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電影《小孩不笨2》有感大綱

觀電影《小孩不笨2》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這世上有一種愛是與生俱來的,融在每個人的血液裏,濃的時間想化都化不開;這世上有一種愛是深深刻在我們生命裏的,不管經歷多少山水,它都在我們的生命裏深刻清晰的無與倫比;這世上有一種愛是如影隨形的,陪伴在我們的生命中無處不在!

觀電影《小孩不笨2》有感

這種愛就是父母的愛,這種感情就是親情。可是這麼深刻,這麼濃烈,這麼多的愛,卻時常在生活裏被沉默,誤解,不知如何表達的因素封鎖於痛苦的心靈!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的愛,在經歷了沉重的代價後,才明白的愛……

——寫在前面的話

(1)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小孩不笨2》觀後感

上個星期,我跟父母一起看了《小孩不笨2》這部教育影片,影片中的故事情節使我感觸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孩不笨2》描述了兩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從“因爲忙而無溝通”,到“孩子的心靈逐步走向墮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溝通的橋樑”,最後終於找回“曾經茫然、失落的心靈”!劇中的學謙、傑利爲了得到父母的讚美不斷地努力奮鬥,但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奚落,這種失落感我們也有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沒有鼓勵和讚賞我們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們,總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好,總以爲他們是對的;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忙碌到深夜纔回家,連跟我們溝通的時間也沒有。當然,我們也瞭解父母是爲了這個家而忙碌,但再怎麼忙也應該抽出一點時間來陪陪我們吧,哪怕是半個小時,我們也需要你們的關心,也期待你們的賞識。如果我們因爲缺乏教育而像電影中的學謙走上一條不歸路,那掙來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是是爸爸臨終前才覺悟的,他不是不愛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從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後路,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和表達自己的愛,才導致今天的悲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孩子成長和回頭。

如果說父母打孩子還可以理解,但學校通過全校師生的顏面鞭打孩子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學生,我覺得很殘忍,我不贊同這樣做。這樣做也許可以令孩子吸取教訓,但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做法同時也使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劇中也曾說過:爛蘋果削去爛的部分,剩下好的還可以吃,全部丟掉就沒有了。

正因爲在孩子進步時,家長沒有及時表揚,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也沒有好好教育,只是一個勁地責怪孩子,才導致孩子一錯再錯。劇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說: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

(2)打開自己那扇門——《小孩不笨2》觀後感

“小孩不笨”的電影版及電視版都推薦看。對於比較忙的朋友,可以選擇只看電影版,如果有空,看看電視版也不錯。戲中,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一個開始只懂得聽媽媽話,沒有自己主見,飯來張口的小胖子Terry;一個有繪畫天賦,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國彬;一個很講義氣,小小年紀就擔負起幫助媽媽,照顧弟弟的小男子漢文福(在電視劇中,多了一個讀書很棒,不肯認輸,自尊很強的女孩)。

在學校,學生們被分了等級,那只是一個小學的學校,在孩子們弱小的心靈裏,已經覺得,因爲自己成績不好,被分到差的班裏,自己的人生已經失敗了一大半。不但如此,學校的老師,大多都戴着很深的有色眼鏡,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隨意打罵,侮辱成績差的學生,卻沒有任何懲罰;成績差的他們,即使什麼都沒做,卻總是被請到校長室,讓被請來家長,和老師們一起責罵。他們沒有機會爲自己辯解,或者說即使他們說出真相,卻總被認爲是爲了減輕懲罰而說出的謊言。學習不好的孩子,又有什麼錯呢?分數,文憑,對大人們而言,對整個社會而言,真的那麼重要嗎?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奪取高的分數,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錢,更甚的,付出了他們的時間,精力,他們有想過,他們所謂的“for you rown good”是否真的是爲孩子們好嗎?真的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嗎?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失去了屬於他們歡樂的時光,是誰的錯?“不是我們的錯,是這個社會的錯”對,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總是無奈地被這個社會的輿論和眼光牽着走。父母們談起孩子,分數,學校,課外學習,都是他們主要的攀比話題,爲了不讓別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這種壓力,轉到了孩子身上。大人們自己也意識到了,然而,幾乎沒有人敢逆流而行。這,就是人生的無奈吧!

