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詠懷古蹟五首》古詩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古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品簡介】

《詠懷古蹟五首》古詩賞析

《詠懷古蹟·其二》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推崇宋玉的詩。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爲其身後索寞鳴不平。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弔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闢,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有人認爲,杜甫之“懷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這種說法自有見地。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詠宋玉。對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與他同時而生,同寫悲情。對他在文學上的貢獻級加讚頌,引以爲詩。深刻的理解“雲雨荒臺”的諷喻意義,並以此具體描繪他的“風流儒雅”。將楚宮德泯滅於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鮮明的對照,突出了他在文學上的光輝成就,對他變現了深深的敬意。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更是千古名句,體現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學功底。

相關閱讀:《詠懷古蹟·其一》、《詠懷古蹟·其二》、《詠懷古蹟·其三》、《詠懷古蹟·其四》、《詠懷古蹟·其五》、《杜甫唐詩代表作品賞析》。

【原文】

詠懷古蹟·其二

作者: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註解】

[1]搖落:宋玉《九辯》首句:“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戰國辭賦家,楚鄢(今湖北宜城市)人。其作品首開悲秋主題。《九辯》抒發的“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杜甫的情懷相同,故藉此起興。

[2]風流儒雅:出自庾信《枯樹賦》,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借指宋玉的文采和學問,強調他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人士。亦吾師:王逸說:“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裏藉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二人遭際亦相同。..

[3]蕭條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隔開幾代,政治上不得志、蕭條之感卻是相同。因之而悵然落淚。

[4]故宅:江陵、宜城、有宋玉故宅。空文藻:枉留文采。意爲大好江山保存有宋玉故宅,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卻不瞭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的精神,這不符合宋玉的意願,與後世也無補,宋玉的文辭是白寫了。沉痛之語!

[5]雲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賦》,述楚王遊高唐(楚臺觀名),夢見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爲行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陽臺:山名,在四川巫山縣。《高唐賦》中楚王夢神女處。豈夢思:意謂宋玉作《高唐賦》,難道只是說夢,並無諷諫之意?

[6]最是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因後世一直流傳這個故事,至今船隻經過時,舟人還帶疑似的口吻指點着這些古蹟。泯滅:消失。到今疑:至今弄不清楚。意謂最令人痛心的是,楚宮今已泯滅,人們誰還會關心千年前的楚國的興亡,更不會理解宋玉寫《高唐賦》的良苦用心,至今船隻經過巫峽時,舟人只會津津有味的談論楚王與巫山神女相會的故事,帶着疑似的口吻指點這些古蹟。

【翻譯】

草木搖落深深地體會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風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師。面對千秋往事惆悵不已,灑下淚水,雖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蕭條感相同。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雲雨荒臺難道是夢想?最可嘆楚主宮殿已經不存在,船伕還指點猜疑。

【韻譯】

默誦草木搖落深知宋玉爲何悲秋;他學問淵博文辭精采算是我老師。

相隔千秋追懷悵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蕭條我和他相似卻生非同時。

江山猶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雲雨樓臺豈是說夢而無諷意?

最可感慨的是當年楚宮早已泯滅;至今船伕還帶疑地指點這些古蹟。

【評析】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是第二首,是杜甫憑弔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詩人瞻仰宋玉舊宅懷念宋玉。從而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宋玉的崇拜,併爲宋玉死後被人曲解而鳴不平。全詩通篇用賦,遣詞造句講究鑄煉,清麗自然。

