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心得體會1

作爲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裏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

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裏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裏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爲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裏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爲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

因爲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纔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爲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

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着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衆思想,作爲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論語心得體會2

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心得”我沒看,學校每人發了一本書“于丹論語心得”看過後感觸頗深,對於丹的某些論點我不敢句同,但看完心得,很是受益。

于丹“論語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態,質撲的語言,淺顯的哲理,通俗的講解了中華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道德觀,解讀了交友理念,人格修養,人的良知與意志,寬懷與仁愛,正直與氣節等。讀來平易,絲毫無那種造作,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的感覺,也沒教師爺的嘴臉,讓我感覺離孔子很近,更覺此書真的“道不遠人”並引導我輩走近傳統文化的源地,在世風日下,物慾橫流的今天,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令我耳目一新,心曠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啓發。

有人認爲因爲國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論語節目的推出,于丹的大膽演繹,在國人貧瘠的精神世界裏,依稀看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論語》走紅,于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判斷,先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疑惑,在聽於丹說論語後,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來論語可以這樣來解讀。于丹果然有其獨到之處,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是真實的感覺,而不是無病的呻吟。

談到論語,必談孔子。孔子是儒家的靈魂人物,古今褒貶不一,反差極大。在封建王朝裏是不可爭議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而在今天的世界裏,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聽着打倒孔老二的口號聲中長大的一代。所以在我開始主動接觸論語的時候,我對孔子仍心存那麼一絲芥蒂,我早期憤恨中庸之道,以爲那是中國衰弱的原因,它掩飾了純真的人性,使人漸漸失去血性和創造力,使人習慣於被規則約束,所謂天朝上國不就是因爲這樣而沉淪的嗎?

然而在今天,我卻希望自己在論語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時間積累下來的問題需要一個很好的解釋,論語恰能給我這樣的答案。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誠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留下傷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讓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後,心中能有那麼一點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對的,但我卻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這個世界上,要讓自己的內心堅持與世俗世界的流行規則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君子,纔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做好入世的事業,不流於空談。

現代中國人的種種心靈困惑,在於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總比無信仰的好,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心中有太多問號的時候,看看論語吧,聽聽於丹的論語心得吧,圓滑處世,並不困難,讓自己擁有快樂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們在與周遭的世界有機融合後,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個人操守和原則。

這就是所謂高尚成功的含義吧。

在網上也看了許多有關“論語心得”的資料,沒想到在網上卻看到對於女士大加口誅筆伐揮舞大棒的文章,還有聯名封殺及史學權威的暴跳,大有將於女士至於死地而後快之感,這不僅讓我想起文革時產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遺風仍存,張姚後人重來,一篇心得感受,竟干戈四起,又同是作學文的人,學術探討,各抒己見“橫看成嶺側成峯”對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討中,在爭鳴中求得正源,(人總是在錯誤中不斷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議的是動不動就封殺,就棒喝,那還有什麼學術探討了?況且於女士的心得則是個人所見,獨家感受啊。豈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種之體會,千人讀論語,則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權談論語,都有自由寫心得,能被大衆所接受,這就是正確,這就是成功的標誌。於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鮮花,但也決不是毒草,如果讓反對她的人也寫一篇“心得”也許未必如於女士。又何必何必橫眉冷對?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看看現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編亂造的垃圾電視劇。爲一夜成名不顧一切的逐名奪利。人們精神的困惑,道德水準的失恆。更有那良心的喪失。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岳飛,不知道李白、杜甫,過幾年連我的孫子都不知他爺爺的名了,我想,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國民需要一種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們更希望多有象於女士這樣的文人,多寫這樣的心得,能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與理解。心得成書,閱過受益,善亦大焉,感謝於女士的推動做用。

以上一點體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言語過激之處請諒解,畢竟是個人見解。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學者,文士,博士們還有權威的史學家們,都能象於女士一樣寫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讓大家共同學習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3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爲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心得體會4

