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優選]端午節週記

[優選]端午節週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時間飛快,一個星期已經結束了,我們對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週記了。一起來參考週記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週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端午節週記

端午節週記1

今天早上我還在睡覺呢,奶奶就推醒了我。用5根絲線系在我的脖頸上,我疑惑的問道:“奶奶你在幹什麼呢?”奶奶笑着說:“今天是端午節呀,要給小孩佩戴長命縷。”

我穿好衣服,走進廚房,揭開鍋蓋一看,一鍋糉子香噴噴的。我拿出一個糉子剝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我正準備出門玩一會,只見媽媽買來了大把的.艾葉,並把它們放到了門前,我聞到一股幽香,那是艾葉發出的香氣。我問奶奶:“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奶奶說:“有一個愛國詩人叫屈原,他聽說自己的祖國被敵人佔領了,氣的抱了一塊大石頭投江自殺了。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餵飽魚蛟蝦蟹,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我喜歡端午節,它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2

今天是端午節,我吃完早飯就出去玩了,直到快午飯的時候纔回來,到家後,我發現我家多了幾個看起來特別精緻的糉子。

於是,我就問媽媽:這麼精緻的糉子是從哪來的?媽媽說:“是對面的鄰居送的,他家自己包的”。

以前我家衣服被風吹掉到樓下,是對面的`鄰居幫我們撿回來;以前有好吃的東西,也是對面鄰居送我們的,媽媽經常送給他們一些好吃的東西。媽媽常說:“鄰里之間相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愛護。”

吃着鄰居送來的精緻的糉子,我覺得非常的好吃,因爲在這精緻的糉子裏,包含了,鄰里之間的關愛。

端午節週記3

今天是端午節,喲與學校放假,所以我睡到很晚纔起來,等我起來後,我發現媽媽已經包了很多糉子了。

媽媽包了好幾種口味的糉子:豆沙,紅豆,綠豆,蜜棗,豬肉。當然,我最愛的還是我那天天的蜜棗糉啦!我迫不及待的拿起那讓人垂涎欲滴的蜜棗糉子,先解開纏繞在外邊的白線,再剝開一層層翠綠的葉子,終於那透着白瑪瑙似的糉子終於露面了!

我美滋滋的咬上了一口,在口中,黏黏的大米顯得那樣有嚼勁,香甜可口的.蜜棗更是耐人尋味!看起來甜膩了,可放在嘴中味道卻戛然不同!

媽媽包的糉子不僅好吃,而且裏面還包含了媽媽對我弄弄的愛意,我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

端午節週記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記念古代詩人屈原流傳下來的節日。

節日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南陽陪姥姥、姥爺一起過端午節。一路上看見成片的麥浪,金燦燦的;農民伯伯正在用收割機收割小麥,我遠遠地望過去,彷彿看見他們那豐收的`喜悅表情,也似乎看見了晶瑩的汗珠流淌下來,撒到了田野中,是不是算對大地的感謝呢?

到了南陽,只聞糉子飄香,忍不住嚥下口水。姥姥馬上給我們端了一大碗剛煮熟的糉子,我一口氣吃掉兩個,分別是紅豆花生和大棗餡,真好吃。爸爸說不能多吃,以防不好消化,不然我還想吃一個。

下午去南陽夥伴家竄門,整個樓梯間全是艾草的特有芬香,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門口掛艾草可以驅蚊蟲,這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慣。

我喜歡端午的糉子,更珍惜這美好的生活……

端午節週記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大詩人屈原還寫過一首世界著名的詩,叫《離騷》。

端午節又稱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我還知道端午節有掛菖蒲、艾葉、薰蒼朮、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端午節的時候,在一個大桌子上,一起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到嘉興南湖的一條河邊,還看見他們賽龍舟。“觀看的人真多啊!”我不禁感嘆道。“他們劃得真快啊,他們比得真激烈啊!”爸爸也說道。

中華傳統節日不僅僅只是端午節,還有話多其它節日,正等着我們去了解它們呢!

端午節週記6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節日。我們小區到處喜氣洋洋,一派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劃龍船、吃糉子、系五絲線等等。當然,我媽媽在太陽出來之前已經把五絲線系在了我的手腕跟腳脖上了。聽媽媽說,五絲繩也叫長命縷,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多麼美好的期望啊!

晚上,媽媽買回來一包糉子。糉子用竹葉包裹着,彷彿一個個綠娃娃似的,老遠就聞到一股甘甜的清香沁入肺腑。剝開竹葉咬一口,糯米發紅,再咬一口,香甜潤滑,真是又香又甜,好吃極了!一邊吃着糉子,我一邊想起了屈原這個歷史人物。當年屈原因被小人出賣,含冤投江自殺。當地百姓去汨羅江打撈屍體也沒成功,就向汨羅江中扔了雞蛋跟熟米。據說這樣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

媽媽還熬了草莓湯,紅紅的草莓襯着那濃濃的湯,真是一道美味呀!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過得很開心。

端午節週記7

大家知道端午節要幹什麼嗎?知道要包糉子,賽龍舟,今天我給大家講講我在家包糉子的情景吧!

