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端午節週記[優選]

端午節週記[優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時光匆匆,一個星期已經結束了,這一週裏,大家都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在週記中好好總結過去的成績了。可是怎樣寫週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週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週記[優選]

端午節週記1

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和玩。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有一次,屈原去京城辦事,回來後,看到國家變得非常衰敗,就投汨羅江自殺了。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又稱“詩人節”。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爲了讓河裏的魚蝦吃飽了,不吃詩人屈原的屍體,人們就在這一天往汨羅江裏投糉子。爲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竟相在江河裏划船打撈。就發展成爲現在賽龍舟。

聽奶奶說,糉子是用碧綠的蘆葦葉和香噴噴的糯米做的,還要在香噴噴的糉子上散白糖。糉子的.味道又香又甜可好吃了,我可喜歡吃糉子了,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但是,最遺憾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時候沒親眼看見賽龍舟。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和春節,但是,一比較我還是更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2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糉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糉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糉子。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爲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裏。爲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裏。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裏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候,有個人叫道:“大傢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爲是菱角,就不敢吃了。因此人們將糯米糖棒叫成“糉子”。

煮熟的糉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糉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爲我喜歡吃糉子,因此我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3

每年的端午節,我都在外婆家裏過,過了一個很充分很快樂的一個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家裏人都要去割艾草,或是去街上買一些艾草回來,放在門口前,插在後院裏,只要有空的地方你都能看到有艾草立在那裏,整個房子就像被艾草包圍了一樣,一片綠色,像是一片綠色的絲巾。這個艾草它有寓意,艾草能驅蚊除蟲,也可以驅災辟邪。所以每年的端午節大家都會買一些艾草放在家裏面。

到了中午,外婆會給孩子們繫上紅繩,有的系在手腕上,有的系在腳懷上,有的系在脖子上。聽說這紅繩叫“長命繩”、“快樂繩”、“辟邪繩”。它是五色繩,它有青、白、紅、黑、黃,它們分別是木、金、火、水、土,可以強身健體,長命百歲。

晚飯到了,餐桌上的菜各色各樣,聞起來就香,中間盤就是魚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幾桌的.人都滿了,他們滿臉的笑容,話有說不完的話。端午節很熱鬧呀。

端午節,真是別具一格,令人難忘得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4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每一年家裏都要包糉子。看着大人們忙前忙後,我心裏真着急。今天我決心要學學包糉子。

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照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一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

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彷彿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包住了這邊那邊漏出來了。弄得我手忙腳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重新把糉葉包好。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媽媽。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很不容易

端午節週記5

今天是端午節,喲與學校放假,所以我睡到很晚纔起來,等我起來後,我發現媽媽已經包了很多糉子了。

媽媽包了好幾種口味的糉子:豆沙,紅豆,綠豆,蜜棗,豬肉。當然,我最愛的還是我那天天的蜜棗糉啦!我迫不及待的拿起那讓人垂涎欲滴的蜜棗糉子,先解開纏繞在外邊的白線,再剝開一層層翠綠的葉子,終於那透着白瑪瑙似的'糉子終於露面了!

我美滋滋的咬上了一口,在口中,黏黏的大米顯得那樣有嚼勁,香甜可口的蜜棗更是耐人尋味!看起來甜膩了,可放在嘴中味道卻戛然不同!

媽媽包的糉子不僅好吃,而且裏面還包含了媽媽對我弄弄的愛意,我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

端午節週記6

今天我跟着行文教育的老師們來到了萬江,體驗了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今天就讓我帶領着你們走進端午節吧!

衆所周知,端午節最不能少的就是糉子,而今天我們包了三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糉子!一開始,先是專業的包糉子的老師給我們示範,一是先拿兩片糉葉把有莖的那一片放下面,再捲成一個漏斗形。二是把一些洗乾淨的糯米,放在剛剛卷好的.漏斗形的糉葉裏,三是在上面放多點剝掉皮的綠豆。四是把一塊鮮嫩的五花肉放上去,旁邊放半塊金黃色的鹹蛋黃!五是再放一些溼潤的糯米。六是拿兩片糉葉把它放在兩邊,然後把它折起來,接着把多餘的部分也折起來!七是這一步就更重要了,不然前面的功夫都功虧一簣了,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線一圈一圈的卷在糉子上!包糉子的步驟就是這樣了!我學着老師的樣子一下子做了四個可愛的糉子!

