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道德經讀書心得15篇

道德經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書心得15篇

道德經讀書心得1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能夠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幹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最後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着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於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着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衝擊着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十分物質化和金錢化。對於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應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爲,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於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向認爲,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禮貌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標準,是文化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峯。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聖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就應瞭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爲”,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爲,所以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爲而爲”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爲”、“虛靜”,《道德經》裏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裏,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慾”,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好處。他認爲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爲、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裏,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爲個體的意志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闢明瞭。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迴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此刻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後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爲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爲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爲國、爲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爲它們不爲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着,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衆人之中;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爲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貼合民衆的利益,貼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爲了自己的貪慾,性慾,食慾,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慾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爲所欲爲。因此好的政府爲優秀的品德好的人帶給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醜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纔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苟,無私無畏的行爲,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爲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啓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淨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爲真正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2

看到新華網發的這尊老子金像,我激動萬分!因爲我從三歲起就背誦《老子道德經》了。如今我對這本書還是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我一個小小的女孩兒,爲什麼喜歡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呢?因爲背經誦典,就可以“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還因爲“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爲伍,你能登上巔峯”。老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兩千五百年前,他寫下了道德經。這本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是什麼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受益。連魯迅和愛因斯坦都喜歡道德經呢!這本書裏有許多經典名句,經常縈繞在我的耳邊,激勵我不斷前進。

記得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一看卷子,高興得幾乎跳起來!哈哈!太簡單了,我準能得一百分!於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檢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還暗暗地嘲笑同學像蝸牛一樣慢。第二天老師說:“大家考得很好,劉愷溪100分……”我伸着長長的脖子,瞪着圓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兒,嚇得目瞪口呆!我蒙了!這時,我感到老子爺爺貼着我的耳朵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頓時明白了:要從頭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從那以後,我刻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來,我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年年都被評爲校、區三好學生,在學校、區、市和全國共得了四十多個獎項和證書,其中有作文全國一等和二等獎,英語青島市金獎,DV市一等獎,鋼琴市銀獎並考出了八級……我打心眼兒裏感謝老子爺爺!感謝《老子道德經》!是他老人家領着我,是道德經撫育着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變得知書達理,心胸開闊,聰慧堅強!

我多麼想天天拉着老子爺爺的手,騎着青牛,背誦着他的經典著作,和億萬個“國學熱”們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輝的頂點……

道德經讀書心得3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於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裏,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爲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爲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衆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裏講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聖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聖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衆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着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於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後果。最後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蘊藏着的善物之善,那麼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於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着與人爲善態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爲善;尊老愛幼,與人爲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於此間。

道德經讀書心得4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裏素讀打卡羣裏,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爲”,我覺得無爲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爲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爲”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爲的,“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纔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裏一下,那裏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着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爲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着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經讀書心得5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爲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爲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聖人。它以“上善若水”爲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爲人生修爲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爲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爲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着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着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爲水總是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裏。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爲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道德經讀書心得6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書心得7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爲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爲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書心得8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幹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終於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着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於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着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衝擊着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於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爲,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於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直認爲,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峯。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聖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應該瞭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爲,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爲,所以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爲而爲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爲、虛靜,《道德經》裏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裏,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慾,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爲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爲、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裏,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爲個體的意志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闢明瞭。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迴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後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爲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爲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爲國、爲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爲它們不爲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着,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衆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爲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符合民衆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爲了自己的貪慾,性慾,食慾,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慾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爲所欲爲。因此好的政府爲優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醜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纔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苟,無私無畏的行爲,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爲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啓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淨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爲真正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9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係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衆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於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於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恆、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緻的認識。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係。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着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爲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爲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於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爲而無所不爲”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無爲。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爲。當然,這裏對“什麼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無爲”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隻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爲”這種不跳入水裏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爲”而這種無爲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於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爲”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爲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爲”和“無所不爲”。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裏。換句話,可以認爲,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而勝爲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與孫子的戰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爲之的戰爭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爲何老子認爲三生萬物,這一句話裏。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隻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麼,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什麼?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爲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於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爲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係。

