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編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編15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1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瞭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瞭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隻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隻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後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後感2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於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爲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因爲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纔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捨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繫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於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纔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着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蹟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爲鏡正衣冠,以史爲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裏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後感3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爲鏡,能夠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爲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衆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十分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就應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爲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一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4

很多人只把《開講啦》《中華好詩詞》《百家講壇》等節目當做普通的綜藝節目來尋找樂趣,但我並不認同他們的看法。此時,節目中蘊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覺得我應該重申製作這些節目的意義。

《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爲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每期節目由一位名人傾情演講,與十位新銳青年代表進行交流對話,300位大學生作爲觀衆現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這是中國最具青年公益的節目,也是一場溫暖畢業生心靈的演講。

而節目《百家講壇》也讓人深受啓發。于丹的《莊子》心得,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同學,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中華好詩詞》也讓人明白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爲熱愛而去接觸、背誦和運用,更多的是因爲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倘若我們現代人再繼續以這種應試狀態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在此,我只希望人們能明白製作節目的意義,那些娛樂節目並不是簡單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後定有其深意。

百家講壇觀後感5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與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與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爲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啓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與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6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爲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衆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爲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7

今年寒假,我爲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爲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8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啓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麼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麼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着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芸芸衆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爲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範,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纔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後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爲什麼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裏,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於是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於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澱。爲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講壇觀後感9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衆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啓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衆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爲了引起觀衆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爲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鑑與鑽研,一樣可以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衆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爲《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裏,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爲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讚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爲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餘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於投資的人,這種人佔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麼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麼一舉成爲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於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說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說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裏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爲了激司馬懿出戰,於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幹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爲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纔是幹大事的人。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爲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繫,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纔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一切,大地在下,厚重於一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着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薰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爲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於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爲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鍊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百家講壇觀後感12

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但是,在這個星期六,阿宋給我們全班詮釋了什麼是中國人的信仰。

有一個人,其貌不揚卻改變了中華民族教育傳統,有一本書,是這個人的語錄卻被稱爲治國之道。這個人是孔子,這本書是《論語》。于丹教授在理解《論語》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給我們看的就是《百家講壇》中於丹《論語》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間的聯繫。盤古開天闢地後,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盤古就在中間,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樣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納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於自己胸中,使自己成爲天地間最爲強大的存在。孔子是憑藉什麼感染其他人的,正是憑這浩然之氣。

孔子有一個“仁”的思想,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麼是“仁”嗎?孔子的弟子就曾經問過他,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又問,什麼是“智”,又答:“知人。”多麼玄奧的兩個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來“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深受啓發。有位弟子問孔子:“老師,我們向你學了這麼久,是想以後能當大官,你說有什麼條件,才能治理國家?”孔子的話依舊簡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學生不甘心,問:“去掉一條的話,您去哪一條。”“去兵。”孔子認爲沒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條。”孔子很嚴肅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難免一死,可怕的是國家因爲沒有人民信仰而崩潰。信仰的力量是那樣偉大。

最後,我感動於孔子的一個字:“恕”。對自己寬容一點,對別人寬容一點就是“恕”。有了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過好一輩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動。

百家講壇觀後感13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欄目。而這次的《百家講壇》是講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11歲封爲燕王,封地在北平,21歲就藩北平,40歲發動“靖難之役”,43歲登上皇位。這樣的成就看起來是很偉大的,但萬萬沒想到他的皇位得來是經過了千難萬險。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爲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爲自己造反朝廷“找藉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爲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終於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而這豐功偉業背後蘊含着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爲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的場面可想而知。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讓現代人瞭解自己。其實,人是雙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壞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人。

百家講壇觀後感14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裏面給我們分析了書裏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裏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裏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纔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裏,“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爲什麼《水滸傳》裏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纔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纔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瞭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觀後感15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纔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爲。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爲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爲: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