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石潭記讀後感(通用24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讀後感(通用24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 1

青色的藤蔓相互纏繞,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響,偶有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沙”輕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這樣的美景中漸行,漸遠。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如果我是畫家,我會用黑白詮釋這幅景色。不需要鮮豔的色彩,不需要細緻的表情刻畫,只一片黑白,一個背影,足以觸動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儘管同行六人,他的樂卻仍只流於表面,而內心,更多的是人潮襯托出的孤單。孤單或許不能更準確地表達他的心境,因我對他了解不深。但我能想象,面對仕途的失意,對未來的彷徨和內心的壓抑已緊緊包圍着他,心底長久潛伏着的悲傷也許就在那一瞬間,迸發……

於情於景,到處透露着悽清,本能使他選擇了逃避。

也許悲傷是會長久潛伏於心的,但快樂一樣也能夠,豁然面對吧!如詩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小石潭記讀後感 2

《小石潭記》出自於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誕生與作者遭貶之時,文中不時地體現出作者一時悲涼的心情。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自己貶居生活中孤寂淒涼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現出了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嚮往,也體現了作者對舊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的.極端仇恨,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中,我們擁有美好,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會的統治已經煙消雲散,黑暗的社會已成歷史,安定的社會在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在這個好的環境下,發奮學習,立志成才。

小石潭記讀後感 3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爲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蘇軾,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讓人們學會了以一顆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們能不能也從中領悟到一點豁達和豪情呢?

也許,我們還可以想想范仲淹。我們可不可以也學着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切呢?不再爲了心中的憤懣而滿懷愁腸。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雖然現在的你還不能爲國爲民做些什麼,但是身處在這美景中,也依然可以憂其民、憂其君。正如龔自珍所說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盼望你早日驅散心中的陰霾,把酒臨風,寵辱偕忘,長風破浪,直濟滄海。

小石潭記讀後感 4

最近,我們學習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遊蹤爲序,採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的手法描寫了作者遊小石潭的過程。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文章描寫了一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作者隔着竹林便聽到了水聲,於是便砍掉了竹子,看見竹子背後有一池小譚。池水十分清澈,裏面的百來條魚好像都在空中游動,似與遊者相樂。周圍的竹樹也迎風搖擺着。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發現它的源頭曲曲折折、時隱時現,不知發源於何處。坐在小石潭旁,因爲這個地方竹樹閉塞了這裏的眼界,這個地方過於淒涼深幽,到處都充滿了悲慘淒涼的情感,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了。

這時正是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這荒僻的南方州郡之時。由於他在政治上受挫,以及生活上的不習慣。他便寄情于山水,爲擺脫憂鬱的心情。此時過於冷清的環境更是讓他感到“悄愴幽邃”,還表達出了他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整片作品運用了極短的文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同時寓情於景,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引起後人的感嘆。

小石潭記讀後感 5

讀完《小石譚記》後,我不禁爲當時的社會嘆息,爲當時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像柳宗元一樣的閒人,這只是對那一羣都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無法實現自已理想的人的統稱。

當這現些人成爲閒人時,他們總會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來發泄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無奈,在這時,他們也會注意到一些平時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蘇軾發現了竹柏,而柳宗元則發現了小石譚。

柳宗元對小石譚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從聽到小石譚傳出的'水聲,到順着水聲尋找小石譚,再到找到小石譚,最後再詳細地描寫小石譚的每個細節,全程彷彿都是在遊玩,根本看不出有一絲的悲傷。但是你又仔細一想,細品他描寫小石譚的細節,你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作者的心情,再結合當時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寫這裏時的無奈與悲傷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爲他幾個月的風光,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雖然他在政治上並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他的文學作品直到今天還廣爲人們傳頌和學習。

閒人,古往分來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將自己稱爲閒人,可也正是因爲閒,才讓他們又創作了那多的詩詞,古詩,爲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負獻,所以,他們並不閒,他們只是表面是閒人,內心卻從未閒下一刻,都在忙於創作爲文學事業獻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記讀後感 6

一個清麗幽美的小石潭,這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地方。而被貶的柳宗元在這裏卻感受到了一陣的淒涼與心寒。

柳宗元是一個文學才子,二十一歲便考中了進士入朝爲官。被貶時他正當而立之年。人生的路還很長,可他卻被一貶再貶,再難走回官場。他只不過是一個想報效祖國的賢臣,而命運的玩笑,使他就此而止了。

“永州八記”便是他的心病與山水之間碰撞的產物。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寄情於美景之中,他已然成了景,而景中也處處是柳宗元的.故事。內心的失落、淒涼、孤獨乃至苦悶、悲憤,在他的筆下化爲一篇篇的佳作,我們從中認識到了一個熱愛山水,更熱愛國家的柳宗元,只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只有在這裏遊山玩水,無所事事,無可奈何。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還有有多少像小石潭、像他這樣的爲國與自己作了一生鬥爭的、最終也沒有結果的愛國人士。辛棄疾南渡前生活在戰場上,後被反覆調轉了二十多年,他對每一個職位都兢兢業業,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被一次又一次打破,死前口中唸叨的還是走回北伐的戰場;林則徐爲官正直,在中國受英侵略時挺身而出,禁菸後卻被扔在了大漠戈壁度過餘生。而他們作品中自己的心聲,又何嘗不是爲國效力的心願?

