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小石潭記》說課稿(通用11篇)

《小石潭記》說課稿(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記》說課稿(通用11篇)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情。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被貶居生活的孤寂和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我認爲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設置:

1、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實詞的用法和意義。

2)瞭解作家作品的常識,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學習本文對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及背誦全文。

2、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鬱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的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三、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寫作特色,這應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疏通文意是重點之二。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作者這種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係統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朋友興趣。

五、教法設想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和探究中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六、學法指導:

1)教學千法,朗讀爲本。特別是文言文,“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關鍵。

2)質疑法和討論:有疑纔會去探索,討論能明辨是非。

3)點撥法:難點的突破還靠教師巧妙的引領和點撥。

4)卡片製作:知識複習鞏固。

七、課時安排:3課時

八、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中華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傾心謳歌。唐代詩人王勃即興寫就《滕王閣序》,使南昌滕王閣頓生光輝;宋代文豪歐陽修一篇《醉翁亭記》,讓滁州醉甕亭名揚天下;范仲淹的應邀之作《岳陽樓記》借景抒情,讓人心曠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貶居永州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珍品。讓我們跨越時空,與柳宗元一起同遊“小石潭”,去領略永州優美的風景吧。)

(設計意圖:引用本導語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課件出示:圖片《江雪》引出作者,學生參考註釋及已有的資料,瞭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資料,並在小組交流。交流之後,課件呈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形式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要求學生聽範讀,給生字注音,掃清文字障礙,把握句讀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讀熟,讀流利。)

3、抽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吐詞清楚、聲音洪亮;讀出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朗讀爲先,誦讀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參考資料和課後註釋,疏通文意。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小組討論,如還不能解決的難句,全班討論,老師在點撥,同時老師強調重點詞句的理解翻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課堂檢測:(課件出示練習題)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

3)心樂之( )

4)參差披拂( )( )

2、一詞多義:

“以”、“可”、“清”、“許”等

3、翻譯句子:

1)悽神寒骨,悄愴幽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自學情況,調整掌控教學效果。教師插漏補缺、強調重點。)

(六)、與作者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投影問題,引導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評價並板書明確。重點品讀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探究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教師先作示範,學生仿寫:課內如完不成,課外繼續完成)

1)選一處文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可以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遊覽的興趣。

2)請3——5名同學給全班同學導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七)、品味文章,與作者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稱讚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哪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結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於景。這樣來突破難點。)

(八)、師生共同總結反思:

1、學了這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作者的瞭解,你有什麼啓發?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翻譯全文。

3、收集已學過的寫景的古代詩文,並欣賞。

4、做知識卡片。

附板書設計:

發現小潭 聞聲 取道 見形 移步換景

潭水:清澈 側面描寫

潭中景物 特寫鏡頭

游魚:動靜結合

《小石潭記》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 幽深冷寂 寓情於景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⑴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⑵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⑷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⑴重點:

①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⑵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爲教學的重點、難點。

說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爲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爲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啓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啓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展→佈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3、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爲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1、找出你認爲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2、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並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爲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並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和擴展設計爲: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展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緻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六、佈置作業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爲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的翻譯。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這一單元是本冊課本的第二個文言文單元,選入了四篇寫景記遊的古代散文,編入這類文章意在繼續培養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同時能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觸摸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脈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學這篇美文,應注重在誦讀中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發展語感,結合親身體驗加深對寫景抒情類文章的體會和理解。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遊記散文,山水遊記,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情趣的結晶。他的山水遊記在意境構造與表現技巧上很有特色。對景物的描繪不僅能肖其貌且能傳其神,常結合自己的遭遇寓情於景,別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藝術地表現自然,將悲情沉潛於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遊記“悽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學《小石潭記》,既要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幫助學生體會柳宗元遊記散文的悽美特色,體會其意境美、藝術美。

