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二課件 > 高二乙醇課件大綱

高二乙醇課件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乙醇的學習是化學學習中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關鍵。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高二乙醇課件,歡迎大家瀏覽。

高二乙醇課件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樂於去探究物質的奧祕,因此本節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爲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爲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麼,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的,那麼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並請學生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讓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並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爲。在這裏我會指出—OH即爲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並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於烴的衍生物,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着極其緊密的關聯,我會請學生思考爲什麼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麼,並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着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象,根據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麼,銅絲的作用是什麼。並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後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裏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瞭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於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的設置也能夠體現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