老師眼裏,對一幫扶不上壁的爛泥,也放任自流。有經驗的老師說的自有他們的道理,而新的老師也有她一套把爛泥扶上壁的做法。不知道,過多幾年,當新的老師成爲有經驗的老師的時候,她的想法,會不會有所改變呢?教育,究竟是育人,還是愚人?教育工作者,又有沒有好好想過?特別是小學的老師,他們的一句話,可以讓一個毫不起色的孩子變成偉人,也可以讓一個聰明有靈氣的孩子變得精神分裂。他們是否瞭解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會產生多大影響的人呢?當看到同伴受欺負,有孩子站出來一起面對,也有孩子因爲家庭壓力變得對身邊發生的事情“no ne of my bus in ess(這和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在共同經歷中,不斷體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大人的話,什麼時候該聽,什麼時候該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決定……大人們不也需要好好思考,連自己都經常做矛盾的事,怎麼不令孩子在沒建立正確的判斷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戲中,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雖然是一部輕鬆,勵智的戲,卻讓我流下無數複雜的眼淚。

“小孩不笨2”則是與第一輯不太相連的劇,可以說是一部輕鬆搞笑的喜劇,戲中,也有含淚思考的部分,相對第一輯來講,這樣的成分已經少了很多。可能孩子長大了,要帶出的,是另外的寓意。看戲的朋友,就自己用心體會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只要相信,這個世界造了自己出來,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千萬不要因爲前面有石頭,就停步不前,勇敢走上去,把石頭搬開,繼續走下去!

(3)尋找一把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電影《小孩不笨2》觀後感

初三年級組許燕玲老師一年前,一個朋友推薦我看了一部電影《小孩不笨2》,當我第六遍欣賞這部電影時依然感動於電影裏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情感昇華點……“你最後一次稱讚別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讚又是幾時?很久了,對嗎?”——這三句問句出現在影片一開始,叩問每一個人的心。也讓我想起了曾經最初想找尋的那把走進可愛的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

《小孩不笨2》裏的每一個故事都那麼平凡卻往往又更能觸動我內心的那份感動。我爲學謙花費了自己卡里所有的錢給父親買剃鬚刀修電腦而感動;爲傑利想讓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爲學謙媽媽爲了兒子辭去工作而感動;爲了學謙父親爲了兒子下跪而感動;爲成才爸爸——一個不識字又殘疾的男人對成才的愛併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感動……其實在整個情節裏無論是成才的爸爸、學謙、傑利的父母、還是華文老師,每一個角色裏都流淌着滿滿的愛,而也正因爲這深沉的愛的名義讓成才的爸爸對成才拳打腳踢以爲那是最好的管教方法;讓學謙、傑利的父母每天忙着工作賺錢,同時對兩兄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值;讓很敬業的華文老師總是帶着一份焦慮責罵學生,也許孩子不夠優秀,是因爲我們一直沒有給足夠的舞臺讓他們表達,以至於離教育的幸福感越來越遙遠……

這一切明明都是美好的,可卻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悲劇。一切只因爲缺乏溝通,沒有溝通,就註定會產生衝突;沒有溝通,就失去了彼此瞭解的機會;沒有溝通,我們無法正確對待彼此的愛;沒有溝通,我們不知道對方在什麼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沒有溝通,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錯過的是什麼。從而讓愛的表達方式偏離了正軌,進而迷失了那把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一份帶着賞識的溝通。

“其實這把鑰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都在鼓勵和稱讚下,跌倒了又站起來,當時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稱讚和鼓勵我們的話,在我們長大後,也慢慢變了,門也慢慢關了。”

這讓我想起了偶然看過的一篇文章《心的第三道門》:我的心有三道門,第一道門是開着的,爸媽隨便進,第二道門是關着的,爸媽總是不敲門就進,第三道門鎖上了,鑰匙藏在我的心裏,想進來就得先要鑰匙,須用心來。因而帶着一份賞識之心去溝通去打開他們心中那把鎖、那扇門纔是必要的。作爲老師的我更懂得了如何珍惜這把鑰匙——學會用放大鏡來鼓勵、讚美和欣賞孩子的優點。往往學生只需要老師一句暖人的話語,一個讚許的目光,就能使他們從軟弱走向堅強,從懶散走向勤奮,從失敗走向成功。“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的'讚美和鼓勵就如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讚美就如一座橋,能溝通師生間的心靈之河,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強。

