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對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首先是解放了我們的思想,改變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迷信權威的學習習慣:研究性學習鼓勵我們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學習的主導者,我們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第二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學要理論意義的指導,這就給了我們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第三在運用理論指導中,使我們一次比一次的熟練應用理論知識,而且還在不停地把知識轉化到實際應用。通過對研究性學習,提高了我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我們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與人交往合作以及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辨認知識的真僞,實用性是在這過程中的一大收穫。利用自己的所獲所得,不抄襲,認真對待知識利用權。

研究性學習既重在學習的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又要會學以致用,它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在於掌握知識的量。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合作學習中,我們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這樣有利於全體同學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隨着研究的深入,我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所以,對於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更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合作精神,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2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校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調查的活動。這一次,我們進行了生物研究性學習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有關血型和職業的。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小組有很多的感想。

首先,通過研究性學習,讓我們把平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生活實踐中,同學們在調查中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投入的參加活動,按照分工,把學習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在活動中,我們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在街上隨機調查時遭到拒絕,在網絡上的調查無人問津時,我們都感到很沮喪,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的一種收穫。在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因爲我們明白我們此次學習課題的重大意義,如果能通過研究、調查得到相關的結論,那麼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次時代研究,從此,我們將開啓一個新的紀元。我們就是這樣不斷的鼓勵自己,想盡一切辦法,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讓我們的調查繼續了下去。當我們拿到一份份詳細的調查問卷,統計着複雜卻隱隱有些規律的數據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增進了小組組員之間的感情,瞭解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提高了我們隊生物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個人的社交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大家堅韌的性格。可以說,通過此次研究性學習,我們每個人都獲益匪淺。所以,我們認爲這種活動應該常搞,搞好。不要單純的是爲了學分去完成它,而應該把它當做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環節,讓研究性學習深入人心,在研究中學習,獲得更多,更實用,更好用的知識。我們相信,如果國家教育部門能夠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好處,並且大力的發展它,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上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我們小組的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感想。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3

一、從抓語言問題開始: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講,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蒐集和佔有,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處延相等的理念,正說明語文研究性學習有着廣闊的天地。有些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問,而是一個研究小課題。發現了問題,不應由教師來解決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查閱資料,設計方案,提出對策,形成課題,寫成小論文。

二、強化自我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具體要求:課題研究前自找資料、自我準備、自我設計方案;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活動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三、教師角色:

從傳授到指導語文研究性學習學生是活動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呢?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把握研究活動的目的,啓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總結研究的成敗得失。這種指導作用貫穿於學生研究活動的始終。當學生在某一環節出現困難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研究的質量,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爲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主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因爲研究性學習是從實際問題切入的,需要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瞭解,而且要熟悉多種研究方法,還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深透的瞭解,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設計出適宜的問題情境的活動方案,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紮實的研究活動。可以說,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呢?

1、引導學生選擇課題

語文研究性學習最難的可能是學生不知道怎樣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開展研究的課題。教師要導,就應導在關鍵問題上。

在選擇課題的時候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實際需要的原則。研究性學習不一定要像專家那樣,一定要解決什麼具體的實際問題,我們學習的關鍵是通過某一問題的研究探尋,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的意識,因此高中生的“課題”與專家的“課題”的實際需要存在的差距,高中課題研究重在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可能出發去選擇“課題”。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則。並不是所有的被發現的問題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實力研究的,這就需要對問題的價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從課題本身的價值看,衡量課題有沒有研究價值,主要依據是這一課題學生能不能佔有詳細的資料,切不切合學生自身實際,符不符合學生思維能力。作爲學生一般不宜選擇一個規模大、涉及因素多、週期性長的複雜課題,而適宜選擇開口小、週期短、便於佔有材料的小課題,比如選《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研究》爲研究性學習課題,就超出學生實際水平和能力。

2、引導學生設計方案

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確保研究性學習有序、有效地推進。一份好的設計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A、課題的提出。包括課題提出的原因,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預期的目的。

B、開展研究採用的主要方法。

C、研究成果的結題形式。設計方案重點要考慮的是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總是服務於特定的研究目的的”。