《論語》論理,理論人生,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人生滄桑百態。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作爲一部先聖的經典,《論語》給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

《論語》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在初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爲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國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國近現代著名史學家柳詒徵曾直言不諱地讚頌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爲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爲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堅持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都體現了其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衆多的知能,他成爲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掩卷長思時,才意識到《論語》裏滿是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樂哀愁,被歷史神話的“聖人”原來離我們並不遙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追尋。

不得不說《論語》是本韻味無窮、值得用一生細細咀嚼的語錄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複製的榜樣。咿呀學語時,半懂不懂地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樂無窮;青蔥年少時,裝腔作勢地笑談“唯小人與女子難爲養也”,樂在其中;風華正茂時,拋出一句“道不同,不相爲謀”,擲地有聲;如今,在網絡文化“神馬都是浮雲”的感染下,也加些調侃的語氣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變成了口頭禪。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對着蒼茫河水輕聲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理解他對生命價值的體悟;我們也會侃侃而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他的思想化爲自己的實踐;我們也能體味爲什麼北宋名臣趙普會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時,我們或許會覺得,與其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如說我們是孔子的後人。《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這就是孔子!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心得體會5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的經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儒”字兼有象形、形聲、會意三個方面的特點。講他是象形,是說“儒”的甲骨體畫的就是一個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養身心,潔身自好;說他是形聲字,是說“儒”字從“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讀音;是他是會意字,是因爲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類,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來的意思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論語》涉及到求學悟道、禮樂規範、治國安民、爲人處世、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但都是爲實“仁”這一道德規範服務的。

談到學習,孔子認爲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和命運,他認爲“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圍繞學習,孔子對學習的態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經典理論。

談到人際交往,孔子倡導自愛和愛人,極力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號召人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懲惡揚善,助人爲樂,明辨善惡,多交益友。

談到思想修養,孔子首先主張人應該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人生目標,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慾,仗義疏財,勤儉節約,廉潔自律。

談到爲政治國,孔子用“正”解釋“政”。他認爲,所謂“政”,就是正義、正氣、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視執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關心民生疾苦,反對煩政擾民,主張愛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論語》的思想內容,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都早早融進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論語》對中國史的深遠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浸潤,對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無論怎麼高度評價,都不爲過。古往今來,一直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並非虛張誇飾之詞。

學習經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開拓創新。

一、求學悟道

熱愛學習,刻苦勤奮。持之以恆,惜時如金。健全心理,虛心好問。敢於質疑,開拓創新。

二、修身養性

愛國憂民,立志爲先。修身養性,誠實恭謙。自律自強,質樸勤儉。任重道遠,一往無前。

三、人際交往

識別善惡,崇尚信義。豁達包容,彬彬有禮。助人爲樂,嚴於律己。廣交益友,見賢思齊。

四、公務方略

執政爲民,克己奉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率先垂範,草上行風。知人善任,人和政通。

論語心得體會6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爲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爲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爲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爲我爲人、爲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爲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爲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啓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論語心得體會7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重視中華的傳統經典。《論語》作爲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蘊含了先人豐富的智慧和經驗。現如今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很多學者也對《論語》進行了新的解讀。《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作爲一部涉及人類學習、生活、處事等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對我們當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學而》作爲《論語》的第一篇,就有很多經典語錄對於我們如今的學習有很多的啓示:

首先,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學習還要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爲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爲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是“仁”。仁者,愛人也,爲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怎樣才能算仁呢?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 “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孔子還求理想中的“天下爲公”的社會,他曾提到人們應該要“人不獨子其子,親其親,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各有所養……”

《論語》講了“仁者不憂”,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還告訴我們,爲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孔子曾說,“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需要我們在爲人處世時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不能見利益就自己上,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應該學會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能做到這樣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爲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爲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事實上,作爲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歷史侷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吸收其精髓,用於指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論語心得體會8

