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親子教育文章:孩子過分“懂事”,並非好事大綱

親子教育文章:孩子過分“懂事”,並非好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導語:每個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長規律,一個人長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彈性跟熱情。分享一篇親子教育文章,歡迎閱讀。

親子教育文章:孩子過分“懂事”,並非好事

 孩子過分“懂事”,並非好事

  文丨張文質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前一陣子在網絡上一夜爆紅的"扛把子一哥",一個還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說話卻如同一個混跡在社會的街頭混混般表情和言語間充斥着戾氣,很難想象那樣的語氣是出自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

13歲的武漢少年黃藝博因肩戴五道槓、官味十足、慰問題詞等領導做派一樣都不少,被網友戲稱爲"五道槓少年"。

在"中國達人秀"節目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張馮喜以模仿周立波而引發爆笑連連,但周立波本人卻評價爲:"是個天才,但是沒有天真。"

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快樂純真的,然而激烈的競爭、過高的期望、周遭的壓力等,都使得如今的孩子被"催熟",說話、做事非常地"成人化"。他們往往不會用天真的方式去思考和表達,而是會說出一些讓你感到不習慣甚至頗爲驚異的成人化話語。

比如有的孩子會問長輩,"伯伯,你這件衣服肯定很貴吧?"原本處在對一件衣服的圖案顏色感興趣的年紀,卻過早地對一件衣服的價格產生了興趣,這不禁讓人反思,孩子過分"懂事",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爲什麼你的孩子會被"催熟"?

一般來說,孩子言談舉止過分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一、孩子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發展規律的規矩,這些規矩強行讓孩子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問題;

二、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過於成人化,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裏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談內容不以孩子爲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爲中心,這就導致孩子過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

三、孩子很少跟同齡人在一起,這讓他喪失了兒童化的語言風格與思考方式。這三個原因都會導致孩子被"催熟",這讓他們看起來很懂事,實際上卻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樂趣與收穫,就像水果還沒到成熟的季節就被藥劑催熟了一樣。

父母要意識到,有時候孩子顯得很"成人化"並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生活中,孩子這樣的行爲卻經常得到成年人不恰當的鼓勵:你看這孩子怎麼這麼懂事?怎麼會說出我們大人才會說的話?這些錯誤的鼓勵,常常讓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真。其實每個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長規律,一個人長得太快,也就意味着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彈性跟熱情。

  警惕!別鼓勵孩子做"小大人"

如今有很多家庭已經步入"二胎時代",在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家人可能會經常跟大孩子說,"你現在是哥哥了,是哥哥就要有哥哥的責任了,跟妹妹在一塊的時候,你要謙讓,要疼愛妹妹、呵護妹妹。"這原本是一種積極的鼓勵,但是因爲哥哥/姐姐的身份反覆被強調,孩子就覺得自己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時時刻刻都應該用當哥哥或者當姐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他們還沒明白這到底意味着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成了一個"小大人"。然後還會得到長輩們的一致讚揚:這孩子非常懂事。其實,孩子非常懂事,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在鄉村生活的人都有這麼一個經驗,很多瓜果在它稚嫩的時候,老人都會叮囑,千萬不要去碰它,碰一下它就會萎縮掉,不會長大了。實際上這跟人性很相似,一個小孩兒,過早地被"催熟"了,過早地懂事了,你以爲他會成長得更好,但往往他們長大後會越縮越緊,喪失了應有的生命力。

 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永葆純真?

我們的生命中常常遇見一些令自己感到驚奇的人,這些人身上有一種特別招人喜歡的童真的狀態:他們對新事物總是懷有特別的'好奇心;他們對於未知的學問,總會積極去探索;他們跟人交往的時候,特別開朗、直率,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這些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純真,就是因爲他在童年時期,獲得了一個孩子應該擁有的愛、保護和成長。這讓他可以自如、自由地生活在自己喜悅的狀態裏,而不需要過早、過多地去思考是否需要他人接納與認同的問題,因爲健康的家庭生活,時時刻刻都充盈着接納與認同。

這份延續下來的純真,可能會讓他們長大後依然在某些愛好上存在幼稚化的傾向。但父母不必去擔心這種幼稚化。這種的幼稚化可以跟他心智上的成熟並行不悖。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創造性退化",指的是那些最有創造力的哲學家、科學家、作家等,在冥想、沉思、尋找靈感的時候,經常會表現出一些"幼稚化"的行爲,而這種源自童年的幼稚化的傾向,本身有助於他們產生更好的創意或想法。即使對於普通人,這種幼稚化也不會妨礙他們處理工作與生活的事物,反而可能讓他們在工作中產生更多的靈感,在生活中保留更多純粹的樂趣。

每個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長規律,一個人長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彈性跟熱情。不妨讓孩子保持純真之心,讓兒童成爲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