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意義的徵文

意義的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徵文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徵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意義的徵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意義的徵文

意義的徵文1

一張白紙,不同的人,會勾勒出不同的色彩,而人生就像是這張白紙,我們每個人手握各色畫筆,其中的五彩斑斕,是我們要畫出的各種線路。

很小的時候,我們認爲老師的一個誇獎就是快樂,和小夥伴們玩樂就是快樂,而快樂就是我餓存在的意義;升入初中,我認爲青春就是各種樂,各種傷,各種輝煌,那時我以爲人生就是把沒做盡的壞事通通做一遍,那就是不留遺憾的人生。直到升入高中,我的第一次演講,讓我體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人生。上臺之前,心跳如雷鼓般砰砰直跳,直到開始演講,我聽見了自己的心跳聲和那不怎麼標準的普通話,那時站在演講臺上的我已經感覺不到臺下任何聲音,隨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的心跳漸漸地平靜了下來,我的演講也隨着我的心跳變得從容,直到臺下掌聲響起,一股暖流直竄全身,走向臺下的那一刻,感覺我很驕傲地擁有着世界。坐在臺下的我,繼續聆聽着學友們的演講,從他們身上我體會到了自己當時的勇氣,那一刻的成功讓我明白,原來成就的大小並不重要,而在於是否真正地實現了自我,只要勇敢地克服困難走出第一步,你就可以自信地走向未來。也許多年後的我會時不時地想起當初那個擡頭挺胸、自信滿滿演說的自己,它給我勇氣,給我力量,這便是我存在的意義,不斷地挑戰自我。

有時會問自己,對於朋友我們能給予他們一些什麼。直到我親自調節了一場好朋友之間的矛盾,挽救了一段珍貴的友情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原來給他人帶來歡樂也是存在的意義。

人生的質量有高有低,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輝煌的人生。有人認爲人生是命運的主導,殊不知,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一些人雖然有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的最初的快樂。我們的人生不是使自己一生忙碌無成,適時地停下腳步去欣賞沿途的風景,讓自己心如止水,從心底體會存在的價值。

意義的徵文2

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持有觀望的姿態,他們想要去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然後飛昇而去。因爲在抓住機會的同時,也意味着他們有了翻身的機會,擺脫原本的泥潭,能夠獲得自由。

誰都不願意自己的自由,被別人脅迫被捲進漩渦。因爲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誰都想一直努力的向前走,面對着光明和美好,他們有自己數不盡的動力。允許在漫長的旅途當中,他們想要去耗費自己的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可是自己的聲音卻總是感覺被別人偷走,他們無法去表達,也無法去看透。

假如這個世界原本就是模糊的樣子,那麼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對清晰的認知,因爲在那個世界裏生存着,他們早就已經習慣了其中的環境,習慣了其中所有的一切。而我們卻只是一個外來者。但是又不是當事人,很多事情可以做出一個簡單的評判,但是又不會在那裏待太久的時間。

也許我們可以在一個地方持續的看清楚未來的樣子,也許我們會懂得那時候所有的控制其實都是情非得已的,他們不想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但是他們又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掉這一切的發生,遇事就走上了極端。其實本身很多事情都沒有這麼多的評價的,因爲他們在說了那麼多話之後,他們確定了那麼多的邊界線之後纔會有了那麼多的是是非非,因爲原本所有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

後來我們看清楚了這些事情的表象,也看清楚了周圍的環境,更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心,說了一件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是又被人們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也許生活原本的面貌版是如此,只是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看透。

意義的徵文3

“一份溫暖:知道人之所以爲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人懂感情,重感情,在家有父母親情,在學校有同學朋友間的友情,師生恩情,長大了會有愛情,有了孩子又要把這些情感從孩子身上傳承下去,只有我愛人人才有人人愛我,珍惜身邊的每一次關心,每一份感情,活着纔有意義

一種精神:有魂魄的人才是真真正的人,沒有魂魄的是行屍走肉,你擁有的精神就是你的魂魄,有這種精神人活着纔有價值!你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嗎?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有些人活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活,現在的我也不知道,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但是我知道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去磨礪自己,不斷的去追求,在自己彌留之際回想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沒白活這一輩子,我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有的人,得過且過,自己處在什麼位置不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不知道,更甚者,自己的一些習慣是好是壞對自己有益有害都不知道,堅持下去人生將會碌碌無爲、虛度光陰。離世之時將會痛悔自己爲什麼什麼都沒做什麼都不曾擁有過,白白浪費一輩子!”