今天,我非常開心,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週記7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大詩人屈原還寫過一首世界著名的詩,叫《離騷》。

端午節又稱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我還知道端午節有掛菖蒲、艾葉、薰蒼朮、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端午節的'時候,在一個大桌子上,一起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到嘉興南湖的一條河邊,還看見他們賽龍舟。“觀看的人真多啊!”我不禁感嘆道。“他們劃得真快啊,他們比得真激烈啊!”爸爸也說道。

中華傳統節日不僅僅只是端午節,還有話多其它節日,正等着我們去了解它們呢!

端午節週記8

今天是端午節,大街小巷都瀰漫着糉子的香味。在這個溫暖的節日裏,我想親手包個糉子送個你,祝願你端午安康!

我打開IPad,瞭解了包糉子的步驟和方法,便開始動手包了起來。別看糉子長得那麼簡單,包起來可真不容易。不是葉子開裂了,就是米撒了一地。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試驗了五個,終於成功了一個。我拿着親手包好的第一個糉子看了又看,滿意地笑了。這是一個很有特點的糉子,賣相不怎麼好看,很小很小,迷你型的。我想,你一定會喜歡。

糉子煮好了,剝開外層的糉葉,那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頓時,口水淹了一畝地了。我最喜歡的是鹼糉,沾上蜂蜜,咬上一口,軟綿綿的,香甜可口,那真是好極了!你呢?你喜歡什麼味的?包個糉子送給你,快來吃吧!

端午節週記9

今天是端午節,廚房飄來陣陣香味。哦,要吃糉子了,而且還是我喜歡的紅豆味呢!

包糉子是我姐姐的拿手活。首先用碧綠的糉葉裹一個實心的漏斗,中間填滿糯米。接着,按緊、壓實,如果想吃點花樣,可以加一些綠豆、紅豆、紅棗、肉丁、香腸等。最後,用紗繩把成糉子紮成錐狀,然後把糉子繫緊,一個精緻玲瓏的小糉子就成形了。

吃着剛煮好的糉子,我忽然腦子裏出現了一個問題,今天爲什麼是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父親告訴我: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流放時聽到國破家亡的消息後,悲憤欲絕,於五月初五這天,作下最後一首詩《懷沙》後,抱石投入汩羅江。後來,當地老百姓駕船將飯糰等食物扔進江水中,想要餵飽河中的'魚蝦,讓屈原的屍身免遭噬咬,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吃糉子。

我一邊聽着父親的講述,一邊自言自語道:吃糉子也有這樣一段歷史典故呀!愛國的人就是受人尊敬的人!

端午節週記10

快到端午節了,今晚我家包糉子。我也想學着包糉子,母親就一步步地教我:首先拿兩片糉葉,並排將寬的一頭重疊一小部分,再窩成一個小漏斗,但是這個小漏斗一定要是封口,一絲縫也不能留;再將糯米裝進去,用糉葉長長的尾部蓋上蓋子;然後還要加一片糉葉才把小漏斗裏的糯米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將成形的糉子捆緊,就大功告成了!

今晚我一共包了三個糉子,其中兩個是在母親幫助下包好的`,還有一個雖然樣子很古怪,但是我獨立完成的。我不明白爲什麼同樣的糉葉在母親手中就很聽話,一點兒也不漏米,而在我手裏卻總是不停地散開、漏米?母親說熟能生巧,只要我多練習,就會越包越漂亮的!還說我第一次學包糉子就能包起來,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姑娘!

今晚學包糉子可真有趣!以後我包的糉子一定會比母親包的還要漂亮!

端午節週記11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吧。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的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爲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怎麼樣?端午節龍舟很不賴吧!

端午節週記12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糉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糉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裏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糉子了。我拿起一根糉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週記13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米裝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後來就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熟自已家人吃。我們把它稱作糉子。糉子是端午節必須要有的食品。賽龍舟是必須有的活動。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黃酒、扣絨線、掛香囊等。

端午節週記14

中國的傳統文化好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着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爲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糉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裏……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端午節週記15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記念古代詩人屈原流傳下來的節日。

節日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南陽陪姥姥、姥爺一起過端午節。一路上看見成片的麥浪,金燦燦的;農民伯伯正在用收割機收割小麥,我遠遠地望過去,彷彿看見他們那豐收的`喜悅表情,也似乎看見了晶瑩的汗珠流淌下來,撒到了田野中,是不是算對大地的感謝呢?

到了南陽,只聞糉子飄香,忍不住嚥下口水。姥姥馬上給我們端了一大碗剛煮熟的糉子,我一口氣吃掉兩個,分別是紅豆花生和大棗餡,真好吃。爸爸說不能多吃,以防不好消化,不然我還想吃一個。

下午去南陽夥伴家竄門,整個樓梯間全是艾草的特有芬香,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門口掛艾草可以驅蚊蟲,這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慣。

我喜歡端午的糉子,更珍惜這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