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孝道的心得體會

孝道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道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孝道的心得體會

孝道的心得體會1

“小孝”,又稱之爲“孝養”,它侷限於滿足親人的衣食住行不至於有所缺乏。目前這種孝的範疇是人們在孝道修養方面普遍侷限性認知的一個孝道思想。很多人覺得自己工作非常忙,事業需要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對於父母只要有衣服穿,有飯吃,衣食無憂,自己的孝心就盡到了。但是,從傳統根文化角度來講,精神和物質兩項,父母都應該得到滿足,纔算是孝道文化。這種單純滿足生存需求的孝,只能說這是一種“孝養”。古人認爲:只給父母物質享受,連孝都談不上。所以,“孝養”應劃歸到“小孝”範圍。

“中孝”,就是不僅要在物質上孝養父母,同時在精神方面上,能體諒親人的心願,愛父母所愛,至親所喜也喜而爲之。陪親人談天說地,使親人心裏平和、順暢、安樂,精神上獲得至親之樂,這叫“中孝”。對父母的情感方面,我有很深的體會。父親退休後,他自己住一個房間,物質上不用操心,唯一所缺就是精神上的認知。父親跟我有很多共同語言,每個星期天抽上半天時間,跟他聊一聊歷史,聊一聊家族的演變,談一談以前他所見家族道壇的熱鬧象,父親感覺到非常愉悅,那種回憶使他樂在其中。我們共同分析現在社會上道德文化蛻變的現象,一同去體會其中的喜樂悲歡,老人就感覺到不孤獨,在精神上同時獲得至親之樂,和子女之間有一個心靈的共鳴和交流。這種狀態只是“中孝”的範疇。

“大孝”,是善巧方便地勸告親人明白尊道貴德之理,遵循自然因果規律,順應自然,與人爲善,既注重自己身體的健康長壽,同時也要明白精神系統的提升,包括使父母能夠明白如何真正去實現離苦得樂的道理,這就是“大孝”的範疇。

什麼是“至孝”?我們要懷着無比感恩的心情,常念父母的恩情,踐行與幫助至親修身求真。雖然很多雙親他們自身由於文化水平和各種影響的綜合作用力,難於認同生命實相里很多改變其身的理法,但是我們要有這顆心,推薦或者親自陪同父母,用良好的辦法使父母能夠真正進入老年養福階段,進行性命雙修和出離生死的修習,讓父母積德行善,去除執著和分別心,實踐修身獲得精神的昇華和解脫,這就是“至孝”。

民間有句俗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至孝”,要昇華到能夠使父母擺脫這樣被動受助的方式。“至孝”的內容,還包括用自己的孝道誠心和道光德能,完成我們應盡的`孝祭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祖先們的優良傳統和品德,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運用祖先們的優秀品德和品格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建設。幫助別人,纔是真正地幫助自己;舍向別人,纔是最大的獲得。

孝道的心得體會2

自從我們呱呱落地就要懂得感思,孝敬父母。因爲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有一種愛,他是無悔的,無怨的,那就是父母對我們無私偉大的愛,對於這份愛,也許,我們這輩子都彙報不了,但我們也要竭盡全力去回報這份珍貴的愛,但這在我們眼裏,這份愛是裏所當然的。

古語說:“羊有跪乳子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作爲子女也要“滴水子恩當涌泉相報,”要懂得感恩,回報父母。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無私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當我們感到委屈時,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爲我們慶祝的.是父母………!

其實,父母想要我們回報的並不多,他們只需要我們的一句問候,少一句埋怨;他們只需要我們對他們多一些掛念,少一些忘記,他們只需要平安,快樂的生活……

孝道的心得體會3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爲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爲,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纔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爲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爲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爲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爲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道的心得體會4

暑假裏我看了《中華孝道故事》,這本書講的是近現代名人、當代大衆和古代聖賢尊老敬老的故事。讀着這本書,我經常感動的熱淚盈眶。

在古代聖賢篇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使我非常難忘。花木蘭一代女子,卻不畏懼戰爭,要替父從軍,還屢建戰功,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俗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山東濰縣縣令鄭板橋就是這麼個人。鄭大人喜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有一天,他看見有戶人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家有萬金不算富。下聯是:命中五子還是孤。鄭大人看了很納悶了,萬金還不富,五個兒子還孤單?進去一看,這戶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哪有什麼萬金啊?這更讓人好奇了。

看了後,才知道,原來萬金指的是十個女兒,五子是指女婿是半個兒子,所以十個女婿就是五個兒子。這些女兒一點也不孝順,十個都不在,難怪老人孤單。劉炳森曾說“烏鴉尚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親,人不如禽與獸。”連小小的烏鴉長大了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何況人呢?這些女兒真是太不孝了。鄭大人一眼就猜出來了,叫來了老人十個女婿讓他們回去孝敬老人,否則要治罪。鄭大人真不愧是百姓的父母官啊!