爲了營造這種感覺,在今後的歲月中,用心去感受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每個人的美好,關心周圍的每個人,感受並感恩於每個人的每一份關心;不斷的摒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斷的直面挫折挑戰,不斷磨礪自己,不斷改變自己…每每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爲自己精彩的人生,爲自己人生更有意義,去努力去奮鬥!

意義的徵文4

讀書徵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陶冶了我們的情操,自古以來,人們都以識書,讀書爲傲,讀書徵文作文。“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可見人們對讀書的重要性的認識。 讀書不光是對知識的增長,也是對人品德的冶煉。“一杯清茶,一卷書,品茶香,品書香”是多少學者,作家們長期的嚮往的生活。讀書既是讀也是識,讀生活,品味生活,這就是讀書之理。

讀書的第一道槓是“愛書”,只有愛書,才能用心讀書。“讀書前先將手洗淨,再將書放在乾淨的桌子上,細細品讀......”這是魯訊讀書的方法,只有如此愛書,才能真正的理解書,小學四年級作文《讀書徵文作文》。

讀書的第二道槓是“理解書”。“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只有真正的理解書,才能得其精髓。“紙上到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也是理解書的一種方法。 讀書的第三道槓是“記書”。何爲記書,就是看每本書都要記住,記住主旨內容,還有所要表達的感情和寫作特色,以此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還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會讀書,認真讀書,讓我們一起努力!美國科學家研究得出,每個人的腦容量大到可以裝下五個國家圖書館,只要你願意用心去記,就可以得到更多知識。 讀書的第四道槓是“用心”讀書切忌胡思亂想,要用心讀書,“南思北想無安着,”南想北想,心無定力,就算坐在書桌前,也什麼都學不到,記不下。

讀書還要“思人患不明,患足以不學,既學患不行”多讀,多思,多學,虛心躬行。讀書還要勤,學問就是從勤中得來,

意義的徵文5

依舊是一個平凡的早晨,當第一道陽光照射到小螞蟻身上時,他便醒來了。它看着自己與周邊的螞蟻們,又一次地感動失望。爲什麼螞蟻是那麼得渺小呢?生活爲什麼天天如此地地無趣呢?一天又一天,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激動與驚喜,哪怕是痛苦也好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於是他決定離開這個一成不變的地方。嘿,說幹就幹,他開始了自己的驚險旅行。

過了很久,他不知不覺中爬到了一大塊藍色的東西前面。“咦?這是什麼地方呀?”他好奇地用觸角點點腦袋。左看看,無邊,右望望,無邊。他絞盡腦汁地想了大半天,才一拍腦門恍然大悟道:“這就是螞族中‘傳說’的大海啊!”他想,要是能在大海中暢遊一番,也不枉此生啊!於是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在海岸邊等候着踏上大海的機會。真是天遂螞願,不一會兒,就有一片小小的樹葉飄落在了他的前面。“呀!這大大的葉子就是我的豪華遊輪。我來了,出發啦!”

“遊輪”先是隨着水痕緩慢地向前駛去,水痕慢慢地變成了波浪。小螞蟻的“遊輪”經不住翻飛了起來。一浪未平一浪又起,這一次一陣鋪天蓋地的巨浪刮過來,“遊輪”不幸被掀翻了。不幸中的大幸是螞蟻又被海浪捲回了岸邊。

螞蟻躺在岸邊,虛弱地喘息着。雖然筋疲力盡,卻激情澎湃。小小螞蟻一點都不後悔,因爲他見到了大大的海洋,即使失去全命也值得,這就是螞蟻悟出的生命的意義。

意義的徵文6

自從出生到現在,我開始思考,人生,爲什麼而活?而活的目的又是什麼?