二、教學目標

教學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古代遊記散文的興趣和能力,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對遊記散文的欣賞能力。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提出了這樣的基本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它又在“實施建議”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級學生通過近兩年的文言文學習,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養成查閱資料、圈點勾畫、歸納整理的良好習慣,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賞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學的意識逐漸增強,但學生的這種習慣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濃,學生的理解、欣賞、遷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課程、單元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及學生的發展需要,我預設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觀察、質疑、鑑賞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過程方法:通過誦讀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情感態度:領略小石潭寂靜、幽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的抑鬱憂傷的感情。

重點: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原因,並嘗試將情景交融的寫法學以致用。

三、教法學法

文言文教學中選擇學生需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既要“求活”又要“求實”。爲此我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情況作了調查,反饋如下:

學習方式

學習內容

學習評價

我最喜歡的

討論式35.7

自學兼討論26.19

學導式11.9

講授式14.29

自學式4.76

朗讀54.76

字詞疏通落實

內容理解

思想感情14.29

文章寫法4.76

練習檢測38.10

競賽42.86

情境顯現16.67

歸納整理

我最有效的

討論式33.33

學導式23.80

講授式21.43

自學式19.05

朗讀14.29

字詞疏通落實30.95

內容理解21.43

思想感情

文章寫法

背誦16.67

練習檢測59.52

競賽19.05

情境顯現9.52

歸納整理

我最不喜歡的

講授式33.33

自學式28.57

學導式21.43

討論式19.05

討論自學

背誦73,81

朗讀9.52

字詞疏通落實

內容理解4.76

思想感情

文章寫法4.76

練習檢測

背誦默寫64.29

競賽11.90

情境重現16.67

歸納整理

我感到困難的

自學式54.76

學導式16.67

講授式16.67

討論式7.14

朗讀9.5背誦19.05

字詞疏通落實30.95

內容理解16.67

思想感情16.67

文章寫法9.52

練習檢測19.05

背誦默寫38.10

情境顯現16.67

競賽11.90

歸納整理

我是如何解決困難的

討論查資料42.86

討論9.52

學導14.29

講授7.14

自學7.14

朗讀背誦

字詞疏通落實

內容理解

思想感情

文章寫法

對老師我最滿意的

討論7.14

學導11.90

講授30.95

自學2.38

朗讀19.05

字詞疏通落實11.95

內容理解

思想感情

文章寫法

練習檢測21.43

背誦默寫7.14

情境顯現7.14

競賽11.90

歸納整理

不夠滿意的

討論11.90

學導11.90

講授9.52

自學4.76

練習檢測7.14

默寫21.43

情境顯現2.3

競賽2.3

歸納整理2.3

背誦2.3

針對以上情況,我選擇了老師啓發引導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這種自主式學習着眼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學生活動體現自主性,教師活動重在激發思維性,課堂在於問題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是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爲“主動學習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朗讀式:朗讀之於文言文,猶如活水之於游魚,必不可少。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發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率,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質疑式:對文章的詞句疏通、內容理解、寫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難提出問題進行探究。

鑑賞式:利用圖片鑑賞及情境重現的形式引發對課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討與練習”一梳理文章的遊覽順序、景色特點、作者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爲背誦作鋪墊。利用反思筆記整理文言文的重點詞句,總結學習過程、結果及方法。

整體思路是:自主預習,導入新課——朗讀疏通——質疑積累——鑑賞誦讀——總結拓展(讀——思——賞(悟)——結)

本文由於時代背景遙遠、文言詞彙艱深、作者寄予於景的感情難以把握,因此設計了自主預習這一環節,消除閱讀障礙。

自主預習:

熟讀課文及《永州八記》中的有關文章(下發《鈷姆潭西小丘記》《始得西山宴遊記》等文章)疏通課文,圈畫重點疑點,做好自學筆記。並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自主選擇以下研究任務:

詩文組:蒐集關於柳宗元的`詩文,並選出一些誦讀,向同學推薦。

資料組:蒐集有關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記》的背景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與環境。

錄音組:選擇合適的音樂,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搞好配樂朗誦錄音。

圖片組:蒐集與文中景色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交給學生做,可一舉多得,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學會自學,學會合作。

