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百家講壇觀後感集合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家講壇觀後感集合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1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2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就應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3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爲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4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爲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繫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5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於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百家講壇觀後感6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在她對於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着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爲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爲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爲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講壇觀後感7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裏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爲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裏,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裏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爲人才。

百家講壇觀後感8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9

在這個假期裏,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裏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爲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裏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裏,爲父親扇涼枕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牀上爲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牀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着,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爲他的命運扼腕;瞭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爲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爲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吒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爲《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爲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裏其中的兩句。意思是隻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爲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爲“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今天《百家講壇》講的是愛上語文系列節目中讀詩中的“厚”與“薄”。

掌握一套正確的閱讀詩詞、鑑賞詩詞的方法是我們學習語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麼今天老師將會給我們分享哪些閱讀詩詞的“妙招”呢?

老師,有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讀厚,再去讀薄,最後再讀活,讀厚是基礎,讀薄是關鍵,讀活纔是最終的目的。獨厚並不是數量上的,是質量上的一種變化。要解讀《長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許多不同的見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據他的其他詩詞和經歷來感受,這樣就會讀的越來越厚。納蘭性德也有許多稱號來體現他的故事、經歷和性格,用現代話說,納蘭性德是個“天才”“學霸”“專家”“大咖”“情種”。

讀薄關鍵的關鍵在於你能夠聚焦和鎖定這首詩最核心、最有價值的信息。《長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讀成一個字“身”,下片可以讀成“心”字。

讀活就是反覆的讀,有感情的讀,把自己帶進詩裏,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這首詩就被你讀活了。

這就是閱讀詩詞的“妙招”。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啓發。異常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終一隻羊就好了。最終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我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教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忙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僅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終的羊一樣,僅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必須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是給予必須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