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端午節週記【精】

端午節週記【精】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不經意間,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我們一定有印象深刻的事情,讓我們通過週記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吧。那麼好的週記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週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週記【精】

端午節週記1

又是一年的五月,又是一個端午,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米裝入竹筒中投入江中,再後來就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熟自已家人吃。我們把它稱作糉子。糉子是端午節必須要有的食品。賽龍舟是必須有的活動。其次就是洗艾草﹑喝雄黃酒﹑扣絨線﹑掛香囊等。

包糉子可是門技術。首先要把蘆葉放在鍋裏煮一下。這樣蘆葉就不容易破損。而且顏色會更綠更亮。把蘆葉撈起來放在冷水中等它冷卻。在蘆葉最寬一段的三分之一處,將其繞成圓錐狀,然後將泡好的糯米裝進圓錐裏,再放上一些棗﹑花生﹑臘肉之類的東西之後就可以封口了。將剩下的蘆葉按照糉子的輪廓再裹上幾圈最後用繩子紮起來,一個糉子就算包好了;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只要把糉子放在鍋裏煮酒可以了;看着碧綠糉葉,雪白的糯米,中間又鑲嵌着一顆大紅棗。光是聽着就讓人垂涎三尺。吃的時候再撒上一把糖,別提有多享受了。吃完了糉子就該去看賽龍舟了。

龍舟跟普通的船是不一樣的。龍舟兩頭很窄,它的寬度正好夠一個人坐在裏面。每條龍舟大約可以坐20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船頭還放在一面鼓,是用來掌握節奏,控制速度的。大約有20多條這樣的龍舟都整裝待發;賽龍舟終於開始了,號令一下每條龍舟就像是離了弦的箭一樣在震天的鼓聲中有節奏地向前劃去。沒一個小夥兒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看到他們這樣的努力,我早感動不已了。這就是中華少年﹗這就是我們強大的祖國。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過我們的傳統節日,他們更願意過外國的一些節日。這是很不好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時要靠我們自已來傳承下去。中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愛我們的傳統節日,都能積極地參加和組織活動。這樣我們的國家纔會經久不衰,更具特色。

端午節週記2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因爲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被帶上了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豔;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後,我就來到了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糉子,還有香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看着這麼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了:“知道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

這可難倒了我了,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講完後,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遊戲了——頂雞蛋。

我在盤裏隨手拿了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了,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了爸爸。但是心裏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麼算了。”我又去洗鵝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

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好像裏面藏了大將軍。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麼?難道鵝蛋還會有什麼不同嗎?”聽完後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裏面的學問大着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尖一點的,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能獲勝。”

我半信半疑地選了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了。

我雙手緊緊地握着鵝蛋,使上了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手,緊張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裏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裏的蛋碎啦,太好了,我贏了!我贏了!”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錶示祝賀,媽媽看着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週記3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爲龍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和五月節等等。其中,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另外,古書記載“端”字有開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說起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非常有學問,是楚王身邊的官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富強起來。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將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們含着眼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將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很多特有的習俗。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我最愛吃糉子,因此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糉子吧。糉子是用糯米加各種配料,再用新鮮的竹葉包裹紮藤,上鍋蒸煮而成。喜歡吃鹹的就包上鹹肉、蛋黃、乾貝、叉燒;喜歡吃甜的就放上蜜棗、豆沙、蓮蓉。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一陣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香氣撲鼻。解開扎繩,剝開糉葉,白白的糯米里包着紅紅的蜜棗,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滿口留香。

每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一個歡樂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週記4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

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

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

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

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

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

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

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糉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 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週記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對於端午節,大家都非常熟悉。在端午節這天,慶元的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爺爺奶奶拿出準備好的糉葉和糯米,放在一旁的凳子上。拿起糉葉,將糉葉捲成一個錐形的容器,然後將糯米小心地放進糉葉做成的容器中,再將糉葉多餘的長尾巴將糯米抱起來,最後用線將包好的糉子綁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將包好的糉子放到蒸籠上蒸,熱氣騰騰的。慢慢的,一陣香氣便撲鼻而來,我們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跑到蒸籠前,流着口水,等待着美味可口的出鍋。糉子熟了,奶奶將它們端出來,放在一個大盤子裏,過了一會兒,盤子便空了,只見大家每人都捧着一個糉子,興奮的吃着,我一口咬下糉子,那甜甜的香氣便傳進我的心中。家裏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們對這美味可口的糉子讚不絕口,很不得能夠多吃幾個。這一天,全城都飄着糉子的香氣。

慶元的端午節,還有另外一個習俗,那便是賽龍舟。我們全家人在這一天一起來到河邊,與全城人一起,觀看着龍舟比賽。“加油!加油!加油!”大家一起吶喊着,爲龍舟上的船員鼓氣助威。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從我們眼前划走。終於,一條龍舟劃過終點,獲得了冠軍,我們用最響亮的聲音爲那些船員們歡呼。

