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精選24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爲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爲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爲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纔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並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爲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癒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纔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麼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於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係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於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爲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爲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於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說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裏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後,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癒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3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站在制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無助於解決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最後說出自己的請求,明確自己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慾,在生氣時會自然而然的批評、埋怨他人,這種發泄並不利於我們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真誠的傾聽他人的感受,進行反饋。

很高興你能看到這裏,這說明你已經開始準備做出改變了不是嗎?祝願你既能擺脫情感的束縛,又能不麻木可憎,成爲生活的主人,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4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啓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後,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係,包括和先生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和孩子的關係。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爲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說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櫃門和關上櫃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爲先生這種行爲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爲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爲。於是乎,深夜裏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儘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矇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後,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爲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後,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係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係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麼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着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悅、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5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一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二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爲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三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爲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爲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6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7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說,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爲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纔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內容閱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爲“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說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裏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纔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說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爲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說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爲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爲,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纔會有價值。

應該說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爲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着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爲最好的自己,成爲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8

幾年前就買了這本書的紙質版,看了三十多頁,感覺和結果導向思維有點相似,因爲個人原因擱置了。想着等以後再看,通常等以後再看的書都等不到以後了,書太多,能靜下心來看完的很少。

前幾天你給我發了張照片,是這本書的封面。我才又找到這本書讀了起來。因爲是同讀一本書,所以看的很認真。慢慢的發現這確實是結果導向思維。不過更有藝術,既看到自己真實的內心也關注對方真實的內心。不帶評論的表述事件,藝術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請求別人幫助自己,又不強求別人滿足自己。

如何表達憤怒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爲電子書有很多人的評論。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時候,當出現這種情緒時,請關心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內心有什麼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溝通大概就是用藝術找到真實的自己,關心愛護真實的自己。也引導他人找到真實的自我,關心愛護真實的自我。

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因你而遇見它,也遇見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9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瞭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裏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衝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係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於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後,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爲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爲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0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爲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爲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1

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

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說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

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爲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爲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爲自己這樣說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

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爲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說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2

20XX年,我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草莓與我形影不離地相處了三個多月,我倆之間也由最初的相談甚歡到後期的劍拔弩張。我逐漸意識到,她的說話方式簡直是我的復刻版,這也是我倆劍拔弩張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慌。我突然開始反思自己,我與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問題!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義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有幸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並且嘗試理解並運用這種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觀察事實並表述你觀察的結果,而並非輕易評論。比如,草莓某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原來我會生氣的說:“你看電視怎麼總是故意超時?言而無信!以後還想不想看了?你的作業寫完了嗎?你的鋼琴還練不練了……”結果就是她憤憤地關了電視,進入書房,心不甘情不願的打開書或者挪開琴凳。她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種翻舊賬,轉移注意力的溝通方式,並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書後,我嘗試着只表述觀察結果“你今天看電視的時長已經到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今天的英語作業已經完成,語文小卷還沒寫”聽到這些,她並不反感,我們還可以心平氣和地繼續研究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表達感受,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當我們的需要被滿足時,可以用“興奮、喜悅、甜蜜、感動、幸福、滿足……”這樣的詞語,沒得到滿足時可以用“害怕、擔心、焦慮、泄氣、緊張、傷感、生氣……”這樣的詞語準確地表達感受,讓對方瞭解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比如,出門時,草莓跑到我前面,幫我打開單元門,等我出去再關上。現在我會跟她說:“謝謝你幫我開門,你的幫助然我感到很溫暖!”代替了原來的“你真懂事!”“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可以使她明確她的做法給別人帶來的感受,而這件事並非是評價她的一個標準。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對方不想讓他們做什麼。每天晚上睡覺前,草莓經常洗漱完畢後再去擺弄一遍她的小寵物們。讓原本十分鐘就可以結束的睡前工作拉長到了半小時。我現在會直接跟她說:“我希望你能在十點前躺在牀上,保證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希望你能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間來照料它們。”

讀完《非暴力溝通》後,我逐漸意識到,語言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而出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的情感和精神上帶來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願我能慢慢改變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帶動周圍的人,將是令我非常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3

