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通用16篇)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故宮》紀錄片開篇以高大威嚴的紫禁城中象徵至高無上權力的金鑾殿慢慢拉出,表現時間的沉澱;進入參觀人羣則表現現代人對歷史的尊重和探求。接下來小編蒐集了紀錄片《故宮》觀後感,歡迎查看。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通用16篇)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

記憶中的故宮星星點點,而那些零星的記憶也是來自平時看的電視劇和小說中的描述。而《故宮》這部紀錄片讓我對故宮這一偉大的建築有了一定的瞭解。

紀錄片《故宮》分爲十二集,這次我們看了第三集《禮儀天下》和第四集《指點江山》。雖沒有全部欣賞完這部鉅製,但也能從中看出該片的電視工作者們的用心。他們將故宮的人文底蘊展現在我們面前。影片中,一座座輝煌的宮殿,雄偉的中遠景拍攝。故宮,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羣展示在我們面前。故宮,這座帶着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的建築,在我們面前散發着它獨特的光輝,而《故宮》這部紀錄片就成爲其展現其光輝的載體。

《禮儀天下》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禮儀制度。說到禮儀,不能不提到宮服的穿戴。宮服的穿戴一般與祭祀有關,祭祀被喻爲與上天對話,所以禮儀必須規矩。祭天穿藍官服,祭地穿黃官袍,祭日穿紅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執行,小祭由官員執行,但是中祭有時皇帝執行,有時由官員執行。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徵,在裏面發生禮儀之爭是在所難免的。這部片子向我們完整的展示了明清時期的禮儀制度,而其中的`一些情景再現令我們印象深刻。

《故宮》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畫技術和電影的多種拍攝手法。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過天安門,沿着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後鏡頭上移,展現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了故宮的全貌。

《故宮》這部紀錄片爲我們瞭解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一個瑰寶提供了很多資料,這種紀錄片應該普及下去,讓我們對先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有更多的瞭解。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2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幵無多少改動。

故宮裏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 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徵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爲 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緻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裏就成爲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 通過參觀故宮,我瞭解了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特點。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優美,在此園悠閒漫步。給你一個心曠神怡的.感覺,好不令人陶醉。軍機處是我國明清時期議事重大決策的場所。令人可想,當年皇帝在此爲保護國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決定。它爲鞏固我國的國防做出過巨大貢獻。

故宮的建築,使我感到它是歷代統治階級生活,工作的一個完美的人間天堂。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3

看完《故宮》這部紀錄片,有個詞一直在我腦海中顯現,那就是“奇蹟”。

這個奇蹟的產生似乎就是古代皇帝的一個命令。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奪過皇位後,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爲第二京都,改名爲北京,耗費無限人力物力歷時15年終於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稱自己爲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徵。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築是太和殿,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爲9比5,象徵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衆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採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祕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雲,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裏,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這座華麗的宮殿裏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並且無一例外都是爲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樑,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故宮這個奇蹟歷經了風雨磨難,屹立不倒,其中的文化珍寶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文化的結晶,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4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五千餘年的歷史。從古至今,發生的事情以及傑出的偉大人物數不勝數,建築物也不可計數。在這些建築中,我努力尋找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建築——瀋陽故宮。

爲曾來到瀋陽故宮,我卻早已聞其名。聽人說:“瀋陽故宮被一堵高大的紅牆包圍着,每一座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它們高大地站立在白色欄杆裏面。”我又通過書籍查閱資料,瀋陽故宮佔地6萬餘平方米,共有建築114座,五百餘間。

