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愛的藝術》讀後感(精選10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愛的藝術》該書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被譽爲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愛的藝術》讀後感(精選10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說到了:

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與孩子之愛。

三、愛的對象。

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爲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得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爲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爲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說到的我們只是爲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爲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爲了自己的事業,爲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得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爲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

剛剛纔將費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讀完,它不僅讓我進一步的理解愛的含義,同時也給了我深刻的啓示。《愛的藝術》從人類最關注打的愛情話題着手,探討了愛的本質,愛的歷史以及愛在現今時代所遇到的價值和精神危機。

在未讀這本書前,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片面的認爲愛就是一種令人心神盪漾的情感,愛本身十分簡單,沒什麼可學的,困難在於找不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粗淺的。但在費洛姆《愛的藝術》裏我找到了那個指引着我前進的燈塔。

確實愛就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愛,就得像學習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等一樣去開展行動。人們往往通過外在因素來贏得別人的愛。如男子所採取的方法是在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獲得成功,儘可能地攫取權力或獲取財富。而女人通過塑造形體和服飾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雖然在現今社會裏,這種行動很吃香,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內在因素。

愛應該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用不是強制的產物。愛包括了給予、責任、尊重、關心、瞭解等,在愛別人之前必先自愛,如果一個人能創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他只愛別人,那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愛。

愛是給予,只有你付出,給予後纔會有收穫,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千萬別認爲給予就是在吃虧,其實他是愛的另一種詮釋。

愛是責任,因爲愛,一個幸福的家庭誕生了,從此作爲家裏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擔的責任,這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爲。

愛是尊重,我們應該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不能利用對方,給對方自己的空間與自由。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應該先了解對方,如果你不瞭解對方,那麼想尊重對方就不怎麼可能。

愛是關心,這一點母親對孩子的愛中表現得最爲顯著,我同很多人一樣認爲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因爲母親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的成長中佔據主導地位。

愛有恨多種,如父母之愛、兄弟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所以細心的去觀察與感受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讀完《愛的藝術》這本書,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嘆就是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於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在對於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於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於生活中採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於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徵。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3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爲;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纔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爲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

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衆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爲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

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爲——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裏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裏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衆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裏"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

我們可以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衝擊情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爲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4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5

上週偶然讀到一本很不錯的小說——美國作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不同於以往的愛情故事,這是一本純粹從理論層面來解構愛的書。

史鐵生說,夕陽西下的餘暉將人間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燦爛,這種裹挾着浪漫色彩的敘事是因爲擁有了對人間的厚重情感從而產生的。我們在物理空間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內野生成的浪漫所覆蓋。這即是愛之於生命的重要性。弗洛姆的這本書則能讓我們更好的去認識愛、瞭解愛,進而瞭解我們自己、瞭解這個社會。

在書的第一章節,弗洛姆爲愛做了一個概念的辨析: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或者,愛只是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墜入愛的情網呢?弗洛姆以第一種假設爲基礎,但今天大多數人毫無疑問相信的是第二種假設。然而,大多數人絕不認爲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又沒有人認爲,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以上的闡述直指了一個存在於我們之間的根本性問題: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應該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愛”。爲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的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法,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謹慎。事實上,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理解的值得被人愛無非是贏得人心和對異性具有吸引力這兩種傾向標準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認爲人們的第二個問題出現在: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一個能力問題。我們往往在等待一個對的人出現,認爲促成一段浪漫愛情或完美婚姻的關鍵在於愛的對象,或者是被愛的對象,而不是愛的能力。人們對愛的對象的執着究其根本,與當代的文化緊密相關。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現代人的幸福感是由消費構建的,我們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做以價值和使用價值爲基礎的利益交換,這種言辭聽起殘忍,但也的確很現實。

曾經有人說過:愛情最殘忍的地方就在於,從它發生的最初就已經達到巔峯,那種怦然心動,那種迫不及待,那種想要達到未來的期許,那種熊熊燃燒的強烈慾望,都在戀愛的開始就已經被預支。從此往後,再怎麼走都是下坡路。我並不否認這種情緒變化的客觀存在,但是弗洛姆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恰恰解答了這一情緒變化,那就是:人們混淆了falling love和being love這兩個概念。我們永遠期待那浪漫且遺世獨立的愛情降臨在自己身上,但面對高比例的失敗和失望,我們彷彿只剩下一條路了,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的意義。而弗洛姆將認識愛的藝術的方法分爲了掌握理論和付諸實踐兩個部分,認爲我們理應把愛當成一種藝術形式,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所謂的天賦。

