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聽聽聲音說課稿

聽聽聲音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聽聽聲音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聽聽聲音說課稿

聽聽聲音說課稿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聽聽,秋的聲音》一課。現在分四個版塊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三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學生初步接觸詩歌,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學習,使他們走進詩的世界,感受詩的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大綱》對小學三年級的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目標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易檢測的要求,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後的體會。

3.仿照詩歌內容,補寫幾句詩文。

教學重點:

邊讀邊想,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能交流體會,學寫詩歌。

教學難點:

學寫詩歌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的錄音帶。

2.配套的課文朗讀磁帶。

3.旋律優美的輕音樂磁帶。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本組教學中,同學們已經學過《風箏》、《秋天的雨》等文章,逐步感受了秋天的無窮樂趣。上課伊始,老師再次帶領學生欣賞了優美樂曲《秋之聲》,走入秋天的美好境界。爾後,老師提出一起去聽聽秋的聲音,大家更是興趣盎然。

教法:本課的教案設計着力體現“以聽促講,以講促讀”的教學特色,注重教給學生學會讀懂詩歌的學習方法。通過靜聽各種聲音,調動學生說的慾望。

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他們的思維仍以直觀、形象爲主,持久性差,教學時要注意動靜搭配,有張有弛,要充分運用幻燈、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教序:

(一)遊戲導入,展開想象

1.遊戲導入:同學們,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們想欣賞一下嗎?下面我們做一個聽錄音猜聲音的遊戲,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說一說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聲響錄音帶)

2.展開想象:聽着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裏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再次播放聲響錄音帶,引導學生想象並交流。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裏聽到許多美妙的聲音,就寫下了這麼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

?(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配樂範讀課文。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3.指名學生讀,喜歡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三)品讀想象,體會交流

1.品讀第1—3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展開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這些方面來想象)。

2.指名學生進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畫面描述得美一點。

3.學生評議並補充畫面,把畫面說生動、說形象。

4.帶着這種美好的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一節。

5.加動作讀自己喜歡的一節。

(四)仿寫詩歌,積澱語言

1.教師有感情地配樂誦讀第4—5節。

2.讀後引述:聽聽,秋的聲音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一起走近每一片葉,每一朵花……去聽聽他們的聲音,並仿照課文第1、2節或第3節的樣子,也來作一段詩,好嗎?

3.播放聲響錄音帶,說一說你聽到哪種聲音最美。

4.學生自由作詩,在小組交流,幾個小夥伴可以合作一首詩。

5.選派代表誦讀,給學生配上音樂。

(五)品讀體會,昇華情感

1.指名誦讀最後一節。

2.交流:從這一節你感受到了什麼?

3.帶着這種情感齊讀最後一節。

(六)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可以一個人誦讀,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誦讀。可以邊誦讀邊加上動作。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合作誦讀自己編的詩。

(七)作業:自編一首詩。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文章的脈絡,它清晰地展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

聽聽聲音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聽聽,秋的聲音》。

2.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

拿到教材後,老師把握編輯意圖,加強整合的意識,落實教材要求。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

3.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本課的設計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說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力求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學生語文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點,在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課文的思想內容出發,依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4.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意,仿照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二、說學情

秋天,對廣東的孩子來說是不太明顯的,所以就要激發學生受及相關資料的積極性。三年級的孩子有豐富的想象能力,所以,讓學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關注動態生成的課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就成了這堂課的設計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現代詩,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都落在了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生本班的孩子,認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是比較強的,比較喜歡閱讀,喜歡講自己的所思、所得與大家交流、分享,所以,這節課他們應該會給我們一個驚喜。

三、說教法

(一)、情境創設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通過網絡技術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三)、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教學時把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力口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四)、自主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讓學生上網瀏覽、自由研讀、蒐集信息、摘錄彙報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這種教法、學法。

(五)、“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錄音的配合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四、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學生可採用“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說”自己所收集的資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寫”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一、展示資料(創設秋天的情境)

老師展示課件,學生看圖說課前收集的與秋天相關的詞、句、古詩或文章。

(這樣是講課外所得引入課堂,使課內、外相結合。)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的認讀(做遊戲)

3、老師範讀(配樂、課件展示)

4、小組內自讀

5、感知內容:師: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落葉、昆蟲、大雁、秋風的聲音。

6.選讀。

[ 教學略讀課文時,應着重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自讀自悟。]

師:找出你喜歡的聲音,多讀幾遍,想想你爲什麼喜歡?