四、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欣賞當代文化名人餘秋雨《柳侯祠》中對於系列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的高度評價,導入新課《永州八記》第四篇——《小石潭記》。然後學生自瀆提示語進入課文。

因爲這段評價和提示語不僅提示了寫作背景、文章內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爲學生學課文作背景、情感鋪墊,而且語言很有吸引力,餘秋雨的深情評述,易感染學生。提示語親切,像導遊一樣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文本。

2、朗讀疏通

①示範朗讀。導入後音樂響起(高山流水音樂),老師聲情並茂地地配樂朗讀課文。

②自讀課文。佈置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讀通句子,不讀破句;讀順文章,不打疙瘩。具體方法:一人讀書,一人發現讀音或停頓有錯誤,隨時指出來,兩人都拿不準的地方藉助註釋詞典,討論統一意見。

③全班齊讀或推薦朗讀好的學生讀。

設計意圖:因爲這篇文章的生字難句、多音字較多,學生難以讀好。

示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薰陶感染,初步領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儘快進入自主朗讀的狀態,同時幫助學生矯正自己的朗讀,起到示範作用。

兩人小組的朗讀,激勵學生人人蔘與,既互相系檢查了預習又促使學生自己進行查漏補缺。

最後的齊讀進一步體驗了朗讀的語感、氣勢。

④四人小組交流:交流預習過程中的疑難詞句及重點詞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新詞等),

看註釋、查詞典、翻資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並根據利用“研討與練習一”梳理文章的遊覽順序、景色及特點、作者感受。老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解決語言積累問題,養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課堂閱讀效率。

3、質疑積累

①質疑問難:學生提出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在黑板上歸類板書,然後引導學生集體討論解決。完善自學筆記。

設計意圖:“讀書貴有疑”,學生在質疑中往往會閃現智慧的火花,使課堂“出彩”,同時這也是師生互動、共同進步的過程。

4、鑑賞誦讀

①出示圖片鑑賞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來無數墨客遊人去尋訪永州城內外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過,如今除了縣西2公里處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筆下的遺蹟都難以尋識。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老師及同學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並拍攝了一些照片,你覺得這些圖片能體現文中的情境嗎?如果能,從文中找出依據說明,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內容,進行還原性閱讀,同時激發起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去領悟文章的氛圍、意境、感情基調,進行創造性閱讀。

在鑑賞過程中,突破難點:(質疑: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柳宗元來遊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江雪》、《黔之驢》—資料組展示蒐集成果。)同時結合圖片有感情的朗讀有關語句並嘗試背誦。

②複述賞析

他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令人嚮往。《小石潭記》這篇文學作品,也是一件藝術品。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麼請我們用欣賞的眼光觀賞這副作品,用自己的語言展現相關的畫面。

利用“研討與練習”二,品讀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種景緻。當堂展示評價。評價中對學生複述中“精確的詞語、形象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悽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同時還可建議學生改變一下常規順序、安排合理的結構、運用文中的恰當寫法(如動靜結合、特寫鏡頭、側面描寫等)。當然對學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矯正。評價時老師把複述的方法歸納在黑板上。學生根據這些方法修改。之後讓學生想象自己描繪的畫面,背誦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學生的錄音朗讀。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感悟,在讀薰陶,在讀中遷移。

誦讀是內化的過程,賞讀背誦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更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

5、總結延伸

1、整理反思筆記,準備做練習檢測。(課內完成)

易讀錯寫錯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點字詞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新詞等)

疑難及主題探究:

方法改進: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複習反饋,使學生的整理歸納、反思評價成爲習慣。

2、選讀《永州八記》中的文章,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或段落寫好書面複述。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範圍,對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特色、寫法有整體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對複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寫法)能學以致用。

3、配樂朗誦並錄音(可回家作業)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語學科教學中通過建立錄音檔案,提高口語能力,效果良好,語文“古詩苑漫步”詩歌朗誦中,有些同學的錄音展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於是有學生向我提議文言文朗誦背誦也可採用此法。我認爲這一方法可行,讓學生充分運用現代手段進行自我評價,在評價中提高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還可作爲形成性評價把學生成果存入檔案袋。