在愛的理論探究中,弗洛姆從人爲什麼會需要愛的根源性問題出發。他認爲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人擁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種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可以意識到自己、他人、人的過去和發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對他單一存在的覺悟,對他短暫生命的覺悟,人可以意識到生不由己和死的必然性,人知道自己的孤獨,意識到面對社會和自然威力的時候自己的無能爲力,所有的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存在成爲無法忍受的監禁。如果人不從他的監禁中解放出來,如果他不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他人或周圍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就會瘋狂。

弗洛姆認爲在愛情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給”,而不是“得”。那麼,如何“給”?我們應當給予什麼?給與的目的又是什麼?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憂傷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而雙方都會因爲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譬如: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

“愛情可以更好的認識事物和生命的祕密”,在意識到客觀世界中人類的侷限性,意識到利用純粹的理性的角度達到超越幾乎是很難實現的,於是我們需要藉助一些創造性的獨具性的方式——愛情。這大概也就是爲什麼愛情在現代人生命當中不可或缺的原因了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愛都是很盲目的,在荷爾蒙爆發的時刻沉溺,在磕磕絆絆中陪伴,或者是帶着物質利益屬性的尋找。

當代人對於愛情總是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人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與你天造地設的伴侶,你們是彼此的唯一,正在尋找或等待着對方的到來。卻從未懷疑過,這些命題的正確性與否。在弗洛姆的理論體系中,成熟的愛情是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的合二爲一。愛情只能產生於這樣的兩個人之間,兩個人都從相互的圈子裏跳出來並相互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又能脫離自我中心的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纔是人的現實,纔是生活,纔是愛情的基礎。

愛,首先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這種態度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並不是同愛的唯一對象的關係。

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認爲愛情取決於對象,而不是能力。他們甚至認爲,愛一個人就是強烈愛情的證明,而這正是一種錯誤的結論。正因爲人們沒有把愛情看作是一種積極的行動,所以他們認爲只要找到愛的對象就行,別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可以把這種態度,同想畫一張畫的人做一個類比,這個人雖然想畫畫,但他不是學繪畫這門藝術,而是強調他首先要找到他願意畫的合適的對象,如果他找到這個東西他也就能畫出來畫了。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愛我自己。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人,愛世界,愛生活,也愛我自己。人們總是很執拗於愛的對象,而不是愛的能力和愛的藝術的掌握。其實裏面,男女主角所犯下的過錯就在於,他們把愛執拗於一個人的身上,而把性播撒人間。而弗洛姆在這本書中的論斷就是,我們應該把性執拗於一個人的身上,而把愛播撒人間。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6

“靖哥哥,我死後你要答應我三件事:一,我允許你爲我難過一陣子,但不允許你永遠爲我難過;二,我允許你再找一個妻子,但她必須是華箏,因爲她真心愛你;三,我允許你來拜祭我,但不能帶着華箏來,因爲我畢竟還是很小氣。”

我曾經堅定的覺得,愛情,所有人生而有之,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去學習。世界上最扯淡的事兒就是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夠走到一起。後來我看了哲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種書說實在的實在沒有武俠小說好看,又深奧又冗長,通篇理論不見故事,沒絲毫的趣味可言。我一開始就是這樣覺得的。看了兩遍,書不算長,算封皮200頁而已,但是讀過之後,確實令人震撼,令人思考,愛,真的簡單嗎?真的複雜嗎?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成熟程度無關的,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弗洛姆在書的開頭就這樣告訴我們,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異地戀,一千二百多公里,我曾經是個浪蕩少年郎,很多人喜歡也很多情。一開始所有人都不支持,都覺得大學剛剛開始,你就放棄身邊的所有繪聲繪色鮮衣怒馬的日子,對於我這樣不安分的人,怎麼可能呢?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我的笑話,在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已經在一起1060天,快三年了。我們對未來的規劃是一起讀研究生,在一個城市裏找工作,經營我們自己的小日子,可能有一天我們會分開,但是我更希望我們不會分開,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她能夠過的幸福,她能開心健康,就像黃蓉說的那句話,我小氣的愛着你,如果我不在也希望能夠有人愛你給你幸福。

