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愛樂之城觀後感

愛樂之城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4K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愛樂之城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樂之城觀後感

愛樂之城觀後感1

《愛樂之城》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很通俗,男人和女人相愛,產生矛盾而後分開,多年之後相遇,給觀衆留下無限感慨;這也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爲夢想拼搏打拼,受盡挫折,從一無所有到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他們漸漸地從失敗一路向成功走去。這樣一部片子,一經上映,便令無數在影院的觀衆黯然落淚,它的魅力在於用動人的音樂敘述愛情,用真誠的夢想打動觀衆內心,導演將愛情、夢想、音樂、舞蹈等浪漫元素交織打造成一個色彩斑斕、虛實結合的夢境,觀衆在這個夢中窺得別人的愛情,也容易看見過去的自己。

關於愛情的吸引。藝術的相同性讓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相互吸引,他們能相愛,夢想是不可否認的重要原因,人們常說,兩個人相愛最好是soulmate,生活中的那些細碎的柴米油鹽固然重要,點亮生活的夢想卻更爲可貴。他們都是愛做夢的人,懷揣着夢想在光影重重的大城市裏橫衝直撞,能碰撞出的可能性太多了,米婭和塞巴斯蒂安的愛情恰巧是其中的一種,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像那晚的月光,擁抱着藍色的海洋,昏黃的路燈,擁抱着以後他們在夢中或許會突然想起的歲月。愛情是不是自私的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男女主角的愛情之路並不順暢,塞巴斯蒂安是不是因爲女主角正好一無所有、誰都不是而喜歡她呢?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晚餐爭吵事件裏,米婭的反問正好擊中了塞巴斯蒂安的內心,擊中了一個男主角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反過來說,如果女主角沒有同他相同的失敗經歷,也許他們相愛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了。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到底愛他的什麼?對於米婭而言,她喜歡賽巴斯蒂安的自信和執着,她的愛情是建立在夢想的基石上的,當她發現眼前的人不再是她愛上的那個爲了夢想堅定向前的男人時,失望和痛苦便鋪天蓋地地席捲而來。

關於夢想的爭吵。米婭心中有一個演員夢,她想成爲好萊塢的著名演員,像走進她打工的咖啡店的那個女明星一樣,光芒萬丈;塞巴斯蒂安的夢想是音樂,開一間有他自己音樂風格的爵士音樂酒吧,重現他心中的復古爵士之夢。他們兩個的共性在於心中對藝術夢想的執着和堅定,在夢想的道路上他們是能夠成爲鼓勵對方走下去的動力的,米婭在遇見他的時候內心充滿了不自信。

她被家境、出身一系列外在條件束縛着,甚至懷疑自己的天賦,而塞巴斯蒂安一直在她耳邊告訴她,她是個天才,必將取得成功,不得不說,米婭非常幸運,找到了這個愛人,同時也找回了對夢想的信心。這個時候,塞巴斯蒂安卻意識到自己無法給愛人更好的生活,爲了得到更好的物質基礎,他選擇背離夢想向金錢扎去,這是他選擇爲了愛情做出的犧牲,關鍵時候,米婭和他的爭吵喚醒了他一直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在離夢想之路越來越遠的時候,米婭拉了塞巴斯蒂安一把。

這個故事的悲傷在於,他們共同度過了那段最最艱難的歲月,往後夢想開始真正發光的時刻彼此卻不能相伴身邊。愛情是在對方身上找到希望和寄託嗎?男女主角在彼此最失意的時候遇到對方,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當他們完成彼此的夢想,成爲了自己想要成爲的人都那個時刻,和他們分享這一時刻的卻已經是另外一個人了,愛情不是完全被現實打敗的,它曾經存在過,當現實越來越清晰的時候,有時候浪漫便悄然退場了,沒有浪漫渲染的愛情,就算不以成敗而論,也無法支撐他們再往下走,只有觀衆在最後那段夢中深陷,無法自拔,他們或多或少想起自己已成爲過去的愛情,這似乎是一個迷夢幻境,那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幻夢蒙太奇已用盡全力讓現實顯得不過於悲痛。