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一個問題。人活着,是爲什麼而活,這是屬於一個有關生命的話題,代表着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看法與觀點。但此時我迷茫了,這問題如同一題解不開的數學難題,是我陷入思考。

有的人的人生,榮華富貴;有的人的人生,窮極潦倒;有的人的人生,光耀門楣;而有的人的人生,卻只有爲自己的姓氏與家族抹黑。那麼這些人,活着是爲了什麼?

讀書已然七年有餘,卻沒有一個知識點能夠解釋這個問題,這是因爲書到用時方恨少,還是因爲這個問題無人答出?

活着,便是一切。這不知是在哪兒聽到的一句話使我怔了怔。活着,便是一切?這“一切”是指什麼?指工作,學習或者是最複雜卻又最平凡不過的生活?

我將我例的以上幾個條件用數學中的因爲所以來推算:

因爲人活着是爲了生存,而又因爲生存所以纔要去證明,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身的價值。因爲人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所以纔會爲自己,爲社會做出一份貢獻,因爲爲社會做出了貢獻,所以才能成爲一個有用的有生存意義的人。

就像柯達膠捲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雖然,他出身貧寒,但是他卻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的'提高,不斷的突破,他靠自己的想法與夢想發明了膠捲,影響了全人類乃至全世界,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膠捲時代。這便證明了他的生命是有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

現在我的問題已有了答案。人爲什麼活着?因爲生存。活着的目的是什麼?是證明自己。

你是否在解出了一道複雜的數學難題之後有一種巨大的喜悅感?而我現在就是這份心情。

意義的徵文7

每當好友談到雷鋒,我腦中總會浮現書本上他冒雨送母女的圖畫,綠色的軍裝融在一片泥與土中。圖下大而歪曲的文字,被紙頁磨得黑乎乎的花泛開了。

爲人民fuwu(爲人民服務)

不知道是不是老師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辭在乳臭未乾的小孩心裏烙下深深的痕跡,讓她寫下這幾個偉大又艱難的詞語。雷鋒做過的好人好事,光榮事例,以及那流傳後世的芳名使她不由得攥緊拳頭。馬路上女孩的小小身影浮現,她是否在尋找蹣跚的老人?

轉眼,馬路又規規矩矩的被人踏了十年,卻早已不見女孩的影子。她去哪裏了?是否已經變成了一位女雷鋒不,她已經不再相信這些了。

八旬老太躺在地上拒絕起身,其原因竟然是訛錢,女孩搖搖頭,她眼睜睜看着老人摔倒,卻再三猶豫;她路過要錢的乞丐,卻視而不見。她不是冷血,不是無情,是對社會太失望了。女孩害怕被騙,害怕人只會虛僞的打壓善良。她狠狠的搖頭,搖到天都昏了。恍惚中,情景再現,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打開一頁書,用粗粗的鉛筆吃力的寫着爲人民服務,雷鋒的話在耳邊迴盪。

一個人的作用,對於革命事業來說,就如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機器由於許許多多的螺絲釘的連接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才能夠運轉自如,發揮它巨大的工作能。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計的。我願永遠做一顆螺絲釘。

是的,別人也許不會明白,雷鋒從這個社會出現聞名的真正含義。但是你,你應該明白,不要抹去內心僅存的一點純真。

爲人民服務。

用心底的善。

從小事做起,撿起別人丟下的垃圾,清掃門前的落葉。

宇宙初醒,霞光耀眼,紫紅的朝霞映紅女孩掛汗的臉頰。

雷鋒存在的意義,便是善的化身。

與各位共勉。

意義的徵文8

迷迷糊糊地,周圍多了許多人。是親人、朋友,同學、老師;還有某些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和網友。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都陪伴着我前進着、成長着。