一份好的愛情是讓人成熟的過程,能讓男人擺脫幼稚,懂得責任懂得擔當,能讓女人脫離嬌氣學會獨立和堅強。愛並非本能,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爲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爲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爲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爲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在我眼裏最好的言情作家不是張愛玲瓊瑤此類,而是金庸,他的武俠之所以好看,是以爲有情,有武,有俠,有情這纔是江湖。先人寫了無數的故事,講了無數的箴言,故事終究是別人的故事,箴言終究是別人的經驗。不體驗過就不給回真正的懂得有愛人的好好珍惜,沒愛人的好好尋覓,大概是最淺顯的道理。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7

在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之前,我對愛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那種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在一個浪漫的黃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條鋪滿楓樹的幽靜的羊腸小道上,發生一次浪漫而傳奇的邂逅,並從此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當然,在此期間,男主角會面臨情敵的競爭,女主角會面臨男友背叛的危險,當然,雖然過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將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般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從此長相廝守,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死而無憾。最後,故事完結。

至於愛的藝術和愛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則是呲之以鼻,對於婚後所謂的“三年之癢”更使不屑一顧,因爲我認爲那是失敗者的婚姻,那是一場失敗的婚姻,畢竟,在我的認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鮮的,我本來認爲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結合在一起,即使是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鹹魚白菜送飯,他們依然是開心幸福的。至於網上教授的讓婚後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貼士,我更是不會相信,因爲我覺得每天早上能見到自己心愛的人一面就已經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小浪漫,有時我甚至會有如此念頭:那男的做那麼多的無聊的事去討好他們的妻子,他們是不是做了一些對不起她們的事而感覺良心上過意不去,想要做這些欲蓋彌彰的事,從心裏上尋求安慰。

但當我讀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後,我才真正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因爲我太天真,太無知,以至於把愛看的太膚淺,太簡單,太理想化了。

因爲我們人類無法避免孤獨,而想要驅逐我們心中孤獨感的辦法一個是與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二則是去愛。所以說,愛,是我們內心對感情的需求,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對此產生很深的誤解,他們認爲:愛情是弱者的感情。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愛情並不是單單強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種感情,它是芸芸衆生均需要的一種感情寄託,就如同我們均需要親情與友情,他們是塑造我們健康積極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動力與基礎,沒有了愛情,我們的內心將會出現空虛與失落,我們的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愛情是我們人生的潤滑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調味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萃取劑,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讓我們真正無悔此生。正如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的人生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麪包,一個是愛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無可否認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獲得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的的同時,人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高,在自身及周圍好友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心理追求的情況下,他們甘願放棄他們追求的愛情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面對這些“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嘆的花季少女,我們怎能不感嘆經濟發展導致了愛的潰散,雖然我們將如今社會出現的這種以愛情換金錢的行爲歸咎於經濟的的高速發展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我們無法否認它的消極的一面。

擔當我們深思一層,我們又會發現我們的這個觀點是如此幼稚,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必然的結果,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們不去讚歎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於他,我們是何其怪哉?細細想來,如今這種愛的潰散實際上應歸咎於我們的思想層面上的建設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人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上,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這些品質要求正是在如今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無可否認的是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但正因這些品質難以培養,方顯其難能可貴。

當我們獲得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堅守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畢竟愛情的最終結果是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我們首先要承擔作爲丈夫、妻子的責任,然後就是要承擔作爲父母的責任,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責任,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當你尚沒有對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有思想準備之前就開展愛情,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你的愛情過早夭折。

可以說,愛是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愛情需要的自律、專注、耐心需要我們對愛情的專一,面對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我們要堅守本心,雖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當我們擁有了另一半,或正在發展另一半,我們可以與他們交朋友,但決不能開展超越友情的行爲,面對如今頻繁出現的婚外出軌行爲,我們應該進行深入反省,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不難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遺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優秀品質,面對這些情況的出現,我們更是看出這些品質的難能可貴與必要,對於這些品質的培養,我們必須從小開始培養,並且始終堅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的真正愛情!