4、推薦閱讀餘秋雨《柳侯祠》,

更廣更深地走進柳宗元,讓學習成爲一個延續的過程,讓學生帶着慾望走進課堂,又帶着新的慾望走出課堂。

以上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教學環節的設計力求體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努力使課堂變成“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讓課堂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的“生態環境”。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啓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瞭解文風,啓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爲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情感基調

1、 聆聽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爲了更好的解讀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纔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更生動。

3、 質疑:爲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 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 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 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 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 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爲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內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書設計

一幅寂靜清幽的山水圖畫——情景交融

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移步換景

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感情基調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5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係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註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爲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爲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爲,教學千法,朗讀爲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註釋及藉助工具書學習,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採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瞭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爲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註釋及文前文後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並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採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爲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無從致書以觀 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繫。

4、研讀課文 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着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採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爲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鬱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 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爲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爲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並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於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穫,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 讀寫作背景 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素質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今天我說的是第二課時。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具體實施將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在第一課時我們瞭解了作者與背景資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課以檢查字詞句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朗讀 讀清文章線索;這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賞讀 描繪一幅美景。要求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設計意圖: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美育的目的。

3、與柳宗元同遊

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主要是探討寫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寫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總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體會感情,與柳宗元對話

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向學生質疑:前文的“樂”,後文的“憂”一樂一憂,爲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作爲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在引導時我聯繫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景“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麼溫馨的場景越發激起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樣因美景而生感傷,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慨。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如果學生能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

2)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能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嗎?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與柳宗元對話。

意圖: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聽聽學生們對柳宗元這一生活態度有什麼看法,也想知道他們怎麼看待生活中的逆境。這體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5、師生共同總結:(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寫作上借鑑本文描寫景物的手法。

6、 課外作業:(收集有關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欣賞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提高鑑賞能力,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課覺得成功之處是: 分析文章重點時,是引導學生在賞析詞句的基礎上來理解寫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對一連串的動詞的揣摩,第二段對“潭中魚可百許頭”中 “頭”字的探討,魚的量詞怎麼能用“頭”呢?引導學生用“條”、“尾”、等量詞,聯繫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得出用“頭”字,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怡然不動的特定鏡頭。又思第三段對“犬牙”一詞也進行質疑,爲何不用“豬牙”,或“貓牙”呢?這裏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爲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爲精妙。

通過揣摩、探討與分析思考,學生對移步換景,特寫鏡頭,側面描寫,運用修辭這幾種手法寫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點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處:在難點的把握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好。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7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爲底 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 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纔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作者的寫法。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8

一、導入新課

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請學生說說詩歌展現了怎樣的一種景象?體現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心境?(被貶永州時所寫——空曠冷寂,寂寥無人 ; 憂憤寂寞,孤傲高潔)初步感受詩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賞讀課文

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思考:作者圍繞小石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什麼特點?作者寫此文時又是怎樣的一種心境?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勾畫出與作者心境相關的有關景物描寫的語句。(結合朗讀、背誦)

(1)水——清:水尤清冽 全石以爲底 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3)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4)魚——歡: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2、體會作者心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語句:

(1)心樂之

(2)似與遊者相樂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結:小石潭(景)——幽靜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如此佳景,卻無人賞識,真正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而寂寞讓她如此美麗!柳宗元探山訪水,“尋尋覓覓”,覓得如此佳境,卻發現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遭遇,更不免“悽悽慘慘慼戚”了!

