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閩南語教學心得體會

閩南語教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篇一:閩南文化進課堂教學實踐例談

藝術課程是在課改中誕生的新型課程。它是在已有的音樂、美術分科課程基礎上構建的一門充滿生機的綜合課程。新課程指出,藝術課程應注重與文化的聯繫,增強學生對各種不同文化民俗及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藝術符號的文化含義的領會。藝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文化成果,它與人類的生活、經濟緊密聯繫。但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文化因此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年輕人對其知之不多,甚至不感興趣,導致傳承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面臨文化斷層的危險。

閩南語教學心得體會

隨着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一系列嶄新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如何貫徹新課程精神,將文化內涵滲透在藝術課程中。如何在藝術課上開發和挖掘本土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家鄉優秀的文化民俗,培養他們熱愛家鄉,增強民族自豪感等等,更亟待教師們去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

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充滿着生機和活力。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閩南文化的核心區,擁有着豐富而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課題研究,旨在通過藝術課堂教學實踐,探索以藝術形式來學習、傳承優秀的閩南文化,引導學生體驗、感受直至熱愛鄉土文化。現就本人獲泉州市首屆新課程小學音樂學科優質課評比第一名的課例《嗦囉嗹》爲例,談談如何在藝術課堂滲透文化氣息的基本策略。

一、從生活中來,到藝術中去

本課題教學開始時,教師首先以優美動聽的傳泉州民歌《燈紅歌》引入,在學生歌聲中一起回憶歡度元宵的熱鬧場面,讓學生了解泉州優秀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然後通過提問帶領學生走近泉州端午民俗,點出課題《嗦囉嗹》。

師:看到大家唱得那麼高興,老師彷彿看到咱們泉州人歡度元宵的熱鬧場面。泉州的民俗活動真是非常豐富也很有特色呀!端午節快到了,你們知道咱們泉州有哪些端午民俗呢?生:吃糉子、划龍舟

師:吃糉子、划龍舟是我國各地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內容,誰知道咱們泉州端午節有哪些特色民俗嗎?

生:不知道

師:泉州端午節有一種古老的民俗"嗦囉嗹",也叫採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點擊課件)

師:"嗦囉嗹"是泉州端午民俗,端午節日人們請出"嗦囉嗹"木龍頭,唱着採蓮歌,跳起採蓮舞,來表達他們驅災避禍、祈求平安的美好心願。現在老師帶着大家用泉州話把這三個字說一遍:"嗦囉嗹"。很好,說得很有韻味,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嗦囉嗹"活動的表演。生活離孩子最近,從生活常見的場景引入,選擇和他們的認知水平接近的內容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它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輕鬆、更活潑,使學生感受民俗文化變得更自然、更親切。因此我認爲,應善於從生活中富有特色的民間活動裏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文化現象,在參與中瞭解活動的內容與源頭,增強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

二、關注內容,感受藝術

《藝術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感受藝術對社會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現,從中體驗生活的情趣。具體建議中指出,觀看(傾聽)鄉土藝術,如剪紙、泥塑、民謠、兒歌、傳統樂曲等,分辨它們再現的自然或生活情景,獲得對它們新的看法和感悟。根據學段特徵和學生特點以及 "嗦囉嗹"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內容,感受藝術。在學生觀看完表演錄像後,教師引導學生對錶演中的各種形象進行了解。"旗手",他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用幡旗拂掃主人廳堂,表示驅邪。這可是嗦囉嗹最主要

的一個內容,讓學生注意其動作特點。

"鋪兵",負責隊伍的聯絡工作。引導學生觀察其肩上挑着的物品,有避邪用的生豬腳和草鞋,還有個裝酒的尿壺,手打破鑼。爲什麼大家覺得好笑呢?引導學生觀察其表演特點--比較誇張所以顯得很有趣"花婆",他也是主角之一,當旗手在主人室內四處拂拭之後,由花婆給主人贈花並來祝福,主人還以紅包答謝。請學生觀察花婆是男扮女裝的,表演特別誇張滑稽,指出這是泉州特有的藝術形象。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學生對"嗦囉嗹"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引導,學生逐漸地體會文化民俗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感受到藝術表達情感的作用。較好地貫徹課標基本理念:藝術課程要從人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引導學生接觸各個時期的藝術,瞭解藝術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達情感、如何受到當時文化習俗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自覺地把藝術學習與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和人類科學的發展聯繫起來,加深對藝術的理解。