在慶元,還有一個特有的習俗,在這一天,全慶元的人民都要走橋。爺爺奶奶帶着我們。走上廊橋,我們停在一尊佛像面前,爲佛祖上香,祈禱自己能平平安安,幸福地過日子,那時候我還小,不明白這是爲什麼,現在長大了,也明白了,現在爺爺奶奶還保持着這個習俗,端午節到了,我們沒空回家了,可爺爺奶奶卻惦記着我們上香時也不忘爲我們祈禱。

就這樣,端午節輕輕悄悄地來到,也輕輕悄悄地溜走了,我們期待着明年的端午,端午就這樣離去了。

端午節週記6

“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與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與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爲“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老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老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糉子與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糉子呢?

包糉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老媽與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糉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老媽與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糉子的習俗與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衆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爲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爲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週記7

媽媽說:“端午節又叫衛生節,遵照端午節的風俗,在端午節的早上是要採沾了龍擡頭噴灑的水的艾草和菖蒲來煎水洗澡的,這樣就可以免遭蚊蟲叮咬了。”我一聽到這兒,一蹦三尺高,高呼:“哦耶。希望蚊子不要再來親吻我細嫩的肌膚不要再向以前那麼喜歡我了這樣我的臉蛋上就不會起包了,太好了。”說實話,自從我們從四川來到東北這偏僻的地方之後,已經6年沒有用艾草和菖蒲煎水洗頭洗澡了。我來東北時才四歲,都有點不記得艾草菖蒲水洗在身上的感覺了。現在,我一想到又可以用那久圍了的散發着香香的艾草菖蒲味的水洗澡,我特別的興奮。才四點鐘,我們一家就起牀上山了我們興高采烈地來到北山上一會兒就採了一大把艾草,可是,我和媽媽總感覺這們採的艾草和圖片上看到的有點不一樣,我提議:“我們去問問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吧?”可是,爸爸媽媽說:“我可不好意問,別人該笑話我們連艾草都不認識的,太丟人了,不去不去。”沒辦法,這個艱鉅的`任務只有我來完成了。於是,我鼓起勇氣問身邊的一位老奶奶:“奶奶,請問這是艾草嗎?”老奶奶聽了哈哈大笑,弄得我摸不着頭腦,老奶奶說:“我們這兒是沒有艾草的,這種是水篙子,但只有採這種囉。”“啊?”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又問了好幾個爺爺和奶奶,得到的答案居然都是一樣的。這時,我們全家人才恍然大悟,這麼說來,我家去年第一次上山採的也不是艾草啦,都是徦的呀。我們全家哭笑不得。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爸爸媽媽一邊走,一邊想起就傻傻地笑笑。哈哈哈,太有意思了。雖然,我們沒有采到艾草,但是,我們一家人採到了一個快樂的早晨。雖然不能用艾草菖蒲味的水洗澡了,但是我們還是非常地開心。

我回頭對爸爸媽媽說:“走,回家吃糉子囉。”也許是我起了個早牀,上山呼吸了新鮮空氣和鍛鍊了身體的原故,我渾身輕鬆,心情特別的舒暢。哦。過端午節真好。

端午節週記8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糉子飄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着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糉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的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扞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着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媽媽便去菜場買包糉子的材料:糯米、糉葉、紅棗……媽媽先把糯米泡好,把糉葉和紅棗洗淨,洗好後,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媽媽開始包糉子了,她先把糉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的糯米用勺子盛在糉葉裏,再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最後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糉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的游泳。大約一小時後,滿屋飄香,糉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糉葉,哇!露出泛黃的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着糉葉的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大棗餡兒。糯米的清香與大棗的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糉子飄香的節日裏,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的尊重和對祖國的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的小公民。

端午節週記9

那天,學校放假了,假期一共有三天,這個三天的假期裏,節日特別的多,有兒童節,也有端午節,端午節在兒童節的後面,我給你們講講吧。

我兒童節的禮物特別的豐盛,我給你們講幾個吧,查理九世的書一套,還有小淘氣尼古拉的絕版故事,還有各類圖書,我最喜歡的拍得立照相機,這個照相機只要一拍下一張照片,那張照片就會馬上地被洗出來。

然後呢,接下來的三天是我去奶奶家的日子。我去奶奶家第二天的時候,我包了糉子,我和嬸嬸的兒子康康哥哥一起包糉子。一開始奶奶叫我們先把糉葉泡一下,我們端了一盆涼水,把糉葉泡進去,過了十分鐘奶奶說糉葉可以拿出來了,我和康康哥哥一人拿了兩片糉葉。接下來就是包糉子的時候了,奶奶教我們怎樣摺疊包,我們一開始是很不熟練的,過了半個小時才熟練了一點,我包好了一個讓媽媽來拍照,媽媽說:“讓你們再熟練一點,等糉子包得再好看一點,你就可以拍照了。”我說:“爲什麼?”我和康康哥哥一起研究,終於我知道熟練地怎樣包糉子,可是康康哥哥還沒聽懂我倆說得是什麼話,所以他繼續的包。我已經拍好照片了,康康哥哥還在認真地包,不過天打雷霹呀,我和奶奶包的糉子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了,然後康康哥哥終於要包完了一個,結果他手一鬆全散架了,康康哥哥說:“我放棄了,我不包了,太難包了。”我們有趣地包糉子之旅就結束了,但是我還是包好了一個小小地迷你的糉子。