3、問題探究: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結合介紹作者當時的境遇: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不期然地流露出來。

被棄的小石潭:寂寥悽清——被貶的柳宗元: 憂傷憤懣

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三、再次感知

齊讀課文,再現作者筆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試背課文

1、結合這篇遊記散文的寫作順序(移步換景)進行背誦指導:

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我們來作一個填空題吧:

小石潭 潭中 小潭 潭中

2、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珮環-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

—坻-嶼-嵁—巖—青樹—蒙絡—參差……

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往來—似與……

潭西南-鬥折-明滅—其岸勢—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乃……

同遊者……

五、當堂練習

2、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

2.下見小潭:

3.皆若空遊……: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勢犬牙差互:

7.四面竹樹環合:

8.心樂之:

9.近岸:

10.似與遊者樂:

11.悽神寒骨: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9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爲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課後反思: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爲線,串起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 》教學設計3》。

學生甲:“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麼悅耳的聲音嗎?

涼刺骨的意思。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課下反思感覺內容有點單薄。

一: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於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面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後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悽”。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二:教學中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閱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麼,這節課就可以稱之爲“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課了。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藉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並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本,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裏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爲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遊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⑤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麼寫法?(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⑥潭水和游魚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着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彷彿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

⑨文章後部分的淒寒的感受與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觸發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①總結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着力渲染出了淒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裏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②拓展延伸:

關於崔氏二小生:

柳集舊注:“崔簡之子也”據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權厝志》舊注:“崔君名簡,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東柳氏”句下注:“簡娶公之姊”據此,則“崔氏二小生”當爲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賞思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悽—潭中氣氛

5.必要的教學資料準備: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爲永州司馬時借山水遊記,書胸中憤鬱的散文由於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爲鈷鉧,鈷鉧潭河牀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爲困厄,最爲艱難,心情也最爲孤寂鬱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爲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遊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於此。

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通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石潭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爲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中,從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學到寫景狀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進。於是我在疏通文意後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略小石潭的山水美,體會作者抓住特徵細緻描摹景物、有順序的寫景、並能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上。這節課我就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引導,灌輸學生“學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爲作文服務”的觀念。

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詞句進行解讀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環境、清澈的潭水、形態各異的石頭及充滿蓬勃生機之美。在作爲旁觀者欣賞小石潭的美麗之後,請學生以思考者的角度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將小石潭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就此歸納總結出作者寫景的特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

雖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卻碰壁了:學生較爲被動,課堂氛圍較爲沉悶。課後反思,老師規規矩矩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正正經經的小心答題。這種一問一答的缺乏創新的形式,怎麼能激發學生活躍課堂呢?事後,我不禁問自己,這個教學目標難道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學習嗎。回答當然是否,只要我多花點時間去“備學生”,這種局面應該可以改變。比如說,在帶領學生透過字詞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後,完全可以給學生多點時間讓他們去“畫一畫”,畫出他們眼中的小石潭,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纔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纔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給點時間給學生展示,並讓他們簡單說說原因。然後再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想想作者的寫作技巧並加以學習練習。我想如果加入這一環節,課堂氛圍會活躍不少。

總而言之,上課之前不僅要備課充分還要在教學形式上適當創新,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充分的準備,營造出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循“憂去——憂來”的情脈(也是本文的文脈),抓住打上作者獨特情感印記的景物描寫及心理描寫的詞句,深入體會作者悲苦、淒涼的內心世界,並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重點:

在景物描寫的細微處、獨特處體悟作者的情感律動和思想個性。

教學難點:

抓住具體的細節,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請5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根據朗讀情況,及時正音,並檢測其對疑難詞句的理解。

1、重點字詞:伐竹取道、蒙絡搖綴、斗折蛇行、以其境過清

2、解釋+演示(借簡筆畫、肢體語言、或相關實物,再現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樂

1、快速尋讀:小石潭,說穿了就是一個小水塘,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加上長期被翠竹、綠樹掩蓋,一直默默無聞,可是因爲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非常神奇地撥動了作者的心絃,引得他爲之心潮起伏,並揮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一對直接表現作者情感起伏的詞語嗎?

2、交流答案:樂(“心樂之”中的“樂”爲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爲樂”)、悄愴(憂傷的樣子)

3、具象品讀:作者快樂的心情,可以從哪些細節中看出來呢?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佩環由上好的玉製成,用來做裝飾品,聲音清脆悅耳,以聲音之美寫小石潭之美,實際上就是告訴別人:“咱柳宗元,今兒個真高興,真呀嘛真高興!”

