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二課件 > 高二課件語文《定風波》大綱

高二課件語文《定風波》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對於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讓他們見“所未見”的東西,聞“所未聞”的東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課件語文《定風波》,歡迎來參考!

高二課件語文《定風波》

設計思想

這首詞展現了蘇軾被貶黃州時的基本心境:泰然、曠達,自解、思“歸”。我們當以字詞句意爲立足點,意境理趣爲突破點,反覆吟詠,體會其疏朗剛健之風、曠達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闢之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一、問題切入,解讀詞意。

二、探究重點,品鑑詞境。

三、遷移運用,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齊背《赤壁懷古》。上一課對於“人生如夢”的結尾到底是“無奈的悲嘆”,還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學還存在着爭議。今天我們來學蘇軾的另一篇寫於同時期的作品《定風波》,或許它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啓示。

二、解讀小序

1.齊讀小序,瞭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並由學生對時間、地點的解說自然引入背景介紹。

2.抓住關鍵內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認爲小序中最能表現詞人形象的是哪一句?爲什麼?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在“遇雨”後的心態,以及這心態與衆人不同之處,即“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引導學生去發現“故作此詞”的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認識到作者對雨的態度,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三、問題切入

1.朗讀全詞,初步感知。思考:你覺得小序中的“餘獨不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詞中哪些地方與之形成呼應?請出題賞析。引導學生抓住直接表現作者情態的詞語提出問題,選擇一部分討論回答。如:“吟嘯”是什麼狀態?“輕”在詞中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莫聽”“何妨”“誰怕”?

參考答案:吟詩長嘯,即表意閒氣安;而“輕” 乃指心理之輕,而非事實之輕,即指輕鬆曠達的心境;“莫聽”等三詞幹淨、灑脫,疏朗、剛健,表現了詞人遇禍不驚、笑對蒼茫的從容氣度。

2.再讀全詞,解讀物象。抓住詞中出現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題。如:詞中的“雨”是什麼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麼理解?“斜照相迎”有蘊涵之意嗎?“蕭瑟處”是否僅指遇雨之處?

參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風雨,又是指政治風雨、人生風雨;“竹杖”等詞既可見其閒庭信步的瀟灑,也可由此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見其隱逸之意;“斜照相迎”蘊含着詞人曠達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發現溫暖;“蕭瑟處”既指方纔遇雨之處,更指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而“回首”“蕭瑟處”即對人生長路的深刻思考和覺悟。

3.吟誦全詞,品析表達技巧。思考:這首詞具有很強的隱喻性,你認爲具體表現在哪幾方面?引導學生從內容層面的理解拓展到寫作層面,可從三個角度來歸結:

一借眼前景寫心中事。作者落筆於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寫被貶黃州後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會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借隱喻來寄託。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隱喻遭貶後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隱喻歷經坎坷後的清醒與達觀。

三即景生情,以小見大。遇雨、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晚照這一系列歷歷在目的自然真景,爲實,爲小,卻生髮出作者一蓑煙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達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極其動人的情致,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及人格魅力。

四、探究提升

1.探究“歸”字。思考:結合詞的意境和作者個性談談你對“歸”的理解,你認爲蘇軾要往哪裏歸?

請學生以書面形式作答,教師加以投影,並在此過程中點撥歸納:“歸去”是“心”的退隱;欲歸之處是一個能使他敏感複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

2.探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思考:你欣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嗎?你如何看待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合自我人生體驗,談談你對蘇軾精神世界的理解。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推舉發言人。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作品的曠達意境以及詞人豁達灑脫的`個性和淡定從容的人生態度,體會詞人儒道兼容的豐富而複雜的精神世界。

3.再談對《赤壁懷古》中“人生如夢”的理解。思考:現在你認爲蘇軾的這句感慨是壯志未酬的無奈悲嘆,還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學生在感悟全詞、走近蘇軾的基礎上自主發表見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見功業易逝,自然永恆。周瑜、曹操,一切風流人物,都將被時間帶走,在盪滌一切的自然偉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詞人“一尊還酹江月”,與自然達成和解。覺悟了人生,參透了生命,才能詩意地棲居,以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五、評價遷移

1.學習評價。投影一段話:“他開闢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難,嘆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種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種由高貴品性和苦難人生歷程鍛鑄的寧靜和澄明,一種凡人難以步趨的瀟灑和從容,一種在苦難中體證生命價值的深沉,一種飽經憂患對人生與社會保持熱情的豪邁與豁達。”請借鑑這種評價方式,寫一段你對蘇軾其人的認識和評價。