《la la land》的浪漫,一部分是用聽覺、色彩編織而成的,無論是音樂還是色彩來看,都足夠給觀衆帶來美好的體驗。影片致敬了許多觀衆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作品,比如《雨中曲》,讓人回憶起一些經典的音樂愛情劇。從音樂方面來看,或褒或貶的聲音不絕於耳,雙方各執其詞,也許會有人說,這部影片跟從前一些比較經典的音樂劇集相比起來,失去了一點時間打磨的質感,像一個快銷產品爲觀衆帶來了荷爾蒙的強烈衝擊。

但是這部愛情電影依舊擁有自己的魅力,在大批的現代電影裏給我們帶來一種少女的浪漫,讓觀衆不自覺地會去把自己代入主角的身份當中,沉浸在夢幻和現實的交替中,隨着音樂和畫面展開想象,對浪漫的渴望是很多人在這樣的時代裏遺忘的能力,電影多少以它自己的方式填補了這種缺失。一段動人心扉的感情,伴隨着愛戀、音樂,有溫暖的相互依靠,有爲了夢想產生分歧而爭吵時的痛苦掙扎,這部片子的精彩在於它展現了愛情的過程,大家都說愛情的過程是最浪漫美好的,雖然結局並不是十分滿意,男女主角沒有所謂的happy ending,但是這種結局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現實主義的浪漫,最後電影的那段蒙太奇賺足了一大票觀衆的淚水,將大家的情緒留在電影中久久地無法自拔。

以前看到過一段話,大意是人生就像不斷向前的列車,在這趟旅程中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沒有人能夠陪你到終點,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個遇到的人,在一起時盡情擁抱歡笑,離別時也好好地揮手告別,然後繼續自己的這一趟旅行。就像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相遇相愛,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遇見愛情,沒有家人阻攔,沒有第三者插足,他們擁有相愛的條件,前途也正在向他們招手,但一切都阻止不了這是段註定要結束的緣分,相愛這一件這樣艱難的事情,我們在愛情裏重新認識自我,也許會重新建立自我,愛讓人有時候迷惘有時候清醒,愛情的複雜性卻不能阻止人們對它的期待與嚮往,所以,在能愛的時候,就盡情愛吧,趁着年紀尚好,熱血也還未涼。

愛樂之城觀後感2

有人說,要理解這部電影,要從它的名字開始,我深以爲然。比起中文名稱《愛樂之城》或許英文原版《La La Land》更契合電影的內容。《愛樂之城》四字俗套又不契合主題,而《La La Land》更帶有一種預言的味道。天使之城洛杉磯別名"La La Land"即夢幻之城,這也在冥冥中暗示了男女主角在洛杉磯的相遇和熱戀,到最後不過是一場美麗而不切實際的夢。

明星之城洛杉磯從來不缺一夜成名的神話,也不缺一次次被現實打敗的逐夢者。顯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後者。比起電影中懷着明星夢的咖啡店打工妹和嗜好爵士樂的鋼琴家在落魄時相遇並在相互支持中追夢的故事,男女主一段相識於微時,相守於貧賤,卻耗不過時光,抵不過現實的愛情更耐人尋味。

電影以季節爲節點,將兩人的故事分爲:冬-春-夏-秋-冬五個階段,冬季的初次相遇,兩個人都處在生活的低谷,被餐廳老闆開除的一臉懊喪的男主撞過正要表達讚美之情的女主離開餐館。春季,男女主再次在派對上相遇。雙方被對方的才華吸引,情愫暗生。檸檬一般酸澀而又清新的愛情悄然萌芽。夏季,兩人的愛情一如玫瑰花香一般濃郁熾烈,女主的事業也開始順風順水,然而沒有面包的愛情似乎總是隱患重重。 秋季,夢想和愛情的雙重幻滅。小塞爲了謀生偏離自己的夢想,米婭獨幕劇失敗並對塞巴斯蒂安徹底失望。 五年後的冬天,米婭成了當紅的演員,卻早已嫁作他人婦,小塞也終於開起了名叫Seb's的爵士俱樂部,身邊卻沒有了米婭的陪伴。