老子認爲,較後。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爲他道,因此把他稱爲“道家”其實,對於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爲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於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係。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於直觀覺察到事件。關於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爲道德經可以對應於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於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於“力”對於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範。由於人類更注重於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於這一方面的分析範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裏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係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爲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侷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現的一切客觀現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麼爲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範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爲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學上是被稱爲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是根據力來源於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於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學、物理證明在數學與物理的統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較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爲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較偉大之所在。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繫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於專業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內涵。至於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

道德經讀書心得10

《道德經》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爲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xx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分爲八十一章,分爲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爲“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並且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那麼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德”是人類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於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統治者卑謙若谷,民衆爲而不爭,然後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事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爭頻仍、社會的動盪、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澱成老子的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究竟內涵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爲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爲成大德”。什麼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麼是大道?道德經裏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恆普遍的大道了,爲什麼呢?因爲第一語言具有其侷限性,有些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爲什麼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爲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恆。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恆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爲那隻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悟呢?我們認爲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好處。《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那裏德善是好人意思,那裏要求我們助人爲樂,與人爲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鑑,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鑑。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道德經》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願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爲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纔是天道,天道纔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恆,終身不會出現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爲天下,則能夠寄於天下,愛以身爲天下,乃可託於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麼是大道!善是貫穿於整部《道德經》的。裏面關於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再如地四十九章“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爲成大德”。《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爲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爲根本,高要以低爲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穀”,這不正是以賤爲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穀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經》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爲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爲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爲百川!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說已經有了知識,還以爲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隻是,還以爲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並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爲他人爲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麼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複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心的寧靜與閒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的另一個思想無爲又該怎樣理解呢?我認爲老子的無爲是“以無爲之心處有爲之事”。所謂的無爲之心就是指對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羈絆。以這樣一種簡單心態去做一些有所作爲的大事!古之聖賢就是如此,他們都是以一種無爲的心態去處事,但誰又能說老子、莊子、孔子無所作爲呢?

老子第三章說“爲無爲,則無不爲”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爲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無爲”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麼、鼓勵什麼,不去幹任何能勾起慾望地事情。不是什麼也不幹,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着。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閒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閒!”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省下來,纔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閒放下的事情!無爲是有爲的根,只有無爲纔會有有爲。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纔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爲,爲了各種慾望不停地追逐,爲名利不停去行有爲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爲爲器,行無爲之大道。有爲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爲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着、決定着我們的生活裏的一切。

讀《道德經》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未成,事業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裏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之後,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爲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絃;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爲感動。”那裏更多表現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閒,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託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道德經讀書心得11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爲”,“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爲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纔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爲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爲《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認爲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爲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爲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爲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爲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對無爲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爲。

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爲,以自然無爲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經讀書心得12

自從上了小學以後,學校組織誦讀《道德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道德經》是一部蘊藏着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

《道德經》共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本原。表現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講述了以德爲中心的人生觀。德構成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行爲的準則,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講文明的好學生。

我最喜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

自從誦讀《道德經》以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爲一名小學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懂文明、講禮儀的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13

爲什麼讀了這樣一本書呢,是因爲我們語文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說他在上班的路會背《道德經》,於是我很好奇,然後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裏面的內容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同一個問題會因爲看它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當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經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讀書的過程不過一週,但理解其中的蘊意,知行合一,實在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至今還搞不明白,爲什麼我讀了很多書(自以爲),但爲什麼沒有一點智慧,或者說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說我做學生工作做的不錯,也會做視頻,但一直不及預期,準確地說是自己總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讓我欣慰的是這種情況在慢慢改變,一些事情在我腦海裏逐漸清晰,過去失去的東西都在教我成長,人總歸是要成長的,即使有時候付出的代價很高很高......

