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石油氣工作報告範本參考

關於石油氣工作報告範本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同志們:

關於石油氣工作報告範本參考

這次會議,是經國土資源部領導批准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領會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加強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工作的重要批示;總結、交流選區工作經驗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

工作;審查選區項目2007年工作報告和2008年工作方案。下面,圍繞會議

主題,向會議報告有關情況。

一、戰略選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是由國家財政投入,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一項前期性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自2004年4月啓動以來,項目整體進展順利,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首批驗收的4個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和重大發現

首批驗收的選區項目均取得了油氣重大發現,落實了33個新的有利目標區和14個煤層氣有利勘探區,優選出了一批勘探靶區和新的勘探層系,爲擴大油氣資源後備接替區奠定了基礎。在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獲得了我國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氣發現,取得了我國深水勘探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在我國東部兩大主力油田外圍的新領域、新層系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爲大慶油田加強外圍油氣勘探,建設“百年油田”擴大了資源戰略接替區;爲勝利油田開闢了勘探新層系和新領域,推動了整個華北地區前第三系的油氣勘探。這些成果,對於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海海域深水獲得油氣重大發現。對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多項油氣地質新認識和深水勘探技術新突破。優選出10個有利目標區,並在其中的白雲凹陷目標區成功實施了我國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獲得了我國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氣發現,資源量約1100-1700億立方米,初步展示了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具備萬億方大氣區的前景和潛力,也標誌着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大慶外圍盆地獲得油氣重大發現。首次系統地對大慶外圍盆地進行石油地質調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認識。優選出3個近期重點突破盆地、4個戰略準備盆地和12個有利目標區,並在其中的方正斷陷目標區實施了方6井和方4井,分別獲得日產10.8m3和96 m3的高產工業油流,取得了大慶外圍盆地油氣勘探的重要突破,提升了外圍盆地在大慶 “百年油田”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渤海灣盆地臨清坳陷40多年來首次獲得工業油氣流。系統研究並論證了華北前第三系石油地質條件與油氣資源潛力,優選了3套戰略層系、11個有利目標區,並在其中的臨清坳陷目標區實施了高古4井,首次獲得工業油氣流,實現了該區油氣勘探的歷史性

突破,爲渤海灣盆地開闢了油氣勘探新層系和新領域,帶動了整個華北地區前第三系的油氣勘探。

——煤層氣開發利用前景研究和示範工程成效顯著。系統研究和評價了我國主要含煤盆地煤層氣資源狀況和潛力,優選出14個煤層氣有利勘探區。在目標區之一沁水盆地南部成功實施多分支羽狀水平井,實現了煤層氣開採技術國產化,示範效果顯著。研究並提出煤層氣勘探開發的有關政策建議,促進了我國煤礦瓦斯減排、生產安全和煤層氣產業發展。這些成果的取得,對進一步加強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和促進石油企業加快油氣勘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是對開拓海域深水和新區、新層系、新領域起到了先導作用。選擇南海北部深水區、大慶外圍盆地、華北前第三系,並獲得油氣新發現,開拓了我國海域深水油氣勘探的新領域、大慶油田外圍油氣勘探的新區、渤海灣盆地油氣勘探的新層系,這些都體現出了

國家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基礎和先導作用。

二是對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接替區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南海北部深水、大慶外圍盆地和華北前第三系優選出了一批有利目標區,爲石油企業向深水、外圍和深層拓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和技術支撐,準備了資源接續區,促進了新區、新領域油氣地質調查評價工作。

三是對石油企業加快勘探起到了引導作用。選區項目取得重大發現後,中海油在南海北部深水新增地震勘探1萬平方公里、落實50多個圈閉、部署多口深水探井,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這一區域投入了大量的工作量;中石油在大慶外圍方正斷陷新部署了8口探井和560平方公里三維地震,並將勘探範圍擴展到鬆遼外圍;中石化擴大了華北前第三系的勘查面積,並在臨清坳陷部署新的風險探井;中聯煤等10多家企業在沁水盆地加大了投資力度,形成了我國第一個大型煤層氣商業勘探開發利用區。

(二)正在實施的項目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目前,正在實施的項目進展良好,初步展示出了明顯的成果,在陸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較低的新區獲得油氣新發現。地質理論認識有了新的突破,推進了一批技術方法的創新和應用。落實了一批新的有利區帶,優選出了一批勘探靶區。

