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牛頓勤奮好學的故事

牛頓勤奮好學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伊薩克·牛頓,於1642年的聖誕節出生於英格蘭林肯州活爾斯索浦。父親在他出生前3個月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後他只得由外祖母和舅舅撫養。

幼年的牛頓,學習平平,但卻非常喜歡手工製作。同時他還對繪畫有着非凡的才華。

1648年,牛頓被送去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啓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摺疊式提燈等等。

牛頓12歲開始上中學,這時他的愛好由手工製作發展到愛搞機械小製作。他從小製作中體會到學好功課,特別是學好數學,對動手搞好製作大有益處。於是牛頓在學習加倍努力,成績大進。

牛頓勤奮好學的故事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地跑動,於是輪子不停地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着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牀。

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裏牆角、窗臺上到處安放着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1654年,牛頓進了離家有十幾公里九龍的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爲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

隨着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裏,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薰陶。

牛頓15歲時,由於家庭原因,被迫輟學務農。非常渴求知識的牛頓,仍然抓緊一切時間學習、苦讀。

牛頓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牛頓的舅舅。終於在舅舅的資助之下又回到學校復讀。

1661年,19歲的牛頓,考入了着名的劍橋大學。在學習期間,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魯獨具慧眼,發現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傳授給了牛頓,並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

1664年經考試牛頓選爲巴魯的助手。1665年,牛頓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正準備留校繼續深造的時候,嚴重的鼠疫席捲英國,劍橋大學被迫關閉了。

牛頓兩次回到故鄉避災,而這恰恰是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牛頓在家鄉安靜的環境裏,專心致志地思考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問題,思想火山積聚多年的活力,終於爆發了,智慧的洪流,滾滾奔騰。

短短的18個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數術(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頓於1684年通過計算徹底解決了1666年發現的萬有引力。

1687年,他45歲時完成了人類科學史上少有科學巨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繼承了開普勒、伽裏略,用數學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轟動了全世界。

牛頓的數學貢獻,最突出的有三項,即做爲特殊形式的微積分的“流數術”,二項式定理及“廣義的算術”(代數學)。

牛頓爲了解決運動問題,創立了一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繫的數學理論,即牛頓稱之爲“流數術”的理論,這實際上就是微積分理論。

牛頓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數術”,因此牛頓始創微積分的時間來說比現代微積分的創始人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茨大約早10年,但從正式公開發表的時間說牛頓卻比萊布尼茨要晚。事實上,他們二人是各自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只不過牛頓的“流數術”還存在着一些缺陷。

牛頓開始對二項式的研究是在從劍橋大學回故鄉避鼠疫的前夕。他在前人瓦里士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負指數的含義。牛頓研究得出的二項式級數展開式是研究級數論、函數論、數學分析、方程理論的有力工具。

《廣義算術》,則總結了符號代數學的成果,推動了初等數學的進一步發展。這本書關於方程論也有些突出的見解。其中比較着名的是“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的數學貢獻還遠不止這些,他在解析幾何中的成就也是令人矚目的。他的“一般曲線直徑”理論,引起了解析幾何界的廣泛重視。

牛頓在其它科學領域的研究,毫不遜色於在數學上的貢獻。

牛頓曾經說過: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爲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爲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爲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從這裏可以看出一代偉人的謙虛美德。這些美德和他的成就,都值得後人去繼承、去學習。

牛頓從小就喜歡讀書,非常勤奮,還特別喜歡手工,家裏給他的零用錢,他都用來購買木工工具。他做了許多精巧的風車、風箏、日晷、漏壺等實用器械。少年時代的牛頓並沒有顯露出過人的天賦。所不同的是動手能力相當強。他每做一件東西,總是一聲不吭地埋頭苦幹。如果做得不合適就拆了重做,絕不馬虎。牛頓非常勤奮,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是數學的差距更大。牛頓並不氣餒,就像他少年時代喜歡思考問題一樣,踏踏實實地學習,直到透徹地理解爲止。在學習上,我們也要像牛頓一樣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