而看了二十四孝圖,我覺得很慚愧。晉朝濮陽的吳猛才八歲,就懂得孝敬父母,晚上赤身坐在牀前讓蚊子叮自己,而不讓蚊子去叮父親,多麼孝順的`一個孩子啊!而我呢?被蚊子咬了,趕緊找爸爸媽媽幫我檫藥了,根本就不會想到爸爸媽媽是不是也被蚊子叮咬了。跟吳猛比,我真是自愧不如。

萬善德爲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德,就禽獸不如。就像勸孝歌的最後一句: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陳毅、鄧小平、朱德等他們都非常的孝敬父母,他們都爲我們做出了榜樣。不然就會像“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餵養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中的兒子一樣。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何況生育養育了我們的父母呢?

孝道的心得體會5

我們必須明白,即使不在同一屋檐下,父母的手臂,也一直在爲我們伸展……——題記

什麼是孝?孝,是常回家看看的期盼,是親手給癱瘓在牀的老母喂一口飯,是在父母臨終前靜靜的陪伴;孝,世間千萬種,是盛開在心底的至善之花!我曾聽說過季羨林老人的故事。兒時的季羨林家境貧困,在他父母剛剛結婚時,家裏幾乎連飯都吃不上。他的.母親,一個字也不認識,生活了一輩子,連名字都沒有。他們家裏只有半畝多地,一家人的希望全在這上面了。

有一年,季羨林的母親在中秋節時不知從哪裏弄來一點兒月餅,給他掰了一小塊,他很珍惜,因爲他難得吃一次。他當時沒有注意,母親是否在吃。後來回憶起來,她根本一口都沒吃。季羨林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之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都很短。後來他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容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他難解又易解:他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寒,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又從何而來呢?老家的鄰居曾對季羨林說:“你娘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裏,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願望卻始終沒有實現,一直到她不捨地離開這個世界。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正應在我們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身上,一想到這句話,他就肝膽俱裂熱淚盈眶。他後悔,他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榮耀,都比不上陪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認識!”世界上很多人與季羨林老人一樣,不是不孝,只是孝得太遲了!趁着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能力,讓我們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傳承下去吧!切莫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請記住,“百善孝爲先”!

孝道的心得體會6

百善孝道爲先”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不變的認知,不孝道作爲道德的根本,

時代在變遷,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從,被人所繼承。讀了《論語》中的《爲孝道》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孝道的真諦。

孝道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道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爲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爲先,行爲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爲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道?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麼,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麼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道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道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去孝道敬父母。心爲先,行爲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於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孝道,乃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於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爲子女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的疼我愛我,我學父母的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後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道,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的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的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道,既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又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道,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爲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爲我的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道順父母成爲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人的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啓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爲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 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爲人子女要孝道順, 不孝道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道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

孝道的心得體會7

不能等:有人說,等我們有錢了,讓老人家坐在錢堆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帶着父母,暢遊天下,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那是不可能的,等我們有錢了,父母的牙還能啃得動包米嗎?等我們有時間了,想帶着父母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我們能等,可父母年紀不可等,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時,對父母孝心,其實不就是在我們平時的"滋潤"中完成。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父母上了年紀,究竟還能有多少個春秋?別讓日後自己徒增遺憾,落淚以視悲哀!"孝盡父母的事情永遠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錢能夠得到全部表達的。

父母要錢幹什麼?他們吃不了多少,穿衣也用不了多少,更不是在這種時候還自鳴得意的認爲老人是欠了我們的,甚至爲此而和老人慪氣!當父母上了年紀所缺的應該是與兒孫其樂融融的`相處!也就是在父母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口渴時的一杯茶水,在寂寞時候的陪伴,在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感恩父母養育情,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祝福,爲我們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或許,父母不能給我們奢華的生活,但是,他們給予了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

孝道的心得體會8

寒假期間學習了孝道文化,看到“跪羊圖”的時候,真的是很感動。一段《跪羊圖》讓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邊的也好。有幾個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們可曾常打電話問問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業的人啊,你們可否常回家看看?當我

們每天都在爲生活忙碌的時候,又可否體會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兒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圖》撥開人們被世俗塵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們忽視在遠方的雙親,鼻子酸了,心痛了。 前進着的人們,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憶。想象是誰十月懷胎辛苦生下我們?回憶成長路上,是誰張開雙手環着蹣跚學步的孩子?是誰用盡半生有心血去培養、去教育子女?又是誰爲子女的成家立業愁白了雙繽?