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寫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歡會故事,因而傳爲巫山佳話。又相傳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過巫峽,至江陵,不禁懷念楚國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只被視爲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至於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爲傷心處。這詩便是詩人矚目江山,悵望古蹟,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體驗深切;於精警議論見山光天色,藝術獨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辯》正以悲秋發端:“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辭旨又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與杜甫當時的情懷共鳴,因而便藉以興起本詩,簡潔而深切地表示對宋玉的瞭解、同情和尊敬,同時又點出了時節天氣。“風流儒雅”是庾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語,這裏藉以強調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的志士。“亦吾師”用的是王逸的說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裏藉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師承宋玉,同時表明這首詩旨意也在閔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聯接着就說明詩人自己雖與宋玉相距久遠,不同朝代,不同時代,但蕭條不遇,惆悵失志,其實相同。因而望其遺蹟,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淚。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後半則爲其身後不平。這片大好江山裏,還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總算沒有遺忘他。但人們只欣賞他的文采詞藻,並不瞭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精神。這不符宋玉本心,也無補於後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這巫山巫峽,使詩人想起宋玉的兩篇賦文。賦文的故事題材雖屬荒誕夢想,但作家的用意卻在諷諫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誕夢想,欣賞風流豔事。這更從誤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xx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爲無謂詞人。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傷心。而最爲叫人痛心的是,隨着歷史變遷,歲月消逝,楚國早已蕩然無存,人們不再關心它的興亡,也更不瞭解宋玉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精神,以至將曲解當史實,以訛傳訛,以訛爲是。到如今,江船經過巫山巫峽,船伕們津津有味,指指點點,談論着哪個山峯荒臺是楚王神女歡會處,哪片雲雨是神女來臨時。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爲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爲此。前人說“言古人不可復作,而文采終能傳也”,恰好與杜甫的原意相違背。

體驗深切,議論精警,耐人尋味,是這詩的突出特點和成就。但這是一首詠懷古蹟詩,詩人親臨實地,親自憑弔古蹟,因而山水風光自然在詩中顯露出來。杜甫沿江出蜀,飄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計窘迫,境況蕭條,情緒悲愴,本來無心欣賞風景,只爲宋玉遺蹟觸發了滿懷悲慨,才灑淚賦詩。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以及舟人指點的情景,都從感慨議論中出來,蒙着歷史的迷霧,充滿詩人的哀傷,詩人彷彿是淚眼看風景,隱約可見,其實是虛寫。從詩歌藝術上看,這樣的表現手法富有獨創性。它緊密圍繞主題,顯出古蹟特徵,卻不獨立予以描寫,而使其溶於議論,化爲情境,渲染着這首詩的抒情氣氛,增強了詠古的特色。

這是一首七律,要求諧聲律,工對仗。但也由於詩人重在議論,深於思,精於義,傷心爲宋玉寫照,悲慨抒壯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賦,在用詞和用典上精警切實,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韻律和諧,對仗工整,寫的是律詩這種近體詩,卻有古體詩的風味,同時又不失清麗。前人認爲這首詩“首二句失粘”,只從形式上進行批評,未必中肯。

【點評】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大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詩人懷念宋玉,從而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宋玉的敬意、崇拜,對其不得志深表同情,併爲宋玉死後被人曲解而鳴不平。也藉以抒發自己的哀傷。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懷才不遇,後半則爲其身後的誤解而不平。詩是作者親臨實地憑弔後寫成的,因而體會深切,議論精闢,發人深省。詩中的草木搖落,景物蕭條,江山雲雨,故宅荒臺,舟人指點的情景,都是詩人觸景生情,所抒發出來的感慨。它把歷史陳跡和詩人哀傷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杜甫是七律聖手,全詩通篇用賦,全詩鑄詞溶典,精警切實。遣詞造句講究鑄煉,清麗自然。熔山川樹木,風雲氣候,歷史文化,個人懷抱於一爐,出以精美文字,深沉韻律,如江河行地,縱然波平浪靜,深流在下,一望便知。三四一聯對仗欠工整,且與前兩句失粘。但是,開篇“搖落深知宋玉悲”一句,無限感慨從心底流出,真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一氣往下,瀰漫捲來,不容打斷。什麼韻律,平仄對此都顯得無足輕重,此處韻律的出格,反而有一種跌宕,不尋常的效果。至五六一聯再穩穩接住,好比長江衝出了三峽,歸於廣闊深沉平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南北朝時期《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慨嘆:“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讚譽:“宋玉比屈原,時有出藍之色”。唐代詩仙李白讚歎:“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屈原是王族高官,宋玉是身份地位不高的文化侍從,二人忠貞爲國之志和坎坷遭遇近似,而宋玉的命運更合乎當時杜甫的境遇,所以杜甫借憑弔宋玉,抒發了自己胸中的塊壘。