《非暴力溝通》一書,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我一直以來比較排斥讀外國人的書,尤其是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去難民營中的一個清真寺講解非暴力溝通時,遭到一個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許多聽衆隨聲附和,現場一片混亂,尷尬至極。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與該穆斯林男子進行非暴力溝通,對話持續了近二十分鐘,“穆斯林”的情緒穩定下來,作者與之成爲了好朋友。一個小時後,這個原先稱作者爲“謀殺犯”的男子竟然誠懇地邀請作者去他家享用豐盛的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剛剛還是水火不容,轉瞬之間“化敵爲友”,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奇效。我認爲,作者的成功之處,在於專注於彼此的觀察,用心傾聽對方每一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並順勢引導對方認識到:美國人有很多,善惡並存,而“我”是來幫助穆斯林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讓別人看出我們的善意,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聖·路易斯地區的一個女教師,因爲幫助學生學習,而下班遲了。空蕩蕩的教室裏,她正在收拾東西。這時一個陌生的男子闖進來,大聲吼道:“快脫了衣服”,意欲強暴她。這位女教師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之交流,那位男子每聽一次她的反饋,衝動的慾望,就減弱一點,最後竟然感覺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個女教師倖免遇“難”,啓發我們,在危急時刻,神情慌張,劇烈反抗,反而會激起對方的怒火,悲劇難免會發生。反之,運用非暴力溝通法,傾聽對方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讚賞,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爲對方着想,那麼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溝通方式啊!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總之,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觸即發的矛盾衝突,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作爲一名教師,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各種各樣的學生溝通,如果溝通能力強,各方面力量就會調動起來,形成合力,班級就會和諧發展。反之,就會怨聲載道,矛盾叢生,工作無法開展。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學一位教授所說:“優秀的班主任都是溝通高手。”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4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後,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衝突。相當於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爲一談,他人就會傾向於自己聽到的是批評,並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隻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髒!”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因爲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註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爲案主需要什麼。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麼。我們把願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後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5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爲全球非暴力解決衝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爲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並不是單純地說通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於“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爲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會感到內疚,並因此調整行爲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隻是爲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裏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後,看到兒子把家裏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於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彙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爲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打開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打開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認爲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第三種是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爲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爲他需要體貼和支持。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願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於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於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作者建議我們專注於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裏。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爲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泄。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

1.停下來,呼吸。

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我們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爲。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通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們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麼……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爲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不得不”換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爲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爲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通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爲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繫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爲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爲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爲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爲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爲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於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祕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爲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願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爲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儘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願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作爲一個聽衆,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爲感到後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採取那個行爲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於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爲。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於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鬆了許多。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

(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7

非暴力溝通,是利用語言及思考方式的改變,來優化表達溝通的方式。

不論在對於應對個人內在的負面情緒,還是對於外在的話語刺激或行爲衝突,它都有自己的優勢。而優勢在於,它通過溝通的技巧,發現自我情感需要併爲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而不是推脫逃避責任。

隨着溝通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更加明確的情緒表達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總結起來,它的套路是:當你/我聽/看/想/感受到…(表達具體事件),你/我覺得……(內心具體感受),因爲你/我看重……(內在價值),你/我是否願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後,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別人話語背後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語言背後隱藏的謾罵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達到順暢溝通的目標,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或者將語言變爲利劍刺痛他人和自己?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位勤勞踏實樂觀開朗的女人,但是有個我非常不喜歡的地方。那就是,說話時常常把別人想成她希望的樣子,當別人達不到她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心裏失衡或者指責他人。此外,喜歡因爲一件不順心的事或他人的行爲,就將他人推向審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對某件事不滿,會牽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邊的親人。

刺耳的語言,有時候就是鋒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記得曾經看過東南亞某個國家一則公益廣告語,大意是說:要經常對家人說“謝謝” “我愛你” “你真好” ……等等暖心禮貌的詞語,不要覺得多餘。當你要對家人發怒時,當你難聽的話要吞口而出時,當你把情緒發泄在家人身上時,請你問問自己,你平時是這麼對待陌生人的嗎?連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禮,爲何面對你深愛的人,你卻展現你醜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語言的刀向他們揮去?