工作第一年的第一節課上我記住了一個叫李小穎(化名)的女孩,她也許不算聰明甚至反應有點慢,但從最開始她回答問題時我都用心的關注她,鼓勵她,她有什麼學習生活上的心事會來找我溝通,在後來的每次單元測試卷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我同樣感受到了她的努力。賞識就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而這股推動力的發生,是因爲你簡單的幾個字,幾句話,或許是你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就改變了許多事,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是的,每個小孩的潛能都是無法估量的,只要我們給予他們更多的讚賞,他們的潛能就可以更好的被激發出來。

所以我喜歡在學生的作業評語中畫上一張笑臉,有時會寫上“加油”!我覺得這樣的評語能鼓勵學生。這正如影片結尾傑利所說的“在每個小孩裏面,都有一個好孩子和壞孩子,只要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有句話說得好: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

事實上需要鼓勵的又何止是孩子,每個人都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讚揚和欣賞。在孩子們的筆記本里曾經寫着的一句話“我喜歡政治,因爲您而喜歡”,何嘗不是對我的一種真誠讚賞,07(2)班的一個叫趙小康(化名)的智力相對較弱的男生的一個祝福電話(我當時很好奇他怎麼會有我的號碼,他一句不經意的話傳遞着他的一份用心“老師我是以前悄悄在門衛室記下來的”)這些何嘗不是一直鼓勵着我工作兩年多以來的每個日夜。

心理學家爲威廉傑姆斯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原來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尋尋覓覓的那把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一直都在那就是——賞識之匙。

(4)縮小看缺點,放大看優點——《小孩不笨2》的觀後感

看過《小孩不笨》(內地上映時改名《憨仔鬼精靈》)的觀衆想必會對這部好玩清新的新加坡喜劇記憶猶深,電影裏對於華人社會的教育、兒童成長問題有細膩而深刻的表達,表現手法輕鬆惹笑,拿新加坡人一口口音濃重的“新”式英語來開涮,更是笑料滿地。然而我是笑中帶淚地看完這部片子的!

【劇情介紹】:

學謙(15歲)和Jerry(8歲)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階級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賺錢,缺少了溝通,以爲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學謙的同學成才也和他的父親同樣有着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親,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於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差強人意,令他極爲心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以爲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纔對父親更加抗拒。《小孩不笨2》透過Jerry、學謙和成長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們不只是需要關懷和愛心,他們也期待父母親給予他們賞識和肯定。

【言我所思】:曾經,我們都是孩子!

爲什麼現在,長大的我們不能把孩子看成只是孩子?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別因爲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麼壞,小孩也沒想象中的笨!

“孩子!我該用什麼語言才能與你溝通?”

試問一下天下父母:孩子的語言,你聽懂了嗎?你們不知道,孩子們內心更爲無奈的呼喊:我們真的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孩不是大人,他們有屬於的語言,有屬於孩子獨有的人格,也有我們大人曾經也有過的而現在已不復存在的“天真”與“無知”。對於他們的“無知”,大人們不該忽視,更不能取笑!小孩只是對社會,對他人,甚至是對自己都瞭解不多而已,只是活的單純一點而已。於是孩子圈裏有了屬於自己的語言,是一種大人都無法理解甚至是不願意接受的語言。大人們,你們知道“3Q得orz”、“CS”、“王道”、“白骨精”……的意思嗎?你們只會一棒打死地說:“話都不會好好說,怎麼學的!”站在大人們的角度永遠也無法理解孩子的!大人們是否能蹲下身來,與孩子平起平坐,同等對話?

家長認爲多講就是溝通,我們只好做啞巴1這是電影中Jerry的心聲。在小孩的印象裏,自己只是個收聽器,一個不能言語,只能無條件接受大人語言轟炸的收聽器!學謙和Jerry總是有口難辯,因爲父母把該說的都說了,他們想說的和不想說的,都說了,一餐早餐可以變成“批判會”,一次談話可以變成一嘲聽審會……大人們的話都是“金科玉律”小孩的話就是不通順。

正如Jerry所說的,“我們的大腦空間有限,耳孔又那麼小,當然接受不了這麼多的信息,只好左耳進,右耳出咯。唉……遲早,我們都被這些語言埋沒的!”在這樣的語言攻擊下,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沉默,習慣了逆來順受,對大人的話既是無耳裝載,也不給半點回應。試問,一個不懂表達自己意願,不願與人溝通的孩子,還是個正常的孩子嗎?大人們,請你們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也給孩子作爲一個正常人應該享受的言語權利!

