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5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2015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篇一

2015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四大職能之一。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對口扶貧是高校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是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十多年來,西南大學秉承“杏壇育人、勸課農桑、學行天下、服務民生”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科教人才優勢,整合調動各方資源,科學謀劃,真抓實幹,對口幫扶重慶石柱、忠縣、巫山、豐都等4個三峽庫區貧困縣取得了顯著成績,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對口扶貧縣的高度讚譽,引起了中央、重慶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一、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把社會扶貧作爲踐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長期堅持不懈做好對口扶貧工作

1997年,原西南師大和西南農大分別作爲重慶市人大辦公廳、市農工委扶貧集團成員單位,開始對口幫扶忠縣和石柱縣。2006年,學校作爲北碚對口支援巫山集團成員,承擔了對口支援巫山縣的工作任務。2014年初,重慶市調整扶貧集團對口幫扶區縣,學校又增加了對口幫扶豐都縣的任務。至此,學校作爲重慶市委辦公廳、市人大辦公廳、市農工委扶貧集團和北碚支巫集團成員,共承擔了石柱、豐都、忠縣和巫山4個縣的對口幫扶和對口支援任務。

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學校始終將對口扶貧工作作爲光榮的政治任務,應盡的社會責任,並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校地合作處對口扶貧工作職責,精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確定了對口扶貧的總體目標、重點領域和工作思路。學校設立了專項工作經費,保障對口扶貧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全面推進。爲切實做好對口扶貧工作,學校校地合作處本着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貫徹中央、重慶市扶貧開發精神,按照學校黨委行政的工作部署,認真制定對口扶貧實施計劃,積極探索社會扶貧新機制,充分發揮學校農業、教育、文化、旅遊等學科優勢,把開展對口扶貧與深化校地合作結合起來,“出資金”與“出思路”結合起來,“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科技支撐與人才支持結合起來,積極與對口幫扶縣加強溝通交流和互動協作,針對地方特點和實際需要,合作開展決策諮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工作,對口扶貧工作的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有力保障了對口幫扶工作的深入持續推進。

  二、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與對口幫扶縣進行有效對接,有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有效支持對口幫扶縣農業產業升級。十餘年來,學校先後選派多學科教授專家1000多人次深入對口幫扶縣,幫助編制《石柱綠色生態經濟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忠縣柑桔產業發展規劃》等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諮詢報告20多份,針對石柱黃連、長毛兔,忠縣柑桔、核桃,巫山廟黨、脆李,豐都肉牛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技術研發項目300多項,轉化推廣《園藝作物標準化建園技術》、《大棚省力化養蠶技術》等先進農業實用技術30多項,解決突破了一批阻礙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當地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學校與對口幫扶縣共建忠縣柑桔高產示範基地、甘薯產業化基地,巫山黨蔘種植基地、脆李產業化基地,豐都肉牛科技示範基地等試驗示範基地10多個。2010年,學校利用教育部直屬高校農林試點實踐基地建設經費,在石柱投入近300萬元,建立了魔芋、黃連、蓴菜、蠶桑四個基地。依託基地建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對口幫扶縣一批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發展,有力助推了當地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

不斷整合學科資源,積極助推對口幫扶縣教育文化發展。學校注重整合教育學科優勢,充分發揮專家作用,積極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專項幫扶。學校與石柱實施了教育合作行動計劃,在石柱建立了西南大學教師教育石柱研究中心;與巫山合力打造教育強縣工程,實施了文化引領、全員培訓、“三名”培養、科研提升、基地建設等五大工程;在忠縣,學校選派專家編制完成了“忠縣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幫助忠縣三匯中學打造特色學校。通過學校頂崗實習支教,選派優秀學生600餘名支援當地中小學教育,促進地方基礎教育發展。與此同時,學校發揮歷史文化、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優勢,積極組織文化、旅遊等領域專家,赴幫扶地區開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發掘整理和開發利用研究,在石柱實施了《巴鹽古道線性景觀長廊開發研究》、《龍河流域文化發掘研究》,在忠縣實施了《興峯南天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三匯鎮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項目,積極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力促進了幫扶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深入實施人才工程,全力保障幫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學校先後選派18名優秀幹部和教師赴幫扶縣掛職,幫助忠縣、石柱縣的12個鎮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爲促進地方整村推進脫貧致富提供人才支持。依託學校教育培訓基地,在職專家與退休“晚霞”專家相結合,通過開展學歷教育、幹部進修、專家講座、科技下鄉、頂崗支教支農等多種形式,開辦培訓班300餘期,爲幫扶縣培訓中小學教師1200餘名,培養管理幹部、科技人員和農民共計38000餘人,受益農民達20萬人。針對地方人才緊缺的實際,學校通過組織現場招聘和大學生畢業推薦等多種形式幫助石柱、忠縣等對口幫扶縣引進人才100餘名。

