”,人稱“謝客”。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謝玄是東晉名將,在淝水之戰中和叔父謝石、族弟謝琰一起,以八萬人馬大破前秦苻堅號稱的百萬大軍。維護了東晉偏安局面,被封爲康樂縣公。父親謝瑛襲爵任祕書郎,母親是東晉名書法家王獻之外甥女。其祖輩、父輩親族中爲顯爵大官者甚多。顯赫家世及優裕生活使謝靈運自幼有一個良好的受教機會,但性格高傲、任性、不受拘束,萌下日後受害禍根。由於其父早逝,其十八歲即承襲“康樂公”爵號,食邑兩千戶,世稱“謝康樂”

  文章著作

謝靈運的文,成就不能和詩相提並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賦10餘篇,最著名的是《山居賦》,謝靈運自己有注,《宋書·謝靈運傳》錄其全文。從文學的角度看,價值並不很高,只是其中對始寧別墅的詳細描寫,可以作爲今天研究東晉莊園制度的重要資料。《嶺表賦》、《山居賦》中有一些景物的刻畫,《江妃賦》中對神女的描寫,則頗有匠心獨運之處。

謝靈運早歲信道,轉而奉佛,與名僧慧遠相往還。元嘉間辭官歸始寧,又廣結僧徒,精研佛理。他著名的哲學論文《辯宗論》,闡述頓悟,企圖折中儒釋。他曾經註釋過《金剛般若經》(《文選》、《頭陀寺碑文》李善注);又曾和僧人慧嚴、慧觀等共同潤飾曇無讖譯的《大般涅經》。經過潤飾的經文,比原譯遠爲流暢優美,世稱南本,原譯則稱北本。

謝靈運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詩文創作以外,還兼通史學,工於書法。元嘉間,曾奉詔撰《晉書》,《宋書·謝靈運傳》說“粗立條流,書竟不就”,《隋書·經籍志》錄有謝靈運撰《晉書》36卷,當是已經寫成的部分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據《文選》、《太平御覽》等輯有佚文。《隋書·經籍志》所錄謝靈運著作,除《晉書》而外,尚有《謝靈運集》等14種。但有的恐只是分合繁簡之別,有的是謝靈運輯抄前人的詩賦集。《謝靈運集》19卷(樑20卷,錄 1卷),北宋以後就已散佚。明代李獻吉等從《文選》、《樂府詩集》及類書中輯出謝靈運的作品,由焦波刊刻爲《謝康樂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謝康樂集》2卷。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均有輯錄。黃節有《謝康樂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8年曾據清華大學講義本校訂排印。

  山水詩的鼻祖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爲獨立的審美對象,爲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啓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着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着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生。

早在《詩經》和《楚辭》的時代,詩中就出現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爲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而不是作爲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到了漢末建安時期,曹操的《觀滄海》纔算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西晉左思的《招隱詩》和郭璞的遊仙詩都寫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這類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們畢竟在客觀上爲後來的山水詩提供了藝術經驗。山水詩如同遊仙詩和玄言詩一樣,與魏晉之後隱逸之風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在中國士大夫的傳統觀念中,山水隱逸總是與社會仕途對立的。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 述而》)的觀念,對後來士大夫的影響相當深刻。自漢代以來,遁跡巖穴即被視爲一種清高,同時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徑。到了魏晉,由於社會動亂、政治黑暗,隱逸之風大熾。士大夫階層大都以山林爲樂土,他們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結合起來。因此山水描寫的成分在詩裏就逐漸多了起來。晉宋時代,尤其是南渡之後,江南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士族地主階層的物質生活條件更加優越,他們大造別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間過着登臨吟嘯的悠閒生活。而作爲生活環境的山水景物,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在詩中。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詩的產生,與當時盛行的玄學和玄言詩有着密切的關係。當時的玄學把儒家提倡的“名教”與老莊提倡的“自然”結合在一起,引導士大夫從山水中尋求人生的哲理與趣味。真正的玄言家,是很懂得“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畫山水序》語,見《歷代名畫記》卷六)之理的。因此在玄學發展的過程中,山水審美的意識也漸增。借山水體玄,成爲當時一種普遍的風氣。在玄言詩裏,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現了不少描寫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說玄言詩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詩。晉宋之際,隨着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不斷濃厚,山水繪畫及理論也應運而生。這對於山水詩的產生,無疑也有着促進的作用。此外,五言詩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經驗,也爲山水詩的產生做好了文學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