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範文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爲“新儒林外史”,下面給大家分享圍城讀後感範文,一起來看看吧!

錢鍾書圍城讀後感範文

  圍城讀後感1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

最初接觸時,是在初中的閱覽室裏,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爲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後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說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覆翻閱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裏說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遊戲是最過癮的事了。後來,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爲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者以圍城爲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爲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己認爲美滿的愛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理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通過婚姻使愛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現在我們是學生,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知足常樂。作爲學生,愛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圍城讀後感2

《圍城》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一羣知識分子的故事。小說以從歐洲留學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爲中心,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描繪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糾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的猥瑣靈魂和灰色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以及對中國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審視。

小說中方鴻漸這一西式知識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於封建世家,其父親是前清舉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辦婚姻)的父親(點金銀行的周經理)的資助赴歐洲留學,由於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懶散”,四年中換了幾所大學,但卻一無所獲,沒有學到任何專長,眼看着回國在即,最後他不得不從一愛爾蘭人手中花40美元騙得一張“克萊登大學”(子虛烏有的大學)的博士文憑。還有,由於他受西方生活的影響,生活放蕩,在回國的船上,他擋不住誘惑,與輕佻的鮑小姐,幹那苟且之事。雖然方鴻漸的性格中有不求上進、遊戲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熱情的一面。他拒絕大官僚的千金蘇文紈的自作多情的許愛,多次揭穿對方的庸俗、勢利和虛僞;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看不慣那裏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還有,當他從職的華美新聞社被敵僞收買後,他沒有顧及自己的生存問題和親友的反對,毅然離開了報館。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一定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方鴻漸的悲劇,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那些比較正值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這一“圍城”中的悲劇命運。

小說除了着力塑造方鴻漸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還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滿口仁義道德,但卻滿腹男盜女娼的封建半舊遺老李梅亭;虛僞庸俗的,以在情場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閨秀蘇文紈;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詩人”曹元朗;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卑瑣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卻老奸巨滑的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溜鬚拍馬、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顧爾謙等。這些活躍在新“新儒林”裏的各色人物,真實地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

這本書寫得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爲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爲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城讀後感3

秋天,秋葉隨風而逝,車輪碾過路面不留一點痕跡,風悉悉索索的吹着,葉飄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來過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土地。

看錢鍾書的《圍城》我會不禁想起沈從文的《邊城》,兩本書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寫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不過結局是截然相反的,一個是悲劇,一個是喜劇。就像錢鍾書說的:“隨你怎麼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己”,從兩個故事的不同結局,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時候,人生的地平線在移近。翻開錢鍾書的簡介,他畢業於清華、牛津,從事於文學研究、翻譯,他和夫人楊絳的婚姻也很美滿,之中的辛酸我們不便亂加定論。跟他寫的小說一樣,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從愛情到婚姻,從婚姻到爲生活的點點滴滴吵吵鬧鬧,耍耍脾氣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過去的已經過去,記住現在最重要。

方鴻漸當初以爲自己走進了唐曉芙的圍城,蘇文紈以爲自己走進了方鴻漸的圍城,只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在沒有窗前,想盡辦法逃出去,當知道逃不出圍城時,只好找適合自己的窗。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爲無志,到了30歲還狂,爲無識。方鴻漸他爲了能夠獲得家人,外人的認可,花了錢購買了“克萊登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卻又怕這怕那的,不像韓學愈那樣乾脆果斷做了就做了,又怕見不得人,最後被三閭大學請出了學校,韓學愈就不一樣了,拿着假學位、帶着外國老婆到高鬆年處求職,獲得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職務,可謂功成名就。既然害怕又何必這麼做呢,不是說,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乾脆,他猶豫了。在當時中國人瞧不起蠻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東方人,而中國百姓高捧留洋學者,看看方鴻漸就知道了。一回國記者包圍,問東問西:報紙頭條都是他的回國,去巴黎、法國、美國等獲得的學位:又演講又做媒的,滿世界宣揚,就怕別人不知道。

