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植物的葉》說課稿(通用4篇)

《植物的葉》說課稿(通用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植物的葉》說課稿(通用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植物的葉》說課稿(通用4篇)

  《植物的葉》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植物的葉》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第五課。

本課是在觀察了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個體之後,出現的專門觀察植物器官的內容。植物的個體具有生命體的特徵,植物的葉也有生命體的一些特徵,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引導學生對一些樹葉,能夠辨別分類。

(2)通過指導觀察,讓學生學會辨別哪些葉是同一種葉。

(3)觀察樹葉的結構,有什麼共同特徵。

2、科學知識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樹對生態的重要意義。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過程與方法:

(1)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

(2)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4、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的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對葉的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的生命過程認識不夠,所以這方面是本課的重點。

四、說教學難點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很難區分哪些葉是同一種葉,因此,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師準備:一些落葉,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六、說設計流程:

質疑→討論→比較:觀察→描述→總結

讓學生通過上述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動,能夠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細緻地觀察;同時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對葉的顏色、形狀、大小進行比較觀察。

七、說設計理念:

本課是由整體到局部轉變的一課,不僅植物有生命特徵,連它的葉子也有生命特徵。儘管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豐富的,但對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子的生命特徵認識不夠。

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觀察葉子:

(1)觀察撿來的葉子是不是同一種葉,發現葉子的相同結構;

(2)觀察新鮮的葉與落葉,顯示出葉子的生命特徵;

(3)觀察同一枝條上葉子的變化過程,瞭解葉子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

八、說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多媒體課件導入絢麗多彩的葉子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通過觀察比較樹葉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有什麼不同,描述葉的生命特徵,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

3、積極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參與學生的活動,做每個學生的學習夥伴。最後總結出葉的生長變化,層層深入得出結論,同時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展,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做到聯繫實際,學有所用。

學法:

1、自主學習。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探究,做學習的主人。

2、耳聞不如一見,直接參與科學探究,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九、說教學設計

1、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作爲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當面對紛繁複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的興趣。我在教學時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爲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利用課餘時間,引領他們到校園、公園等大自然中學科學,用科學。沒有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小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爲的更廣闊天地。同時,告訴同學們收集樹葉時,不要隨意摘樹葉,使他們意識到樹木同樣具有生命,是人類的朋友。注意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科學探究活動應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着走到逐步放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一步到位。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記錄、討論等方法。最後得出結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統計有幾片樹葉的活動比較容易。有幾種樹葉的統計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爲學生對“種”的概念可能還不十分清晰,還不能抓住“種”的分類標準對樹葉進行分類。活動結束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彙報,讓他們說說是根據什麼確定這些樹葉是同一種樹或不是同一種樹的葉子。學生彙報時要注意讓他們出示他們所說到的那些樹葉,鼓勵其他的學生進行質疑。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學習葉的結構時,我校的校園有許多松樹,也曾在學習《校園的樹木》一課時,領着他們去觀察過,所以部分學生可能會提出質疑,松樹的葉爲什麼沒有葉片和葉柄之分?教師在此應有充分的準備,簡單地講解闊葉與針葉之分,告訴學生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常見的闊葉結構,並對學生的質疑給予肯定。這樣會更有利於學生準確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3、科學運用教材,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我在設計本課時,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於探究、勇於實踐上。在觀察葉的生命特徵時,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來參與,引導學生明白: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葉的生命特徵,知道通過觀察、記錄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把教學目標定向“引導”“體會”“明白”。教師利用教材,做學生學習行爲上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

十、說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在板書的過程中,做到重點突出,簡單明瞭。看後能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板書中的樹葉使用了彩色粉筆,使板書更加醒目、生動並充滿生機。

  《植物的葉》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科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12——13頁植物的葉。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五課,在第一課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什麼是科學觀察。對大樹的觀察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觀察,而這節課是學生將宏觀觀察轉向一個小局部觀察的開始。可以說這一課是引入細緻觀察的一個鋪墊,看起來非常簡單和膚淺,但是就是在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好觀察、非常膚淺的觀察活動中要引領學生髮現更多關於植物的葉的知識。這節課是對葉子的整體進行一個初步的觀察,爲以後兩節課對樹葉進行細緻的局部觀察做好鋪墊。

3、教學目標的設計:

學習目標:讓學生經歷對落葉從“摘”到“撿”的認識過程,知道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過程。

能力目標:會統計撿到的落葉的數量和種數,能根據一定的判斷標準,區分同一種葉和不同種的葉,初步意識到觀察是細緻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收集植物的葉,對葉子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分類等活動激發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4、重點、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科學有序的觀察事物,指導學生從顏色、形狀、大小等特徵對葉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判斷是否同一種葉的標準。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的落葉。

二、說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三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觀察,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表意見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科學觀察與科學思考結合起來。

三、說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

2、在動手操作中豐富學生對葉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四、說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觀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學習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把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融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五、說教學設計:

(一)談話引入,出示課題

1、談話交流,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 植物的葉

(二)出示課件,觀察植物的葉

1、出示多媒體課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2、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小結:樹葉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它們的大小也不一樣。

4、認識葉的結構。(課件出示)

(三)小組合作,觀察討論。

1、統計撿來的各種落葉

數一數你們組有幾片葉子?這裏面有幾種葉?

2、小組討論:

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

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

3、小組彙報討論結果,互相交流,對錶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

(四)觀察葉的生長變化,討論交流:

1、比較新鮮的葉和落葉,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2、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

3、讀一讀,說一說。(課件出示)

(五 )(機動)拓展延伸:

1、說一說植物的葉有什麼作用?

