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三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三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暑假,安心的讀一讀平時沒有來得及讀的書吧!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很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爲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麼,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

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球最愛讀書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酷愛讀書,使猶太民族成爲一個優秀的民族,產生了無數傑出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熱愛讀書的國家,必定是不斷向上的國度。

考察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們的讀書習慣與思維方式,我想到了赫胥黎,他曾經預言過文化的滅亡,他說:“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爲滑稽戲”。赫胥黎的預言也許可能不幸言中。

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教育問題。

如關於美國的教育,我們都是聽人介紹的,從翻譯的西方的教育家教育專著我們瞭解了衆多的教育理論,從到過美國的人寫的書裏我們知道了一些美國的課堂的皮毛。發達的美國教育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傳承到今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就應該全部否定嗎?全國幾千萬的教師真的需要洗心革面、浴火重生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嗎?真要這樣,要改革的只能是新課程。

很有幸,在20xx年寒假中,我在書店裏發現了一本書。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駐紮惠尼中學一年,“蹲點”採訪,親身體驗了學生、家長、教師們值得回憶的歡欣、希望、憂慮、壓力,寫成了《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惠尼中學成長紀實》。這本書真實記錄了當代美國高素質中學生的生活。書中描述的校園百態,不僅是美國教育的現狀,更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翻版。也正是從這本書中我才知道:美國有全國統考,排列學校名次,根據名次得到政府的撥款和師資補充。美國也有應試教育。一名學生說:“4是個神奇數字。我們都想得到4.0的平均分。我們都靠4小時的睡眠過日子,而且,我們可能需要4大杯拿鐵咖啡才能熬過這一天。”這樣的辛苦就是爲了“打開信封的那一眼”。你的信箱裏收到的是塞滿了新生須知、厚厚的“耶魯歡迎您”的信封,還是令人心寒,薄薄的裏面只有一張紙-----“親愛的申請人,我們很遺憾地……”。惠尼中學的學生認爲,爲了最後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讀這本書,你會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所學校的學生所面臨的考試和升學壓力,一點兒也不遜於我們現在的高中。每個人都想考出高分,以便申請著名大學。

我想這纔是當今真實的美國教育。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以後,把中國不能出現大師的“板子”主要打在教育身上,以爲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認爲,中國的教育的確有問題,但是教育承擔全部責任有點冤枉。教育不能遊離於國情、國家的體制機制之外。記得李希貴校長在一篇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一個地區的警察局長做得好,將一個治安混亂的地區治理的穩定有序,成效顯著,他會去一個治安較差的地區繼續做警察局長,以發揮他的作用。在中國則不然,人們在某一個崗位上努力地工作,目的是職位的升遷、環境的改善、待遇的'提高。從上到下,我們的輿論一直在營造這樣的環境。如此規劃人的發展軌跡,如何出得了大師呢?

讀書與工作結合,也是最有效的讀書方式。讀書—思考—實踐—讀書,周而復始,無論是學校發展還是個人發展都是很好的途徑。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通過讀書反思現實的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驗證書中的道理,在讀書中借鑑先進經驗,這種讀書與工作結合,學以致用的讀書形式是最有效的。

總有人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缺少讀書的好習慣。比如晚上抵禦住電視劇的誘惑,就可以讀很多的書。

作爲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工作的常態就是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師生,瞭解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前提是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有思考問題的大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和素質,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讀書學習就是最基本的方式。

暑假,靜心讀書吧!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爲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爲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作爲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心得體會《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動物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全部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爲,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時間長的工作,也許作爲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着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爲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爲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爲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爲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

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通過對這些經驗的借鑑,使我更自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啓,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讓學生做題,看到他們全隊,並且很有積極性,我看到後會很高興。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我想,我會讓這份快樂延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纔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己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爲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爲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爲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爲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我會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