來到瀋陽故宮,它可比我想象得更加雄偉。瀋陽故宮分爲瀋陽故宮東路、瀋陽故宮中路和瀋陽故宮西路。它始建於1625年,完成於1783年。160年間三個不同時期經三位清代皇帝御批修建。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1625-1626年間,建了瀋陽故宮東路——大政殿、十王亭、鑾駕庫、奏樂亭。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政殿。它建於1625年,高19.2米,是八角形建築。共有六扇門,象徵“八方歸一”;俗稱“八角殿”,坐落在1.5米高的須彌座臺基上,從裏到外沒用一根釘子,大政殿的八角頂代表滿族的“八旗制度”。它不僅是瀋陽故宮的標誌,也是瀋陽故宮的符號。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1627-1637年間,建造了瀋陽故宮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崇政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點。後面是三層高的鳳凰樓,它建在3.8米的高臺上,是清代瀋陽的最高建築。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1754-1783年間,建造了瀋陽故宮西路。從紅色建築中,文朔閣更會讓你眼前一亮。它是瀋陽故宮中唯一一座以黑、白、藍、綠爲主的色調的建築,仿浙江寧波天一閣而建。外觀二層,內部三層,此樓閣收藏《四庫全書》。

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有三個不同的'特點。北京故宮殿高宮低;屋頂是黃琉璃瓦;建築牌匾左邊是漢文,右邊是滿文。瀋陽故宮宮高殿低;黃琉璃瓦鑲嵌着綠邊;建築牌匾左邊是滿文,右邊是漢文。

瀋陽故宮沒有北京故宮外面清澈見底的護城河;沒有北京故宮面積大;沒有北京故宮雄偉……但是瀋陽故宮奧祕無窮,記載着清代的歷史和光輝的一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5

當我邁進故宮大門那一刻,我覺得走進歲月深處了。故宮裏面所有的東西都有着不爲人知的故事,而我卻只想道出我看到珍妃井時的感慨。

珍妃井藏在一個小小的院子裏,我當時真怕它擠不下我們這麼多瘋狂的遊客。但實際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時光,讓那院落的不起眼的角落早已長出絲絲的'雜草,那雕着花的窗子上落滿了灰塵,那美貌聰慧的女子徒然地留下了一段傳說……原來再熱鬧的地方再驚險的故事也擋不住時光的侵襲。珍妃的死,慈禧的殘忍,以及那段歲月中,我們的國家承載了多少驚濤駭浪?那天的我,站在那兒想,如果我悄悄地往那一口珍妃井裏看一眼,是否還能看見一個傷心的女子,在井下悽悽哭訴?又是否會看見,她在哭完之後宛然一笑,祝賀我不用生在如斯的年代,並擁有一個如此幸福的年少時光。

離開故宮,我不曾回頭,因爲我明白,那段歷史已經印記在我的心中了。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6

大家好!我叫朱芮嫺,是大夥的導遊,大夥可以叫我朱導。今天,我們要觀光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那座聳立在臺階以上的三層建築物就是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羣,爲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羣。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60年),厲時十四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歷史很悠久,請細細觀賞。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爲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爲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誌着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怎麼樣,很佩服吧!

我們接着看。故宮裏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跟大家說,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冑,通身纏繞着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冑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爲製造這套甲冑,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厲害!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7

談到《故宮》這麼一部紀錄片,除了膜拜我想不到更好的詞來表達我的觀後感!

說實話,看《故宮》之前,我在想是怎樣的勇氣讓導演敢去拍這麼一部紀錄片。故宮,紫荊城,古時的皇家聖地,這樣一座幾乎能代表中國的建築,在國人心中是神聖的,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祕的。要想記錄他的獨特之處,展現他的魅力。這着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與其說是藝術創作,我想整個攝製組更多的是自己的使命,一個文化傳播者,一個傳媒人的使命。

看完這不紀錄片,我被震撼到了,長鏡頭,延時拍攝的運用令人敬佩!這麼一部紀錄片展現故宮的魅力,我覺得足夠了!片中皇家聖地的莊嚴和神祕完全展現在觀衆面前。

由於故宮的特殊性,紀錄片的拍攝只能故宮閉館的時候進行拍攝,很難想象這麼一部紀錄片要耗時多久。更有一點要說的是,故宮中的藏品巨大多數均爲絕世珍品,在進行特寫鏡頭拍攝的時候,考慮到藝術創作的美感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文物的保護。僅僅就打光這一環節來說,部分書畫作品顯然不能承受高溫,所以,這對整個攝製組又是一大挑戰!

