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薩利機長觀後感範文

關於薩利機長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導語:劇情電影《薩利機長》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由湯姆·漢克斯,勞拉·琳妮,艾倫·艾克哈特,傑瑞·費拉拉,奧圖姆·瑞瑟等主演。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薩利機長》的觀後感影評,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薩利機長觀後感範文

  《薩利機長》觀後感精選【1】

如果選一位在世美國著名導演中最突出最著名的右翼-保守主義者,毫無疑問便是前不久還爲被大部分好萊塢影人唾棄的特朗普站臺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日暮之年的伊斯特伍德,越來越像晚年的黑澤明,對於自己一生信奉的那套價值觀、人生法則、處世態度絲毫沒有懷疑,並且在作品中用更爲堅定的姿態斬釘截鐵的宣揚出來,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跡。《薩利機長》又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中國知識界一直爲左右之爭困惑,常常爲左右之定義與分辨糾纏不清,其實如果我們以最原教旨主義的角度切入,區分左右派並不困難。左派,激進主義者的核心思路,永遠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遠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謂保守主義,最核心的思路,永遠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義在中文的語境中似乎是一個負面的詞彙,但它的要義其實是要準確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後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維是保守主義者最根本的思維。如此來看,這兩種立場本身沒有先驗的對錯之分,關鍵是如何把握肯定什麼,否定什麼。對伊斯特伍德來說,懲惡揚善、開拓進取、個人主義、經驗主義、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職業倫理,都是他認爲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價值觀,這套價值觀不論世情如何滄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這是人之所以爲人的基本守則,這是美利堅合衆國的立國精神。這套價值觀從根本上決定了《薩利機長》的敘事策略與形象塑造之間的關係比重。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按照好萊塢近些年的處理方式,比較容易拍成事件化電影。像是《逃離德黑蘭》、《菲利普斯船長》,這兩部電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戲劇性的事件發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離蘭事件》甚至拿下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事件類電影有一個頑疾,觀衆在觀看此類電影的時候確實緊張,投入,認同,但看過之後又很容易淡忘,要記住情節總是困難的,而鮮明的形象總是銘記於心。從這個角度來看,《薩利機長》正好與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沒有將緊急迫降的奇蹟事件給予高度懸念化的處理,他沒有試圖去讓觀衆爲究竟能否平安降落這樣的懸念所牽引。換句話說,事件本身的戲劇化程度並非他所關心的。影片一開場就給出了奇蹟般降落的結果,之後以並不連貫的策略,以正敘、插敘,倒敘的方法,不斷的還原、拼貼事件的經過,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確,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議題:薩利機長選擇在哈德遜河降落的方式是否違規操作?因爲電腦模擬證明,返回機場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這裏,人性、人情、人倫與工業化生產、工具理性、程序正義這些人類啓蒙時代以來產生的最經典的理性主義價值觀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當然影片並非簡單的反理性主義,而是強化經典人文主義精神在當今這個時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將此種衝突設置爲影片最核心的衝突,而薩利機長的形象塑造成爲展現這種衝突的關鍵。當觀衆越是認同薩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認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堅守的價值觀。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來得心應手。湯姆漢克斯罕見的以白髮、白鬚的形象出場,雖然蒼老但是沉穩又不失矯健,估計老牛仔要再年輕十歲這角色就他親自上馬出演了。

讓角色在壓迫性的環境中作出抉擇,從來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徑,伊斯特伍德當然深諳此道。薩利作爲機長,天然的就要承受壓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事件發生過程中的壓力毋庸置疑。事件結束後面臨的調查,是英雄形象再確認的過程,也是另一種壓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後一分鐘登機乘客的形象設置最能看出編劇的用心。這三位登機者,從不幸、到幸運、到不幸、再到幸運,之間戲劇性的奇蹟之旅,正是這次奇蹟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會有幸運、有奇蹟,還是因爲薩利機長的英雄行爲。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現在哈德遜河上的救援行動,這種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顯薩利機長形象之偉岸。除此之外,我們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務員、酒店服務員、超市收銀員、乘客、同事、媒體報道、妻子家人的視角中,薩利是當之無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調查委員會的職責又決定了他們必須以“客觀”的方式評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並非是通常此類電影常常會出現的機長最後一分鐘拯救成功,而是在聽證會上,用模擬還原的方式證明了薩利機長關鍵時刻所作所爲的正確性,而這種正確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賴個人主義、經驗主義的基礎上。高潮段位是對薩利機長英雄形象的封閉式蓋棺定論式終極打造。

