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男孩的父母從小就很寵他,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如果他想做個決定,必須徵求家人意見。假如不聽,母親就會在旁邊苦口婆心地勸說,直到他接受爲止。而父親則是“說不聽,直接揍”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勵志教育文章: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

按他的理解,他的父母是怕他受到傷害,害怕他走彎路,所以採取了這種強迫的手段,他們的出發點是“爲我好”。於是他放棄了抗爭,放棄了爲自己說話的權利,選擇了默默的接受。他告訴我,雖然父母都很疼他,但是他卻感覺不到“愛”“從小沒被誇過”“總感覺力不從心,別人行,而我不行”,然而如果真的有人關心他,他卻又感到“很噁心”,不能夠接受。

我們從一出生,就從一個確定的環境被推到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之中,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感受了到對未知的恐懼。孩子最早的安全感就來自於父母,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只要母親存在,就足以讓我們感到安全和溫暖。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而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的任務則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困難,代表的是一種力量和價值感。

在這個個例中,父母的言行帶給他的認知是不安全的,充滿危險的,所以“你要聽我們的”,因爲“只有我們是對你好的”,而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權威,也是唯一依賴的對象,所以孩子的潛意識裏,被動的接收了這樣的認知模式。

男孩的媽媽苦口婆心式的嘮叨,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她的目的是讓他接受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家庭中常見的“軟暴力”。孩子是無力抗爭的,所以選擇了接受,然而這違反了他內心真實的意願。這種被壓制的情緒具體表現出來便是,如果有人想要親近他,關心他,他反而會感到“噁心”,而去主動躲避。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寬容和正確引導,男孩的父親簡單粗暴,導致象徵父親力量的缺失與自我價值感降低,他潛意識裏接受到的信息是“我不夠好”,所以在他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自信,和別人說話總是力不從心。

在我與個案的接觸交談中,他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你肯定不相信”,他的內心是缺乏力量的,無助的,對這個世界敏感而又充滿了恐懼。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着自我成長的需要,如果這種自由受到限制,就會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抗爭意識。比如,之前家長帶他做過的催眠治療,但是沒有效果,原因就是他內心的抵制與抗爭所導致的結果。

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要把惶恐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孩子,父親要寬容耐心,不應咄咄逼人、專橫武斷,要讓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信心,引導孩子的自我意識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