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心得”和“體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在一起同時出現。下面是創新思維心得體會,請參考!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一

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組織了創新與超越性思維的專題講座,在短短的3個小時的學習中,會議室內氣氛熱烈,掌聲不斷。王健教授從新時代與創新思維、超越性思維等不同側面,藉助一系列智力問題、遊戲和案例,闡述了思維創新的全新理論研究成果,聽來既生動有趣又開拓思路。通過學習,使我們對創新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這裏,我結合本職工作淺顯地談談這次培訓的心得:在本職工作中培育創新思維,重點要抓住三個方面。

一、要善於發現問題

在我們的工作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有問題不要緊,關鍵是要善於發現問題,及時認識不足。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爲創新思維提供素材,創造“入口”。

發現問題,最主要的是增強觀察能力:

1、要善於從高處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計劃、方針、指導思想是否對路,是否符合上級要求,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方向。

2、要善於從低處觀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民—意,羣衆是否樂意接受和執行。

3、要善於在過程中追蹤,看一看工作過渡、銜接等是否暢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實兌現。這樣一來,問題就不難被發現。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創新思維,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加強訓練。

1、加強學習,注意訓練。在當今社會,不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學習已成爲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學習、不進步,就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危險。要做到創新思維,就要加強學習。同時,在學習的基礎上,注意加強思維方面的訓練,開發自己的智力。平時,在工作當中遇到問題,要養成經常問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的習慣,從而給自己思維施加壓力,使思維保持在靈活狀態,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確保正常運轉。

2、對自己的工作要經常系統思考。系統思考是指從全局性、層次性、動態性、互動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問題的一種方法,系統思考將引導人們產生一種新的思路,使人們從複雜細節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借鑑比較,尋找啓發。唯物辯證法認爲,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們要善於從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移位,在時間和空間上轉換,在物與物之間尋找橋樑,在事與事之間搜尋紐帶。找到了聯繫,認識了共性,我們就要結合本職工作實際,進行借鑑比較,啓發自己的思路,去創新求解。

三、要勇於付諸實踐

創新思維作爲一種思維,從根本上說,還停留在認識的層面。如果沒有實踐,那麼再好的思維也是空中樓閣。只有把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把工作推向一個新層次、新水平。在實際工作當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親自去付諸實踐的人卻不多,他們缺乏實踐的勇氣和對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所以,在競爭時代,我們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強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的勇氣,不斷開創本職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思維作爲意識的範疇,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又反作用於實踐。我們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工作效果,思維方式對了,即使工作遇到困難,往往也會“柳暗花明”;反之,機遇和條件再好,有時也會陷入“山重水複”。司法行政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千頭萬緒、複雜多變,我們的思維同樣需要靈活多樣、與時俱進。

創新思維,對於基層司法行政管理人員來說頗爲重要,它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責任。在實現基層司法工作科學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做創新思維的模範,結合工作實踐,以創新思維統籌兼顧加強管理,把單位各項工作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都想到,把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辦法都想到。以思維創新推動工作創新,努力實現基層司法所更好更快的發展。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二

有人說時間是一把刻刀,一刀一刀的把我們的生活削去,而我們卻還不知情。開學的第一天,還覺得時間還很漫長,無形中已走到了學期的尾端,翻開《創意思維》的第一頁並沒有很在意,就要合上最後一頁時才慌了神,曾經我不捨得丟掉一點一滴,然而這門課裏有一個人教會我“把杯子清空才能裝得更多。”所以我忍痛丟掉一些包袱、獨自在創意的生活裏穿梭。

往日,生活就是生活,沒有波瀾亦沒有起伏,今日,無論走到何處都會發現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堂課上,有一個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創意的生活,應該要從一物聯想到另一物,走進設計的意境中去,這種對生活的洞察和創意——創造——創世的道路,不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嗎?

在別人抱怨各科無聊的課程時,我在思考着如何走進各個門檻,這個課堂裏,有一個人告訴我們要用激情去尋找自己的門與路,面對不喜歡的課程可以重新學習去怎樣閱讀,換一種方式,換一個心情,奔向自己設立的目標,這不也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嗎?

我們經常會在學期末發牢騷沒有學到任何知識,抱怨創意思維並沒有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擴散,更加敏捷,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爲,最起碼我學到了思維轉向法,曾經以爲某一刻有靈感了就會創造出自己心滿意足的作品,但後來我明白了:前期的努力與後期的創作從來都是分不開的,相聯繫的,靈感的獲取是長期的積累,而不是偶然發生的。所以這依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當然我也經歷了從有到無的過程,原以爲老師教學生天經地義於情理之中,卻無料到這種打破常規的教學能夠讓我們如此受益匪淺,簡直是於意料之外的。思路決定出路,但願以後的道路上我們想到的會更豐富、更略勝一籌。

  創新思維心得體會三

創新是現代社會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它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當然創新思維對我們數學教育專業來說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創新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創新意識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這一切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設疑,使學生能夠因“疑”生奇,因“疑”生趣,進而去積極探究創新。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教師出示小明和爺爺的頭像,問:“小明今年13歲,他已經過了13個生日,小明的爺爺今年65歲了,可是卻只過了17個生日,小明怎麼也想不明白,你能幫助他嗎?”學生聽了以後非常好奇,紛紛討論起來。又如,在學習“元、角、分”的知識後,運用多媒體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創設了“虛擬商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當售貨員和消費者,進行仿真練習。

二、抓住心理特徵,引發學生創新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主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能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內驅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所以巧用生活實例,能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較大數量、較小數量、相差數量”三者數量關係的教學,課前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超市購買水果,記下水果的重量或個數,親身體驗購物情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充分表達三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意義。由於是自己收集的數據,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便會積極參與,強烈的求知慾望,誘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視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創造火花

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從疑問開始,質疑是開啓創新之門的鑰匙,所以質疑應成爲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要將“質疑“引入課堂,首先應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教師要一鼓勵爲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和學生建立起和諧、朋友式的師生關係,激發他們質疑問題的熱情。如在教學“平行”概念時,學生問:“爲什麼要在同一平面內?”教師說:“你的問題非常好,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平行爲什麼要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問題。”教師的話既肯定了學生的發問,又喚起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四、再現創新過程,培育學生創新思維

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結論的證明和應用,更要重視探索發現的過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面棱的特點時,可引導學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框架。在實踐操作中,學生一定會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問題,勢必要想芳設法解決,而這個決絕的過程正是探究棱的特點的過程。

五、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爲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繫。如“圖形的拼組”中就有一個做風車的手工活動。活動開始時,先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沿所標虛線折一折,或自己通過活動體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從而瞭解到: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做出一個風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會了平面圖形的特徵又看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轉動風車時,又驚奇地發現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圓形拼組中,學生在各種操作、探索活動中,觀察,感知,猜測,感受空間方位的含義及其相對性,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這個時代需要創新者,需要開拓者,那麼教育就應當時代的潮流,將培養學生創新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