我覺得,《故宮》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影響,精神上的影響圓圓打過藝術創作發麪的影響。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除了過硬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藝術創作的心,能夠耐下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完成每一個細小的工作嗎,更重要的是不能被貌似繁重的任務所擊垮。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8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爲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紀錄片《故宮》將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築羣展現的我們面前。直到紀錄片結束,我的心情依舊久久不能平靜。從中也獲得了頗多感悟。

相比於之前看的《新中國》,《故宮》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扮演讓人眼前一亮。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姻”。採用演員演繹故宮修築的歷史,採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歷史上的故宮,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故宮實景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訴了故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紀錄片中形象而又生動的再現了歷史的情境。這不僅使我們更加形象的瞭解了幾百年前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也爲厚重的歷史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情趣,讓我能夠更願意的觀看下去。這種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展了紀錄片的表現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現三維立體動畫。沒有什麼能比3D復原更能帶給觀衆視覺上的衝擊、心靈上的震動。當這一幕幕動態的美輪美奐的景觀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彷彿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稱道的故宮的魅力。這部紀錄片爲我們重現了輝煌的建築,也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偉大的建築。

紀錄片爲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故宮》作爲現代文獻片的典範,其意義更爲重要,強烈推薦。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9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計8704間。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注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等,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

故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羣。其中太和殿最爲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臺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裏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櫻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高20米,宮外形爲面闊九開間,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兩盡間爲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裏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整組宮殿建築佈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說,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羣衆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起牀了,起牀了,大懶蟲們帶好你們的小小懶蟲出發了”。徐導遊在賓館樓梯間大聲叫嚷,望着剛剛走過凌晨三點的鐘表,我們不情願地打開了房門。

付伯伯對徐導遊說:“小徐,這剛剛3點,我們頭纔剛着枕頭,就叫我們,幹什麼啊,我們大家剛剛爬了山海關,都極度需要睡眠呢!”“對埃”大家異口同聲地紛紛抱怨道。望着導遊神祕的笑容,大家都很迷惑,不知從幾號房裏聽着傳來一句話“徐導遊昨天說帶我們去天安門看升國旗”,一聽,大傢伙二話沒說,個個匆匆收拾了一下,帶着一絲倦意下樓吃早餐去了,可能我們都比較興奮,這頓早飯很快吃完了。賓館離天安門很遠,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車,在車上,因爲太困了,所以大家都在打呼嚕,睡大覺,車停下後,首先聽到一片驚呼,雖然才四點多,天空中有些朦朦朧朧的霧但仍可以領略天安門的雄偉風采。

在廣場中央的城牆中有一顆大國徽,城牆下面左邊有九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右邊也寫着九個大字: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間貼着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毛主席的相片,相信此時此刻每個人心中都翻騰着紅色的波浪,每個人心中都感慨萬千,是啊,沒有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奮鬥,哪來我們今天的大好生活,一眨眼6點了,國家儀仗隊過來了,一首國歌奏樂,激發了人們的無窮幻想,看完升旗後,大家紛紛開始參觀天安門,在觀察中我還發現了天安門有一個獨特的地理優勢,天安門北面是人民大會堂,西面是毛主席紀念堂。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0

一說起x城,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故宮了。故宮有着幾千年的歷史文明,故宮裏面曾居住過數百位皇帝,中國自成立以來,x城的故宮,都被世人所景仰。每年從世界各地來到x城,瞻仰故宮的人不計其數,這也是因爲故宮有它自己的內涵與文化。