2、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用樹葉拼組圖案。

(六)小結:

說一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七)課後作業

繼續收集各種植物的葉,要求採集完整的葉。

  《植物的葉》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的內容,共分三個部分:撿落葉、比較葉的相同和不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本課要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葉子的結構特徵和葉的生命過程,培養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和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二、說學生

三年級的小學生比較好動,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很強烈的求知慾。 對於生活中常見的葉子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這種認識不完整,也不夠深刻。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學情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以下幾點:

1、知道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徵;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能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3、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確立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是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而本課的難點在於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五、說設計理念:

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是按照以下幾個理念進行設計的: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

2、在動手操作中豐富學生對葉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六、說教法、學法:

爲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在教法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爲學生提供豐富、 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觀察法:將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對樹葉的觀察、描述,相互交流,形成對樹葉的認識;發現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比較發現解決問題;討論法:同學們爭先恐後,相互交流,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既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法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動手實踐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獲取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七、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凸顯“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特點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將具體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教學設想:

一 情境導入(3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美麗的葉子圖片,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受,讓它們感受到秋天的美,感受樹葉的繽紛。並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讚美秋天的葉子,之後引出課題。

設計目的: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更好的引出課題。

二 觀察探究( 36分鐘 )

在觀察探究環節,將通過三個活動,落實教學目標。

第一個活動是(一)

統計收集到的樹葉(4分鐘)

這個活動是在上一節課結束前就做了安排,首先,確定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教師提出問題:我撿到了幾片葉子?這裏有幾種樹葉?然後,引導學生交流彙報,並邀請一組同學到臺前展示。

這個活動是想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活動是(二)

觀察比較樹葉(16分鐘)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 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樹葉嗎?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小組討論: 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以及觀察到了什麼,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在學生和老師的合作下得出: 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徵。

最後,進一步觀察葉子的組成部分葉柄和葉片,從而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這個活動是想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歸納綜合思維能力,體驗學習的樂趣。

第三個活動是(三)

觀察葉的生命特徵(16分鐘) 首先討論新鮮的葉與落葉不同的原因。

然後,展示一根枝條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是怎麼樣的?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又分成了幾個階段?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把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彙總到一起。並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葉也是有生命的,

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

最後,出示松針實物。繼續討論不落葉的樹木有沒有生長變化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

這個活動是想讓學生進一步通過觀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歸納綜合思維能力,體驗生命的完整。

三 總結與拓展(1分鐘)

最後師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接着問葉子還可以做成什麼?通過課件欣賞樹葉貼畫。引導學生進行創作:你們想不想也親手動手做一個,很好,那麼不要浪費收集到的葉子。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創意製作。

  《植物的葉》說課稿4

說科學概念: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徵。

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後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說過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說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說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說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說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說教師準備:

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同一棵樹上的幾片葉子。

說教學過程:

導入:秋天是落葉的季節,大樹下、行知園裏我們可以撿到各種各樣的落葉。課前請大家收集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麼收集樹葉的?每片樹葉都是有生命的,要愛護、珍惜它們。(課件)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你撿了幾片落葉?這裏面有幾種樹葉?把同一種樹葉放在一堆。再看看小組裏一共有幾種樹葉。(課件)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你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你是怎麼分的啊?(哪些葉子是長在同一棵樹上的呢?你覺得判斷是不是一棵樹上的葉子主要看什麼?)

2、出示小組裏面同一棵樹上的幾片葉子,討論:它們是同一種葉嗎?這種葉子的主要特徵有哪些呢?

3、觀察所有完整的葉。同一種樹葉有相同的特徵,那麼不同種的葉有什麼相同的結構嗎?(板書手繪)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徵

1、出示新鮮的樹葉和落葉,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課件)

葉與落葉的最大不同表現在哪裏?長在樹上的新鮮,有生命的,落葉已經死亡,停止了生長。

2、出示一支樹葉,描述:能從這些樹葉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給各個階段的樹葉取個名字嗎?(結合作業)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週期長一些。

說教學反思:

課前我佈置學生每人找3片葉子,上課用。大部分學生帶的葉子數量比較多,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課上我問大家數數自己帶來了幾片葉子,學生數的很正確。有少數學生還根據是不是同一種樹葉分好了類,紮成一堆堆的。

葉的分類是本課的難點,即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先讓學生自由分分同一種類的樹葉,要讓學生明確“同一種葉子是長在同一棵樹上的。”儘管如此,學生在反饋的時候還是五花八門,有看顏色的,看大小的,看形狀的,看軟硬的等等。我儘量讓學生多講,把學生的思維充分的暴露出來,說到最後我自己都有點糊塗了。幸好,設計教案的時候考慮到會出現這種現象,就做了個課件,呈現出一棵楓樹上不同大小、顏色的葉子,和不同顏色、大小的銀杏葉子。然後提問:“這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你覺得判斷是不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的關鍵是什麼?”學生一經提點就知道是“形狀”了,再引導學生在看形狀的基礎上再去看厚薄、軟硬等條件。最後再讓學生檢查自己的分類,糾正調整。這個環節花費不少功夫。最後的反饋有點籠統,只是讓學生在下面舉着葉子說說,如果能拿到投影上面邊說邊演示,那麼集中強化的效果會更好些。

關於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了,後來我想想,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葉片上的葉脈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於葉片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時,我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於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徵,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徵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