三、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在現代生活中,文化藝術更是綜合多種門類以及人類科學的發展成果。而這種多類藝術形式的綜合,有利於藝術課程的學習與薰陶,在藝術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營造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學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在學習中全面感受各類藝術特點,更好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就《嗦囉嗹》教學爲例,《採蓮曲》是"嗦囉嗹"活動中主要的歌謠,它反覆吟唱"嗦囉嗹,囉嗹裏囉嗹"。學習歌謠對於深入瞭解這一民俗活動,培養學生音樂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讓學生通過聽旋律、看樂譜、教師範唱,練習附點和切分節奏型等方法學習歌曲,帶領學生饒有興趣地演唱,此後教師及時點出《採蓮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演唱時多采用一人領唱衆人和,引出"一唱衆和"的演唱形式。同時讓學生實際感受這種演唱形式,由教師領唱,學生和唱,學生領唱,衆人和等多種方式。學生在歡快氣氛中學會了歌曲,掌握了音樂基本知識。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嗦囉嗹" 邊跳邊唱的表演形式,指導學生看視頻學舞步,老師再分解舞步進行示範,最後帶全體學生練習,通過練習學生大都掌握了"嗦囉嗹舞"基本舞步,緊接着引導學生用一唱衆和的形式邊唱邊跳。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鍛鍊了肢體的靈活性和節奏感,更重要的是初步體驗了運用身體動作表達內心歡快跳躍的情緒。本課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爲他們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創設了很好的條件,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瞭解泉州民俗文化的特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滲透人文精神,關注個性發展

藝術課程用感人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接近學生的生活,打動學生的心靈,表達學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是必由之路。因此,藝術課堂應着力改變藝術學習中的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不以單純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爲目標,而是讓學生在圍繞人文主題的藝術學習中,輕鬆、快樂地學習藝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形成藝術經驗和藝術能力。例如在《嗦囉嗹》課題中,一直是圍繞着泉州端午民俗的人文內容來展開,把介紹泉州端午民俗來源、學習特色方言、吟唱泉州民歌、學跳地方民間舞蹈融爲一體,將民間文化的積澱和人類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結晶,滲透在藝術課堂中,呈現出濃郁的人文特點。而這種對民俗文化的深刻認識,不是靠教師的說教強加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唱一唱"、"跳一跳"、"談一談"、"演一演"藝術課程,讓學生盡情快樂地參與體驗,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事實證明學生在這樣的藝術活動中興趣盎然且收穫頗豐。

藝術追求個性,藝術活動強調的正是個性的展現和發展,通過藝術活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個性特點,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在《嗦囉嗹》課程中學生不僅瞭解、學習了有關的藝術知識和泉州傳統文化,而在活動中理解了關懷與友善,學會了合作與分享,獲得尊重與體驗,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個性特點。人文素養的滲透正是促進了個性完善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個性化教育正是當今世界性教育的主流。

實踐說明,富有文化氣息的藝術活動,不僅使人輕鬆愉快,更能使人淳樸、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養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獲取、解讀、交流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思維品質。

以上是本人對"閩南文化"在藝術課中滲透的點滴體會,今後將在藝術教學中不斷地追求及創新,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日臻完善。

  篇二:心得體會

一直都對泉州閩南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這學期去參加了學校的講座,裏面就有說到 這方面的內容。

泉州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爲“東方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而關於泉州的文化,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泉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設州至今已有1233年曆史,擁有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絲文化等多元文在這裏融會,併發揚光大。中原文化是遠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泉州。這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動亂不安時期,北方漢人成批入閩避難。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衣冠南渡”,這時和隨後入閩的漢人,共分爲三大批,由上層到下層,形成了三次入閩高潮。多半集中居住在晉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晉江邊海地區。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啓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