人類是羣居性動物,愛情的出現是人類發展的見證與必然,面對愛情,我們將如何取捨,這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即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智者亦無法準確給出一個精確的,一切均應取決於自己,實際上,只要心中擁有對愛情的執着,你必將看破虛妄,收穫屬於你的真正美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8

你瞭解愛這件事嗎?我們身邊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人不曾爲它所累,塵世間沒有什麼比對愛情的渴望更強烈的了。愛隨時隨地無時不刻都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即將要愛,剩下的則在花大量時間談論愛和等待愛。毋庸置疑,人與人間的情愫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話題。

瑞蒙卡佛認爲愛是一種不那麼長久的多愁善感,兩個相愛的人認識彼此前可能愛過別人,而一旦倆人中的一個不幸發生什麼事,活下來的那一個會悲傷一陣子,但他最後還是會繼續戀愛,這樣的故事信手拈來。

有人說,如果將愛等同於永恆,則兩者的概念都會變得空泛起來,因此聰明的戀人們把愛視作海誓山盟的證言抑或甜言蜜語的網罟,語言這樣一個虛無浮動的表意系統變成了對抗滄海桑田的慰藉。於是“我愛你”變成了那樣輕易就可脫口而出的字眼、那麼通俗而簡單的詞彙。我們有勇氣一見鍾情,卻沒有毅力堅持天長地久。愛被我們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們已經分不清讓我們憂傷和焦慮的究竟是愛還是以愛爲中心的虛無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陳腐現實的悲慟。

弗洛姆不認爲愛是如此普通常見的東西,他通過自己的著作告訴世人,愛絕非那麼簡單易得,相反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煉。佔有愛情的身體不難,而佔有愛情的思想絕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勞而獲而從容一生一樣幾乎近乎於神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廉價的愛情。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必須通過積累”愛“的經驗和磨練,容忍昇華彼此的差異,其實愛情本身就是彼此習慣和包容差異的過程,愛情的關係和政治中的關係一樣,都是企圖在歧異的現實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執着,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彌足珍貴的愛情。你的愛只能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經由不斷實踐學習與成長。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幾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動、任何企業像愛一樣,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與盼望來開始,卻又如此一成不變的失敗。”——《愛的藝術》一書實際上是弗氏從三個方面針對爲何現今社會的愛情一再遭遇失敗做出的闡釋。

首先他批判了社會中愛的瓦解:由於在後現代的今天,社會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們崇尚肉體之愛和被愛的愛情觀,那是一種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衝動,任何人都可以頻繁地愛上另外一個人,不論是男是女。現代文明的大機械化時代抹殺了人的獨特性與工作本身帶來的尊嚴,人們像一個零件一樣不停的運轉,在無法停歇的空間,像個陀螺般不停旋轉,由生到死。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第二,我們的愛之所以滿地都是,是因爲我們把愛的問題看作是對象的問題,不是能力的問題。我們通過參照別人來確定自己,認爲愛不再有年紀的差別,覺得投入一段瘋狂要趁早,三少四壯五輕亦不嫌晚;人們還認爲愛是個完美的塑身主義者,一旦提及愛,就條件反射一般地把它與被愛的標準聯繫在一起,是爲了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並以此提升自己的被愛指數: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帥氣、擁有更多權勢和財富,女人按照社會價值觀的審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樣纖細、性感、嫵媚。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當今世界滿地都是的愛情架構在這種物化的價值之上,一旦外在價值抽離了,愛情的靈魂也開始漸漸出竅。愛不但繁榮地盛開在生活之中,同樣充斥在人們的幻想裏。大家期盼着愛,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劇、浪漫的愛情小說裏、電影中說的那種愛,劇情結構要強、對白要引人入勝,故事要感人肺腑、賺人熱淚,同情共鳴,真心實在,有賣點有看頭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給英俊的白馬王子,灰小夥要娶得到布蘭妮斯皮爾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續,旁人不得不滿眼羨慕地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看下去。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大家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大家百聽不煩。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本可以學會擁有愛的能力。

“人們往往把那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而愛情只是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所有想愛,正在愛,曾經愛過的人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無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衛,從而恍然大悟原來“我”的想法被那麼多同樣的人理解和演繹,原來“我們”的愛情如此尋常,不就是這樣的麼———其實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強稱的上文學的愛情著作來要求對方,而自己永遠等着帶花的王子或者帶着財富的公主,來給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告訴我們,愛越來越變得難以理解的第三點原因,是人們對於“愛”的知識的匱乏,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之愛”的區別。愛這種高尚的藝術本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弄得滿地都是,它在本質上必須是出於意志的行爲,是一種決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於另一人的生命,愛這門藝術的基礎就在於不能勉強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變一個人成爲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個心目中的完美?既然這樣的人很難求,愛就更加沒有理由如此輕易地表露和存在。改變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讓對方不快樂的事情,既然你愛他又爲何要他受盡痛苦呢?

