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拿到真本書,我在想,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怎樣學習。書中告訴我們答案:在學習之前先要弄明白爲什麼學習,這個因人而異。有的是技術需要,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樣天性,純粹的愛好。如果我們的身份是一名老師,那麼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學習要實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參加《師德報告會》,這對我來說試一次精神的洗禮,現把學習感受摘錄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要週末來聽報告。但是這次我沒這麼覺得。更不像有的人爲了能逃會,竊竊自喜。身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榜樣,在向榜樣看齊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兩個詞和一句話:情懷、平臺、不要做手電筒。

我一直覺得,在農村執教是遠一點,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對學生的愛,按照我的方式給學生。不用受學校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滿身滿心的都是學生。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上去發言的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也都是講奉獻的。他們把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給了學校,明面上、暗地裏給了學生很多的幫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師,着實刷新了我對老師的認識。現在社會上評價老師都是工資多少、假期長短。姚老師穿着樸素的衣服,衣衫寬大、褲腿很短,像吊鐘,一雙布鞋,儼然衣服清潔工的模樣。從民辦教師到現在的高級職稱,姚老師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說的',在家待久了想學生。可能在老輩人那裏,真的是愛孩子。但如果讓我一輩子都這樣,我好像又不滿足。

上去發言的老師,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每個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平臺的。271集團的老師除了情懷,還有集團逼迫或者主動成長起來的專業知識。這種專業的成長必須要有平臺。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無論是上課還是演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逼着自己去成長,走向更專業的道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必須成長起來了,做勤娘,不做懶人。

最後領導在總結的時候,講不要做手電筒,就是那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人。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儘可能的幫助每一個可以幫助的人。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每天寫作,用寫作完善自己的邏輯。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教育不僅僅是需要愛就足夠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幹的事,關鍵是怎樣教育孩子。”如何引領教育,智慧的愛需要通過學習的道路得以展現,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師如何研究學習,從知識立意到學習的高級思維發展,到成爲一個完整的人,這本書對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非常有價值,也能幫助教師更好的瞭解教育如何發生,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問題。雖然晦澀的道理在陌生的案例中展現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前後貫通,仍然收穫頗多。

學生的先有概念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阻礙,建構主義的學習者自主生成依據的正是其頭腦中的先有概念。如果現有學習內容能及時的和學生的`先有概念相聯繫,便能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成爲學生的真正學習的開始。其次書中對學習的目標管理是作者所強調的,分階段設置的目標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所能實現的目的,通過層層遞進的目標設計,一步步的闖關達成,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線上與線下學習活動成果的對比,線上學習的互聯網學習可以作爲一種補充存在,但缺乏目標管理和動機激發的學習,最終只能是學生面對冰冷的電腦感受來自遙遠空間的聲音,沒有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學習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受損,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和督促,學習品質變差,進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對線上班級學習期間的待優生,應表現出教他們的熱情,表達對他們能力的信任,去嘗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生表現出學習動機的前兆,老師要進行誇大性的表揚。

對於學習來說,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學習者的思想結構和他可以採集的信息之間的多重聯繫。不過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即時的、自發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一種媒介。教師、專業人員、傳授者等等,必須促進每個個體的意義生產,陪伴他,對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擾。學習者是通過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藉由自身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代他學習,但必須在場,因爲學習者不能一人學習。學習是一種社會的行爲。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3

作爲一名剛剛步入講臺的新教師來說,看着全班四五十個孩子,卻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學習,這的確是讓老師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學習,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費着他們的大好青春在聽你講一些和他們並不相關的東西。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性的無聊會讓他們不僅對自身的'學習失去興趣,而且會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呢?爲什麼有的學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的學習效率而相反有的學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爲英語老師,我寧願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語言老師而不是某個科目的老師。如果把語言當做一門科目來學習,那麼我想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學科了。因爲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語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機械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材料,難免枯燥。那可能學生學習的興趣僅僅來自於極少數學生的對語言極強的敏銳。我認爲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的有意義的聯繫。這在語言教學中體現的尤爲明顯。比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稱,再學習Iike這個句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意義構建——那就是學生可以表達表達自己對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學習在發生之後還應該保持一個持續鞏固的過程。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技能形成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帶給學生關於語言的基本知識,也需要賦予學生一些語言技能。否則學習完之後卻沒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學生也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我之前告訴學生,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發生在課堂裏的事情。學習無處不在。尤其是語言學習,我們就應該隨時留意身邊的語言學習素材。把課外觀察到或者學習到的東西帶到課堂上並結合課內知識,又把課內知識不斷用於課外實踐。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對於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人來說,你在原有基礎上講的知識對於他來說完全是支離破碎的。因爲她腦海裏並沒有你所說的原有基礎,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強調動詞後面用賓格,可是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動詞,什麼又是賓格,更不知道賓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語言類學科的確應該小班教學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