道德經讀書心得14

老子,道德經,區區五千字,涵蓋了衆生所求的一切真諦,斗膽牽強附會一下:

好多的社會現象,讓人看起來很無奈,有時你要陪着悲憐幾許、憤慨幾許,但放下一切,靜心而論,大抵是因爲看不開所致。看開了就超脫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個字,細想來,它包涵了人生處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

剖開來看。

宇宙觀:從黃帝內經內容裏看,它的本質就要求人與宇宙的輪迴同一。順者猖,違者亡。12字關係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規律行事,就象孫悟空永遠要在如來的手掌心一樣,無論你有多少變數,均在這一涵蓋之中。

人生觀: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爲何物?地勢坤,要求人仁厚、寬容。象大地承載一切一樣去融合同化一切。豁達飄逸的形神,如佛一樣立在我們的面前。

方法論:它就要求人處事必須順應自然規律,違反了之後,可能一時得呈,久而久之,必遭報應。

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健詞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義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樣。

細分析起來,水有三種特質:利萬物不求回報、居衆惡而謙下、柔弱而不爭。

這些特質與我們今天的時事相暗合,它會影射出許多不合規律的行爲。

我們經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細細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諦,會對人對己均有裨益。

摒棄眼前,放眼長遠;丟開功利,自在於心。

道德經讀書心得15

也許是年齡大些了,閱歷多些了,再讀到《道德經》的時候,感觸挺多的,尤其會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聯繫起來。感覺老子的《道德經》簡直就是一部教育論著,只要你思考,總是可以爲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觀方向的指導,微觀方法的幫助!《道德經》,五千字,蘊涵着了不起的治國之道、悟不盡的人生哲學。老子的深奧着實讓人佩服,若想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讀卻讓我感到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識《道德經》,是從港臺片中聽到的臺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直到讀完了《道德經》,纔對此有了一些體會。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部《道德經》。每個人閱讀《道德經》,都會因爲自身的經歷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經》,心如何,經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讀到的《道德經》就是一部教育理論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內在的,是可以解釋出來的,然而規律卻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名,則指的是虛的事物,是理論,是虛名,可以說出來的,但卻也不是不變的事物。正如給我們教育者指出了教育總綱:教育規律是可以總結歸納的,但是,教育規律會隨着社會制度、生產力等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即教有法而無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說“行不言之教。”,這是洞悉教育的哲學!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多少教師都把說教作爲教育的主要方式。將孩子的個性差異進行了流水線式的管理,產出了一模一樣的產品———高分低能的畢業生。從知識傳授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品德教育時頻頻的所謂“講道理”,似乎教師職業就是以語言爲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兩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這裏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空洞的說教,是我們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身教重於言教”。在他的眼中,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獨立、自由、值得尊重。聖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獨立個體的學生。我們做教師的雖然肩負着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佔爲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爲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學生又怎能真正地快樂成長呢?兩千年前的老子已經指出了我們現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說:“要想毀滅你們的孩子,就對他們千依百順吧!”這是多麼深刻的經驗教訓啊!而我們中國兩千年前的《道德經》早就道破了這個教育規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第36章)這是說你想封鎖他嗎,就先讓他張揚張揚;你想削弱他嗎,就讓他逞強驕縱;你想毀滅他嗎,就讓他事事得償所願,爲所欲爲;你想奪取他嗎,就要先給他甜頭。教育學生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要將學生的日常行爲習慣納入教育過程,切忌讓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要教育學生淡泊的心態,不斷的自我豐富,纔可以長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讓他們太過得意,爲所欲爲,否則得意之時,便生失意之悲;張揚逞強之時,必致將來毀滅之哀。

《道德經》裏還有很多能給我們教師啓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老子告誡我們不能對學生髮脾氣,不得已發了火,訓學生的措辭要恰當。教育工作是神聖的工作,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他指導我們教師就是要教書育人,所以不要放棄任何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如果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經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讓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爲教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知識的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