【講解】

詠懷古蹟,原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古蹟,但並非專寫古蹟,而是借對古人與古事的題詠,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本篇是組詩中的第二首,通過對戰國時楚國文學家宋玉的懷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歸州(今湖北省秭歸縣),杜甫自蜀出峽時,經其地而憑弔之。詩人與宋玉相隔千年,當他來到此地,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悽清寂寥的破敗古蹟。此情此景,當然會引發坎坷終生的老詩人胸中無窮的悲感。所以詩的首聯即滿含深情地自述對於宋玉的透徹理解與無限傾慕。“搖落”是宋玉名作《九辯》中的用詞。原句雲:“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文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傷自身之飄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誦宋玉之文,傷宋玉,亦以自傷。說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緣由,也就是與其發生了強烈共鳴。這裏下一“深”字,既表示對宋玉理解的程度,又顯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這樣,詩一開頭就對吟詠對象灌注了濃烈的感情,爲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調。第二句的“風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說,宋玉無論品德與文學,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師。頷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承上“深知”而來,寫自己和宋玉之間極爲寶貴的異代知音關係。這是一聯悲涼悽婉的流水對,它以目窮今古、思接千載的心靈自述,向人們表達了詩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雖然和宋玉懸隔千秋,恨不同時,但卻有類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鳴;可惜的是,自己作爲後人雖能知宋玉,卻不能使自己也爲宋玉所知了。到這裏,作者已經是完全以吟詠對象爲賓,以主觀感情的宣泄爲主了。試看“悵望”與“灑淚”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蕭條”的感嘆,雖是嘆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時,但何嘗不是兼指詩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詩的頸聯,惋惜宋玉生前身後都不被人們理解,對這位異代知音一灑同情之淚。上句先說:宋玉留下住宅,裝點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見,只是空讓後人讀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罷了。下句更進一步說:就連宋玉文章的意蘊和價值也並未真正爲人們所瞭解。“雲雨荒臺”,指宋玉《高唐賦》序中所寫神女故事。序中說宋玉和楚襄王“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宋玉爲襄王敘述楚懷王曾夢見神女,神女自稱住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爲行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這個故事,本是宋玉虛構來諷諫襄王的,並非懷王真有此夢,巫山真有此神。後人不懂宋玉作賦之意,竟附會出“雲雨荒臺”的古蹟來。杜甫認爲,這對宋玉來說真是可悲得很。不過,稍堪慰藉的`是,宋玉畢竟留下了千年不滅的文名,這比那身死國滅、遺蹟無存的楚王,是強得太多了。所以詩的末聯以楚王故宮的難以確定遺址來反襯宋玉遺蹟的留存,藉以安慰宋玉,同時也安慰與宋玉同操文學之業的自己。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宋玉文章猶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宮殿則是真正的泯滅了,就連漁夫雖指點其遺址也不能確定無疑。可見文學家雖際遇不順,因有作品傳世,在後人心中還有地位,這一點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萬不能及的了。這些言外感慨之意,體現了詩人對於文學家的地位和價值的充分自信與肯定。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晉代名將杜預十三世孫,曾祖依藝爲鞏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杜甫生於鞏縣。

杜甫35歲以前,讀書和漫遊吳、越、齊、趙各地,曾參加過進士考試。玄宗天寶5年進京求官,困居長安10年,纔得到一個小官職。不久,安祿山叛亂爆發,他帶着家眷逃難,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公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的消息後,便將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陝西富縣)城外的羌村,隻身趕往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虜,解往長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靈武,肅宗任命他爲左拾遺,曾因直諫觸怒肅宗,許他探望鄜州的家眷。兩京收復肅宗還長安後,仍爲左拾遺,後坐房琯黨,出爲華州(今陝西華縣)參軍,759年遇上大饑荒,迫於生計,棄官攜家西行,去投靠親友,輾轉流落到成都,經友人嚴武薦舉,任西川節度使幕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爲“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蜀南下,途中因故滯留夔州兩年,至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出峽,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懷抱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憂國憂民,“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即使抒寫個人情懷的作品,也總是與國運相連。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之後,他逐漸認識了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作品予以了真實的反映,形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他被譽爲“詩史”、“詩聖”,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爲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爲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鬆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中英對照翻譯】

詠懷古蹟五首(之二)

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Du Fu

"Decay and decline": deep knowledge have I of Sung Yu's grief.

Romantic and refined, he too is my teacher.

Sadly looking across a thousand autumns, one shower of tears,

Melancholy in different epochs, not at the same time.

Among rivers and mountains his old abode -- empty his writings;

Deserted terrace of cloud and rain -- surely not just imagined in a dream?

Utterly the palaces of Chu are all destroyed and ruined,

The fishermen pointing them out today are un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