暑假裏,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爲“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裏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爲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着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裏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論語心得體會9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爲,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爲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爲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說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曾子曰:“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心得體會10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爲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爲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爲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爲一棵爲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 “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爲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爲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纔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爲社會爲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論語心得體會11

論語心得——“禮”

說到“禮”字,很自然我們會想到“禮貌”、“禮節”等詞語。“禮”的本義是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在儒家看來,禮是個體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說,“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一切的根本,我們萬事都要以禮爲先。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他們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變爲恰當而求恰當,用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如果一個君主以禮治國,大到國家政治格局不會動盪,小到百姓生活不會出現偷盜之事。正所謂“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應該以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該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應當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臣子應當盡心盡力,忠心愛國,爲國家大業出謀劃策。臣子上朝時,君主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時應呈現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因呈現出正直而恭敬的樣子。等到君主來的時候,因呈現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詳的樣子。這便是君臣之禮,臣對君恭敬,君對臣賞識。共同爲國家大業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後,自己這纔出去。這是對長者的尊敬以及對自己行爲的約束。不與長者計較,對長者保持尊敬,虛心向長者學習,讓自己品格得以昇華。這便是禮。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再是君主制國家。但在那個時代,禮制非常重要。君與民之間的禮,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君與臣之間的禮,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民與民之間的禮,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然而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禮已經逐漸淡化,鄰里之間沒有往來,對待親人態度冷漠,對待老者態度敷衍。這都是我們應該修正的行爲。我們應該懂禮,用禮,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獻的精神報效國家!

論語心得體會12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 “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纔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纔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教學可以說是課堂教學改革一個全新的嘗試。教學的主要思想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能用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爲以下幾點

1、 確定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

以人發展爲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節課中,教師不僅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十分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自學教材、學習交流、動手實踐等

數學學習活動來發現知識,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2、 着力於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了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數學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體現在兩大特點;一是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重視直觀教學,通過觀察、判斷、交流、動手操作抽象出分數的意義。二是做到了學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如: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多種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時出現,就是讓學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這樣的份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義,並能用分數表示;對不懂的地方和發現與別人不一樣的,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這樣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有了發揮創造的空間,有了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3、 營造民主、寬鬆的探索學習氛圍

這節課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處於熱烈的氣氛之中,平等的師生關係和開放的學習方式,有力地支撐了這種積極的氛圍,形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二是注重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的體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融洽地協作學習,真正懂得正確對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面對新知識,敢於提出一連串想知道的新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廣泛地探討,使概念內涵充分揭示,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化對分數的理解。整節課都在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論語心得體會13

孔子一直是許多人所尊崇的聖人,他的一生弟子遍佈天下,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語錄至今都爲大家學習和拜讀,其中的內涵意義豐富。以下是一位老師在閱讀了論語之後的感悟,希望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教書育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於現任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於世,學者宗之。”這是古人司馬遷對孔子的稱讚,而現今中國有夫子廟,國外也有孔子學院。這些種種無疑不是對孔子在教育事業貢獻上的肯定。而在《論語》一書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書中洋洋萬言中,我想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今天也將從以下幾點談談我得到的一點簡單的東西。

一、因人而異,循循善誘

這兩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所想談的是在我上班的這段時間裏,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於這些學生,剛開始對於他們,我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但是通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總想着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於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二、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說過:“班級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於我們老師”前段時間上課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小星星麼?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考我沒看過抖音?我就說了不會啊!那位學生又說那我來教你吧,然後他就開始唱了,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說,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說你不會唱麼,我沒有說話,最後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事後想想如果學生當時提出的歌我不會唱那就真的變成她教我了!後來我發現這個切磋的小插曲後我和那個小女孩在無形中距離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平時的課上表現的也很積極!