這一年,我和爸爸媽媽三人,一同來到x,遊覽故宮,這讓我一生都難忘。故宮又叫做紫禁城,是曾經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走到姑姑面前,瞬間腦海中就只有兩個字“磅礴”,故宮的氣勢,不僅僅在於它的面積大,更重要的是,它給人的感覺,就是宏偉。

從午門進去,一穿過午門的城樓洞,眼界突然打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又一座宏偉的古建築,雖然我現在不能想起來它的名字,但是,它的氣勢,足以將我們吞沒。

整個故宮,都是有一些古建築羣所組成的,他們採用的建築方式,就連現在的人去看,也是非常巧妙的,足以見得,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是不可比擬的。

來到故宮,一定要看一看,曾經歷代皇帝和他的'妃子們,所住過的屋子,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看過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奢華,什麼叫做皇室。這裏的字畫物件有數百件不少,每一件都可以稱得上是奇珍異寶,假如沒有曾經的八國聯軍入侵皇宮,這裏我想定然是更加輝煌燦爛。

故宮最講究的就是它的地磚,每一塊磚都非常的整齊,似乎這些磚就是爲了鋪故宮而生的,一塊一塊的地磚都是那樣合適,走在這些地磚上,既不會感覺腳趾頭的壓迫感,也不會感覺太光滑,走在地磚上的那一刻,讓我瞬間感覺到自己也曾經住在這裏。

故宮是凝聚着中華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這裏也是古人給我們後人留下的紀念,我們一定要好好守護它,保護它,爲後代的子孫,留下一些我們悠久的歷史文明。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1

這次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不僅讓我瞭解了我們中國明清兩個封建王朝的傑出的宮廷建築,更讓我動容的是裏面的每一件建築都有其背後傳奇的故事,讓我對歷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認識。

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爲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彷彿步入藝術聖殿。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

玻璃器可謂獨具特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表、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表、玻璃器作爲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於構思,精心製作的鐘表、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於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裏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故宮,漢族建築之精華,永遠的故宮。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2

今天,老媽、老爸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杆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裏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緻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築多數倚靠着圍牆,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裏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裏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裏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於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羣中。

故宮博物院早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 最後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爲身爲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3

歷時三天,我終於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很感動。

這是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麼一羣人每天都在做那麼細緻如絲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恍然間,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就這樣在一間房子裏度過了......

帶着谷歌眼鏡修補畫作,吃着師傅輩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樹結的果實。那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呢?二次創作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當一張張殘破不堪的畫作,當一個個破損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們手下都可以煥然一新。這比韓國整容術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對話,和幾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該是怎麼樣的一種感動呢?

比起刷新三觀的各式各樣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結合。我更感動的是有那麼一羣年輕人願意遠離這個喧囂的事情,在那個靜的出奇的地方願意做這麼一件急需要耐心。細心的活。週一騎着自行車路過慈寧宮的時候,在幾百年前溥儀也這樣做過。如果時光可以重逢,那他們又會說些什麼?

在必須一次成功不許失敗的工作中,該是做到一種怎麼樣的極致纔可以完美的去修復,去重建呢?

反觀自己,有時候連起碼的認真都沒有。他們這一羣人在輕鬆的環境下就能做到極致。那麼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沒有誰是天生就可以那樣,也沒有誰,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4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我們去了北京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個建築物——天安門和故宮。

我們先來到天安門,天安門位於北京市中心,面臨長安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在天安門舉行。

接着,我們走過漢白玉的金水橋,來到了故宮。看過太多的明清古詩,我就好像進入了夢境。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故宮太雄偉、壯觀了,雖然它經歷六百年的`歲月,依然給人一種逼人的皇家威嚴。我們通過瑞門、午門後,又走過內金水橋,眼前的大殿就是太和門,過了太和門,眼前是一個偌大的廣場,端坐着巍峨沉雄的太和殿——金鑾殿,它是明清兩朝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皇帝的龍椅高高地擺放在中間最高點,周圍寬敞的大廳就是古代羣臣跪拜的地方。我想幾百年前,這裏是何等的威風,沒想到幾百年後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這裏遊覽。