還記得在秋天的末尾,塞巴斯蒂安對即將遠赴巴黎的愛人說:"我會永遠愛你"。米婭答:"我也會永遠愛你。"而第二個冬天來臨,米婭看到爵士俱樂部裏自己親手設計的Logo,塞巴斯蒂安看到米婭身邊的男人時,兩人眼中閃過的些許苦澀是對"我會永遠愛你"的打臉嗎?時過境遷,兩人再次相遇,隔着舞臺深情的一望,無需多言,就能讓人理解"我會永遠愛你"的真實含義。

有人問霍金,人世間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霍金想了想說,是遙遠的相似性。米婭愛塞巴斯蒂安身上那種即使失魂落魄也還能自命清高的孤傲勁。塞巴斯蒂安也愛米婭身上像石頭一般倔強又堅毅的味道。比起戀人,他們更像彼此的一個復刻版,兩人的愛情大致也就始於這種對待夢想的驚人的相似性,一種始於失魂落魄時的惺惺相惜和一種原來你也在這裏的默契感。他們愛的方式就是在對方遭遇相同境遇時給予對方一種更加恰當和感同身受的安慰,當對方失去這種相似性時,當對方的夢想成真時,他們的愛情反倒沒有了立足之地。當小塞首先認識到這其中的問題,於是他開始違心地加入樂隊,努力想要給米婭一份穩定的生活。而米婭發展現實將小塞身上唯一的閃光點被現實磨滅時,她對小塞的愛也被現實敲碎了。

我想電影春夏秋冬的敘述方式也預示着他們的感情發展的階段,此時兩個人同他們之間的感情都是不夠成熟和理智的,而秋天兩人感情的風雲突變使他們快速成長,並逐漸懂得愛就是在自己不能給予時要勇敢放手。塞巴斯蒂安在米婭即將離開時說出那句"我會永遠愛你"代表着青澀感情的成熟,但爲時已晚。

片尾兩人再次相遇,四目相對時眼中閃過的驚愕,酸澀,遺憾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蒙太奇鏡頭將兩個人腦海之中的幻想呈現出來,重新梳理了兩人的故事,更讓觀衆心中的悲喜一同涌上心頭。作爲電影中點睛之筆的蒙太奇鏡頭給了我們許多假設,如果兩人在初次相遇時小塞沒有粗魯地撞開米婭,如果小塞能來支持米婭的獨幕劇,也許現在米婭挽着的是小塞的手臂。然而一切早已註定。假如一切可以重來,他們也不會後悔當時的決定,因爲他們已經能足夠成熟和理智地對待夢想同愛情。兩人能共苦卻不能同甘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又像我們的`生活一樣真實,原來一切都能完滿的電影裏也沒有那麼多如果。

與電影中吵鬧又浮華的歌舞相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似乎太平淡無奇,甚至落入俗套,歡喜冤家式的開頭,倉皇帶有爛尾之嫌的結尾。但是這平淡而又真實的感情才更能讓人感同身受,最好的愛情應如這般,是拋開鮮花美酒的浮華後的真實與平淡。最好的愛情也應該是這般,是兩個獨立靈魂的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一味的妥協退讓。學會放棄情感潔癖,相愛的人有一個理由會在一起,也有一萬個理由不在一起。生活不會永遠像預想中那樣發展,學會接受,學會理解愛情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即便米婭最後牽了別人的手,或許小塞也會再遇良人,但那句"我會永遠愛你"卻不會失效,他們早已是彼此生命中的無可替代。時過境遷,當他們足夠成熟時,早已懂得愛就是放手讓愛的人去做他所想的事,愛就是在身後默默的支持鼓勵,愛也是靈魂上的高度契合而非時時常伴左右。