是的,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我們沒有資格如此輕易地把愛掛在嘴邊。愛是付出、愛是犧性、愛是祝福。所以對方開心,就應放手、寬心去祝福。這並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代替愛的表白,而是在說出真心誠意的“我愛你”三個字之前,要讓自己明確:愛的答案很長,如果說出就要用一生來等待回答。恰恰因爲如此,面對愛的幻滅我們亦無須懼怕。終究,倘若是因愛之名,時間的腳步和空間的變遷就無法把我們的堅持修飾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過於短暫的激情並不純粹,那些類似鏡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雜着更多來自於想要彌補自己人生不足的願望而非愛的慾念,它們或多或少構建在物質的需求和身份的焦慮之上,並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愛。作爲一門藝術的愛,要求人們有愛的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國哲學家巴拉塞爾士所說,“假如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從《愛的藝術》中可得出的結論是:愛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絕非遍地都是的廉價情緒,人們不能把虎頭蛇尾式的墜入情網視同永久性的愛情狀態。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爲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纔有資格談愛。

弗洛姆告戒追求愛的人們,想要有一份豐盛滿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愛的能力作爲前提,愛的能力並不來自外在物質世界,不來自車子房子名牌的交換,而是經由自我內在意志的堅持以及長時間與人互動修練得來。“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這種創造力中包含四種元素,那即是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

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愛意味着,當對方希望獨處、有暫時的個人生活空間時,自己也能自得其樂,照顧好自己,生活過得愉快充實;當對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與感覺時,則能排除所有雜念,全心全意將心靈交給對方;當對方沮喪無助能適時給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與支持;當對方歡喜快樂,陪着一起高興、一起開懷大笑。說出愛這個字,意味着彼此禍福與共,患難相扶持,做對方永遠的心靈夥伴、精神支柱。

“我愛你”這三個字如此氾濫地流俗於世,實際上是因爲我們過於膽怯和懶惰,沒有勇氣去承擔學習和提升愛的能力的責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寫到:“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爲,一旦他選擇了而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愛和自由一樣,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愛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說“愛”的問題上作出選擇,尤其是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弗洛姆告訴我們,正是這種不敢選擇的態度使得政治上的極權主義可以持續存在,社會控制可以徹底被執行,情感生活可以隨隨便便矇混過去,就這樣湊活過一生。但是愛情何其珍貴和獨特,人總該有一場能對別人細說的,你難忘的戀愛。或許獲得這樣一份真愛的前提,是說出比“愛”更多的“不愛”,當每個人都意識到愛原來是如此稀缺的資源而並非滿地都是,纔會捨得爲它付出更多,學習更多,珍惜更多。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9

弗洛姆《愛的藝術》講的不僅僅是愛情,還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對他人的愛,對自己的愛。適合各種年齡層的人去讀。

01、關於愛情

大多數人對愛情的誤解:第一,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第二,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自由戀愛的新方式必定會大大提高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作用意義。第三,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fall in love)同“持久的愛”(be in love)這兩者的區別。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爲一。

02、關於父母的愛

母愛是“無條件的”。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

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03、關於自愛

自愛不與“利己”、“自戀”相等同。自愛說明了對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特性的尊重。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原則上愛自己和愛別人是不可分的。

愛另外一個人這一事實就是愛的力量的具體體現。

04、愛的實踐

方法一:集中。愛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練習,需要時間,需要集中精力去實踐。

方法二:要有聽別人講話的能力。每一件聚精會神完成的事會使人清醒(儘管幹完時候出現能恢復的自然疲勞狀態)。而懶懶散散的幹事只能使人產生倦意——同時這些人在夜裏也很難入睡。

方法三:培養自己的信仰和勇氣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愛情是信仰的一種行動,信仰少的人必定愛得也少。

方法四:積極的活動。愛情是一項積極的活動,如果我愛,我對所愛之人就抱有積極的態度,而且還不限於對他(她)。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0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

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們佛家說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爲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弗洛姆認爲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爲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們卻因爲“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們的作者所說: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