在這名爲人生的道路上,我總是摔跤。我雖然想着退縮,但哪怕是爲了那些傻傻的親人也好,我也得走下去啊。這麼想着的話,心裏會好受一點,也就不懼怕會有多大的危險了。我連死都不怕,我怕什麼活呢?如果活着能讓周圍的人更快樂,那我寧願永遠陪他們走着。

植物是一種治癒人心的東西。我總能在它們身上看到希望。我在家裏養了一陽臺的植物,雖然不知道學名,但我依然喜歡看着那些植物發着呆。每次澆水的時候都是快樂的,一想到它們能快快長大,我就高興地不得了。現在我還記得,哪一盆要澆多少水……可那些植物都被媽媽送去了鄰居家,它們都不見了。

我總是覺得以前的自己幼稚。如果只有到天堂去才能明白自己不幼稚的話,那我不如不去想幼稚不幼稚的自己,看着前方不就行了嗎?因爲終有一天,我也會消失不見。

我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總有一隻金色毛髮、海藍眸子的貓總在小區裏徘徊着。我經常逗逗它,可媽媽卻不讓我給它餵食。過了幾個月它就生下了四隻小貓,但因爲學業,我也只是在回家的路上留意它幾眼。那四隻小貓,有兩隻被車撞死了,有一隻被壞孩子玩死了,還有一隻走丟了。而那之後,金色毛髮的貓也不見了,也許,它也去了天堂?

當時在我家隔壁的老奶奶下身癱瘓,被家人拋棄只好住在了倉庫裏。我經常去那倉庫和老奶奶聊天,她也經常給我吃好吃的,又或是給我些零花錢,叫我去買些零食。有的時候和夥伴玩累了,也會在她那裏休息。衣服弄髒了,就借點紙……但現在老奶奶也不見了。

剛上小學的時候,我交的第一個朋友姓郭。她對我非常好,把她書包裏所有的小玩意兒都給我看、給我玩,讓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溫暖。——可那也只是一個上午而已。下午再來學校時,她已經不見了。

陸陸續續地在名爲人生的道路上的所有我重視的東西都不見了。可是我必須學會承受。失去的確使人難過,但也促進人的成長,誰說我體內流淌的是血液呢,估計……早就是冰冷的火焰了吧?

意義的徵文9

生命,是崇高而偉大的。正因有了生命,我們才得以感受世上的一切美好。不論動物還是植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命運歸自己裁決。可是,我們真的瞭解生命嗎?我們熱愛生命嗎?

一次,我拿起噴壺去陽臺上澆花。

當時是六月份,熾熱的太陽烤着大地,數日未降甘霖,而我已經兩個星期未給那盆海棠澆水了。正想着,就來到了花盆前。我不由得心中一驚!酷暑中的海棠花朵,依然倔強地仰着腦袋,儘管那奄奄一息的綠葉已經無力陪襯。一朵小花,有多麼強的生命力啊!

定睛一看,肥沃的土壤上竟有幾隻小小的螞蟻在奮力拱土。我不由得升起一股無名怒火!眨眼的功夫,我把噴壺對準那幾只不識好歹的螞蟻灌了下去。

天上突然降下一股來勢兇猛的"洪水",螞蟻們自然是潰不成軍,奪路而逃。可這場無情的"洪水"似乎打定主意不給螞蟻們一點兒活路兇窮惡極地堵住了所有的退路。

螞蟻們貌似放棄了逃生的念頭,任憑它們的家園被所謂的洪水肆意地蹂躪,那可憐巴巴的模樣倒令我快慰。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等"洪水"大勢已去之時,那些螞蟻立刻行動起來:奮力在水中撲騰,蟻足用盡全力蹬着水,發出輕微的嘩嘩水聲。我呆呆地看着它們盡力在水中撲騰,踢蹬,蟻足拼命劃拉,短短几分鐘就游到了巨大的花盆邊緣,離開了人間地獄。原先的心情早已煙消雲散,取其而代之得是一種既震驚又感動又羞愧的復雜感情。

他們只是一些弱小的動物,竟然敢於在生死攸關作着痛苦的掙扎;他們只是一些弱小的動物,居然如此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他們只是一些弱小的動物,竟在最後的關頭,也不放棄對生命的渴求。

而我們人類,很多不如這些螞蟻,不懂得生命的意義,不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而是浪費自己的生命。

正如杏林子所說,生命屬於我們。那麼,我們該如何使用寶貴的生命?