兩人因夢想結緣的高起點的愛情,最終被現實打破草草收場的結局多少讓人感到悵然若失,但也稱不上遺憾。他們的幸運之處在於在失魂落魄的追夢路上,還有一個和自己同樣失魂落魄的對方。即使最終沒有收穫愛情的果實,卻獲得了比這更爲重要的夢想力量。他們會在彼此的愛中不斷成長,直至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模樣。電影在用"美國夢"激勵着年輕人勇於踏入現實的激流中找尋夢想的同時,更向我們詮釋了一種真正成熟的更高級的愛情。

四季有終始,電影也會散場。網友的一句話深得我心:"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也希望生活中的你,努力追求你的所愛,學會用一種更高級的方式去愛與被愛,努力生活,拿的起也放的下。

愛樂之城觀後感3

剛看完――2月14號晚上11點看的,電影院人不多。流淚好幾次,淚水最多是女主角第二次casting即興講故事那段。

感想挺多,要捋一捋。

看完整部電影一想,其實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的就是兩個人各自有夢想,相遇、相知、相互支持,最後各自追夢的故事。但是爲啥我這麼感動呢?

想來有三個原因。一是電影拍得很好、演員演得很好,跟真實生活一模一樣。二是賣保險讓我增加了很多辛酸的經歷,看到電影更有感觸。三是我的感官更敏感了,不管是聽音樂、看舞蹈、觀察人物表情、聽臺詞等等,都能給我強烈的感受。

感動的第一條線索是人文主義。“漫天繁星是否爲我閃耀”這類臺詞、給人物的特寫燈光等等,讓我爲小人物的夢想感動。但是感動之餘,我聯想起最近在《未來簡史》裏看到的人文主義,一想到人物主義其實也就是這幾百年的產物,就覺得我現在的感動也挺有意思的,因爲如果是在17世紀或者更早,我的感動可能被視爲愚蠢、反社會。我進而又想到《未來簡史》提到的人文主義的三個主流分枝,就在想《愛樂之城》屬於哪個流派呢?

全程看下來,肯定是“自由人文主義”了,但是看到結尾男主角臉上淡然的微笑和女主角略帶憂傷的微笑,我覺得又有些“進化人文主義”的色彩。

不管怎樣,歌聲、舞蹈、故事、鏡頭、燈光,從頭至尾都在打動我。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導演(們)特別會講故事。結尾女主角坐在cafe裏觀賞男主角彈琴時的聯想就很自然、浪漫又真實。燈光和鏡頭我尤其喜歡。通過不同燈光的變換,人物的心情、電影的情緒就很容易被感受到。

崇尚夢想、犯錯、略微的瘋狂,也很感動我。

電影一開頭男主角就有句臺詞,一下子抓住了我。男主說:“我現在就是要讓生活打擊我到底,等它累了我就反擊。” 男主對別人說的這句話,既體現了他的無力感,又體現了他的鬥志,簡直跟我的情緒一模一樣。他的隱喻非常鼓舞我。

男主第一次爲女主講解爵士樂的部分也讓我挺震撼,原來他是這麼聽、看爵士樂的。原來那麼多樂器每一個都是即興、同時又很恰當地生長在一起。好神奇。

感動的第二條線索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支持。男的跑偏了女的就鼓勵他、支持他,女的跑偏了男的就鼓勵她、支持她――完美。尤其是男主去女主孃家找女主那段,女主說自己不想去第二次casting是因爲她知道自己一定會失敗,不想自取其辱――我簡直覺得這就是在說我呀!去年有幾個月最艱難的時期,我就是這麼想的,失敗了太多次,已經不敢再嘗試了――這部電影裏我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經歷呀……

感動的第三條線索是歌舞。看着開場的舞蹈我就特別感動,特別感激自己沒瞎、沒聾,我的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真的是老天賜給禮物,否則我就無法在電影院裏享受這麼美好的歌舞了。看着看着我就在想,爲啥歌舞明明是虛幻的,我卻這麼感動呢?原來,要麼是因爲歌舞放大了我心中的樂觀、快樂的部分;要麼是因爲歌舞裏的快樂我永遠都無法完全擁有,所以看到電影裏演出來就特別感動。後來男女主角之間的舞蹈,你也可以從他們的舞蹈中感受到那種恰到好處、不遠不近剛剛好的浪漫和情感。