好好說話,學會如何表達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識和深刻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

對於許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暴力或謾罵就是表達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哪怕受過不錯的教育,但是沒有反省力的人來說,他們或許從來不覺得需要轉變說話方式。

無論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們首先具備的素質是,成爲一個願意思考改進且內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們纔能有效改善溝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膽說出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8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於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於虛榮心的比較,出於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係,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爲,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爲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彙,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並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爲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着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並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後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爲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

(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聲地提出請求

(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儘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以這兩點爲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爲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裏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麼,或許急着糾正迴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爲,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後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爲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於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並不意味着溫順聽話,任人擺佈,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着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爲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19

出於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爲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爲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培養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於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於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繫、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於評論,聯繫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於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爲這很容易區分,其實不然,區別的關鍵不在於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後你的第二個行爲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後表示很累,想在家裏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於請求而屬於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於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鬆和樂意的心態。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0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於自我實踐,但是隻要願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戀愛關係,甚至是婆媳關係,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係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衝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鍊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麼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衝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纔有能力去愛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2

在我們的生活裏,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採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籤”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爲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爲,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爲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爲,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遊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後,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麼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3

學以致用,我就試着用這本書最後一章的“表達感激”三部曲來談談我此時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開心,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靈感和啓發,它讓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與愛人、與親人、與朋友好好溝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滿足:發現自己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嘗試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溝通方式去化解人際衝突,學習建立和諧安寧的inner peace。

3、這本書讓我受益的地方:我學習到通過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真誠地表達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內疚的自責;關切的傾聽他人,而非批評或者指責對方;專注於自己或者對方尚未滿足的需要,並以此爲尋求改變的動力和良性溝通的契機,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這本書讓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決定,嘗試改變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嘗試更健康、積極的成長,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長速度能夠走在同齡人的前面。

首先給大家講個日常小故事:一對結婚的小夫婦,男生對於家務活比較毛手毛腳,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擔起家裏的日常起居的打掃。男生會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歡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起牀會不打開窗戶,會將替換的拖鞋隨意丟放,用過的紙巾會隨意置於桌面等。這樣一來,家裏便亂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後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愛乾淨愛整潔的她瞬間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於是,妻子會非常生氣的衝着老公說:“你又不把東西收拾乾淨了!“”你的拖鞋怎麼又不放好?“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能總結出“暴力溝通”的幾個特點:指責、批評、評價。與此相反,“非暴力溝通”的特點則是“不指責、不批評、不評價,表達感受”。感受既包括我們要表達的信息、思想、情緒,還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即溝通目標。這本書中,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強制人們刪除大腦自動生成的潛臺詞。這些潛臺詞讓人們戴着有色眼鏡看人想事,阻礙了有效的工作和溝通。與其指手畫腳、謾罵指責,不如先冷靜思考,然後把深思過的想法表達出來。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謝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可以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的想法。書的開頭就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根據這四個要素,我自己總結出,組成一個完整的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大概是這樣的:“你今天批評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難過,因爲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錯誤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對你的愛,告訴我你知道我這樣做不是存心的,然後才告訴我哪裏做的不好?”如果,嘗試着這樣與你的愛人交流,即便對方開始有情緒,也能夠被你逐步軟化下來。而當你提出具體的請求時,對方也會考慮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給你帶來了傷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和成長環境的感染,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或者那樣的標籤,要麼擡高自己,要麼給自己開脫。看起來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給別人貼了一臉的即時貼。這不僅拉遠了人的距離,也讓自己學會了逃避,矇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爲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時間長、社會經驗豐富的原因,有時候他對於女生問的問題或說的話,都會表現出一種很不屑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女生來說,是很難說服自己冷靜的去接受的。因爲這種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經活生生的把夫妻間的親切感抹殺了。結果,女生也完全沒有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表達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這近半年的婚姻生活讓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關係不是親子關係,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時刻以我們爲中心,能給我們“無條件的愛”的父母型愛人,如果你是帶着這樣的奢望進入婚姻的,必將以失敗而告終。愛人並不是你的心理諮詢師。就像老公經常跟我說,他以前有很多心理問題。但是其實我只是聽聞,我也沒辦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過往給他帶來過的創傷。諮訪關係的本身是要求諮詢師放下自己來全身心關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對方放下自己,來關注你,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行爲。所以,做自己喜歡、覺得是正確的事情,而並不是把對方當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關注你。我也重新審視了自己對於這份感情的態度。我是一個比較獨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爲也不會過於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婚後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歡的生活,也並沒有過度的依附這份感情,太過於理想和飽滿的期待值會導致在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東西,愛得太用力讓對方呼吸困難,愛得太薄情也讓對方屢屢受挫,得到的永遠是負反饋。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慾望和需求,讓愛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於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當你知道我因施於你而快樂,你明白我的給予不是讓你欠我人情,而是因爲我想活出對你的愛。欣然的接受或許是最佳的賞賜。我無法將二者分開。當你施與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於我,我感激你的賜予。