師:把最喜歡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賞。

學生互相交流感受。

師:用欣賞性的語氣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認真邊聽邊想:他讀得怎麼樣?

指名讀後組織其他學生自由評議。

7、想像說話

出示秋景圖片及句子:

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黃葉說:“_______”

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自己的想象的內容填空,然後表演。(提示學生注意表情和動作)

[朗讀和想象表演可以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生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讀,也可以用想象表演來促讀。]

8、美讀。

過渡:(配樂,深情地)在這美麗的秋天裏,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裏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

秋天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配音試讀。

師:誰有自信能讀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讀,學生大膽展示。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樂朗讀

9、[通過多種形式的讀, 學生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評;在讀中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到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讀中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

三、感受秋天

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感受秋天

(學生髮散說,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爲寫打下基礎。用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美景……

聞聞,秋的味道……

這樣方式來說。)

四、四人小組合作,寫詩,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引導孩子用心去觀察秋天、感受秋天。現學現用,在閱讀感悟文本中學習它的表達方式。)

板書:

12 聽聽,秋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

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聽聽聲音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是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的第四篇課文,全組課文體現了秋天的特點,將秋天的特色描寫出來。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詩歌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詩的題目《聽聽,秋的聲音》用輕柔的語氣引領你走進美麗的秋景,詩中這句話不斷出現,一種聲音就是一幅美麗的秋景圖。前三節寫的是落葉、昆蟲、大雁、秋風等具體可感的聲音,後兩節寫了無聲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詩歌就是要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引導我們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

二、說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後的體會。

3.仿照詩歌內容,補寫幾句詩文。

教學重點是: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是: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意,仿照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三、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一方面他們非常喜歡生動的形象、鮮豔的色彩,喜歡多媒體上那一系列神奇的變化。另一方面他們的抽象思維正在發展,想象豐富不受限制,並且開始嘗試用自己的小腦瓜思考問題,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並積極表達。在前幾課的學習中他們已瞭解了秋天裏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瞭解了孩子們在秋天裏活動的歡樂,瞭解了秋天裏具體的景物,這些都爲他們理解這首現代代詩打下基礎,雖然詩歌語言精煉,跳躍性強,相信理解起來並不難。

四、說教法

(一)情境創設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通過網絡技術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三)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教學時把個人思考、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並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力口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四)自主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讓學生上網瀏覽、自由研讀、蒐集信息、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這種教法、學法。

(五)、“直觀教學”法

通過多媒體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五、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學生可採用“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說”自己所收集的資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寫”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六、說流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情感

1、看秋天的景色,用四字詞語說。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資料幫學生感受秋天豐收的景象和繽紛的色彩,喚起學生心中對秋天的記憶,爲學習詩歌打下基礎。]

2、聽聲音,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利用課件和相關錄音,讓學生一邊聽秋聲一邊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聲音和相應和景物形象化,爲理解詩歌和創作詩歌作準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情況。

3、你知道了什麼?

(三)品讀想象,體會交流

品讀1-3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節,邊讀邊展開想象,交流體會。

[設計意圖:“說自己喜歡的聲音”這一發散性問題爲學生創造了個性化閱讀的空間說只是一個方面,以說促讀纔是真正的目的。在學生初步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創設情境,使抽象的詩句具體形象化,既幫學生理解了詩句內容,又引導學生髮散思維、發揮想象、體會情感,展開了更深層次的交流,豐富了詩歌的語言,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礎上的齊讀是學生情感的體現和升化。]

(四)仿寫詩歌,積澱語言

1、師範讀4、5小節,讀後引述:秋的聲音,還藏在哪裏?

