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導語: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憶起了那糉子飄香的日子,小編整理了又到糉子飄香時文章,歡迎閱讀。

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篇一: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明享譽世界。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着深深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優美的傳說。即將來臨的端午節,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由衷的敬意。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在江南地區過得比較隆重,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出門在外的遊子都要回到母親的身旁,過端陽節。而在我生活的北方,特別是在農村,過端午節的不是很多。由於端午時節正趕上北方的麥收,麥收是北方農村最爲忙碌的季節,人們要趁着響晴響晴的天兒,用最快的速度把麥子從田地裏運送到場院裏,然後壓場,揚場,裝到自家的糧囤裏,纔算是小麥大豐收,農人們的心纔算落地,一年的生活纔算是有了着落。所以,忙忙碌碌中就把屈原老先生忘到了九霄雲外,畢竟逝者已逝,生者仍要前行!我想屈老夫子如果在天有靈,也不會怪罪這些後人吧。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端午節,沒有文化的母親也許並不知道所謂的“端午節,端陽節、重午”之類的名字,總說是五月大五到了,當時的我也不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只曉得五月大五也像中秋節一樣,一個需要好好過的日子,然而這個日子裏並沒有糉子吃,有的只是母親給我們做的北方典型食品——餃子,與其說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倒不如說母親借這個機會滿足一下我們這些小饞貓們的嘴巴。同時我覺得母親肯定也在心裏暗暗祈禱,祈禱汨羅江中的魚兒不光吃糯米,餃子也是很有滋味的食品,用餃子把魚兒們餵飽,它們就不會再去吞噬屈老夫子的遺體了。

直到工作以後,看到商場裏各種風格的糉子,嗅到空氣裏瀰漫的糉子香,聽到隔壁大媽買艾葉包糉子的呼喊聲,才意識到端午又至,我該買糉子了!糉子首先應該呈給我的父母,雖然小時候父母並沒有給我們包過糉子,但是現在我應該給父母把糉子準備好,讓他們好好過一個端午節!其次應該送給先生,由於先生爲南方人,在家鄉這個節日是必過的,所以每次端午節也必有電話過來祝賀,先生也每每打電話給家鄉的親人,向他們祝福!另外,把糉子送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瞭解中國文化,瞭解屈原其人,增強孩子的愛國情感!還有,把糉子送給我的朋友們,一起紀念偉人,共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共同祝福我的祖國。

端午節臨近,我們在節日裏再一次重溫詩人的情懷,再一次吸取歷史的教訓。淡淡的糉子香從江南飄到了塞北,濃郁厚重的雄黃酒從普通人家的餐桌撒到了汨羅江畔,龍舟競賽的呼喊聲從魚米之鄉傳到雪域高原。屈原的精神再次昭示着世人,偉大的祖國是我們的母親,母親有難,兒女何安?

隔壁的大媽又在蒸糉子了,空氣裏瀰漫的糉子香味兒越來越濃了……

  篇二: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吃糉子的時候又到了,我好像都聞到了糉子的味道了……”

“瞧你那饞樣,我媽好像要包糉子,回頭我給你帶一些嚐嚐。”辦公室內幾位同事在談說着端午節的事情。

是呀!又到一年糉子飄香的季節了,這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具傳統文化韻味的節日,悠悠遠遠,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我除了盼望着過年,還盼望的就是端午節了,原因很簡單,就是能夠吃上端午節的糉子了。那個時候,我一看到媽媽將包糉子的糉子葉放在水裏泡着,我就知道我又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

在以前的年代裏,家裏不是很富裕,物資還很匱乏,一般很難能夠買到糯米,只有自己種一些糯米存起來,到了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才能夠拿出來包一些糉子吃。

“媽媽,你什麼時候才包呀?”我趴在桌子邊上看着媽媽。

“兒子想吃糉子了吧?”媽媽看着我說道。

“今天晚上就包,等你明天早晨起來就能夠吃上糉子了。”

“嗯……”我不情願的答應了一聲,心想還得等上一天的時間呢。

果然,在晚上的時候,我看見媽媽將一大盆泡好的糯米端了出來,旁邊堆放着厚厚的糉子葉。“媽媽終於要包糉子了”我趴在炕上,手拄着小腦袋看着正在忙碌的媽媽嫺熟地包着糉子。

媽媽包糉子的手藝很好,糉子葉在媽媽的手裏被攛弄的嫺熟自如,不一會就包出了很多糉子。就在媽媽快要包完的時候,我也漸漸地進入了夢想。

……兒子過來吃糉子吧,媽媽在喊我,我走到飯桌旁邊看着一桌的糉子,不知道從何下手,媽媽幫助我把糉子葉剝開,香噴噴的糉子出現在我的面前,我也顧不上燙不燙了,端起碗就開始吃上了,吃了好多好多……

“好兒子起來吃糉子吧。”我迷迷糊糊的睜開了眼睛,看見了媽媽慈祥的笑臉。我揉揉睡意朦朧的眼睛,看見飯桌上有一盆糉子。“哦!原來我昨天晚上是在做夢呢……”那天我吃了好多的糉子。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這民間吃糉子原來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家屈原。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糉子,在古代又叫簡糉,好像還有一個名字我忘記了。我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祈盼闔家團圓、幸福安康之意,吃糉子也是中國人民的又一種傳統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憶起了那糉子飄香的日子。