我是夢婷,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夠與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篇24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一本書。

書中寫了很多案例。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盧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講時候的,現場進行的一次非暴力溝通。大的背景是,美國人在中東地區偏袒以色列人,給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讓很多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而盧森堡博士是美國人。

盧森堡在演講過程中,巴勒斯坦人發現他是美國人。就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後來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說“謀殺犯,滾出去”。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附和讓他“滾出去”。

然後他開始和稱他爲“謀殺犯”男人開始溝通。

盧森堡:“你生氣是因爲你想要我的政府改變他使用資源的方式嗎?”

男子:“天殺的我當然生氣,你以爲我們需要催淚彈,我們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們的催淚彈,我們要的是房子,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家!”

盧森堡:“所以你很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來改善生活條件,在政治上變得獨立?”

男子:“你知道我們帶着小孩在這裏住27年的。是什麼感覺嘛,你對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況有一點點認識嗎?我聽起來你感到很絕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別人是不是能夠真正地瞭解這種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嗎?我告訴我,你有孩子嗎?他們上學嗎?他們有運動場嗎?我的兒子病了,他們在水溝裏玩耍,它們的教室裏沒有書,你見過沒有書的學校嗎!”

盧森堡:“你在這裏陪孩子,孩子是那麼的痛苦。你想告訴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給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環境來讓他們玩耍和成長?”

男子:“這是最基本——人權,你們美國人不是說不是說這是人權嗎?何不讓更多的美國人來這裏看看你們給這裏帶來什麼樣的人羣!”

盧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國人來了解你巨大痛苦嗎?便意識到我們政治活動的後果嗎?”

持續了接近20分鐘,他一直在表達。盧森堡傾聽每句話,試圖去理解他的感受,撫慰對方的情緒。後來男子開始願意聽盧森堡博士說。一個小時後,這個原來稱盧森堡爲謀殺犯的男子邀請盧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齋月晚餐。

就這一個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讓一個要試圖殺掉對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厲害!

怎麼才能非暴力溝通呢?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

1、陳述事實;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4、爲了改變這種狀況,我的要求是什麼?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滿身酒氣。妻子如果這樣溝通的話效果應該比較好。首先說:“老公,你最近總是很晚回家,而且滿身酒氣。讓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但是我希望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你看這樣行不行?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看這樣可以嗎?然後平時回家的時候最好不要滿身酒氣。”

陳述事實:丈夫很晚回家,滿身酒氣。

自己的感受: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

我需要的感受: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

具體要求: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

如果妻子這樣溝通:妻子看到滿身酒氣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說你怎麼又這麼晚回家。你怎麼不死在外面。我想衝突就爆發了。

通常暴力的來源是自己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要解決問題,而是要發泄情緒。這樣雙方一旦不想忍讓,衝突就來了。

所以要想稱述事實,穩定情緒。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對方協商解決問題。只要對方想解決問題,最後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最後就是不斷覆盤,總結衝突發生的具體情況,積累表達自己情緒的詞彙庫。才能更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