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鴛鴦衚衕的來歷故事

鴛鴦衚衕的來歷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冤枉衚衕”位於明清時期的聊城縣衙後面,爲東西通道,西起古棚街,東通文明街,長約180米,兩頭寬度均爲3至4米,中間有一片叫做“桑園子”的空地。老居民習慣叫它‘冤家衚衕’,1957年被括入專署大院了。

鴛鴦衚衕的來歷故事

這裏面有個典故,古時候,誰家有冤情都會進衙門告狀,而當時衙役的作風卻不怎麼好,每到有人喊冤時,看門的衙役都要收小費,所以窮人沒錢,就是有天大的冤情,官老爺也無從得知。

相傳有一天一個窮人冤情很大,進不了衙門告狀,哭得要死要活。有人出主意讓他到衙門後面哭喊‘冤枉’,他聽從意見來到了衙門後面,不料縣官果真聽到了哭喊聲,急忙起身出去隔牆問話,瞭解到這人的冤情。第二天升堂,爲他伸了冤。

從那以後,凡是有冤情的窮人都愛到這裏喊冤了。

後來,由於某村一對青年的戀愛案,使這個衚衕改了名。這對青年男女同歲,男方叫楊男,女方叫柳女,是隔路對門鄰居,自幼一起玩耍,互相敬愛,及至成年,就產生了戀情。楊男趕集上店常爲柳女買些針線花樣之類,柳女也偷着爲楊男做些鞋襪,平時相見更是親密難分。他們的行動被一村人看到,又添枝加葉加以傳播,“通姦”的流言很快傳遍全村。柳父爲挽回臉面,還女兒一個清白,就向縣衙狀告楊男調戲欺侮其女。縣令差人將楊男抓捕監押。楊父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輕佻風流之輩,也去衙門辯解,但遭斥責。他覺得冤枉,即在縣衙牆外衚衕裏喊冤。縣令登梯到牆頭問案,發現此案處理匆促,便單獨詢問兩個青年男女。楊男柳女都說他們從心裏互相愛慕,雖有成婚的願望,但決無越軌行爲。縣令弄清了原委,心想:這兩人自幼青梅竹馬,情感忠貞不二,是很好的一對夫妻,怎能拆散鴛鴦?於是縣令指派鄉官爲媒說合成親。柳女父母本是在輿論壓力下告狀,便坦言說:“縣太爺是父母官,我們尊從父母之意。”雙方就此成親。從此,人們就改稱這裏爲鴛鴦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