我在叔叔房間玩得時候看見奶奶和爺爺在門上插了許多艾草和一種很像芹菜的東西,我不知道是什麼?然後呢我和媽媽還有爸爸上山去打看一看,結果在山上發現每家每戶的人都插了這兩種東西,原來這是用來辟邪的,能除很多害蟲,像蚊子,蒼蠅等一些之類的東西,它都能除掉,掛上了這個之後,我發現家裏的蚊蟲真得少多了。

真是快樂的端午節和六一兒童呀!

端午節週記10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11

“糉子香,香廚房。

艾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

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

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端午節週記12

過端午節必然是少不了吃糉子和賽龍舟了。上午,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包糉子,午飯我們就吃糉子。

吃過糉子,才十二點,我們全家就出發去看賽龍舟了。我們本想早點去佔個好位子,沒想到已經來滿了人,把這條几里長的湖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時,比賽還沒開始,我們全家在茫茫人海中擠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擠進去;人來得越來越多了,想要擠進去也越來越難了。有些人擠不進去,索性跑到人家房頂上去看。我們隨後也跑到房頂上去。

一點多,比賽就要開始了,賽場邊上擠滿了無數的男女老少。鱗次櫛比的房屋頂上也擠滿了人。就連不遠的小山坡上也擠滿了人。在這人的海洋中,我看到了人們那不肯退讓,即使再小的縫隙我也要擠進去的心;那不肯屈服,不肯退讓的精神。看着這人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多壯觀的場面啊。”

比賽開始了。先是男子預賽。雙方隊員準備好,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立刻劃起來。比賽進行地非常激烈,湖中的水被船槳拍得滿天飛,還有啦啦隊在湖邊助興,鼓號隊打起鼓吹起號。人們在岸邊吶喊;在這震耳欲聾的人聲中,我隱約聽見人們在喊;“龍馬隊,加油。”這時,龍舟已快到岸了,雙方隊員還是各不相讓。忽然間,“龍馬隊”一個箭步衝了上去,超過了另一艘龍舟。“龍馬隊”果然不負大家重託,在預賽中得了個冠軍。

接着進行的是女子預賽。正當比賽進行地非常激烈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大雨似乎是老天賜給隊員們的考驗。但隊員們還是毫不示弱,反而速度更加快了。

雨越來越大,人們紛紛打起雨傘,五顏六色的傘彙集成了海洋,紅的,黑的,綠的,花的……給節日平添了許多喜慶。

雨絲毫沒有要減弱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了,比賽也進行得越加激烈,這大雨沒有給人們帶來任何阻擋,沒有一個人看見大雨返身回家的。

總決賽比完後,雨卻停了,太陽出來了,天空綻開了燦爛的笑容,遠處出現了一座七色的彩虹。多美啊。

四川的孩子們,你們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正在看賽龍舟呢。

端午節週記13

今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在這麼特別的日子裏最注重的一項活動就是包糉子,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

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

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端午節週記1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這陣陣兒歌聲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要問端午節的來歷,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給大家講其中一個吧: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邊做官。昏君的楚王總是聽信那些奸臣、小人讒言,不聽屈原的忠言。後來楚王竟把屈原削職流放了。在流放的過程中,屈原看見楚國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殃,慘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憤,於是跳江自殺。人們非常傷心,划船找屈原的屍體,還包糉子給魚蝦吃,希望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於是,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就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用包糉子、賽龍舟的形式表達對屈原的緬懷之心。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呢!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糉子幾乎是每家每戶過節必不可少的物品,姥姥在包糉子前,總是要先把糉葉泡上很長時間,再煮上一天。裹糉子時是先取三片煮好的糉葉,圍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放些糯米,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餡料,例如有:糯米、花生米、紅豆、肉、蜜棗等等。再用棉線捆起來,一個錐形的糉子就誕生了。但現在還不能吃,還要把包好的糉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們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開一個熱騰騰的糉子,香噴噴的香味撲鼻而來,而糉子活像個老爺舒服地躺在糉葉裏。糯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金銀剔透,就像一顆顆璀璨的鑽石。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草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顧不上燙,咬了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真的是人間美味啊!

今年的端午節裏,我不僅學到了很多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和典故,還品嚐了美味的糉子。這真是個幸福且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15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將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將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將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一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一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一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將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將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將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將糉子包完後,將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