這天是端午節,我們準備好了糯米,糉葉,豬肉,蜜棗。我們說完:“一二三”立刻把自己要的食材拿走了。我拿走的有豬肉:豬肉,大米,糉葉。開做了,我先用3個糉葉包成像花束的`樣子,再把大米舀一半進去,然後把適當多的肉放在米上,再將剩餘的糯米放滿,一個糉子就這樣誕生了。當然,根據口味,我們可以將豬肉放入料酒,醬油裏醃製一段時間。

等所有糉子包好了,就可以放入鍋中蒸了,不一會兒,米香就瀰漫了整間房間,香味撲鼻,我都迫不及待想要嚐嚐鮮了。這就是我的包糉子的過程,有趣而又富有意義。

端午節週記8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糉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糉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裏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糉子了。我拿起一根糉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週記9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俗。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爲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糉子。雖然商店裏的糉子品種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家裏包的糉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左右媽媽就會把包糉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後去準備包糉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裏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糉“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10

盼望已久的端午節終於到來了!我終於可以回老家看望我十分想念的爺爺了!

一大早,我就早早地起牀,收拾好書包,準備出門。高速路上的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雖然回家的心很急切,但是大家都有序的排隊通行,所以我們很順利地只花了2個小時就回到了我的老家——諸暨市璜山鎮五竈村。

車還沒有停穩,我就看到了我親愛的'爺爺在停車的院壩等我,啊,親愛的爺爺,我真想你啊!

接下來的兩天,我上午寫字,學英語,完成數學實踐作業,下午和奶奶一起包糉子,做麻花,和爺爺一起下象棋,在村裏散步,玩的可開心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轉眼我就要回杭州了,我依依不捨地和爺爺告別,一遍一遍地說再見,心裏非常難過,我盼望着暑假快點到來,我就可以又回來看我的爺爺了。

端午節週記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爲了撈救屈原。將糉子投進江裏,是爲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裏投糉子漸漸變成了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吃糉子。

端午又稱重五,因此很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繫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喝雄黃酒。

啊,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端午節週記12

端午節的這個假期,對我來說,真的很快樂。

早上一醒來,母親就給我係五色繩(就是五種顏色的繩子編在一起),在端午節系五色繩,聽母親說是我們這裏的一個習俗,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相傳民間喜歡用五彩線系在兒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稱“長命線”,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可以保佑孩子們平安健康,嘿嘿,母親連我的腳上都給繫上了五色繩啦。等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後,剪下來扔到河裏去,可以帶走所有的黴運及煩惱,這樣一年都會開開心心的啦。母親還告訴我端午節的`來歷,讓我知道了我們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吃過早飯,我們一起去爬五蓮山,天那麼熱,還有很多外地的客人來爬山啊。我和哥哥不想去山頂了,就在山下玩盪鞦韆,結果一不小心掉到地上了,屁股摔得可疼啦,嘿嘿!

端午節週記13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各地有許多的習俗,讓我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吧!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候楚國人因不捨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用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免得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的餡品種許多,有豆沙糉、鮮肉糉、火腿糉、蛋黃糉等。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用五色絲線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端午節,人們把插懸艾葉、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酒,殺菌防病。

現在我們更重視過端午節了,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了,這些傳統習俗我們應該保持下去。

端午節週記14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人五點就起牀,按照習俗上山去趟露水,一路上我用雙手捧起晶瑩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時間我覺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直到坐在教室讀書時還覺得眼睛特別亮,什麼字都能看清楚。

放學後,我撒開腿就往家裏跑。剛到門口就聞到糉子香,一進門就看見爸爸做了一桌子好菜專門等我回家吃;我洗過手來到飯桌前,先給爸爸媽媽一人解了一個糉子,撒上白糖,然後給我自己解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糉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飯桌上,我們一家邊吃邊聊,屋子裏充滿了端午節的快樂氣氛,瀰漫着香噴噴的`糉子味和濃濃的艾香。

吃完飯,媽媽給我耳朵上抹了雄黃酒,給我嘴上摸了脣膏,給我手腕上戴了紅線繩,把我打扮得和糉子一樣香,就讓我到學校去學習。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端午節週記15

五月初五,我隨媽媽回老家過節。

一早,我打開電視,找到賽龍舟的直播,幾隻小舟乘風破浪,使在起伏不定的浪花既有翻出的可能,我緊張極了。一隻都穿紅衣服的隊伍十分賣力,可是事與願違,他們當衝到最前面的'時候,一個浪頭擊破了他們的積極,逐漸被追上了。一聲吃飯了,使我來到餐桌前。幾片綠糉葉裹着糯米,糯米中又裹着肉,深受我的肚子所愛。可是據報紙稱吃糉子不利與高考,是否吃哪?不久,我的肚子戰勝了,接連吃了2個糉子(偏大的糉子)。

端午沒有“五黃”就不成端午了,可是如今黃鱔、黃魚、黃酒、黃瓜、鹹鴨蛋價格大有增長,我也不好免俗,吃了個鹹鴨蛋。

端午歷時20xx多年,有着長久的歷史,是一個非物質財富(自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