[設計意圖:藉助詩句啓發學生說秋天的聲音還藏在哪兒,豐富學生對秋天特有聲音的瞭解,爲下一步的創作做準備。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鼓勵、示範,開發學生潛能,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2、仿照1、2小節寫詩。

3、學生誦讀自己的作品。

(五)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配樂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朗讀昇華感情,感受秋的聲音的奇妙,感受秋的美好。]

聽聽聲音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聽聽聲音》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第五單元《聲音》第一課時內容。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讓同學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沛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區別和鑑別。以此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爲後面的《聲音是怎樣發生的》《聲音是怎樣傳達的》等課時的探究活動做好充沛的知識準備。也爲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爲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認知目標: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技能目標:分辨聲音的變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情感目標:培養聽好聽的聲音的興趣。

教學重點:聽聽各種聲音,並知道是由哪些物體發出的。

教學難點:分辨聲音的變化。

教學準備:1、準備一些聲音的錄音。

2、收集能夠發出聲音的物體。

二、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從同學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培養同學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爲重點,強調讓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和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三、說教法

如今都在提倡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授同學學習知識轉變爲教授同學掌握學習的方法,我們教給同學的知識終究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同學獲取知識的能力,才幹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同學爲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同學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因素融爲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法。

2、用開放的教學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

3、注重課堂上師生的交往,爲同學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

四、說學法

1、以探究爲核心,讓同學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2、發揮同學主動性,讓同學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3、注意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同學的興趣,爲新課教學發明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就問同學:“剛剛我們的教室裏還是很熱鬧的,現在怎麼恬靜下來了?你是怎麼知道上課了?”同學紛紛回答:“上課鈴響了”“那今天我來給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請表示一下”,同學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我通過鈴聲、掌聲、說話聲很自然的把同學帶入到了聲音的世界中,很快提高了同學的興趣,從而使同學發生了:我要去聽聽各種聲音、我想去探索聲音奧妙這樣的願望。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

1、傾聽周圍的聲音

課件演示:大街上喧鬧的聲音

通過聽,讓同學說說自身聽到了些什麼聲音,這些聲音都是什麼物體發出的?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然後提出新的問題:

“除去剛聽到的聲音,你平時還聽到了哪些聲音?”

通過這一系列的聽和說,同學已經能說出很多種聲音:風聲、雨聲、雷聲、流水聲、走路聲、敲打聲等等,這時要注意適時對回答問題的同學進行褒揚,並和時的提出新的問題“能不能試着給剛纔說的聲音分分類?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人活動時發出的聲音?”分小組進行討論,同學們的熱情一下高漲,紛紛發表自身的看法,很快就有小組舉手要求彙報自身的討論結果。在彙報中,我發現對於大局部熟悉的聲音,同學們都能正確的進行分類,可是在對鬧鐘發出的“滴答、滴答”聲音,卻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一局部同學認爲是鬧鐘發出的聲音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一局部認爲鬧鐘發出的聲音是人活動時發出的聲音;見此情景我順勢召開了個小小的爭辯會,讓持不同意見的同學分別論述自身的理由,在爭辯的過程中同學們逐漸明白了什麼應該歸爲人活動發出的聲音,什麼應該歸爲自然界發出的聲音。爲了更進一步加深同學的區分能力和歸類能力,我又和時的播放了一個考聽力的課件,課件演示了不同的聲音,以小組爲單位把聽到的聲音寫知名字,進行分類,然後與其他小組交流,既鞏固了同學分類、區分能力,又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2、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

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讓同學自身用不同的物體去製造聲音,培養同學動手實踐能力,結果同學發現,不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都可以使它們發出聲音。此時,我又拋出一個問題,“要是沒有這些物體,那麼會不會發生聲音呢?”問題一拋出,同學很自然的對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明白了:聲音是由物體發出的,沒有物體就不會發生聲音。

3、分辨聲音的變化

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問題,爲了提高興趣,順利解決這一難點,我根據小同學的心裏特點,設計了個闖關遊戲,把分辨聲音的方向變化、遠近變化以和大小高低的不同變成了三關,讓同學在闖關遊戲中掌握如何去分辨聲音的變化。當我宣佈:“下面我們來做個遊戲好不好”時,同學們歡呼雀躍起來,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展示出了高昂的激情和興趣。勝利的使本課的一個“難點”變成了本課的一個“亮點”同學因而順利的掌握了怎麼去分辨聲音的一些變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得到了充沛的體現。在闖第三關時,我倒了4杯不同量的水,先讓同學去推測:是水多的音高還是水少的音高?在同學發表意見後,我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他們的意見,而是讓他們也像我一樣倒上4杯水,拿出我提前準備好的勺子去敲打杯口,驗證自身的推測是否正確。教師在此遵循了“知道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爲同學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着同學自身去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充沛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六、拓展活動,回味聲音奧妙