老師教導了我們,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學事實,且對象又活動形態,就應該選擇觀察、調查、實驗等方法;如果研究對象是文獻形態的,就應該選擇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如果說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學理論,就應該選擇歸納演繹等理論研究方法。從我們語文研究課題看,絕大多數是文獻研究對象,文獻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法。

3、導在學生研究疑難處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而不是內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導疑、導難、導法。

四、學習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製爲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語文研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勢。由於研究性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非組織的社會化語文活動將成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如環境語文、街頭標語、廣告、影視傳播以及人際間語言交流等。

學生可以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可以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可以到網上去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研究自己喜歡探討的問題。總之,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將會有重大的變化。通過這次的活動我們從單一的學習形式轉變爲多樣的學習形式,總的來說,還是收穫的挺多的。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4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們組的研究課題終於完成了。在這次研究中,我有很多的收穫。

首先,我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在面對一個老師上課沒講過的課題時,該如何着手去了解,調查和總結。比如在進行研究前,我們對中醫並不十分了解。大家自己行動起來,查閱圖書,上網……還真學到不少的新東西!這說明,學習並不僅僅限於課堂之上,生活處處皆學問。有許許多多知識,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瞭解的。

其次,我還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配合。在最開始的選題過程中,大家就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最終經過不斷的協商,完善才確立下課題。還有分發問卷,這可是個浩大的工程!正是因爲大家的協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終於把200份問卷的任務完成。這極大地改變了我之前“單槍匹馬。唯吾獨尊”的作風。學會與他人合作,集思廣益,各自取長補短。最終達到1+1>2的效果,取得成功。而且團隊的成功避過人的成功更難能可貴。

第三,這次研究鍛鍊了我們的韌性和意志(毫不誇張)。開始選題時就磕磕絆絆。前期工作時,爲了查閱資料,我跑了2個新華書店,泡在圖書館裏1周,百度搜索前十幾也都被我翻了個遍。製作問卷也是煞費苦心,改了又刪,刪了又改,反覆了N個輪迴才定稿。製作PPT還借用了老師的電腦……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曾一度課題就要被遺忘拋棄了,大家都怨聲載道。不過一路走來,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完成了這項研究,對於其中種種艱難困苦,大家感慨頗多,不過大家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最後,這次研究性學習讓我品嚐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成功的喜悅。由於課題是自己選的,我對於這個課題自然是充滿興趣,從開始到最後也是盡心盡力,到最終要結稿時,心中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畢竟,這是自己花了一個學期的研究成果!以前看到科學家們做研究,得出結論造福人類。今天,自己的成果就要問世了,怎麼不感到高興呢?陽光總在風雨後,克服困難之後的成功更覺得喜悅!

在完成這一課題後,我們得到了很多,也收穫很多,在這次研究中所積累的自我學習的方法、與他人合作的默契、克服困難的毅力,還有奮鬥之後成功的喜悅。都將成爲我們無形的財富,伴隨我們走向今後的生活……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5

作爲一名長期處於傳統語言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最近幾年真的挺鬱悶。現在臺灣那邊又吹來一陣風,文章要羣讀了!哎~

其實,羣文閱讀就是一種分類對比的閱讀方式。通過選擇性的劃分同類型卻不同風格水平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使閱讀者形成一定的鑑賞和品評能力,逐步提高閱讀者自身的文學造詣。

這種閱讀方式在現今高效率、快節奏的社會,倒不失爲一種快速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

呵呵,不發牢騷了!還是將這段時間嘗試應用羣文閱讀於教學工作中的心得和感悟寫下來與大家分享!當然也有一些困惑!反正大家一起思考討論!不吝賜教!

與我預想的一樣,想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順利實施羣文閱讀,教師的鑑賞能力和文學底蘊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文章的選擇和孩子們的閱讀感悟是衡量羣文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幾篇文字一堂課,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文學修養和底蘊,甚至能夠陶冶和淨化孩子們的內心和靈魂。

當然,這是最理想化狀態!現實中的我們因爲各種認知差異和條件侷限,學生的感悟與收穫完全取決於我們教師的水平!這也是羣文閱讀教學的一個癥結!