對於學生來說,要努力學習,爭取成爲國之棟樑;對於大人們來說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對於老人來說,與其浪費光陰,不如發揚"活到老學到老"的傳統精神。

讓我們珍惜且熱愛生命,銘記生命的意義,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意義的徵文10

前天,學校的校長和各班的老師帶着班上的學生們一起到星期八小鎮去玩。

出發前,學校的校長說:“當我們聽到集合號時,到操場上站隊。”“叮鈴鈴”集合號響了,楊老師帶着我們到操場上站隊了,我們坐到車上以後,楊老師說:“同學們,車上不要吃零食哦!”下車了,我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了星期八小鎮門口,楊老師讓我們自己進去玩。進門時,服務檯的阿姨會給我們30元的E幣、一瓶牛奶和一張地圖。

手裏拿着地圖,我東瞧瞧、西看看。小鎮裏有:兒童醫院、郵局、法院、消防局、手工巧克力坊等等。好玩的項目數不勝數,我都不知道該先玩什麼了?正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我的好朋友周紫瑄一把抓着我來到了冰激凌店。隨後阿姨給我倆穿上了操作工的帽子和衣服,按照阿姨的指示我們一會兒做出了一杯香甜可口的草莓味冰激凌。同時也消費了20元E幣,好貴呀!我終於體會到掙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決定接下來開始掙錢。我來到了中國郵局,當起了一名郵遞員。按照郵遞地址我又快又準的把信件送到時了現代牧場,掙到了15元E幣。我開心極了!

不知不覺過去了幾個小時,集合鈴響起了。我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了星期八小鎮。

這次的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了掙錢的辛苦、勞動的光榮。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天啊!

意義的徵文11

每年我都盼望過中秋節,今年的中秋節我過的特別有意義,因爲除了有好多好吃的,盡情的玩耍,我還了解到了中秋節的些許文化。

晚上,我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餅,觀賞着又大又圓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掛在幕布一樣的天空,像一個大玉盤。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讓人以爲月亮真的掉進了水裏。看着天空中皎潔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維中情不自經的冒出幾個小問號。爲什麼在中秋節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爲什麼要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其他的習俗嗎?

夜晚,滿月升起來了,一片寧靜隨着銀霧般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我們早早便在庭院前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石榴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我們纔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我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就有些講究了,長輩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媽媽告訴我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新鄭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這時已經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我們在庭院中吃石榴,媽媽一邊剝着石榴一邊說:“吃石榴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石榴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在這個中秋節的晚上,我不僅僅會吃月餅、賞月亮,還懂得了一些有關中秋節的習俗,特別有意義。

點評:小作者按時間順序寫出了中秋節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中秋節的見聞,既抒發了對月亮的喜愛之情,又將小孩子的純真表達的淋漓盡致,還聯想到了中秋節文化,以及中國人渴望團圓的美好願望。感情親切自然,文筆流暢,結構清晰,是一篇優秀作文。

意義的徵文12

現如今,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以圖書館爲主體開展的各項讀者活動也日益豐富。徵文活動作爲傳統的讀者活動項目,在今天也呈現出嶄新的特徵。

東城區圖書館爲進一步加強對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廣,進一步豐富活動的內容和手段,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輿論氛圍和文明風尚,提高轄區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其中,徵文活動深受讀者追捧。

徵文是圖書館讀者活動的保留項目。在圖書館事業發展進程中,徵文活動的活動形態和特徵也不斷髮展。本文以東城區圖書館爲例,着重論述徵文活動的新變化,並淺談徵文活動對圖書館工作的啓示。