約翰•福特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電影的古典時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話的方式再塑美國的建國起源,而在如今這樣一個高度去魅化的電子-虛擬-平面時代,不論我們對保守主義價值觀懷有如何的偏見,我們都不應該忽略歷史的存在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薩利機長》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們這一點。

  《薩利機長》觀後感精選【2】

我知道86歲的東木大爺幾乎不失手,但是沒想到《薩利機長》那麼的對我的胃口,這是今年少數幾部讓我有衝動看兩遍的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裏》是因爲視覺特效的細節豐富讓我二進電影院,而作爲半個影視從業者,《薩利機長》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個精心設計的人物細節動作、佈景、場景切換和運鏡,我捨不得眨眼錯過它的每一個鏡頭,一向很喜歡剋制的電影,而86歲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靜精準的像拿着手術刀的學院派大師。

《薩利機長》所傳遞出的價值內核確實有起到撫慰後911美國創傷情緒的作用,畢竟是在發生在紐約哈德遜河上的真實墜機事件,飛機、事故、紐約,幾乎是美國人心靈創傷的關鍵詞。雖然電影中並沒有明確的對話談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裏都潛在的將其視爲了巨大的陰影,包括政府、民衆和薩利機長本身。

看到有人說《薩利機長》是歌頌美式個人英雄主義,我有些不以爲然,某些時候我非常厭惡“個人英雄主義”這個帶着潛在意識形態審美的詞彙,事實上任何能夠守護好自己職責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這個稱號,在普世價值中,拿“個人”和“集體”作爲對抗是愚蠢的。對於影片中的薩利機長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盡到他機長的職責而已,最好的社會體系便是由千千萬萬個薩利機長這樣的人組成的,其實影片內核中我甚至還可以看到“集體價值”的影子,真實事件中,哈德遜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機組人員、救援船隊、紐約警方等在內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所以才讓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這不就是一個偉大城市和民衆應該有的面貌嗎?《薩利機長》看似描寫的是薩利機長個人,其實讚譽的是集體職責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錯的審查委員會本身,都是程序正義一絲不苟的樣本。

真實故事是極其簡單的,就是機長憑藉直覺拯救了上百個乘客的故事,但作爲戲劇而言,設置矛盾和衝突是難以迴避的,影片的主要衝突非常凝練精準的濃縮在了兩個方面:首先是薩利機長與事件調查委員會的矛盾,薩利機長覺得自己根據直覺的迫降選擇是對的,他是從乘客生命安全考慮做出的選擇,而作爲事件調查的委員們獲得的數學統計數據顯示薩利機長並沒有在紐約鬧市區邊哈德遜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穩迫降在機場,而哈德遜河迫降造給城市帶來巨大的騷動,而且損失了價值高昂的飛機,利益不同的'兩端圍繞薩利機長的判斷正誤進行了數次交鋒。

其次是薩利機長自身的內心衝突,衝突的一面是薩利機長認爲自己的直覺是準確的,而另外一面委員會出具的數字模擬證明薩利機長的直覺是錯誤的在進攻薩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時間中,薩利機長和其妻子的通話中顯示出了動搖的姿態,事關上百條生命,他也對自己做出了心靈上的拷問。這條衝突線讓薩利機長這個人物更加的立體和具有層次。