“媽媽,我們是怎麼來的?”影片中Jerry因爲同學的抓弄而認爲自己要當爸爸了,他無助,也驚慌,還很好奇!然而,當他向媽媽,向老師,向女傭詢問孩子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都是含糊的,不正面的,也不科學的。在孩子的世界裏,我們有着對大人乃至對整個社會的好奇,對性的萌芽,既害羞又好奇,還很無知,甚至幼稚地認爲接個吻就會懷上BB。這就需要大人們的正確指導,讓孩子明白人的基本生理知識,而不是敷衍了事,更不是拒絕迴避。

“爲什麼有些大人的話就那麼好聽。”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贊孩子是什麼時候?最後一次呢?是因爲孩子的不乖而不讚孩子,還是因爲你不讚孩子使得孩子不乖?對父母很多行爲孩子都會覺得不可理解,他們不明白父親送給自己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書包,也是在表達愛,他們不知道半夜來幫自己蓋被子是父母……對社會的不瞭解,對人性善惡的真假難辯,然而,即使孩子有再多的無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行爲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而不是冷眼相看,無言以對。哪怕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讚揚,都會大亮孩子的心燈!

因爲得不到大人的認可,孩子開始結幫拉派,去模仿大人做不符合自己年齡的事情,去引起大人們的關注,去扮演所謂的“長大”!影片中成才的父親臨終前的那句話不知道能敲醒多少父母:“我是在捱打中長大的,我不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我的孩子在學我!”“今天,楊學謙死了1上帝因爲太愛蘋果而在蘋果上咬了一口,那麼,大人們也是因爲太愛孩子而在孩子心靈上捅一刀嗎?”如果說孩子是“爛蘋果”,那麼是誰把他們教的那麼爛?其實每個孩子裏都有一個“壞孩子”和一個“好孩子”,只要喚醒那個“好孩子”,那孩子就是個頂好的孩子!

父母太愛孩子了,可是父母也太不會愛孩子了。

誰沒有發錯的時候?錯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錯的學謙爲什麼會在博客中寫到:“今天,楊學謙已經死了。”呢?對於一個犯錯的學生公開鞭打,是一種多麼不理智的做法!學謙靜靜地靠在牀邊,眼淚也靜靜地往下流。這時,孩子的心碎了……大人們都會慪氣而吝嗇說sorry,何況是孩子?大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孩子?爛蘋果切去爛的部分就好了,丟掉了就什麼都完了,多可惜啊!

大人們,你們需要一把鑰匙:縮小看缺點,放大看優點。可是,中國又有多少個周弘?又有多少個周婷婷呢?

(5)好孩子和壞孩子——《小孩不笨2》觀後感

這是我期待很久的一部電影。前幾天終於看到了這部電影,果然它沒有讓我失望。正是由於等待的艱辛,真正看到這部電影才感到難能可貴。

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北京的網友,是她陪我一起等待,並把她蒐集的關於小2的信息與我分享,使我原本枯燥的等待過程充滿了樂趣。我還要感謝在網上分享bt種子的網友,是他們無私的精神使我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電影。

不光是小孩不笨系列,我發現樑智強的電影都很有教育意義,他總是通過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們傳達一種信息,灌輸一種理念。而且他的觀點很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一目瞭然。我感覺這樣的電影纔是真正值得去看,去宣傳,去炒作的電影。尤其在這個商業氣息很濃的時代,真正想拍出一些經典片子實在不易。然而樑智強做到了,他秉承了自己電影的一貫風格,用他特有的語言去詮釋對電影的理解。看他的電影你會笑,笑過後你會發現電影中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他用一種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看他的電影你會哭,哭過後你會反思,原來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或事可以令我們感動,只是我們的冷漠禁錮了我們感情。

坦率的講,看這部電影我哭了3次。也許有人說你太脆弱了。但我不這麼認爲,我倒是覺得這是感情的真實流露。我們沒有必要強忍淚水,因爲它確實值得我們去流淚,它的劇情確實觸動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產生了共鳴。