一段《跪羊圖》讓我懂了什麼叫“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都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對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從那以後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長輩了,他們所做的一切,我開始細細的體會他們的用心。從小就一直在學“世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這句話,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從來沒有去揣摩這幾個字的真諦。

一段《跪羊圖》也讓我開始沉思了,人生短暫,先爲人子女,然後爲人父母。自古父母育兒,兒孝父母,這是一種人性的傳遞。就因爲有了這種美德,才讓人的一生有了溫暖,有了感動。 我不曾廣閱論“孝道”的書籍,也沒有作家那般表達能力,無法寫出動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質樸的語言表達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個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顧他們的感受,也曾傷害過他們。但我也不斷的成長中漸漸的明白。孝,是一種本性的感悟。是人類最人性的表達。孝,就是讓他們一切都好。

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現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時間常回家看看,多關心關心父母,陪他們談談心。

“做人飲水要思源,纔不愧對父母恩” 的確如此,對家裏盡孝,工作中盡忠。

孝道的心得體會9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孝道文化的學習,但是分享的卻都是自己真心的感受,聽着很感動,有幾次差點都留下淚水。 雖然我沒有幸學習到《弟子規》,但是看到“跪羊圖”的時候,真的是很感動。一段《跪羊圖》讓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 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邊的也好。有幾個真正的把爸媽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們可曾常打電話問問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業的`人啊,你們可否常回家看看?當我們每天都在爲生活忙碌的時候,又可否體會到“爸媽依窗扉,苦盼兒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圖》撥開人們被世俗塵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們忽視在遠方的雙親,鼻子酸了,心痛了。前進着的人們,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憶。想象是誰十月懷胎辛苦生下我們?回憶成長路上,是誰張開雙手環着蹣跚學步的孩子?是誰用盡半生有心血去培養、去教育子女?又是誰爲子女的成家立業愁白了雙繽?

一段《跪羊圖》讓我懂了什麼叫“可憐天下爸媽心”,雖然我明白不是那麼全面,那麼透徹,可能不到爲人爸媽時,誰都無法真正體會到爸媽對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從那以後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長輩了,他們所做的一切,我開始細細的體會他們的用心。從小就一直在學“世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這句話,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從來沒有去揣摩這幾個字的真諦。

一段《跪羊圖》也讓我開始沉思了,人生短暫,先爲人子女,然後爲人爸媽。自古爸媽育兒,兒孝爸媽,這是一種人性的傳遞。就因爲有了這種美德,才讓人的一生有了溫暖,有了感動。 我不曾廣閱論“孝道”的書籍,也沒有作家那般表達能力,無法寫出動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質樸的語言表達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個合格的孝女。我在爸媽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顧他們的感受,也曾傷害過他們。但我也不斷的成長中漸漸的明白。孝,是一種本性的感悟。是人類最人性的表達。孝,就是讓他們一切都好。

參加工作十多年了,但是我現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時間常回家看看,多關心關心爸媽,陪他們談談心。 “做人飲水要思源,纔不愧對爸媽恩” 的確如此,對家裏盡孝,工作中盡忠。

孝道的心得體會10

早聽說鄰居王麗阿姨對父母不好,那是耳聽爲虛,可這件事卻讓我眼見爲實。

聖誕節的下午,鄰居王麗阿姨請我去她家和她女兒瑩瑩玩。王麗阿姨家的房子很大,裝修的很豪華。一進門,有一棵很大的聖誕樹,上面掛滿了彩燈,漂亮極了。書房裏擺着電腦,客廳裏擺着家庭影院和幾大盆名貴的鮮花,非常美麗。茶几上放着進口的紅提子等新鮮水果,地上有3只波斯貓在吃着鮮魚。

王麗阿姨躺在沙發上,正在給懷裏抱着一隻小斑點狗喂牛奶。見我進來,一面招呼我坐下,一面忙着給她爸爸媽媽打電話:“爸爸媽媽,這個月我的`錢太緊,不能給你們生活費了……”我聽了不免大吃一驚,沒想到她會這樣對待老人!她有錢養活寵物,卻沒有錢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生活費,真是見鬼了!