接着,我們又來到故宮文物藏館——珍寶館和鐘錶館,看着這些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我感到晚清政府特別是慈禧太后的生活太奢侈了,怪不得會被八國聯軍入侵。不忘國恥。作爲小學生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加強鍛鍊,爲祖國的明天時刻做好準備。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5

遇見天壇的發現,讓我着迷上了歷史建築的宏偉,於是乎發現了《上新了故宮》~

連着假期的時間,一口氣把這個節目的兩季都看完了!

節目每期以不同的嘉賓來完成不同的任務,然後一層一層揭開這些建築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

通過這個節目,對文物一竅不通的我,開始慢慢的有點喜歡了,那些大作品,那些山水畫,那些瓷器,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故事,原來他的珍重不僅是工藝的精美,還有選料的極致,更多的還有當時那個時代下那麼多人的努力和工匠精神,還有那麼多的故事和感情!

故宮,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整個建築宏觀上就有很多寓意,天人合一、北斗七星,龜蛇、各種祥瑞等等!然後每一個宮殿都有着許多不平凡的故事,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還有東西六宮,文華殿、武英殿,還有乾隆帝給自己打造的寧壽宮也就是乾隆的後花園,清代皇帝的正寢養心殿,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居住的承乾宮,康熙出生、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甄嬛)居住過得景仁宮,比較特殊的命運多端的被稱爲水晶宮的延禧宮,孝莊文皇后居住過得慈寧宮,崇慶皇太后居住過得壽康宮,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居住的儲秀宮等等!

一部部鮮活的歷史畫面通過節目都展現在世人的'眼中,那些許多未開放的區域也首次在電視上公佈,真正的一堵故宮的宏偉!同時還有許多的國寶級文物,石鼓、千里江山圖、慈母的各種釉彩大瓶、大禹治水等等各種,每個文物的背後也是一個鮮活的歷史故事!

帶着敬意,希望能夠再次步入故宮,去感受它的宏偉壯觀!

紀錄片《故宮》觀後感 篇16

片中讓不少觀衆產生敬佩與感動之處俯拾即是。貫穿片中的一條文物修復的傳承脈絡,更像是一條紅繩,連接着過去、現在與未來,呈現故宮這羣神祕的手藝如何一代一代按部就班地傳下去。一位女師傅在講述自己入行時,她的師傅教徒弟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這句話也成爲片中的“點睛之筆”。

最受觀衆青睞的是宮廷鐘錶組王津。他面對的是一對乾隆皇帝鍾愛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花了八個月時間修復,擰上發條,終於眼前的鐘“活”了:小雞小鴨揮動翅膀,天鵝扭動身姿,船隻航行,掩在樹下的大門打開,裏面的織女正在勞作,讓觀衆看得目瞪口呆。

片子的旁白裏說:“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這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人,真的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

該片另一位導演蕭寒稱“工匠精神”有好多層含義,“首先是敬畏、熱愛,中間可能會出現厭倦,但到最後就變成真正的融合了。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這太牛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做不到,這就是爲什麼年輕觀衆會一下被打中,都說‘獻出我的膝蓋’什麼的。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

“從前周遭總是出現日本工藝、德國製造,沒想到的是,原來在我們的國家,也有大寫的工匠精神,他們是我們的驕傲”,一位90後的學生陸先生說,這部紀錄片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他帶來職業態度的觸動。

沒有清穿劇的天馬行空,亦沒有如《甄嬛傳》的起伏跌宕。在《我在故宮修文物》裏,行走在故宮的是一羣做着不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他們讓故宮從深沉的歷史和文化的見證者與保有者,變爲一個供當下人施展拳腳和情懷的工作平臺。沒有高談論闊,只有紮紮實實,以“匠人”之赤誠,做好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