一、徵文活動的新特徵

1、徵文工作常態化

在東城圖書館舉辦的諸多讀者活動中,徵文活動日益常態化。東城圖書館常年舉辦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爲各類讀者羣提供菜單式的貼心服務。“書海聽濤——作家與讀者見面會”、“經典誦讀”、“檔案見證北京”、“古都歷史文化”、“共享工程——優秀影片賞析”等活動已形成享譽一方的特色品牌,每個活動系列都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羣體。爲引導讀者親近文化、熱愛閱讀,結合上述活動,東圖鼓勵每位活動參加者拿起筆來,自由地書寫個人的學習感悟與心得體會。徵文舉辦至今已小有規模,形成了“活動不斷、投稿不斷”的喜人局面。各項活動啓發讀者多讀多看多思考,常態化徵文也有了豐厚的積累,爲此東圖網站特地設立讀者徵文專欄,選登讀者常態化徵文來稿80餘篇。一篇題爲《東圖——我的大學》的投稿更是道出了許多讀者的心裏話:東圖作爲文化傳播陣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讀者,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下崗工人,在東圖都能享受到自己喜愛的文化盛宴,文章作者甚至高聲吶喊出“我愛讀書”的心聲。

常態化徵文形式新穎,區別於以往以政府機關或某個辦事部門爲活動主體,爲了某項活動公開向社會徵集有關文章的活動形式,將主動權和話語權交付讀者手中,給予讀者充分地發揮餘地,寫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靈活的寫作激發了讀者的寫作熱情和閱讀需求,圖書館的文化陣地作用亦因此日益顯現。

2、徵文主題寬泛化

東圖舉辦的徵文活動中既有常態化徵文,又有主題徵文,各類徵文主題寬泛靈活,讓讀者充分自由發揮。常態化徵文着重發掘讀者日常的所見所想,力求徵文能夠體現讀者最原始最本真的思想情境。看一場電影、聽一堂講座、讀一本好書、想一段往事,都可以啓發讀者寫作的靈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足以成爲文章的主題,每一篇文章都是新穎別緻的小品文。《百味人生:趙大媽晚年的幸福生活》《聽王力講座有感:執政黨愛人民,小事兒暖人心》《記憶深處:寒徹心底的“8.18” 清晨》等來稿雖主題不同,內容迥異,但都被選登在東圖網站。對於來稿中讀者自然而發的寫作,東圖並未劃定框架、約束思維,而是任憑讀者自由發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鍼砭時弊,談笑風生,無拘無束。

主題徵文以“我與中軸線”徵文活動爲例。“中軸線”申遺,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結合北京市“中軸線”申遺,東城區圖書館與《北京晚報》聯手,打造了今年北京文化圈裏一道亮眼的風景——“我與中軸線”徵文活動。徵文的主題定爲“您所親聞、親歷、親爲的中軸線故事,以及您與中軸線的情緣等”,只要與中軸線有關,就符合徵文主題要求,範圍不可謂不寬泛。徵文活動舉辦至今,收到投稿近400件。文章內容異彩紛呈:有的通過描寫身邊小事來反映國家大事;有的通過個人成長經歷折射出的國家發展歷程;有的描寫家人親歷的事情,如歷史鉤沉類、考古探究類、懷舊類等;還有的抒發感言,中軸線徵文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讀者的寫作熱情。

寬泛的主題爲讀者寫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自由發揮的空間,避免了讀者思維僵化、文章格式化、說假話套話,真正反映讀者的心聲。

3、徵文參與大衆化

徵文活動打破了文學壁壘,降低了寫作門檻,向社會大衆敞開大門。因爲沒有嚴格的主題限制和較高的文學要求,東圖徵文吸引了各行業、各年齡段讀者的踊躍參與。“我與中軸線”徵文活動中,參與投稿的讀者年齡跨度大,從8歲到80歲各年齡段都有讀者參加;職業分佈廣泛,學生、教師、的哥、退休幹部、專家學者……來稿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年齡和職業特徵;投稿者的受教育程度也不盡相同。徵文的低門檻促使投稿者熱愛閱讀,鍾情文學創作,使徵文本身成爲百姓津津樂道的大衆文化。美國學者費斯克指出:“大衆文化……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 [①]東圖徵文活動已被打造爲大衆廣泛參與、自發表達的平臺。