不要說結婚要文憑,找工作要文憑,連買票都要證書,他們去三閭大學的途中,那接待他們的人,看到他們拿出的新聞編輯證,研究所證,祕書證,把趙辛楣誤認爲誰時,點頭哈腰,阿諛奉承,盡說好聽的,就可以看出。證書好比人的一個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歡穿得體面,有條不紊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們把文科和理科看的很開,理科遠遠比文科吃香,一個天一個地,這也是世俗的眼觀,世俗的評價,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哲學家說: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們剩下的是什麼呢,可以想象。

詩歌是:“民族的靈魂”,文學是:“心理建設的工具”。每讀一本書就是心靈的一次洗滌,把污垢去除,呼吸新的空氣,新的氧氣。

  圍城讀後感4

《圍城》一書當中作者以兩個親戚的形象爲原型: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經歷,構造了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經歷由於方鴻漸的經歷大不相同:同是留學,但方鴻漸卻是在國外聊以度日,最後弄了個假的文憑,回國後還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後,未婚妻已經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裏,在岳父的銀行謀事,寄人籬下;愛情來了,但去得也像來時那樣迅速,彷彿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難之交,到了三閭大學後卻又要分道揚鑣;難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敗,一切都好像沒有了終點。

對於方鴻漸而言,經歷過的苦與累,別人對他的嘲諷與怠慢,都磨光了他剛留學歸來時的才氣。在與唐小姐還沒有開始便結束的戀愛中,鴻漸受盡了失戀的折磨,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周經理兩夫妻的小人之心:一邊說着鴻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將來鴻漸結婚了,一定要讓那女孩做自己的乾女兒,在知道鴻漸戀愛後,對鴻漸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差,似乎鴻漸對不住他們已死的女兒。如此態度上的變化,難怪最後會鬧翻。當鴻漸收到三閭大學的電報後,即準備動身到三閭大學任職教授,路上與趙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孫柔嘉。即使在三閭大學的生活並不愉快,也在那裏與辛楣分道揚鑣,最後回到上海更是受盡了氣,與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盡人意,但這就是圍城,一切都在重複着,沒有結束的一天。

對於方鴻漸,我佩服他的才氣,小說的上半部分中充分顯露了他的口才和餘人打交道時的圓滑。後來的生活遭遇使他受盡委屈,本應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學生,卻被生活逼的脾氣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與事業,令人可悲可嘆。

蘇小姐可以說是一位巾幗英雄,若是說鴻漸的學位是可以亂真金的黃銅,那麼蘇小姐的學位就是24K的足金。無論是修養還是學識,這位蘇小姐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學問,家世好,人長得也漂亮,就是年紀大了點。

蘇小姐喜歡鴻漸,這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她不喜歡看見鴻漸老是和同船的鮑小姐在一起,在鴻漸與鮑小姐在一起時她對鴻漸是冷淡的,等到鮑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與鴻漸變得友好,事事爲鴻漸着想。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襯衫上迸脫兩個鈕子,蘇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頭把襯衫換下來交給他頂鈕子。”

回到上海後兩人便分道揚鑣,過了好久纔再次來往。當鴻漸主動去拜訪蘇小姐的時候,蘇小姐對她的態度異常冷淡,那一次鴻漸碰到了蘇小姐當時的未婚夫趙辛楣。蘇小姐在辛楣面前說鴻漸的好話,惹得辛楣嫉妒,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樑子。鴻漸也在那裏認識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這個令他愛的痛苦的女人。後來的一段日子裏,蘇小姐與鴻漸的來往愈來愈頻繁,終於有一天,蘇小姐向鴻漸表明了愛意。鴻漸當時傻了眼,好久才恢復過來。隔天他在寄去的信裏表明了決絕之意。蘇小姐心灰意冷,與曹元朗結了婚。一年後,他們在香港再次相遇,蘇小姐已變成了勢利之人。