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友善的朋友從身邊來,那是世界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裏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裏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還要在校園內,相遇時的點頭微笑,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增進彼此的距離,不疏遠,拉近彼此的關係,不生疏,同時引導他們如何去生活,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臺,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論語心得體會14

遍觀《論語》最有名的,莫過一那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時隔數千年,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其中重視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和重視修身律己的觀念,不論對學術界還是普通國人更要重視和提倡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禮記學記》)

記得,我是在初中學到這句話的,因爲課本中那節《論語十則》。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由教科書的安排中,可見這句話的地位之一斑。

論語不是一部由單獨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們合力編撰而成的,所以,在《論語》中,不但有子曰,還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當中,曾子曾經曰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別人謀劃操辦卻不盡心盡力嗎?同朋友交往卻不講誠信嗎?對老師所傳授的學業沒有好好溫習嗎?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了。《周易》說:君子以反身修德。現在也常說,批判與自我批判。自古以來,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見曾子這句話的影響力之深遠了。是爲金玉良言也。

上述兩句,是我在《論語學而》中,最爲喜愛的,故有感而發。當然,這不是《論語學而》的精華的全部,也不是《論語》的全部精華,不可一概而論之。

已經讀《論語》兩三個星期了,僅僅讀完《論語》中的第一篇《學而》。也許有人要問我,你爲什麼讀的那麼慢?給我兩三個星期,我都可以讀幾百萬字了!

對此,我也不想爭辯什麼,於《論語》而言,有人可以在一個星期裏一口氣讀完,也有人宣稱一輩子都讀不完,哪怕他已經讀《論語》讀到可以背了。爲何差異如此之大呢?這裏,我不得不感嘆一下,那些把國學經典當快餐文學讀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誇耀自己已讀了《史記》《老子》《孟子》《孫子兵法》等等好幾本國學經典,自稱通其關竅,不過數週。當時,我是甚羨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訝然,朋友何其才也,於數週間,通其關竅,吾不如也,恐周樹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國之大才也!

其實寫,讀《論語學而》有感,這個題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這篇小文中,切實的說,也就寫了《論語學而》中的兩句話,而舉證參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貧乏,真才實學不多,甚至沒有,亦談了不少題外話,箇中因果實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淺,不自量力矣!疑在有譁衆取寵之嫌!似爲滿足虛榮乎?當真愧不能當,但實在於《論語學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記之,又無力於作題目,只好姑且妄之。請讀者姑且聽之,萬望見諒。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點一二,吾當應了孔老夫子那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心得體會15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學習《論語》,特別是“學而之道”,我對人生態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對己。

人生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對待自己,用什麼來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省”就是檢討過去,檢討走過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敗的地方;有什麼經驗,有什麼教訓。

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凡是往前看。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的前程奔波。我們經常忘記了在前進中停下自己的腳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彌足可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臨睡之前,像過電影一樣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爲,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遠遠不夠的。這對於成長中的我們,對於我們將來以更加優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會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應該怎樣確立自己的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呢?《論語》中有四個字可以解釋:君子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是說一個有作爲的人,“務”則可以理解爲致力於,“本”就是根本,在這裏指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態度或根本立場。也就是說,“君子務本”是指一個有作爲的人,首先要解決好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只有這樣,人的思想方面纔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纔會隨之定性。反之,如果一個人連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尚未確定,其行爲也就不可琢磨,搖擺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難成大事。

我們首先要樹立自己的處事立場,找到什麼纔是適合自己的,然後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價值實現中,應該怎樣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在《易經》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也就是具體的東西。“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束縛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體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瑣碎的事上,應該學會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實現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這是一種生存境界。

人很狹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貢獻。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還是擺脫不了“器”的束縛,一味追求晉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人們其實就是被這些“器”束縛住了,活不出真實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瑣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灑脫的自我,活真實的自我,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纔是最難能可貴的。

4.俗話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確實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難克服、最難克