其實一線教師們或許已經發現,新編語文教材已經嘗試以課文單元爲基礎,開始對孩子們進行指向性的引導閱讀,這完全可以作爲我們羣文閱讀教學的分類設想和構思方向。因爲孩子們對本單元課文已經有一定教學認知的基礎,再結合不同水平和風格的同類文章對比閱讀,能夠得到最鮮明最直觀的閱讀體驗!

所以實際教學工作中,在每單元教學內容結束之後,我會以單元課文爲基礎,結合我在網絡上收集整理的相關文章,設計一堂羣文閱讀教學,效果不錯!

但是,收集和整理相關文章的工作量確實超出我的預想,所以個人認爲:羣文閱讀教學模式不能作爲一種常規教學模式實施,倉促構思的對比閱讀教學無法引起孩子們的體驗共鳴,甚至會給孩子們造成歧義和誤導。

個人認爲,文章的選擇對於羣文閱讀教學尤爲重要。

說具體點,我們不但要鑑別選擇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水平的文章,更要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選擇他們能體會和理解的文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說長遠點,這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教師自身長時間的閱讀積累和文學修養,需要嚴謹的敬業精神和積極的工作熱情。這也絕對不是單獨某位教師能夠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全體教師攜手合作,集思廣益才能盡善盡美。

但是每位教師都有自己工作和生活,都有自己的文學理念,所以真正想要做到羣文教學的理想化狀態,我們任重而道遠。

還有一點我相信實施羣文閱讀教學的老師們都深有體會,那就是在實施羣文閱讀教學時,我們會不自然的進入常規教學模式和節奏,直接導致演變成常規語文教學課。

所以我在設計羣問閱讀教學的時候,重點強調一個“讀”字,不板書,不筆記,不歸納,不分析,一切的一切都通過閱讀去體會,去感悟,讓孩子們順着不同作者的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發現,去尋找,什麼是美,文字的美,語言的美,世界的美。

自我感覺,不論是文學素養還是教學經驗,都還處於一個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各位儘可暢所欲言。

謹以此文,獻給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傳統語言教學工作者們,爲了祖國的未來。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6

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裏,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爲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爲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爲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行爲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綜上所述,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今天王小女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她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課題研究的點點滴滴,讓我對課題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課題研究的重要性,讓我知道課題研究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點滴教育教學過程中。深感作爲一名教師,要有終生學習的態度,才能不斷提升自我。

通過王老師的講座,還使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科研是教育事業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知道了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

一、首先要選好課題。

課題研究的課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選題作好了,應當說研究就成爲可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課題要反映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創造力與想象力。

選題注意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實踐,實踐中研究,不能貪大求全。要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着手。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平時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在工作中要多問幾個爲什麼。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

二、其次有做好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個詳盡的課題方案,是課題研究成功的保障。用心去做好方案,就是向課題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最後就是用心去研究,做好案例分、反思、總結等等了。

總之,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想只要在教育教學、課題研究過程中,認真去做、用心積累,一定有所收穫。

課題成果分享心得體會 篇7

最近一段時間,我校提出了"高效課堂研究"的課題,也開展了"高效課堂評比"的實踐活動,聽了三節理科老師上的高效課,我認真的思考了,什麼樣的課堂纔是高效課堂?怎樣才能上好一節高效課?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究竟什麼纔是高效課堂呢?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並積極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同時,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後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穫,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節高效課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抓時間。

抓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變教室爲學室,變教時爲學時;要樹立責任感,摒棄我的課堂可以隨意支配的觀念。教師對新授內容包括各個知識點的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規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一堂課一般由目標導學、小組討論、師生解疑、知識自測、學生反思五部分構成。目標導學不超過8分鐘,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於15分鐘。這裏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

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堅決杜絕浪費時間的行爲,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上課要守時,不要遲到,更不允許拖堂。教師要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制訂時間安排,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5分鐘,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

總之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自己認真鑽研教材,提出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案,實施過程中靈活調整,永遠以學生爲中心,這樣會逐漸構建起高效的數學課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