2.化用詞中語句,寫一句標題式的話,要求與自己的人生相觀照。

教師示例,如“莫聽風雨,我且徐行”,提示學生注意語言的涵蘊與靈動。教師以自己化用的句子與學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吟嘯且徐行吧

化千般風雨爲萬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懼風霜雨雪

智者人生無雨晴

一蓑煙雨,幾許人生

若無雨晴,我們將如何書寫人生跌宕的劇情

結語:我們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東坡的人生智慧。願我們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有東坡這樣的大家相伴,以使我們的精神不蒼白,靈魂不枯竭。

方案B

教學目標

一、研習品鑑,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體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歸。

教學過程

一、由“雨”開篇,設疑導入

由“雨”設疑:請同學們比較“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場雨的工夫”兩句話,簡單說說自己更喜歡哪一種說法?爲什麼?

點撥導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等意思;後者加個動詞,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即多了主觀意願、行動過程、生命痕跡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態度、人生準則呢?我們來看看蘇軾的回答。

二、初讀感知,梳理詞意

1.粗通大意:齊讀小序和詞,看看這首詞敘述了一件什麼事以及蘇軾在這件事情中是什麼態度。引導學生在小序、正文以及註釋中尋找答案,學會梳理內容和概括大意。

點撥要點:這首詞主要寫蘇軾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後的感嘆;蘇軾沒有躲雨,他認爲風雨無妨(以“餘獨不覺”“莫聽”“何妨徐行”等詞語來印證)。

2.初識詞人:自由誦讀這首詞,結合詞的內容,簡單說說詞人給你的最初印象。引導學生粗略感知詞人形象,可根據學生髮言來梳理點撥,不必求全。

三、品讀賞析,領略詞境

1.蘇軾是怎樣表達自己“獨不覺”,即不願躲雨的人生態度的?你認爲哪些詞語直接表達了這種態度?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作,把握提領性詞語。點撥思路:如“莫聽”“何妨”“誰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參見“方案A”)

2.蘇軾爲什麼不躲雨?請聯繫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來談談。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可從如下角度作點撥或歸納:

(1)此詞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的蘇軾,已開始從憤懣和痛苦中跳脫出來。

(2)蘇軾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莊哲學,深受禪學影響,因而淡泊、遺忘、化解、隱逸等思想都會在逆境中生髮。

(3)作爲豪放派詞宗,蘇軾個性中蘊藏着樂觀的因子。

(4)同時期的《赤壁賦》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語,表現了一種順應自然、物我兩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引導學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葉聲”,到“一蓑煙雨”,再到“也無風雨也無晴”來整體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託寓之情。

四、研讀探究,走近詞人

1.圍繞“雨”字,詞的上下闋分別寫了雨中和雨後,你認爲上下闋的主旨句分別是哪兩句話?爲什麼?在學生提出主旨句後,引導他們討論句子的深刻含義,領悟其中人生況味。

點撥歸納:

上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關鍵詞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面對風雨,不驚不避,不哀不傷,顯示了詞人的人格光輝。此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然灑脫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

下闋:“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關鍵詞是“歸”或“無”。心中無雨晴,縱然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也左右不了詞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2.有人說“歸”字是全詞的核心所在,並可從中窺見詞人的文化性格,你怎麼理解?蘇軾的“歸”和陶淵明的“歸”能否劃等號?爲什麼?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從更深層次理解詞之意蘊及詞人之精神。

點撥歸結:“歸”字貫串於詞中,是詞人精神世界的縮影。“莫聽”“徐行”,拒風雨於身外,這種心安是歸;“竹杖”“蓑衣”,這種退隱之思是歸;“也無”,這種超凡拔俗也是一種歸。

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如“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又如“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還有“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吾鄉何在?在心安處,心的江海遠在俗世之外;蘇軾是歸於“心”,陶淵明是歸於“田園”。聯繫前面說的“東坡爲何不躲雨”,因爲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自解與超脫,是中國文人最後可退守的精神家園。

五、激疑思辨,體悟人生

請同學看一段話:“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這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於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你認同這段評述嗎?你認爲應該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當人生風雨來臨時,是當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感悟,暢所欲言,鼓勵多元理解和個性發現,將經典閱讀和當今生活、個體人生結合起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讀背誦,佈置作業

朗讀背誦:要求學生把握詞的基調、節奏、旋律等,讀出一份從容與淡定,瀟灑和超脫,疏朗和剛健。

佈置作業:以《走近蘇軾》爲題寫一篇隨筆。

結語:人生再多的雨,經過蘇軾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他爲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