巖。漠河盆地、拉布達林盆地等地發現早白堊世煤系生油巖。秦嶺-大別周口坳陷譚莊凹陷獲得低產油氣流,爲勘探突破口的選擇指明瞭方向。

二是獲得一批地質新認識。依-舒地塹湯原、方正斷陷白堊系和三系兩套含油氣系統都具有較好的成藏條件,是實現油氣突破的首選目標。明確了柴達木盆地東部石炭系分佈和生烴潛力,開拓了盆地新的勘探層系。青藏高原倫坡拉、尼瑪、可可西里、西金烏蘭湖、洞措、措勤等陸相盆地具有勘探前景。羌塘盆地爲大型含油氣盆地,資源潛力較大,初步明確羌塘盆地北部具有時代較老的變質結晶基底,提出羌塘盆地爲多期疊合盆地。在秦嶺-大別北側發現了下古生界、新元古界潛在烴源岩層系,進一步明確兩套區域性儲-蓋組合。桂中坳陷具備基本的石油地質條件,儲層預測和保存條件研究是關鍵。松潘-阿壩盆地紅參1井鑽揭地層表明三疊系具備良好的蓋層條件,並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地層和構造等基礎資料。南黃海嶗山隆起上發育古生界,並以下古生界爲主,提出了3個初步的選區建議。首次發現東北地區早泥盆世晚期-中二疊世期間具有大陸邊緣性質的蓋層沉積,海相碳酸鹽巖和泥灰岩發育,可成爲東北地區新的勘探層系。通過瓊東南盆地深水區生、儲、圈、運、保等條件的綜合分析評價,優選出陵南低凸起、鬆南低凸起、南部隆起(東部永樂凸起)和長昌凹陷等有利區帶。

三是推進了技術方法的創新和應用。除目前已全面完成驗收的項目,在海域深水鑽探獲得成功,多分支羽狀水平井施工起到示範作用外,在其他選區項目中創新性地應用了多項技術方法。

——複雜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地震採集和處理解釋技術成效顯著。應用二維長電纜地震勘查技術在南海獲得清晰的地震反射信息;首次在柴達木盆地英雄嶺地區應用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初步獲得成功,並完成了微地震天然地震層析成像軟件系統的開發與研製;在羌塘盆地二維地震方法實驗取得新認識,電磁陣列測量實驗對淺部構造識別效果明顯;通過攻關,在火山岩覆蓋的大楊樹盆地、南黃海嶗山隆起獲得中深層地震反射信息。針對南海中生界開展補充調查資料常規處理,獲得初步反射信息。通過山地地震勘探技術攻關,南方海相地層地震層位標定和預測取得重要突破,桂中1井的鑽探證實地震預測層位與實鑽結果比較一致。

——形成老油區深層資源評價系統的研究方法。運用多重地層劃分綜合對比法、“五位一體”沉積相研究方法、與烴源巖相關的模擬實驗、科學計算與經驗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法等方法,成功調查和評價了華北前第三系的油氣資源前景。建立了東北地區油氣遠景評價模型和油氣地質信息評價系統。

(三)初步形成了新的工作機制,組織實施工作不斷加強

幾年來,通過有效地組織和指導,整合資源,確立了國家油氣資源調查評價的重要地位,積極探索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油氣調查評價新機制。

1、初步形成了油氣調查評價新機制

——創新運行機制,發揮組織功能。經過幾年的探索,逐漸形成了“國家財政投入、政府部門牽頭、石油企業配套、產學研相結合、院士專家把關、成果資料共享”的油氣調查評價新機制。政府部門統一組織協調,有效調動了全國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實現了跨部門、跨行業、跨企業的協同與配合,實現了資料共享,促進了經驗交流和理論與技術創新。

——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帶動效應。截止2007年,國家財政累計投入6.5億元,石油企業累計配套15.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的投入,有力帶動了石油企業加大油氣風險勘查的投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近三年來,在前瞻性油氣地質工作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累計超過千億元。中央財政的投入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

——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截止2007年,已分批實施了15個項目(包括4個驗收項目),分別由中國地調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煤公司和吉林大學及國土資源部油氣中心等單位承擔。這項工作集中了國內最優勢的力量,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石油企業生產實踐和相關科研院校的理論與基礎研究優勢。這項工作緊緊圍繞國家需求、資源管理需求、市場需求、石油企業需求,體現了各方面的利益,經過幾年實踐,形成了國家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的新體系。

——注重理論技術,發揮專家作用。圍繞重大油氣地質問題以及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開展了深水海域和高原地區油氣地質條件等系列研究,運用了多種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調查評價。由院士專家組成技術專家組,進行全過程把關。圍繞重大關鍵理論技術問題,及時組織專題研討,請院士、專家“會診”,取得了明顯效果。

——成果資料共享,發揮服務效能。已建成的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管理信息系統成爲蒐集、整理、彙總、分析的技術平臺,具備資料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網絡服務功能。石油企業充分利用這些成果資料,開展了青藏高原、海相地層等油氣風險勘查工作。同時也爲政府、科研院校提供翔實、高效的公益性信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