而後“機長臨危反應時間”這個變量的考證和測試最終爲薩利機長推翻了審查委員會的異議,在短短的208秒裏,薩利機長冷靜而專業的判斷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來,而這208秒是留給薩利接受和反應的唯一時間,155條生命的生死抉擇在此一瞬,計算機和數學統計固然可以完美的計算出逃生的最佳選擇,因爲計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來而找到合適的方式,但是留給薩利決定的機會只有一次。人其實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確定的變量,而迷信數學統計的委員會從一開始竟然忽略了這一點,愚蠢的把薩利機長定義成爲了一個沒有情緒的恆定量。在加入臨危時間之後的數次數字模擬中,飛機一次一次墜落在紐約鬧市區,陰影中的委員們才最終恍然醒悟,站在他們面前的兩位飛行員做出了不可重來的準確選擇,而對於薩利和副機長而言,他們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們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兩條衝突線的凝練精準讓故事充滿張力,敘事上的高度冷靜和剋制讓結尾的聽證會高潮迭起,人物細節與層次刻畫上深度讓內核價值傳遞的更加到位,86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爲我們獻上了大師級別的作品,這是電影名匠數十年沉澱之後的才能修煉而來的內斂和關懷。

最後爲東木大爺的長壽祈禱!任何能夠守護好自己職責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這個稱號,86歲還在堅守精神職責的東木大爺、精準呈現出薩利的漢克斯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薩利機長》觀後感精選【3】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小時候看的美國電影都那麼簡單粗暴有力量,那種電影怎麼沒了呢?

是這樣吧,看現在最火的美國電影,英雄都是虛構的,情緒都是黑暗的,內心都是糾結的,反派都是不可戰勝的。選角政治正確,題材小心謹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鬥細節,但是情緒宣泄,就是感覺沒那麼爽。

我們小時候,美國電影不是這樣的啊!除了越戰讓某些影人傷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麼理直氣壯、黑白分明。英雄從裏到外透着頂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義!我就是不會中彈!與我做對的人天理不容,連智商都不夠!我是美國精神!星條旗飄起來!

就算不能說911改變了這一切,至少911也趕在這個轉變的時間節點上。

在911發生的當時,以及那之後十年,人們都沒有意識到它給美國人投下多麼大的心理陰影。只有從現在往回看,從外面往裏看,我們才能發現,美國變了。

仍然堅信正義,不再堅信必勝。

這種虛弱的心理狀態中,湯姆·漢克斯就顯出來了。

說起湯姆·漢克斯這個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現在海報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爲用膝蓋想就知道,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電影。

湯姆·漢克斯可以說演了一千種美國好人,各有千秋,個頂個的好。

舉個例子,在《荒島餘生》裏,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島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卻發現無家可歸,因爲他的未婚妻凱麗已經另嫁他人。兩人畢竟是強制分開,心裏還是有感情的,凱麗的丈夫也識趣地退到一邊。凱麗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車——按照好萊塢的尿性,這時候怎麼樣也得啃起來吧——然而這是湯姆·漢克斯電影,他默默地把車開回凱麗家,沒有破壞她的婚姻……

就是這麼好人!然而我們看電影就是想看點浪漫主義,這種人永遠做出道德正確的判斷,未免循規蹈矩,無聊透頂。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順應潮流的好,是普世意義上的好。不是有成長有掙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遠那麼好。

堅定地呈現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種90年代的樂觀氣息。

《薩利機長》就是一部這麼樂觀的電影。就像星條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樣,充滿正能量。機長果敢堅強,同僚忠誠友愛,機組人員愛崗敬業,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員個個人性閃耀,連大反派也是些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愚直人士(現實生活中,上哪找這麼一批人啊?)。

不是說正能量不好,其實不但很好,還很治癒。看完這部電影,會有助人爲樂的衝動。

只是看到這麼一部有古風的電影,由86歲的“美國精神”東木導演,和60歲的“美國好人”湯姆·漢克斯給我們呈現。彷彿看到一代人逐漸遠去的背影。

再說說東木,本來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來拍各行各業的“感動美國”,寶刀未老,精神可嘉。

導演的自信體現在本片方方面面,對災難部分平實內斂的刻畫,反而更加真實動人。還有對正能量細節的選取,彷彿真心相信,現實中真的有、絕對有這麼一批人。

他堅信着他的正義,他的美國,他的必勝。一羣老人,笑得熱情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