  三、積極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種形式努力籌措物資和經費,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解決實際困難

1997年以來,學校積極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種形式努力籌措物資和經費500多萬元支持幫扶地區貧困羣衆,幫助對口扶貧縣改善基礎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致富。幫助當地貧困小學改善辦學條件,幫扶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先後開展了對石柱縣長沙小學、悅崍小學,忠縣拔山中學、復興小學,巫山騾坪中學、平河小學捐資助學,累計發放助學金100多萬元。與此同時,學校還廣泛發動校內單位和師生員工捐款近50萬元,在石柱縣開展對貧困學生“1+1幫困助學”活動,經過3年的持續資助,幫助343名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學校還爲幫扶縣農村中小學捐贈教輔圖書、新華字典11000餘冊,捐贈學生鐵牀、課桌椅、多媒體講臺、書包、衣物、電腦、電視、音響等20000餘件(套),爲中小學訂閱了《中國教育報》3000餘份,幫助建立愛心書屋10個。積極開展捐資捐物,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實際困難,充分展現了西南大學人心繫民生疾苦、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時代風尚。

傾情幫扶十餘載,碩果累累滿枝頭。石柱長毛兔、辣椒、黃連、蓴菜,忠縣柑桔、鄉村旅遊,巫山廟黨、脆李,豐都肉牛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迅速崛起,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升,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明顯加快。學校對口扶貧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和成功經驗,得到了中央、教育部、重慶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學校對口扶貧工作,引起了國內高校、國外專家和兩岸三地大學生的熱情關注,紛紛到當地考察交流。校地產學研合作科教扶貧“石柱模式”成功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優秀案例,校地合作處服務貧困民族地區發展成績突出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黨的十八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吹響了實現“中國夢”的進軍號角。在做好對口幫扶的同時,學校還積極組織學校科技人員廣泛參與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等國家連片扶貧地區開發,與貴州務川縣、道真縣,四川巴中市、敘永縣,雲南昭通市,湖北竹山縣等貧困地區開展科教合作,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羣衆增收致富。

  篇二

  一、 指導思想

根據縣教育局相關會議精神,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切實保證貧困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全力營造關愛農村貧困學生的社會氛圍,解除農村貧困家庭的後顧之憂,不斷加大農村“貧困家庭”關愛力度,通過深入紮實地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充分發揮我校師生的先鋒模範作用,維護社會穩定。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我校“扶貧幫困”工作計劃。

  二、目標任務

扶貧幫困活動要針對困難家庭的學生實際情況,以幫助困難學生安心入學,解除他們學習的後顧之憂,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爲目標。要求如下:

1、學校領導重視,全體教職員工大力支持。爲了抓好扶貧工作,學校成立扶貧濟困工作領導小組。學校校長親自掛帥,德育主任、教務主任、各班主任負責具體落實,廣大老師,特別是黨員教師要積極響應學校“千師進萬家”號召,各年級對貧困生進行摸底,摸清貧困生家庭狀況,做好貧困生建檔工作,明確助學思路,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2、工作落實到人,溫暖送進家庭。學校對貧困學生的幫扶工作落實到各班、各部門、各責任人,必須做到每個貧困生都要有人關愛,每個貧困家庭都能感受學校的溫暖。結合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再發動廣大師生積極獻愛心,爲貧困學生購買學習用品、書籍等,其次組織老師、同學到貧困學生家庭進行慰問走訪,鼓勵他們振奮精神,刻苦學習,報答社會和父母關愛。

3、爭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貧助學途徑。我們將組織少先隊員、黨員同志在校園內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另外學校還將通過聯繫社會人士爲貧困同學獻愛心,解決貧困學生的後顧之憂,爲貧困生爭取各種獎學金,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獎學金等途徑,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

4、督促檢查,嚴格考覈。德育處要對各部門開展扶貧幫困的情況定期進行統計,並報扶貧幫困活動領導小組。扶貧幫困活動領導小組將定期對扶貧幫困活動進行檢查考覈、調度通報,對活動開展好的個人將予以表彰獎勵。

5、2015年XXX走退休教師1,在職教師13人。

總之,扶貧幫困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創建,任重而道遠,我校力求在各級部門的領導下,在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完善,讓每一位同學、教師受集體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閱讀:

1.2015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2.2015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3.駐村精準扶貧自查報告

4.貧困村精準扶貧自查報告

5.2015村精準扶貧工作自查報告

6.2015駐村定點扶貧工作情況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