看到“5年後”那個部分,我就一直在想,這個結局的出現是爲什麼。想到了二個可能。

第一,男主的實力確實不夠,所以進不了好萊塢,就算女主也幫不了他,於是女主放棄了他。

第二,男主實力夠強,只是價值體現得比女主晚。我覺得這個情況可能性更大,因爲這麼牛逼的女主當時能看上男主,說明男主還是有實力的。況且,男主還是出名過的,有大公司願意培養的,就算他後來放棄了,那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再出名也是不難的。可悲的就是女主的估值很快跟上了價值,換句話說,女主很快獲得了溢價。男主的估值早晚也會跟上價值,而且按照電影的情節,估計電影結尾那會兒男主離成功就不遠了。然而造化弄人,就在男主的價值浮現落後女主的幾年裏,女主和別人生了孩子。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立,那麼造成這個結局的責任就在女主了,因爲男主有實力,其實女主幫他就可以了,畢竟女主的命運能起死回生也是男主幫的。但是女主爲啥沒幫他,卻跟一個有錢的男人結婚了呢?我估計是因爲如果沒有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也不能成這麼大的事兒。而既然靠這個有錢的男的女主才成角兒,女主也就沒法找回男主了。所以本質就是女主的人生中,成就比感情更重要。既然這樣,無可厚非,這也就是“進化人文主義”的所在了。

結尾那段幻想,我仔細一想,很可能是男主角的幻想而不是女主角的,因爲女主角如果想要那種生活,早就幫男主出名了。那段情節的鏡頭既然也是由男主彈琴開始的,那也更可能是男主的幻想。女主就算也有同樣幻想了,我覺得也僅僅是幻想而已,她沒真想實現。

這部電影也提醒了我,夢想一定要大,否則就像男主角這樣,人家女主做夢是到好萊塢結果就真去好萊塢了,你小子的夢想就僅僅是開一家爵士樂cafe,就算實現了也僅僅是一家cafe。真真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啊……

想了這麼一通,我覺得還挺慶幸,因爲電影的情節在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在男主參加商業樂隊、女主提醒他夢想的部分,我就感覺不太現實了。現實中女主肯定會支持男主賺錢、同時提醒他夢想。我不相信有哪個女人會讓男朋友放棄一條閃耀的明星路、僅僅在老家開個cafe的。

不過還是很感動,眼淚還是流了很多次。

愛樂之城觀後感4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發展史上,歲月無邊遐想的空谷裏,那裏埋藏着數如家珍的文化、故事、制度……還有無數人的青春。從間隙傳出的吶喊,無奈聲聲,些許是散藏深埋的愛情,在不爲人知的時刻,表現出驚人的生機。我們總在伺機尋找、創造一些永恆的現實,來供我們揣摩,孰知仍舊常常失落。那種永恆,在瓜熟蒂落的一天,我坐在銀河的夢裏冥思苦想,或許是愛情,因爲唯有愛情,在無邊落葉的深秋,也能散發格外的深沉,蹦出攝人心魄的音符。

在這部電影裏,查澤雷導演一直遊離在真與假、夢想與現實之間,這不僅體現在歌舞片本身固有的特徵,更在於導演對主題的拮取和意象的選擇,以及對現代科技超然的運用和對過去時代執着的追悼。使電影在音樂和鏡頭雙重作用下,完成了一場甚至好萊塢的新時代的蛻變,男女主角的戀變,也彷彿象徵歌舞片在如今社會的生存狀態。影片更深層次討論愛情與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在理想與現實得到實現時,那麼愛情將何去何從。

影片的開始,兩個人都在爲爲夢想努力,斯通飾演的米婭、高斯林的塞巴斯汀都把角色的苦鈍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是在不懈的追逐爵士樂的道路上,一個是在奔赴演員的途中,就這樣,兩個人在一家咖啡館相遇,徐志摩曾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現實總不是常常讓人滿意,兩個人擦肩而過。此處通過下文我們知道,亦是導演有意爲之,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既借用了好萊塢經典故事開頭,又不落於俗套,與整部影片的結構相得益彰,實爲大家手筆。