通過一段錄象回味聲音的奧妙,欣賞一首同學喜愛的歌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並引導同學去考慮這些美妙的聲音是怎麼發生的,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爲下一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也使同學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七、教學反思

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我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以人爲本,突出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我將本節課設計了主題貼近同學生活,活動資料也來源於生活。另外我關注同學,注重突出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特別是同學在研究固體、液體、氣體會不會發出聲音這個環節,我讓同學使用自身收集到的物品進行實驗。同學們都很大膽地進行實驗,都想方設法地讓這些物品發出聲音,在實驗的過程中同學們都很投入,小組之間的討論也很激烈。通過實驗,使同學學會自主學習以和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和感悟到:固體、液體、氣體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也讓同學掌握了通過實驗去發現自然界奧妙的身手。

2、教學中,注重對同學科學素養的培養

科學課,大多以探究活動爲主,同學只有親歷了探究的過程,才幹真正領悟、感受到所學的科學知識。基於這一點,在分辨聲音的變化這一環節,我設計了3個小遊戲,以這些小遊戲來感知聲音在方向、遠近、大小、高低的.變化。通過這一個個的探究活動,同學們獲得了對聲音知識更深的瞭解。使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同學的科學素養。

3、教學中,注重對知識的拓展遷移

新課程理念指出:科學是一門開放的過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體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爲科學教學的載體是有限的、單一的。因此,教師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變得更豐厚些,讓同學綜合性地學習科學。

雖說這節課是比較勝利的一節課,但我回顧了一下這兩年對新教材的教學,發現還存在着不少的誤區:

誤區一:把“自主探究”認爲是“同學提什麼就研究什麼。

新課程規範指出:“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我們不能對同學提出的衆多問題敷衍了事,但是,這也並不意味同學提出的問題都有必要在課堂內進行研究,首先應該確定哪些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哪些問題是不宜研究的。同學是未成年人,對科學知識的瞭解還有欠缺,對自身的掌握也不很準確。因此,教師不能一味的順從同學,教師要善於在同學提出的衆多問題中精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

誤區二:重視合作學習的形式,忽略活動的效果。

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只是關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爲單位,而沒有真正發揮好羣體的智慧,沒有起到合作學習的效果,外表看起來很熱鬧,卻沒有深度。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只侷限於同學是否按小組形式坐在一起,應進一步關注小朋友們坐在一起在幹什麼,乾的怎麼樣的問題。要謹記:我們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卻丟掉了內涵。

總之,導致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對新課程規範的掌握還不深入,對新理念的理解還停留在外表、模仿的階段。要想走出這些誤區,就必需深入鑽研新課程規範、真正理解新課程規範。

聽聽聲音說課稿5

一、背景分析

《聽聽,秋的聲音》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7課的課文,是一首現代詩,也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以大自然中秋的聲音爲視角,通過充滿童趣、富有想象的詩歌語言,讚美了美好的秋天。全文分“言傳的聲音”“意會的聲音”兩部分來描寫。黃葉、蟋蟀、大雁、田野是大自然中發出聲音的物象,道別、告別、叮嚀、歌吟是發出聲音的內容,都傳遞着對秋的情感,聲音是表達這些情感的媒介、手段。當充分感受對秋的這份獨特的情感時,一切盡在不言中,意會的聲音便在“每一片葉子裏”,“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裏”,“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迴響。

本課是一首詩歌,又是一篇略讀課文,因爲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因此,我在教學時沒有講對內容的理解與評析,而是體現詩歌特點,幫助學生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童趣,讀出詩歌的韻味。基於此,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以想象爲手段,將學生帶入秋的世界感受秋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秋天的讚美、不捨之情。

2.模仿詩歌,提供句式,通過聲音的形式,來表達對秋天的獨特的情感。

其中,模仿詩歌形式,提供句式,通過聲音的形式來表達對秋天的獨特的情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二、教法、學法

