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丁磊告訴你:成功創業需要哪些品質

丁磊告訴你:成功創業需要哪些品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作爲網易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今年丁磊似乎有更多快樂的理由:股票市值從2016年年初的200億美元到年底一度突破300億美元,國外媒體甚至提出了中國四巨頭BANT的概念——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網易(Netease)與騰訊(Tencent),國內媒體也開始紛紛試問,網易是否準備好了成爲中國互聯網的第四極。作爲一個總是身處聚光燈下的“網紅”,丁磊自己如何理解“快樂”這件事,怎麼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

丁磊告訴你:成功創業需要哪些品質

 旅行

  能想明白很多事

記者:聽說你最近又出去旅遊了,是爲了工作,還是陪伴家人?度假是你保持快樂的方式嗎?

丁磊:首先,在經營整個業務的時候,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網易是上市公司,華爾街經常會要求我們預估未來收入。這導致很多人爲了滿足華爾街的要求,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但是,從2007年開始,我們再也不給投資人下個季度的預估,而是用自己的平常心往前走。把用戶的滿意度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收入放在第一位,有自己的節奏,這就是我們“不焦慮”、甚至快樂的很大原因。

另一部分要靠自我調節。不管是旅行、看書,還是聽音樂,通過自己喜歡的放鬆方式可以保持好心態。我自己經常就說走就走,比如深夜打電話讓祕書幫我訂清晨到大理的機票。因爲我發現,很多事情你在辦公室想不明白,在旅途中很容易就想明白了。旅行是我自我調節的方式之一。

記者:我聽到很多對你的不同評價,有朋友說經常在濱江的小燒烤攤碰到您,看上去是個很有親和力的老闆,也有員工吐槽說您是個“任性的老闆”,還有人說丁磊是個“畫風清奇的段子手”,你覺得哪個評價最貼切?

丁磊:他們都是不同的立場,一定是會給出不同的評價。我不喜歡被標籤化,每個人都有他的多面性。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如果收到更多這樣的評價,我會挺開心。

 用工匠精神

  養好丁家豬

記者:有觀點認爲,如果網易早早地像現在這樣多點開花,或許“BAT”的格局就要改寫了。你自己如何看?

丁磊:互聯網信奉“快”,但也要尊重“匠心”。網易現在的“開花”和BAT早些年的“開花”不太相同。就像網易的黑豬,我們是靠七年,一天天投入和鑽研養成的,而不是用添加劑和催生法養成的。以前的用戶關注的是吃到了肉,他們不太會去思考吃到的是什麼肉,現在的用戶關注的不僅僅是吃到肉,還關心吃到的肉是怎麼養成的,口感如何。

在整個互聯網的環境中也是一樣,網易這些年始終堅持創新和匠心,我們一直在做自己。所以你所說的網易“開花”,變化更多的不在於我們,更在於用戶。我認爲,企業家如果可以做到像個科學家一樣被人尊重,就是真的有價值,真的成功。

記者:說到“丁家豬”,上市後紅透半邊天,你自己有沒有揚眉吐氣的感覺?畢竟在此之前“丁磊養豬”這件事一直備受爭議。也有人說,養豬是“丁磊的執念”。

丁磊:網易決定養豬不是爲了賭氣和所謂的執念,而是我們相信這件事對中國人而言,有做的必要,而網易有能力把它做好。所以,現在網易味央黑豬上市,對我們而言談不上是揚眉吐氣。我更期待的是,網易味央黑豬以後如何通過自己的技術、匠心,對中國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企業家三個字

  不是依靠錢來衡量的

記者:2016年下半年網上一直在討論“做企業不如炒樓”,企業賣掉一套房比一年利潤還高,從財報看網易今年沒少賺,你怎麼看“做企業不如炒樓”這件事?

丁磊:“做企業不如炒樓”,是一種比較投機、急功近利的做法,網易不太認同這種價值觀。做企業,首先是要考慮對這個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其次纔是賺錢。如果一個企業的目的是賺錢,那就直接奔着錢去,別談情懷,別說社會責任感。“企業家”這三個字,不是依靠錢來衡量的,它的背後有更高的價值要求。

記者:在外界看來網易即使只做遊戲,不幹其他的也能活得很好,但網易又做了考拉、網易嚴選,作爲創始人和CEO,在你的構想裏,未來的網易將成長爲一家怎樣的企業?

丁磊:大企業都會有自己的發展方向,但這個方向一般是宏觀上的,它不會特別的具體,因爲業務本身有它自己的延伸性,我們要讓它們在大致的方向上摸索出自我成長的方式。網易很少提“戰略”、“佈局”這種詞彙,但外界仍然可以看到我們有一個大方向——做創新和匠心的產品,做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創新是個宏觀的詞,一些產品的功能改進是創新,人工智能、VR方向也是創新。創新的目的是推出更好的產品,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另外一個是匠心,不停雕琢和優化產品,不盲目爲了迎合市場而去做佈局。不管創新還是匠心,最終都是爲了做出更加符合用戶需求,提供用戶更滿意的產品。

記者:作爲一個創業前輩,你對現在的年輕創業者有什麼樣的建議或提醒?

丁磊:創業不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方式。創業者首先要想的,不是搭順風車賺錢,而是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產品能不能真正地改變用戶生活。所以,我希望年輕人不要太急於創業,畢業後應該多去從事不同的工作,多去感受不同公司的文化,多向不同的人學習優點。有了足夠的經歷,再來談創業。

年輕是失敗的資本,這樣的觀點有時候其實就是毒藥,誰說年輕就一定要去失敗,如果你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做得更好,那爲什麼要去嘗試失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