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22課《古詩兩首》片斷賞析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22課《古詩兩首》片斷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爲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上冊蘇教版22課《古詩兩首》片斷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22課《古詩兩首》片斷賞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髮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髮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纔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纔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我決定教這兩首詩都採用“三讀”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

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並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一在班級裏交流。

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後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爲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讀”的方法,由自由到統一,再到自由,最後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這種學習方式,即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爲主動地會學,效果不錯。

下面,我摘錄課堂精彩片段。

一、《觀書有感》

師:我們理解了這首古詩的意思,你能說出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呢?

生:詩中描寫了一方有源源不斷活水注入的清澈見底的池塘的景象。

師:詩中描寫了一方有源源不斷活水注入的清澈見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課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是朱熹讀書的感受是什麼?這樣看來古詩寫的內容與題目不相符呀!其實不然,朱熹這樣的描寫就是他的讀書感受,只是借這樣的景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道理是什麼呢?

生:人的心智正是由於不斷地讀書,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而更加的開豁,敏銳。(機械地搬借了學輔書上的內容。教師請這位同學說慢些,板書寫下這句話。)

師:你是否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呢?(學生一臉的茫然。)

師:聽清老師的問題,用古詩中語句回答。人的心智更加開豁,敏銳,就是詩中的哪句話呢?

生:(片刻纔有學生舉手,但是不多。教師激勵學生,以數人數的方法。既而請一名中等的學生回答。)就是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

師:人的心智更加開豁,敏銳就是清澈的池塘。這個暗喻他找的很好。那麼“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就是詩中的哪句話?

生:(一下子就有了許多的學生)爲有源頭活水來。

師:這個暗喻也找到了。你能仿造書上古詩這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說說古詩告訴我們的道理嗎?

生:人的'心智怎樣才能更加的開豁,敏銳呢?就需要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呀!

師:朱熹不愧是理學家、教育家!讀書後產生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形象描述寫出來了。懂了這個道理你興奮嗎?我們來讀這個道理:人的心智正是由於不斷地讀書,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而更加的開豁,敏銳。

師:詩中的哪句話點明這個道理的?

生讀: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點評:《觀書有感》通篇的暗喻,學生能夠從詩中描寫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確很難。學生的機械的回答不是教學活動的終點,而是學生思維的新起點。教者抓住這個起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文中尋找表象的依據,讓學生的理解有理有據,這樣就更有助於學生領悟古詩所傳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