4、宣傳手段多樣化

在信息化時代,東城區圖書館有效利用多種宣傳渠道,不遺餘力地對徵文活動進行宣傳推廣。

一方面,細分讀者羣體,針對不同羣體採取不同的宣傳手段。爲宣傳徵文活動,東城區圖書館採取了報紙、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宣傳展架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每個宣傳形式都有特定的受衆:報紙和宣傳展架等平面媒體主要針對日常不懂得、不方便利用網絡資源的老年讀者,這部分讀者時間充裕,保持着閱讀報紙和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的良好習慣,報紙和宣傳展架恰好能夠覆蓋他們所接觸的宣傳媒介,有效傳遞徵文活動信息;博客和門戶網站主要針對有利用互聯網習慣的讀者和上班族,該讀者羣體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對於社會信息的掌握主要依賴網絡,方便快捷的網絡宣傳能夠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微博主要針對更有活力的年輕一代,這一羣體大多熱衷於微博這種新媒體形式,目前東城區圖書館的官方微博已成功吸引了27000餘名粉絲。

另一方面,在活動進行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方式進行宣傳。以“我與中軸線”徵文爲例,在活動發起階段,東城區聯合《北京晚報》《新東城報》等轄區內影響廣泛的平面媒體,集中密集地對徵文啓事進行大力宣傳,達到了在最短時間內讓最多的讀者知曉的宣傳效果。在活動進行中,利用門戶網站和報紙等平面媒體對徵文來稿進行選登,更加激發了其他讀者投稿的積極性,有效增加了投稿數量。網站、微博等媒介動態發佈活動進展情況,吸引了讀者的持續關注。

二、徵文活動的意義

舉辦徵文活動意義十分重大。

從讀者角度看,徵文活動爲每一位參與者提供了展示文學才藝的平臺,提高了文學素養,培養了文學愛好。自徵文活動舉辦以來,前來圖書館聆聽文學講座的讀者和借閱文學書籍的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徵文活動引導讀者關愛社會、熱愛生活,找到人生的追求和夢想,正如一位投稿人在文章中寫道:“愛在東圖、學在東圖、知恩圖報、回饋社會。”

從圖書館的角度看,徵文活動客觀上推動了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文明風尚,圖書館更加強化了傳播優秀文化的陣地作用,成爲教化羣衆、傳播知識的社會課堂。同時,因爲徵文活動的成功舉辦,東城區圖書館也從默默無聞變成社會關注的焦點,知曉率顯著提高,慕名前來參加圖書館活動的讀者日益增多,東城區圖書館爲建設首善之區發揮着極大的作用。

從政府部門的角度看,徵文活動的稿件多爲讀者的有感而發和真情流露,讀者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觀察社會輿情動態的有效渠道,投稿真實反映了本地區的民情民意。“我與中軸線”投稿就體現出北京市民對於中軸線的拳拳熱愛之情,反映了廣大羣衆對於中軸線申遺的擁護與支持。另外,徵文中也不乏對於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有關部門的工作有一定啓發價值。

三、徵文活動對圖書館工作的啓示

徵文活動雖然是一項傳統的讀者文化活動,但對於今天的圖書館工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通過徵文活動的成功舉辦,圖書館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關注中體現了圖書館的價值和重要性,同時也瞭解到社會公衆的需求和文化訴求。不容忽視的是,關注即是曝光。徵文取得的廣泛關注等同於將圖書館曝光於社會大衆的睽睽目光監督之下。

社會公衆到底需要怎樣的圖書館,需要怎樣的文化活動,圖書館如何深化讀者服務?這些問題亟待圖書館找到正確答案,也給圖書館以啓發:以此爲題,向廣大讀者徵文,從徵文中找尋答案。解答好此問題,正是圖書館發展的新契機。

參考文獻:

1、吳慰慈、董焱著, 《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xx年5月出版.