在接下來的影片發展中,仍舊遵循一貫的好萊塢敘事風格,兩人的愛情得到昇華,導演刻意凸顯兩人原生愛情的狹隙,在衝破舊愛情的基礎上引起觀衆對劇情的認可和趨同。這讓人很自然的想起來此前高斯林飾演的《戀戀筆記本》以及電影史上許許多多的經典愛情片,這當然也是致敬的法則一種。有一句話是“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影片在此處將主題止住,是在爲下文編織一個更大的局。

音樂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海景,是跌宕起伏的浪濤,是無限的詩意,電影中,音樂是一條透明的線,串聯整個影片的發展,它又像一塊無形的幕,覆蓋在影片的情節之上。在暗處引導着影片的發展,也同樣引導着觀衆對電影的理解和對情節的把握。

歌舞片當中音樂是電影的中心。因此,音樂的好壞決定着電影的勝敗。毋庸置疑,在這部電影當中,音樂的的確確是成功了。他要人物在其中得到了飽滿的形象,也讓故事更加生動而立體,哥,更讓觀衆隨着人物的變化而擁有了喜怒哀樂。

舉影片當中的一例,當高斯林演奏完爵士樂時,背景音樂緩緩響起,那種音樂是落寞的、是淒涼的!是寂寞的、是孤獨的…恰恰表明了人物內心不可言喻的活動。這種表現是無聲無息、是一種淺淺淡淡的轉身式的自然。他不像鏡頭一樣刻意而爲之,也不像蒙太奇的組接一樣,稍有用力就顯得格格不入。當斯通聽完他的爵士樂時,這時候的音樂顯得歡快而明亮,這種節奏又恰恰是斯通內心的感受,是準確無誤的表達。

電影因爲音樂而增色增彩。它像中國的戲曲一般,誠實地將一切都呈現在舞臺上,表現在熒屏上,不加造作、毫不誇張,不加掩飾、更加美麗。

除音樂之外,電影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一個時代的追憶。歌舞片在漫長的時代發展當中。已經與現在的觀衆產生莫大的距離。也可以說,是欣賞歌舞片的觀衆越來越少。因爲現實帶給大家的更多是劇情生動的劇情片、甜蜜擊人的偶像片、生殺掠奪的槍戰片、俠腸義膽的武俠片…在這種現象當中,推出一部歌舞片而成功機率是相當渺小的,導演反時代潮流而行,其勇氣可嘉。

但脫開勇氣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影片對新技術的運用。還有就是影片對情懷的把握。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大量的運用過往歌舞片當中經典的情節,比如影片的最後,舞臺的實景打造,實際上就是《雨中曲》當中經典的一處鏡頭運用,再比如從電影當中出現的雨傘,更是導演對《瑟堡的雨傘》的致敬……因爲這一系列的致敬,讓觀衆在欣賞影片的過程當中,不僅僅侷限於當下的鏡頭和畫面,更是產生了多種的聯想,浮現了往昔一個輝煌的電影時代。

好萊塢的電影發展是需要突破的,從上個世紀的獨立製片人到現在,無一不是都在實踐創新和改革。《愛樂之城》可以說是重新鞏固了好萊塢在影壇上的地位,爲好萊塢的發展和導演送上了一顆定心丸。僅僅對往昔的追憶也是不夠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另一個重大的方面就是對新技術的運用,這是史無前例的,這也是唯有在現代才能完成的,電影當中有許多唯美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可以在電影史上留下燦爛的一筆,比如石頭姐從餐廳跑出來與高斯林見面一段,一直到兩個人執手相舞,在深藍色的背景構圖之下,演繹了一出如夢如幻的鏡像,這在以前的人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他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年輕人的心。也真真正正地把握住了新技術。導演並不拘泥於講故事。他在講故事的同時在對過去進行追憶,又在追憶的同時,加入了現代大量的科技。正是如此種。種的結合。促成了《愛樂之城》影片驚人的成功。相信歌舞片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時代在發展,觀衆的欣賞水平不斷提升,歌舞片會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