  篇三:端午節文章:又到糉子飄香時

每逢端午節的時候,我都曾經屢次憶起兒時過端午節的情景:吃糉子看劃龍船,想念那花一角錢買的,用黃泥和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籤兩三根雞毛所做的,吹起來“嘟嘟”響的哨子。這些童年的回憶,使我時時反顧,還有舊時難忘的意味留存。當我在他鄉獨處,或夜雨敲窗的時候,這些美好回憶都曾伴我度過許多寂寞的時光。如今又聞到窗外飄過的糉香,知道端午就要到來。那份珍藏的回憶依然帶着歲月的甜蜜,,在心頭更加地濃烈。

那時,在翹首的盼望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爲了到清溪河看賽龍船,難以入睡的我,早早就爬起來。拿上兩個糉子,和鄰家的孩子們一起,趕着到南門外清溪河去看賽龍船,領頭的就是孩子王五兒,他在家排行老五,我們都喊他五兒。平時爬山下河,逮麻雀捉蟋蟀總是他領頭,今天也不例外。孩子們臉上都露着喜悅地笑容,你追我趕,蹦蹦跳跳向河埠走去。我們穿行在石板鋪砌的孝肅街,清晨的老街也在睡夢中醒來,趙家茶館裏也聚滿早起的茶客,夥計們吆喝着“上茶囉”,穿梭在茶館的店堂裏,給茶客們泡茶倒水,賣小吃的小販,清脆的叫賣聲在街頭回蕩,“五香蠶豆喲”、“米粉方糕”“糯米糉子”,喧鬧的人聲,小吃的香味,充斥着早晨的街市。最難忘的還是那濃郁的糉香,在街市的天空上飄蕩。使人切切實實感受着,端午節那別樣的氛圍在老街上瀰漫。

街邊的石板地上擺滿了碧綠的菖蒲和艾葉,葉片的清香味在街市上飄蕩。這是近郊農戶挑到城裏來賣的,在端午節這天,家家都以艾葉懸於大門口,以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這是家家必做的事情,我母親昨天就已經買好放在家裏,天一亮就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楣上,也避邪氣侵擾,祈求一年的平安。

走出老街,來到斑駁殘缺的城門,裸露着泥土的城牆爬滿滕蘿,還開着不知名的野花,拱形的城門洞溼漉漉的向下滴着水珠,走進斷壁殘垣的城門洞裏,涼溲溲的風撲面而來。我們一羣小夥伴來到清溪河畔,河水清澈見底,橋下濤聲陣陣,河水拍打着橋下的亂石濺起幾尺高的浪花,先來的人們把河岸擠得滿滿,扶老攜幼,有的孩子坐在大人的肩頭,吹着公雞毛的竹哨子。有幾個小孩還爬到河邊歪脖子柳樹上。到處是喧鬧的人羣,到處是涌動的人流。通濟橋上也擠滿了人,那裏真是一處天設地造的看臺,整條沸騰的河都盡收眼底。

只看見河的上游有十幾條龍船正蓄勢待發,龍船和一般的魚船不一樣,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龍尾以木雕成,塗上顏色加以彩繪。龍頭的顏色有紅、黃、白等色,龍頭上的鬍鬚被河風吹拂着栩栩如生。龍舟上鑼鼓喧天,水手們躍躍欲試,在龍舟的前面還有一條裝扮一新的大綵船,通體彩繪,像一座水上大戲臺,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風招展,這其間,船上鼓樂齊鳴,穿着戲服的花旦、小生、丑角,似乎正在上演一岀古裝戲。丑角在船頭翻着空心跟頭,一個接一個使人眼花繚亂。

隨着龍舟上震天的吶喊聲,岸上人們的歡呼聲,一陣鑼鼓響徹清溪河,賽龍船開始了。只見一條條龍舟像離弦之箭向下遊飛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後鋪成一條白練。赤橙黃綠青藍紫,一條彩鏈在河中飛馳。我和五兒這一羣孩子在人羣中歡呼雀躍,尾隨着龍舟在岸邊奔跑,整條河也在沸騰。河水向岸邊撲來,我們的鞋子在奔跑中被河水浸溼,隨着龍船上“咚咚嘡”的鑼鼓聲,我們和岸邊的人流簇擁着向河的下游奔跑,爲那象離弦之箭的龍船吶喊助威。

正午,意猶未盡的我們趕回家吃飯,“早端午,晚中秋”今天的午飯一定是豐盛的,還要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但只能大人喝,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說這樣能驅邪解毒。《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身,東邪西毒都是害怕雄黃酒的。

端午節的夜晚在屋外乘涼,夏天的夜空那麼深邃而恬靜。聽母親和鄰居在聊天,知道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船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那美麗感人的故事象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了我渺茫的心海。

糉香又飄蕩在窗外,端午節的傳統美食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韻味,隨着歲月的流逝還在無聲地傳承着,那是一種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歷史,使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歲月的長河裏綿延不絕彌足珍貴!儘管時光流逝,滄桑變遷。但我心中依舊重複着這些難忘的故事,在恬靜中細細品味人生的甘苦。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