2、吳慰慈著,《圖書館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出版.

3、洪文梅,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活動中的作用與對策探討[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xx(7):85-88.

4、朱偉、李靜、鄭麗仙,將閱讀變成一種生活需要-圖書館和全民閱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xx(11):207-208.

5、費斯克:《解讀大衆文化》,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第2、168頁。

意義的徵文13

每個人都崇尚有意義的生活,如果感覺不到意義,行動起來必然會缺乏動力。那麼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對於我來說。

讀書是一種需求:每當我看到同事們紛紛爲工作建言獻策而我卻默不作聲的時候;每當我看到朋友在一起談天論地我卻插不上話的時候;每當我看到別人豁達開朗而我卻小

肚雞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需要讀書,通過讀書增加自己的才能、通過讀書開闊自己的視野、通過讀書提高自身的修養。通過讀書擺脫無知所帶來的煩惱。

讀書也是一種享受:記得讀大學時看了一套餘秋雨的全集,我硬是花了差不多兩天兩夜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並且爲之回味了一個多星期。書就是有這樣一種魅力,他能帶你進入一個令人陶醉的世界,當你爲一本好書而着迷的時候,你會發現作者筆下的文字像一個個甜美的音符敲打着你的心田,帶着你的靈魂進入一個神奇的旅程,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穿越古今。

讀書更是一種追求,我有一個朋友,雖然比我大但是80後的,我第一到他家裏去的時候被深深地震撼了,爲什麼,因爲他書房裏居然有兩千多本藏書,我當時很不解,他說這是一種追求。“讀書可以讓人在現實中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讓自己在花繁柳密中撥的開,在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渴望達到的人生境界,追求生命的定力、靈魂的安頓和心靈的純淨,以遠離孤獨與困惑。

之所以談讀書的意義,是因爲自己也曾遺忘過他的重要。前不久自己在網上無意間搜索到關於自己的一條信息,那是文理學院電臺的一次採訪記錄,本人作爲畢業生學長對學弟學妹們的寄語:一本正經強調希望他們一定要多讀書,記得當時看到那條信息的時候我感覺很慚愧,因爲我似乎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書了,畢業到現在不知不覺也快一年了,回首一看,確實成長了不少,與工作不相符的學生氣少了許多,但遺憾的是,學生那種好學、愛讀書的習慣也漸漸地在消失。“工作了,社交應酬是難免的,要多交朋友!工作很累,娛樂放鬆也是應該的,要融入社會就應該這個樣子,不要搞得跟個學生一樣”,這時常是自己給自己找的藉口,其實是一種狡辯和不成熟的表現。記得有個週末晚上跟朋友們喝酒、打麻將。凌晨一兩點纔回去,一個人躺在牀上盯着天花板,感受到的是陣陣空虛,我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回頭看看書架上的那幾十本書,沾滿了灰塵,恰似自己讀書的激情被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所掩蓋,一種悲涼的情緒籠罩在心頭,不知道是爲書還是爲自己!喧鬧繁華的生活時常讓我感到浮躁,無法沉下來學習,反過來又讓自己更加的覺得生活乏味。每當我遠離書本,而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消遣上時,腦海裏面時不時會出現一個聲音:“你在揮霍青春!”。

“讀書月”活動開展後,我反覆思考着讀書的意義,因爲我知道,讀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啓動內生動力,才能夠堅定信念,將讀書的習慣繼續到底。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好好去讀一本書,一本好書可以給我們人生帶來很大的指導,但我們的人生需要大量的書來指導。我想,我們舉辦“讀書月”活動、舉行了這次演講賽。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深刻理解讀書的意義,喚起我們對書本的渴望,激發我們讀書的熱情,養成讀書的習慣。讓我們徹底的明白:只有以書爲友,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