②闢小道——“伐竹取道”,聽一聽,享享耳福也就罷了,還拿出隨身佩戴的寶劍,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條道來,沒有很高的興致很難做到!

③見石潭——“爲坻,爲嶼,爲嵁,爲巖”;“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倘若沒有好心情,石頭自然形成的豐富而奇特的形狀,青樹翠蔓遮掩、纏繞、搖擺的動作,不可能被細膩地表現出來。細膩描摹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愉快心情的寫真!

④賞游魚——“空遊”表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實質上也寫出了作者此時心情的自由和愉悅;游魚不論是“怡然不動”,還是“俶爾遠逝”,都是作者靜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現。

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處與之異曲同工的描寫:小約翰被父親關在門外的樓梯上,萊茵河在屋下奔流,水聲激發了他的想象。閉上眼的孩子,腦子裏產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隨即響起了急促的奔騰的水聲,水聲又變成樂器的彈奏聲,想象的昇華使他的心靈充滿了自由歡樂之感,他感到無窮的幸福。

此時的柳宗元,凝視着潭中或靜或動的魚羣,內心何嘗不是也有一首輕快、曼妙的樂曲在演奏呢!先緩後急,先靜後動,曲盡變化。魚兒的“往來翕忽”,簡直就是勁爆、動感的樂曲,將他觀賞的快感與沉醉,給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了!

4、以讀傳情:同座合作,從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讀給對方聽,想象自己就是立於潭邊的柳宗元,正激動地向朋友介紹當時的所見所感。

5、畫龍點睛:把喜悅的心情寄託在悅耳的水聲中,伐竹取道的行動中,潭中石頭的豐富形狀中,青樹翠蔓多姿多彩的動作中,這種寫法就叫“寓情於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憂

1、探究閱讀:但是作者歡快的心情持續不久,便憂從中來了,這可以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①寂寥無人——明明有5個人隨行,卻說無人;剛纔還是熱鬧的景,現在卻變得“寂寥”,寂靜、寥落,這種景物的變異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個被憂傷浸泡的人,無論身處多麼喧鬧的環境,都會鬱鬱寡歡。把咖啡廳的熱鬧,街道上的繁華,當作憂傷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悽神寒骨、其境過清——作者說他感到骨頭寒冷、環境悽清,實際上都是冷落、淒涼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說因爲“悽神”,所以“寒骨”;因爲“悽神”,所以“其境過清”。

2、深化體驗:同學們摳住關鍵詞,運用比照、追問等方法,十分精準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憂傷之情。這種景隨情變的情感體驗,大家能再舉一些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嗎?

3、入情朗讀: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憂傷、淒涼!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樂,還是憂

1、升格、啓悟:從作者的心情切換中,你感悟到了什麼?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基調到底是樂,還是憂?

2、探究、交流

①憂傷之情的深重,憂傷難纏,短暫的快樂無法衝散它;

②快樂成了作者憂傷的背景,或者說反襯了作者的憂傷之深、之重。

③如果說“發現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氣氛——記錄同遊”是本文的明線,那麼“憂去——憂來”則構成了本文的暗線,也成了文章的情脈、文脈,而憂傷或者說文章的“悄愴”是統攝全篇的一個“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樣看待這種“憂傷”?脆弱、悲壯、矯情,還是其他?

4、體驗互享

①這種憂傷之情可以理解。

唐順宗永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他本人被殺,而和他一起奮鬥的朋友則紛紛被貶到邊遠之地,比如劉禹錫被貶到連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一片忠心,卻遭遇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處於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地降臨,怎能不令人憂從中來呢?

②這種憂傷之情令人尊敬。

沒有人淡如菊——既然人與人的溝通如此困難,何不一心一意地與山水交朋友呢?沒有憤激出世——既然國家不愛我了,我憑什麼對她一往情深?沒有四大皆空——什麼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部見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對這個無心的世界;更沒有世故圓滑——既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斂自己的鋒芒,迎合這個污濁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頓和舒適呢?