那什麼是閩南文化呢?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佈範圍爲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閩南文化又包括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閩南方言等。特別是閩南方言,它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閩南文化有着傳統性、連續性特徵; 一體多元特徵; 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 ;它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開放性特徵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不同歷史時期南移的中原文化與古閩越文化、外來文化多次交融、層層積澱而發展起來的,並傳播到臺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它對於經濟的發展有着深刻的意義,是我們泉州經濟發展的動力,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比如閩南語,飲食,一些禮儀等等!在講座中,講原來我們平時說的一些閩南話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師特別許多關於閩南語的介紹。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爲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佮避亂。而閩南語又分爲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等等。

再者閩南文化對海外華僑也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有着自己的獨特內涵和歷史詮釋。以前,爲了求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廣大的華僑華人向海外拓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閩南文化對海外華僑華人產生巨大影響。

特別是清代以後,閩南人移居海外已成爲民間謀生的一種習慣,他們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尤多。

歷史上閩南人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求謀發展,他們大多白手起家,不僅在居住地站穩了腳跟,有的甚至發展成爲世界知名的企業家。閩南人在海外的迅速崛起和取得的巨大成功,

除了秉承中華民族的勤奮和節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美德外,還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

文學藝術方面,閩南文化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在菲律賓,菲華作家用漢語寫作,他們的文學創作都打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烙印,其中受到閩南文化的薰陶尤甚。

那麼我們該怎麼傳承這些閩南文化,保護閩南文化呢?保護好閩南文化,不僅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且對聯系海外同胞,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和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以及促進泉州與世界的交流等,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如今的我們應努力學習知識,更全方面瞭解並掌握閩南文化,對於一些正確的,有道理的觀點應盡力維護,對於政府的宣傳,應大大支持,並動員周圍人一起支持並理解。在文化宣傳的基礎上還應向一些外人介紹,讓其瞭解。而對於周圍的人,自己應努力發揚並繼承閩南文化。.延續歷史,傳承閩南文化,切實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對於政府來說,保護技術要提高,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重視引進先進保護技術和手段,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技創新,探索適應我市情況的新技術、新方法。 加強研究,擴大宣傳教育。 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們保護、珍愛閩南文化的自覺意識。

最後感謝學校能給我們提供這個平臺,給我們開設講座,讓我們能更全面,更具體,深刻地瞭解我們泉州的閩南文化。

  篇三:普通話學習心得

他們,不說普通話,甚至帶有排斥心理。

來自福建省閩南地區的石獅市,廣爲流傳的繞口令“石獅市有四十四隻石獅子”一方面是對石獅市市名的調侃,一方面直擊閩南地區在普通話平翹舌不分這個問題上。習慣上,閩南地區被認爲是“方言重災區”,因爲在詞彙和語法上與北方的普通話相差甚遠,所以只要聽這個人是不是平翹舌不分,是不是f和h的音很難分,就可以斷定這個人是不是來自閩南地區。有的人會笑稱閩南地區的人,帶着一口富裕的港臺腔。

在家鄉石獅市,閩南語是母語,無論是家庭的日常生活,還是一些商業活動,甚至是學校裏的老師教書幾乎都是通用閩南語,在小學的時候,外來務工子女到自己家鄉的小學讀的人數還不多,所以不存在一些教學上必須用普通話的強制要求,後來到了初中,直至高中全部用普通話上課的老師才慢慢多了起來,但也有大部分的老師上課的時候講普通話,下課便立馬在閩南方言裏和同學打成一片,這時身邊來自外地的學生多了起來,於是有時候上課,老師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在用閩南語上課的時候會再用普通話重複一遍剛纔的內容。

