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範文大綱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聲音的變化》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範文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前面初步感受過了聲音的強弱和高低,並且對尺子橡皮筋等物體的發聲方法進行了研究,這一課是對前面學習的延續和深入研究,更多的是對聲音強弱高低變化原因的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爲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科學概念:音量是由物體的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的聲音,並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繫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教學準備:爲每一組準備:4個同樣的杯子裏面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單、一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二、說教法

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聲音的變化》這堂課,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音樂創設情境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在課的開始就激活主體,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爲此,新課引入,我選擇了世界著名進行曲《西班牙鬥牛士》供同學們欣賞,在聽完樂曲後,讓學生說說聲音有哪幾方面的變化?這樣順利地讓學生們說出聲音高低、強弱的感覺。

2、用開放的教學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是本課的主要教法。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培養其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於合作的精神,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3、注重課堂上師生的交往,爲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和空間。

我們教師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小組的合作探究活動中來,瞭解學生的探究情況,並對個別同學給予適當的提醒和幫助。提倡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學生的合作者。

  三、說學法

1、以探究爲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我們科學教師要爲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預測、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兒童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標把學生定位爲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圍繞教學目標,自己提出有興趣探究的問題,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讓學生根據自己想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我們要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爲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重合作交流,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爲單位,加強與同組學習同伴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

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學過程比作嬰兒的出生,我們教師的作用就好比助產士,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再好的教師也是教不會的。科學探究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科學態度得到培養。根據“主導和主體”,“主動學習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思路和預設:

  一、激趣導入

師: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課,老師心裏非常高興,爲此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世界著名進行曲《西班牙鬥牛士》,請大家欣賞。(播放音樂)

師:聽完音樂,你聽出了聲音有哪幾方面的變化?(排除樂器的改變)【高低強弱等】

這節課,我們就從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方面來研究一下聲音的變化。(板書: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1、研究聲音的強弱和什麼有關。

師:那麼聲音的強弱和什麼有關呢?我們用撥動尺子的方式來研究。

出示實驗步驟:

把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約12釐米。用一隻手壓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隻手從下而上撥動尺子的另一端。

實驗注意事項:

①不要讓直尺拍打桌子。

②用力要均勻,以免尺子折斷,傷害到別人或自己。

③認真觀察尺子的振動狀態。

④重複做實驗三次。

⑤以小組完成實驗記錄單。

生實驗,教師巡視,實驗完畢,生彙報。

師:誰來解釋一下振動的幅度是什麼意思?尺振動時來回往返的距離。(板書:來回的距離)如果我們以一釐米作爲距離單位的話,畫6釐米和2釐米示意圖。你能判斷它們的振動幅度嗎?師:來回距離6釐米和來回距離2釐米相比,誰的幅度大?

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了聲音的強弱與什麼有關?

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振動幅度幅度大聲音強幅度小聲音弱)

師揭示: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的單位是分貝。(板書:音量、分貝)

2、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變化

①我們剛纔研究了聲音強弱和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那麼聲音高低到底和什麼有關呢。每個小組都有四個帶有編號的杯子,1號杯裏盛滿了水,二號杯子盛了大半杯水;三號杯子盛了半杯水,四號杯子盛了少半杯水。若用鉛筆敲擊杯口,發出的聲音會是怎樣的呢?用聲音高、較高、較低、低排序。

首先把自己的預測填寫在實驗記錄單的表格中,然後小組進行驗證。【提示:用鉛筆敲擊杯口時,用力要均勻,每次的力度儘量相同。】

實驗完畢,交流實驗結果,比較實驗預測,對結果進行分析。

②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爲什麼盛水多的杯子發出的聲音低而盛水少的杯子發出的聲音高呢,接下來,我們用撥動橡皮筋的方法來繼續研究聲音的高低。

出示實驗步驟:

撥彈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

把橡皮筋拉得緊一些,在撥彈,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

稍稍放鬆橡皮筋,再撥彈。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

注意事項:

撥彈橡皮筋時,儘量用同樣的力度。

生實驗,小組交流,完成表格,彙報。【橡皮筋鬆的時候,振動得慢,發出的聲音低;緊的時候,振動得快,發出的聲音高。】

師:誰來解釋一下振動的快慢是什麼意思?