從王麗阿姨的家裏走出來,我心裏很不舒服。王麗阿姨的道德品質低下,看來不是大家虛傳的,她現在這樣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自己老了以後,她的女兒會不會也要對她這樣盡“孝道”呢?

孝道的心得體會11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文化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老視爲傳統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視爲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爲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爲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着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爲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纔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纔有可能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爲,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爲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爲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醜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爲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孝道的心得體會12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爲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孔孟儒學認爲,“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爲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裏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認爲孝是仁的基矗孟子則說:“親親,仁也。”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爲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

百善孝爲先,萬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幸福人生。學習了傳統文化《弟-子入則孝部分,我有感於父母的養育之恩。生命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在懵懂的季節裏,很多事情我還沒有學會,是父母耐心的牽引我,給我了依靠和安慰。寒冬的時候父母爲我蓋暖被,夏日爲我拭去汗水。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他們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父母的精神是我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財富。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不管做什麼,都離不開5個字:學、做、教、悟、得”。父母從我們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着一生的精彩,爲我們忙碌,爲我們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 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爲公”。

孝道的心得體會13

大家好!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孝敬父母》。尊敬母親乃是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從古到今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故事?黃香9歲能爲父母溫席,曾參捱了父母打也沒有怨恨,而是寬慰父母。

然而,在這先進的社會卻有一些人拋棄了那良好的美德。近幾天,道德觀察欄目播放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對年邁的`老人,生活沒有來源,常年吃藥。他們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當他們拿着醫藥單讓孩子們給他倆醫藥費時,孩子們都把他們拒之門外。記者讓他們上訴到法院,他們不肯,他們對記者說:“孩子嘛,總有犯錯的時候,怎麼還能上訴到法院,把事情弄大呢?”

父母對還在如此寬容,他們把孩子始終視爲孩子,把不贍養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大問題視爲微不足道,難道我們不應該尊重他們嗎?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從十月懷胎到一點一滴把我們拉扯融進了她們多少心血多少愛啊!她們的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尊重父母,尊重我們的母親吧!

孝道的心得體會14

光明媚,風和日麗。我捧着《弟子規》坐在小道的板凳上,懷着愉悅的心情誦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讀完這段,我感觸甚多,止不住思緒翩翩……

世界上最精彩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而我們的生命就是父母賦予我們的。“殫竭力盡終爲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想而知,從我們出生到現在父母又在我們身上顧注了多少心血?試着抑心自問,父母給我們的愛是不是比天還闊,比海還深呢?在我們承載了這比天還闊比海還深的受罪後,是不是該懂得感恩呢?

我相信在衆多人的潛意識裏都有着“自善孝爲先”的觀念。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傳承角度來講,我們這一代青年肩負着重大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前人所留下的美德--孝。從我們自身來講,看着父母爲我們付出的一切一切,我們也會萌動孝心。那我們怎樣孝敬父母呢?《弟子規》教了我們很多。

我們應尊重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面對父母的叮囑,教導,我們應虛心聽取接受。或者有些青少年認爲,父母的恩想觀念已過時,自己的所作所爲不用聽取父母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會犯錯誤,父母幾十年的經驗難道不比我們強嗎?因此,我們要尊重父母對我們的教導。

我們要爲父母做些我們能做的.事。“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親所好,力爲具、親所惡、謹爲去……”我們不要把父母爲我們做的事當作是理當然。這之間無必然聯繫。回憶父母爲我們做的點點滴滴,我們要學會感恩。我們爲父母做的不一定要轟轟烈烈的大事。比如平時爲父母分擔一些家務;父母下班後問候一下或送上一杯清水;節日時,送上自己的祝福和問候,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我想,反這些小事父母也會感到很欣慰,他們在百忙之間也會笑一笑吧……

我重整思緒,我想:以後,我會更加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孝敬父母,努力學習,不幸負他們對我的期望……

繼續翻開下一頁。“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悠揚的迴盪在空中。

孝道的心得體會15

一般人認爲,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於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爲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在已不是什麼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爲什麼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爲什麼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爲什麼就不對老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隨着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範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衆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並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後在自己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