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通用)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2篇

(通用)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2篇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1

通過資方的爭取遊說,最終工會未能通過投票,福耀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工廠得以繼續推進,但是接下來,開始大量的引進機器人生產,一部機器手就可以替換好幾個工人,生產穩定/精確,更不會有勞資糾紛,不知道當時投了反對工會票,然後又因爲機器人導致自己失業的人,內心是什麼想法。

但是機器代替人工,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且不說工廠這種機械流水化的東西,連現在國內電話營銷這種需要處理不同情況需要一定邏輯判斷的工種都變成AI程序了,銀行的人工櫃檯越來越少。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需要在大學之前,就要想想自己的專業以後有沒有可能被人工替代了。

以後中國的人力需求一定會兩級分化,一方面是高智商工種,比如高級財務/法律等等,一方面高技能的技工,比如某些高端焊接,還有一些就是暫時沒法機器但是又很耗體力的,比如砌牆工(據說現在已經有了自動砌牆機),除了這些,幾乎大部分現在可見的職位都會被機器代替,比如會計/各種辦事窗口/甚至教育培訓/更不要提流水線工人了。

現在國內各種直播這麼發達,這不就是從一個側面反應,目前國內的就業現狀,一大批(常規職業)及三四線的年輕人找不到合適的.職業,只能選擇直播這種看似沒有成本的工作,當然好歹,這一大部分人起碼還有事情可做,如果連直播都沒有,這麼多人的就業問題,想想就可怕。

中美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社會結構、歷史背景、文化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我個人認爲不管是中國所謂的體制還是美國的那種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東西,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但是我個人感覺,這兩者之間,現在已經在逐步的融合。

中國的人力成本的增加,招工難度的加大,使得企業不得不更加重視員工的權益,而美國現在的日子也未必那麼好過,同樣也會思考工會在勞資關係中所處的強勢位置是不是需要調整。只是,這個過程肯定不會那麼順利。

最後,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紀錄片,影片中每個人的處境和位置,看似與自己毫無關係,卻並不是沒有關係。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2

福耀美國員工後來漲了一次薪水,拿到了14美元的時薪,而且這可是8小時工作制!對比一下福耀國內工廠,工人們是12小時工作制,每個月休息一兩天,過年過節也很少放假,具體薪水沒說,但是市場行情大家也能大致猜到。你看,美國工人收入待遇下降了一半,依然比國內工人待遇高。

我不禁想起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996ICU事件,國內IT行業也好不到哪裏去,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依靠廉價勞動力,在製造業等領域,逐漸趕上並且超越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現在,咱們的人口出生率在下跌,人口紅利很快就消失,老年化進程非常明顯。我們還能繼續保持這種優勢麼?

這個片子在結尾處暗示,機器人將會替代人工。這就帶來了新的議題:因爲自動化而失業的人咋辦?

悲觀的看法是,自動化會讓大批人失業,尤其是那些純體力、重複性、可替代程度較高的崗位。樂觀的看法是,自動化會創造新的'崗位,能帶動新的就業。

我沒有那麼悲觀,也不是非常樂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確實會帶來新崗位,如外賣行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外賣送餐員羣體。但是,中高端的崗位在數量上始終是比較少的,從全球範圍來看,那些較低端崗位的羣體,確實會受到很大的衝擊,而且不是人人都能自我升級,找到新崗位的。

如果從達爾文進化論角度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低端崗位人羣被淘汰似乎沒有啥奇怪的。問題是,我們是人類,不是純粹的動物。我們會有同理心,我們不忍看到普通人受苦,我們需要有一整套社會機制,來讓面臨失業困境的人能找到出路。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也一直在反思。作爲一個已過30歲的中年人,我的危機感是越來越強了。可能在外人看來,我在某個知名大公司當產品經理,好像看起來挺風光的。但是,我深知公司給得起薪酬,主要是因爲這個行業在風口上,還在繼續增長,還能融資,和個人能力其實關係不大。我的能力主要是因爲有平臺才能得到發揮,要是離開平臺呢?我還能有更好的選擇麼?好像很難。要繼續去更大的公司,只有BAT這類了,不過估計他們更喜歡招聘應屆學霸,而不是我這種需要養家餬口的中年人吧?萬一行業發生衰退,我們這些人,和《美國工廠》裏的那些原福特員工一樣,也會隨時面臨失業,沒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