本文的核心是作者對秋的情感,表現形式是大自然中秋的聲音。本文有時一篇現代詩歌,因此我採用“想象畫面,朗讀課文”的教學形式,通過“創設情境,走進秋天——朗讀想象,尋找秋天——模仿寫話,分享秋天”三個教學板塊,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走出文本,層層遞進。圍繞“聽(想象)——讀(想象)——說(想象)——寫(想象)”這一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展開教學,將想象貫穿整堂課,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失童趣。

三、教學過程

主要分了三個教學板塊:

(一)創設情境,走進秋天

1.遊戲導入

自然界中許多美妙的聲音,同學們,你們想欣賞一下嗎?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說一說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四段聲音依次是:風吹樹林的聲音、風聲、蟋蟀的叫聲和雨聲。)

2.展開想象

同學們說得真好,聽到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3.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聽到這些美妙的秋天的聲音,就寫了這樣一首詩,你們想聽一聽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12課《聽聽,秋的聲音》。

設計意圖:通過聽不同的聲音,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對於聲音有個更具體的瞭解,從而對聽聽秋天的聲音課文有大致的印象。

(二)朗讀想象,尋找秋天

1.老師配音示範朗讀,讀完讓學生學着老師的樣子讀讀課文,並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課文中具體寫了幾種秋天裏的聲音。讀完之後引導學生歸納四種秋天的聲音(黃葉道別、蟋蟀告別、大雁叮嚀、田野歌吟)。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讀中尋找秋的聲音,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鍛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讀中感受秋的聲音,感受秋的美好,激起學生對秋天的喜愛。

2.品讀想象,體會交流

品讀各小節,交流各自腦海中的畫面以及各種聲音都在訴說着什麼。(三)模仿寫話,分享秋天

要求學生先讀後寫,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課文的語言與大自然的聲音交相輝映,必能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學生的想象都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感受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鑰匙。每一位同學的想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表達能力不同,效果就不同。

(四)課堂小結

在學生的朗讀中結束課文,使學生再次感受秋天你的美好。

聽聽聲音說課稿6

《聽聽,秋的聲音》優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畢國瑛抓住秋天裏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

根據《大綱》對小學三年級的教學要求,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三)嘗試仿照詩歌的格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邊讀邊想,從秋天的聲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學寫詩歌

課前準備:教學課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圖片、本課涉及到的重點詞句、能反應秋天到來的特點的音頻、旋律優美的輕音樂文件等內容。)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在本單元以“秋天”爲主題的教學篇目中《聽聽,秋的聲音》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沒有聽覺上的美感,秋之韻味將大減;沒有詩歌來佐料,秋之意境頓感遜色。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中,我以“美”爲基調,以“賞”爲主線,以“趣”爲佐料,以“仿”爲橋樑,旨在讓學生久久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秋韻裏,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語文學習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他們的思維仍以直觀、形象爲主,持久性差,教學時要注意動靜搭配,有張有弛,要充分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們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使學生初步接觸詩歌,走進詩歌,感受詩歌從而達到熱愛詩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流程:

(一)圖片導入,展開想象

1.出示給同學們一片真實的美麗的火紅楓葉,給同學們十秒鐘時間欣賞,談談自己的感受。

2.展開想象:看了這枚楓葉,你想到了什麼?學生會感受到葉子的美或秋天來了(一葉知秋)等內容。

3.接着欣賞秋天的美景圖,(放背景音樂)讓學生試着用學過的成語描述秋天。老師承接:因爲你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所以你們捕捉到了秋天那麼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僅是一個色彩繽紛的季節,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去聽,秋天,她還是一個——

(師出示詞語 “遼闊的音樂廳”,指名多個學生認讀,齊讀。)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去聽聽秋的美妙的聲音。(板書:聽聽,秋的聲音)。

[秋天是美的,不僅美在繽紛的色彩裏,還美在動人的秋聲裏。課一開始,我就爲學生創設了美的教學情境。以悅目的翩翩黃葉導入,以背景音樂渲染, 讓學生久久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秋韻裏,奠定了本節課唯美的教學基調。]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只聽不看書,比比看誰的小耳朵最靈,聽到了哪些好聽的聲音?並讓學生試着模仿一下聽到的聲音。

學生應該很容易就會回答出來:落葉的刷刷聲、蟋蟀發出的口矍口矍聲。(對於學生能夠認真傾聽提出表揚)其實不僅這些,書中還隱藏了很多美妙的聲音正等着同學們去尋找呢!那就開始我們的發現之旅吧!