師:是指橡皮筋來回的次數。

師:我們一般是以秒作爲時間單位的,(板書5次每秒和2次每秒),1秒鐘振動5次和1秒鐘振動2次相比,誰快誰慢?

③師: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發現了聲音的高低與什麼有關?

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振動快慢振動快聲音高振動慢聲音低)

師揭示: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音高的單位是赫茲。(師板書:音高赫茲)

④現在你能說一說,4個杯子爲什麼發出不同的聲音嗎?(與杯子振動的快慢有關)[師揭示:杯子振動的頻率太快,我們不易感覺到。]

3、辨析:有人說:“聲音強就是聲音高,聲音弱就是聲音低”。你同意他的說法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強調:聲音的強弱只與物體振動幅度有關,聲音高低只與振動快慢有關。]

  三、拓展延伸。

師:很多物體的長短或粗細發生變化時,它所發出的聲音也會發生變化。下面我們來推測教材75頁幾組物體在敲擊、撥彈時聲音高低會有什麼變化。

生推測(粗細相同,長短不同時:短的高,長的低。長短相同,粗細不同時:粗的低,細的高。)

師:圖中每組材料發音的高低與大家的預測是否相同呢?課後,我們以組找到圖中材料,進行驗證,下節課再交流,好嗎?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聲音的強弱(音量)聲音的高低(音高)

振動的幅度(來回的距離)振動的快慢(來回的次數)

幅度大幅度小振動快振動慢

聲音強聲音弱聲音高聲音低

  《聲音的變化》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教材共2頁,分爲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着緊密的聯繫。是基於《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兩節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爲後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繫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三)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裏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一個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師準備:、一個小鼓、尺子。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並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別,並且經歷了探究聲音發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着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願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

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爲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爲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別振動時產生的現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成規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啓發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律。在教學中,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

  四、說教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上課伊始,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聽,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學生在在聽聲音時會產生有關聲音的疑問,”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帶着愉悅的心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

活動一: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別敲擊出強音和弱音,讓學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聲音的“強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遊戲,讓學生強烈感受聲音的強弱.這近20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對“音量”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3、引導學生猜測:爲什麼我們能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學生的猜測可能五花八門,可能與真正原因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如:“我們知道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是因爲振動的關係,那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是否也有關係呢?”

4、學生交流想法,提出試一試的要求。提示實驗注意事項。

5、學生利用直尺進行實驗,師巡視指導。

6、彙報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板書。

活動二: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

1、認識聲音高低的變化

(1)用二胡分別演奏高音低調和低音高調兩種聲音,請學生分辨不同,學生馬上會發現強弱的不同。師再追問:除了音量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嗎?

(2)語言描述,並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聯繫,幫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3)總結音高的概念,並板書。

2、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個杯子,問:如果用小棒敲擊,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

(2)預測發聲情況,填寫記錄單(教材30頁)。

(3)實驗,交流結果。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發高音和發低音時嗓子狀態有何不同?

3、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師:我們在研究聲音強弱的原因的活動時,發現了是與振動幅度有關,那你想過音高與振動之關會有什麼關係嗎?

(2)學生猜測,有的說是與用力的大小有關,有的說是與物體有關,有的說與振動的快慢有關……

(3)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4)彙報,分析實驗結果,總結規律,板書。

(5)引學生分析上一個實驗中杯子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現象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除了鬆緊能夠決定音高,物體的長短、粗細都會影響物體的振動狀態,也就是會決定聲音的高低。於是在課的結尾出示吉它,讓學生試分析"調絃鬆緊是爲什麼?"然後遷移到“琴絃有粗有細,而且總是一手彈弦、別一手按弦,這又是爲什麼呢?”這個問題上,引發學生思考“發聲物體的長短、粗細是否與振動的快慢有關”這個話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激活,有了本節課的探究經歷,在探究慾望極濃的情況下將小盒借給他們,孩子們會欣喜若狂,並告訴他們下節課要一起交流結果,這會讓他們的探究熱情更高,爲下一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做準備,拓展了科學課程的空間。讓“課”斷“音”不斷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節課粗淺的認識,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當,所以特別珍視這次學習的機會,期待老師同行能不嗇賜教!

板書:

3、聲音的變化

聲音的強弱音量振動幅度分貝(dB)

聲音的高低音高振動快慢赫茲(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