隨着這幾年外來務工人員的大量涌入,普通話在石獅市的本地人們當中流行開來,房東會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和外地人聊天,甚至是外地人,例如摩托車司機也會在來石獅後學幾句閩南語載客的用上,雖然普通話在石獅的普及範圍不斷擴大,但是石獅市的人們似乎並不真心從心裏接受普通話,以自身爲例,在高中讀書的時候經常說普通話會被同級的學生認爲是“做作”,家裏還有不會講普通話的親戚,而他不過是比我大10來歲的表哥,甚至是在自己已經上大學後,有朋友過來學校找自己,自己習慣用普通話交流或者有意識的卻不可避免地一半閩南語一半普通話時朋友會驚奇地問自己什麼時候開始一直說普通話,朋友不瞭解大學的這個環境,自己便只能開玩笑的回答,專業要求。

普通話在自己的家鄉石獅像是英語在我們現在周圍的地區使用情況一樣,差別在於整個大環境還是說普通話的,但是令我好奇的卻是,以石獅爲例的閩南地區的人對於普通話使用的態度,每個地方都會有地方意識這並不足爲奇,但爲什麼在石獅本土意識似乎更強,爲什麼年輕一輩的會對普通話有排斥心理,更爲奇怪的是,福建人比其他省份的人似乎更懂得入鄉隨俗,從福建移民或者只是去廣州或上海工作的人都會學習廣州話和上海話來和當地人溝通,也不會強迫當地人說普通話,這似乎是一對矛盾。

而今,閩南地區的閩南語使用人數今年來有下降的趨勢,年輕一輩的閩南語能力也開始出現下降的情況,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但同時也對保護閩南語,保護閩南文化提出了挑戰,所幸的是,現在在閩南地區有許多熱心人士通過各種方式在教導人們認識閩南文化,學習閩南語。

以上是在普通話課堂上關於自己家鄉母語現狀的一些思考,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作是學習心得,在經過一個學期以來的學習,通過老師的課堂引導和教學,使自己收穫豐碩。

通過老師的教學,使自己瞭解了一些發音部位,上下齒齦,上下齒背,舌根,舌頭等,在發音方法上,認識到擦音、邊音、鼻音、氣音等。還有聲音高低升降折的音調上的變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些受閩南方言影響一直髮不準確的如n、l、r,雖然還沒有達到已經完全掌握的程度,但是至少了解了一直髮不準確的原因。

在說話的要領裏,要求我們在日常說話裏要語音自然,用詞恰當,如果說收穫最多、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在講述普通話與方言詞彙的差異和語法上面的差異以及課堂的實踐活動上,最初的自我介紹,接下來一分鐘口播,最後的朗誦和三分鐘話題展開以及每節課必須的課堂練習,不僅提高了同學學習上的積極性,互動性強,同時使大家瞭解到不同地區的語言差異,課堂的趣味性很高,在我們步入大學以後,還能夠在大學的課堂裏找到小學最初學語文漢字,練發音時那種牙牙學語的樂趣。

關於普通話課程上的課堂建議,覺得老師的教學計劃安排得很合理,理論和實踐結合的也很好,但是如果真的要再給出建議的話,我認爲;

1、除了一分鐘口播和自我介紹以及三分鐘話題展開,在課堂上面的實踐也許可以再創新一些形式讓大家練習口語並從中認識到錯誤吸取經驗,例如設置話題,採取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在同學們幾分鐘分組小討論完以後,每個同學上臺陳述對於話題的看法和立場,這樣一方面訓練了小組討論和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好的話題也許更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再者,還可以訓練同學們在臺上的演講甚至是辯論的能力,這些在以後的工作中也是對我們的一個要求。

2、多介紹一些日常生活的用語,在日常生活的語言應用上,我們會經常看到“詞不達意”或者具有表達障礙的人,這裏面的固然有性格和知識底蘊的差別,但是我們學習普通話的目的也是爲了更好地與人溝通,在一些諸如求職,與領導、同級夥伴、公共場合的限制語境下我們說的也要符合當下的語境,“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如果老師能夠分享自己生活的一些經驗或者是相關的學術上的知識,那麼對同學來說一定是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