柳宗元選擇的是在痛苦中備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個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還是仁者,這種痛苦將是雙倍的。柳宗元恰恰是這樣一位剛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這種憂傷之情令人深思。

這種憂傷的情緒看似柳宗元個人的心情寫照,何嘗不是那個腐朽年代渴望奉獻平身所學,卻空老終身的仁者、智者們的共同宿命呢?正因爲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歡樂、憂傷,還有最後看似脆弱的逃離,都一樣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鞏固體驗: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

五、領略文本的審美特徵:精微、酣暢、獨特

1、順勢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遊記,一段並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卻成就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聲,這裏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麼?

2、個性探究

①審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審美精微有點超乎尋常。“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一個文學家卻像數學家一樣敏感於數字,這種精細如絲的觀察與體驗習慣,如果沒有出於對“處女景觀”的新奇和喜愛,斷然不可能如此細膩。

與之相類的還有對石潭中羣魚數量的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們不難復現作家當時的神態:眉頭舒展,目光柔順,像個孩子似的用手認真清數着潭中的游魚。因爲魚兒太調皮,穿梭來,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數,幾次三番,幾次三番,終究敗下陣來,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來條吧”匆匆結束清點。貌似冰冷、生硬的數字,實際上道盡了一個男人無限的細心與熱心,以及在尋常景物中發現美的智慧與能力。

這和司空圖追慕的“離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還有近代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嬰兒眼光”、“黎明感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癱瘓的現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強多少倍!

②審美酣暢性。儘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觸動心靈的景物,柳宗元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潑墨揮毫。比如對潭中石塊的描寫:“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用“坻”、“嶼”、“嵁”、“巖”狀潭邊石頭彎曲所成的不同形狀,看似寫實,實際上將自己的驚喜之情也和盤托出了!不籠統地說“爲坻、嶼、嵁、巖”,而說“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如數家珍,不厭其煩地,不避重複地一一盤點,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陸”,按捺不住激動之情,急於要和讀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爛漫之表現。

對潭中游魚的描寫,還有對潭周氣氛的描寫,莫不如是。

③審美獨特性。《小石潭記》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獨特性,莫過於柳宗元對自我情感的藝術表達上。本文簡直可以說是以“憂”字統領全文,“憂去——憂來”既是文章的形式結構,也是全文的情感脈絡。解憂而來,懷憂而去,但是作者對“憂”的源頭,比如自己忠而見謗,被貶謫蠻荒;昔日的戰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應年富力強,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物質性的內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詞,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環境“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彌滿着憂傷的氣息,這種剋制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爲這種剋制,卻使憂鬱的情緒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頭裏去了,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廣闊空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小石潭“無邊光景一時新”,似乎只因它無言、寬容,善於傾聽,更不會像某些居廟堂者那樣誹謗自己是“怪民”,可誰又能說,它美麗而無人識,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這種“不見用”的命運,不是此時沉淪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讀。齊讀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體驗作者的憂傷。

六、課堂小結

事實上,撇開這些文學創作的智慧,我們更願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憐的情感,還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寧靜,而不乏生機的山水清音對作者傷痕累累心靈的柔情撫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險精神有了,青樹翠蔓的詩意有了,空遊無依的禪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這些豐富的營養都無法驅散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似乎是不可救藥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裏行間分明還滲透着一種剋制,一種堅守,還有用苦難默默滋養的希望。

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無肉的山水遊記,能引發人們如許的聯想和思索,更是偉大,這或許是它感動千年的緣故吧!

七、拓展練習

1、從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的角度,比較吳均《與朱元思書》和柳宗元《小石潭記》的異同。

2、關於審美的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請從課外讀物中,各找一例寫下來,下節語文課交流

八、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去聞水聲——如鳴佩環

闢小道——伐竹取道審美精微性

樂見石潭——爲…爲…爲…爲;蒙絡搖綴

賞游魚——空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憂審美酣暢性

(剪不斷,理還亂)

審美獨特性

來(悄愴):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