蘇小姐縱使學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卻有女人普遍擁有的嫉妒心理。在她與鴻漸來往時,她也千方百計阻止自己的表妹與鴻漸見面。在鴻漸向她表明自己已經心有所屬時,她又到曉芙那裏抹黑鴻漸,最終致使兩人的戀情告終。加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個充斥着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變得勢利,也看不起人。蘇文執也是可憐,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慾望的驅使下扭曲變形,也不只是活該還是可悲。

  圍城讀後感5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我同情方鴻漸的遺憾人生,我難過孫柔嘉的工於心計,我思考蘇文紈的執着追求,我欣賞唐曉芙的直爽聰慧,我感嘆書中無止境的鬥爭,我感嘆人生的變幻無常。正像蘇文紈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方鴻漸的優柔寡斷,玩世不恭以及蘇文紈的矜持自負使他們錯過了彼此。思想陳腐守舊的董斜川,“新古典主義”詩人曹元朗,方鴻漸好友趙辛楣,以及聰穎美麗的唐曉芙,在小說的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識分子百無聊賴的宴飲大戲,這足以見到他們各自內心的“圍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這樣庸俗無聊充斥着虛假笑臉的社會中,他們用這樣的一座城保護自己。

方鴻漸,趙辛楣和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在起航南下的過程中組成了“小社會”,各種矛盾和各種調侃,各種嬉戲及醜態,將人性的思想弱點描繪的淋漓緊緻。接着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的經歷。大學裏,上自校長,下至學生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誣陷,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鏡像逐鹿的舞臺。一些學者粉末登場,他們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的半舊遺老,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也有高鬆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僞君子,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這座大學,也是一座“圍城”,在這一座城裏,表面光鮮燦爛,而暗地裏各有各的無奈虛僞。

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了,他進入了另一座“圍城”,孫小姐“千方百計”地嫁給方鴻漸後,她的挑剔,她的心機,她的虛榮,她的勢利,漸漸都映在方鴻漸眼裏。最後那擲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讓方鴻漸最傷心的吧。畢竟他倆從確定戀愛到結婚,實在是太迅速。婚後的吵吵鬧鬧也許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後的故事,他倆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兩人的個性都太強,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姑媽,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叔叔,誰也不肯讓誰。但也許是因爲責任心,方鴻漸還是希望維持這種夫妻關係,而又因爲心太軟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點,方鴻漸還是將她打走了。在這一座“圍城”中,方鴻漸試圖逃出來。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總覺得方鴻漸屬於第一種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有着這樣的一座城,我們努力着努力着走進它,當回過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此時的我們就只剩下回憶……

  圍城讀後感6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瞭解,甚至還以爲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纔買下來這本書。

初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麼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鬥後先後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裏面,而在圍城裏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說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說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後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願違,結婚後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嚮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說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

《圍城》對於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並且夾雜着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爲切入點。在這裏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讀後感7

錢鍾書說: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圍城》寫的是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三個女人的感情糾葛,而方鴻漸每每因怯懦猶豫,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苦果。感情是一座圍城,而在三閭大學則是另一座圍城,在那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令人感到壓抑,令本性純善卻懦弱的方鴻漸無法忍受,但當他決心離開三閭大學,面對的卻是一個充斥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職責,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而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只能逆來順受地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感情陷阱和事業低谷。但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辛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所有人的心裏都有一座圍城,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毋庸置疑,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感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休慼相關,看每個人如何選擇。是爲了野心而拼搏?亦或是爲了感情而抉擇?但是,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巨大的圍城,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持續一顆善良本真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假設,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意志堅定,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雖然我們此刻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但學校也是一個圍城,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我,與人相處要真誠相待。先對他人表示自己的善意,久而久之,大家也會對你表示善意;做人這樣,做事情也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們做事情絕對不能心存僥倖,必須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被分配的任務,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讀過此書的人都明白,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爲人不求上進,極度虛僞。明明買了假的文憑,卻從來不向別人炫耀;明明不願和蘇文紈白頭偕老,卻又曖昧不清,給她期望,又令她失望。但也許這就是他玩世態度的表現吧,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纔會被城圍起來,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明白世道的艱險,但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明白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樣。他不明白,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