制的。一個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強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情緒世界,是非常難以自控的。人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情緒的把握,一個人情緒不穩定,行爲就不穩定,事業也就會有波折。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瞭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這樣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氣,才能擔當重任。別人不瞭解自己、誤會自己,甚至懷疑自己,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來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語,這也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二、對人。

人生態度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問題。《論語》也給了我很多啓示。

1.對待別人首先要了解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簡短的一句話卻是一部人際關係學。這句話是說:我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是擔心我不瞭解別人。俗話說:“知人者智”。要想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首先要學會了解他人。“知人”,一方面應該瞭解別人的優點和確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瞭解了他人的脾氣、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尋找共同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儘量少的產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處。

2.面對複雜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處世態度,有的人情緒豪爽,表裏如一,對上對下只有一個面孔。另一種人,性格陰險,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對上一個樣,對下一個樣。對下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對上,對自己用得着的人,脅肩諂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孔子用“巧言令色”四個字,勾畫出了人的這一現象的扭曲。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爲一種社會風氣,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這種“巧言令色”的不良社會風氣。在我國轉型時期,實現社會公正,打擊腐敗現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等,都要消除這種“巧言令色”的現象。孔子說,巧言令色的結果是:鮮仁矣。就是說,巧言令色的人是沒有高尚道德的,是遠離“仁性”的。在現實中,我們所說的這種人大多是圓滑世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應該是表裏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對待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實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對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這句話可以說概括了我們對人生活動的整個態度。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

要吃飽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覺得儒家學說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學說,所以孔子也不同於老子,不是安逸於現有的生存狀況。我認爲這句話應該理解爲:君子不應只滿足於吃飽,不應只滿足於有住處,除此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對現實來說就是說,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滿足於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復一日,湊合着過。人們應該不滿足於現實,應該確立更高的目標。

孔子在提出了人們要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接着就回答瞭如何實現更高的人生追求。“敏於事而慎於言”這七個字中講的是兩件事,一個“事”,一個“言”,實質上說的是人的“行爲”和“思想”。孔子把“敏於事”即行爲放在前面,把“慎於言”即思想放在了後面。孔子對一個人的要求,要重視“行”的一面。“敏於行”說的是做事要靈活,有辦法,學會變通。“慎於言”即說話要慎重,不要亂說話,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孔子對人們處事的要求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發。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要時刻牢記“敏於事而慎於言”。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個胖子。在說話上,更不能口無遮攔,誇誇其談,這恰恰是沒有素質,沒有修養的表現。 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過去只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排版印刷術,還有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加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寶藏。

對孔聖人的認識,僅是泛泛知道一點點,只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通過學習《論語》使我認識到:孔聖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不論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遊列國說教中,遭遇陳蔡絕糧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弘揚仁德。他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老師,仁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愛人”。在孔聖人看來,只有能愛人的人,才稱得上仁,仁者愛人。

我們應該學習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愛人,要從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孝敬父母、長輩、師長,愛護和關心周圍的鄰里、朋友。當他們有困難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全力幫助。如上車讓座指路,對有了災難的人應盡微薄之力捐款,對流浪街頭的殘疾人應隨多就少地施捨一點,這些都是一般人的舉手之勞。孔夫子又說:“荀志於仁矣,無惡也。”只要我們心中有了仁性,就會致力於愛,有了仁愛就不會再去做壞事。處處關心別人,愛護大家,

這樣人與人之間,社會才能和諧共處,有了和平、溫馨的環境,大家纔能有信心、有決心快樂地建設自己的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以往雖然自己也做了些關心幫助別人的小事,但距孔聖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遠,今後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給子孫周圍鄰里宣傳聖人、君子的仁、愛、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質。如果人人都來傳頌孔聖人的禮儀、仁愛,祖國變的更加美好。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早就聽說過,但是一直是半信半疑的。通過學習了點《論語》的皮毛,,就感悟出了很多道理。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會更加深入的學習《論語》,跟着孔子學習爲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