2、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找到的秋的聲音或能表現隱含秋的聲音的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詞)

3、師生對話共同記錄發現: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大雁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聲;田野在唱一曲豐收的歌吟。在對話裏理解“歌韻、叮嚀、歌吟”等詞;在對話裏引導學生想象“黃葉和誰在道別,大雁爲誰而叮嚀,田野裏是誰在歌唱。”。並隨機板書。

4、指名學生讀前三節,邊讀邊品,說說你喜歡哪節中描寫的秋的聲音,並說明爲什麼喜歡,談談自己的感受。

[本環節以“聽”爲主線,在師生融洽的對話中對詩歌前三節內容進行了一次梳理,也爲下面的細聽秋聲和情感朗讀做好了準備。]

(三)細聽秋聲,深感秋趣。

聽聲音,想象說話。

(1)師導語:從剛纔的對話中,我們已經聽到了秋的聲音,可大家聽得還不夠真切。我們快跑進樹林裏,站到藍天下,再去仔細地聽一聽吧!聽聽黃葉和樹媽媽說些什麼?蟋蟀會唱什麼?而大雁有什麼叮嚀?秋風又有哪些歡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個角色與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會怎麼說、怎麼唱。(分小組合作完成,其他同學再補充、再展示朗讀,教師相機給出評價和指導。)

例如:從黃葉和樹媽媽的告別聲裏,我們聽到了一份傷感,指導學生讀出依依惜別情;而在我們小朋友的耳中,那聲音又是多麼優美動人,指導學生美美地讀詩句。再如,抽兩個學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別時的對話,教師可讓學生回憶你上學離家前父母會有哪些叮嚀,再引導學生想象,大雁不僅叮囑白雲,叮囑小動物們,它們飛過二戶來學校上空的時候,也對我們班的小朋友們撒下了暖暖的叮嚀,它們是怎麼叮囑小朋友們的?引發學生的想像,再指導學生甜甜地暖暖地讀詩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等等。

[情感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而如何使學生在這節課裏將詩句讀得有滋有味,除了開展多種形式的讀外,如,指名讀,小組讀,角色扮演讀,引讀等,我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趣”爲佐料,爲學生創設了非常富有童趣的教學情境,如讓學生扮演黃葉和樹媽媽道別時的對話,讓學生想象秋風的興奮和田野裏玉米、高粱、大豆等等豐收後歡樂的歌唱……這些情境會有效激活學生的童真童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朗讀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孩子們讀得也便會更入情,更有味了]

(四)仿說秋聲,編織秋韻

1.師導語:在美麗的秋天裏,何止這些聲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帶上,我們再去聽聽,秋天裏還有哪些聲音。再將自己聽到的秋天的聲音編成一節小詩吧! 出示詩歌仿寫格式,給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一節或幾小節詩,寫後我會選派代表誦讀,並給學生們配上合適的音樂。

2.承接仿說內容,師引導學生略讀詩歌第五、六兩小節: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

[在細聽了課文中的秋聲後,我引導學生到課文外去聽聽秋天還有哪些聲音,並讓學生模仿課文第一二小節噹噹小詩人,試着編一編詩,這一仿說訓練不僅架起了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樑,培養了學生的作詩能力,而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

3.配樂朗讀、回味全詩。齊聲朗讀,有興趣、能力者可嘗試背誦。

最後我再次拿起上課初出示給同學們的那枚楓葉,以詩一樣的語言結束教學任務。

四、說作業設計

科學、合理又充滿挑戰情趣的作業纔會讓學生喜歡,從而實現課後對課上內容的有效再現與完美銜接。所以我設計的作業是畫一幅秋天的畫或寫一首秋天的詩或編一個秋天的童話。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帶着意猶未盡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文章的脈絡,它能清晰地展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巧妙的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和邏輯思維,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板書設計:

黃葉

蟋蟀

聽聽,秋的聲音

(遼闊的音樂廳) 大雁

秋風

聽聽聲音說課稿7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係。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爲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瞭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設情境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爲A 、B兩組,分別向左、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後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着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爲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爲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爲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於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爲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划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並沒過分規範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並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爲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爲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願,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爲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製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祕。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後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纔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後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由於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彙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後,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