我對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印象特別深刻“我在你們眼裏就是一無是處,不管我做什麼你們都覺得不好,不管我做的多好你們都覺得不夠”我覺得這句話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現在的家長大多隻有一個孩子,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的教育方式卻存在着問題。他們總是向我們提出很高的要求,總是期望我們能做的更好。而對我們作出的成績卻很少給與肯定。小2就是要告訴家長如何去賞識自己的孩子。電影開頭的幾段話很讓人尋味“你最後一次稱讚別人是在幾時,你最後一次被別人稱讚是在幾時?很久了,對嗎?”記得有一個鏡頭,tom給爸爸把修好筆記本送過去,爸爸不但沒有謝他,還責備他把電腦弄壞了。相信有很多人也有類似經歷吧,本來做了件好事,不但沒得到表揚反而受到責備,久而久之,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就產生了。

從對樑智強的採訪中我們瞭解到,之所以時隔四年才推出小孩不笨2,是因爲樑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劇本。衆所周知,小1上映的時候曾創下了新加坡票房的紀錄,併成爲新加坡有史以來第2賣座的本土電影。後來又改編成電視劇被更多的觀衆所熟悉。電影,電視的熱播使三位小主角紅遍了東南亞。對於這麼一部經典的電影來說,拍他的續集確實是個挑戰。相對於小1對畸形教育的鍼砭來說,小2主要探討的是子女與父母溝通以及子女教育問題。這個問題可謂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不光在新加坡,在中國也很普遍。用電影裏的話來說,家長與小孩之間溝通的那扇門已經關了,而打開這扇門需要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就是多看他們的優點,少看他們的缺點,簡言之就是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由廣東的一個教育家周宏首先提出來的,樑導非常欣賞周教授的賞識教育,並從他的理論中受到啓發最終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小孩不笨2。可以說小孩不笨2是成功的,它在新加坡上映期間再次刷新了小1的票房紀錄,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有人問我,你覺得小2中誰演得最好。有人會說創銳演得好,他把一個孩子從好變壞最後又重新找回自我的過程演繹的淋漓盡致。有人會說賜健演得好,他成功塑造了一個叛逆少年的形象。有人會說樑文宗演得好,他活潑可愛,既懂事又頑皮。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劇中的每個演員都很出色,一部好的電影是全體演員以及劇組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除了三個小演員外,成才的父親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深愛着自己孩子,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爲孩子夾菜,孩子卻不喜歡吃。他爲了不讓孩子重蹈覆轍,反對成才練武,去銷燬李小龍的光碟,又遭到孩子抵制。他爲了表達對孩子的愛,嘗試着開口說I love you,卻下了成才一跳。爲了討好孩子,用自己僅存存的20元錢給孩子買了個書包,孩子卻並不喜歡。爲了讓孩子能有書讀,不會寫字的他竟把申請書抄了100多份發到各個學校,結果全部被拒絕。最後爲了幫孩子解圍而被人推下樓梯而傷到頭部。成才父親的這些行爲中都寄託了對兒子深深的愛,然而他始終沒有找到打開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因此直到他即將離去時孩子才真正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可是爲時已晚。

我還發現一個問題,小孩不笨系列似乎一直在強調華語的重要性。衆所周知,新加坡人中有70%以上是華裔。但是在新加坡的年輕人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他們平時交談基本上用英語。雖然華語作爲一門必修課目在各個中小學開設,但他的重要性卻遠遠不如英文和數學。樑導正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喚起人們學習華語的熱情,告誡新加坡的華裔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

片中把變壞的孩子比喻成爛蘋果,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但是我覺得這種比喻通俗易懂而且很貼切。從一個好蘋果變成一個爛蘋果,是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孩子的變壞也是這樣造成的。與壞孩子接觸久了,自己又禁不住誘惑所以就慢慢變壞了。但蘋果變壞了是不是就只能丟掉了呢?其實不然,我們只需要把壞的部分切掉,蘋果還是可以吃的。對於那些壞孩子也是這樣,家長和老師只要循循善誘,採取合適的方法去開導他們,他們終究會變成好孩子的。

我非常贊同樑導的一句話。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一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我們要做的是要喚醒他身上的好孩子。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執行的是打罵教育,這樣做不僅沒有喚醒他們身上的好孩子反而打醒了他們身上的壞孩子。而喚醒好孩子的方法就是去賞識他們,去多發現他們的優點。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觸良深,我相信很多人也能從電影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覺得這樣一部片子是值得所有人去用心觀看的,我們有義務將它推薦給更多的人看,期待着此片早日在中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