小石潭只不過是時代的縮影罷了。我們還是要擡起頭來,看着前方。生活在現實中,能做些實事,像小石潭的美景,柳宗元作品中的才華與思想,大概就是他們最高的價值,所做的最意義非凡的事情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 7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爲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譚記》全篇以寫景爲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着,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爲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遍,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 8

一日柳宗元與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等人共同出遊,共同步於小土丘旁又向西行幾百步,忽然,柳宗元聽到一陣水聲,非常悅耳,便砍斷竹子,開闢出一條小路,走了10餘步便看到一個小,柳宗元走過去捧起潭中的水,發現這水格外的'清涼,往小譚仔細望去,小潭中有100多條魚,在清澈無比的水中游動,柳宗元看到這場景,便覺得如此之樂。

但是往小潭深處望去,潭中的水流曲折或明或,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柳宗元沒有先前的愉樂,而是想到如今被貶,冷落的孤寂與淒涼柳宗元終於覺得這太過淒涼,曾經的風光如今一去不復返,頓時無比悲傷,少時,馬上離開。

柳宗元出生望族,二十歲中進士,世人皆嘆後生可畏。

少年年少輕狂,發奮讀書,立志成爲一代良臣,奈何官場殘酷,爾虞我詐,終成爲永州司馬,賞永州山水。

伴隨着他,伴隨着樹,伴隨着蜿蜒曲折的小溪。

孤獨千萬,山水同一,縱使山水再美,卻也不能填滿他的心。

他是那樣有才,有華一,腔熱血,可到頭來卻只能在永州賞山玩水。

柳宗元,他終究不是劉禹錫,不能“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他不是蘇東坡,不能“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終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獨終老。

小石潭記讀後感 9

《小石潭記》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寫出了自己被貶之時心中悲涼的心情。這片《小石潭記》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記”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貶在永州長達十年之久。在那裏他當了一個不足輕重的職位,司馬。因爲在政治上的問題,在那裏的生活變得甚至有點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處那樣的禁地,他也依然堅持寫詩。他發現這一代地方是沒有開發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這山水之中,也因此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而《小石潭記》也就是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圍繞着小石潭來寫,作者寫出了小石潭的美麗景色,小潭及其周邊的景色,寫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隨風飄蕩,參差不齊。陽光把魚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頭之上,讓潭中的魚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動,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麼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樂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麗的地方。但這種的快樂是暫時的觸景生情,只要一經過淒涼的環境的觸發,那憂傷而悲涼的心境就會流露出來,也就由一開始的樂慢慢的轉變成了憂。

同我們的生活於柳宗元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能再好了,我們不用擔心被什麼小人所陷害,不用藉着景物去寄託感情,封建的社會已經過去,我們就應該在這個環境下努力學習,接軌祖國的未來。

小石潭記讀後感 10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繫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裏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爲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通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

小石潭記讀後感 11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邊,用歷經滄桑的手撫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頭,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塊石頭,彷彿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過頭來,看着身後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給人一種堅挺的感覺。可老人走近時,卻發現竹林之中早已腐爛,各種蛆蟲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堅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嘆了口氣,無能爲力地走開了。正如他看見盛世背後的淒涼和煙花散去的落寞時一樣,妄圖復興,卻只留下一片傷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萬分,從文壇新星到被貶永州,一幅幅經歷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萬丈豪情和坐擁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時的憤慨化爲老人臉上一縷縷的皺紋。望着緩緩流去的潭水,老人開始後悔。四周淒寒的空氣逐漸融入老人憂傷的靈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時便是火爐,而非寒風。望着竹林,老人慘然一笑說道:“一切都過去了,護國之事總得有人做!”

這是小石潭邊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喚醒祖國的醒悟。

中國大地上,從不缺乏敲響警鐘之人,宋朝的蘇軾、岳飛,民國的魯迅,當今的李文亮。他們都有後悔,但是在敲鐘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們也在所不惜。

中國總是被這些英雄保護得很好,他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爲國築起城牆。或許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爲國捐軀,但只要我們心懷愛國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記讀後感 12

永州有一座山,我來到這,向西走了幾百步,聽到了潺潺的水聲,我感到十分好奇。這聲音猶如天籟,我追尋聲音來到竹林前,開闢了一條小路來到水邊。

那竹林下面有一個天然的小潭,潭是整塊石頭做底,我感到自然之力的神奇,很是欣喜。

潭的四周是繁陰的樹木,中間是清澈的.溪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飛躍着金光。清風吹過水麪,一層層的鱗紋,平靜了我之前煩躁的心。潭中的魚有幾百條,時動時靜,悠然自得。我突然想變成一條魚,在這清涼的溪水下與它們共同遊玩,生活在這安逸的地方。

在這竹林環繞的潭水邊,我找了塊石頭坐下,向遠望去,我能看見溪水蜿蜒如蛇般的遊進了另一邊的林子裏。我想:你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呢?把目光收了回來,我環顧四周,我用"靜。空。幽"三個字形容。在這種地方,空寂中卻夾雜着水聲,我看見日光透過林間,漸漸的發紅發黃……天氣不早了,我記下這裏優美的景緻,懷着不捨之情離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想那潭水,森林,那裏讓人感受到自然地氣息。

小石潭記讀後感 13

作者借小石潭的幽深之景,借被遺忘於荒野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傾注憤抑鬱的心情,寫下此篇文章。

作者在景中描寫的地方傳達出了自己貶居生活的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相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然只有寥寥幾句,但卻又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和游魚的.形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手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了:“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清澈和魚的生動都名盡其妙,叫人拍案稱絕。然後在作者的心裏,樂,畢竟只是暫時的,而悽愴卻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悽愴,或許才讓人更加難受,或許才能更加激起作者對自己經歷的聯想,因此讓作者的心情從樂到悽。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似與遊者相樂。”好景不會很長,很快便被“悽神賽骨”了,心裏覺得“其境過清。”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由內散發出來的情感。寄情于山水也正是爲了擺脫這咱抑鬱的心情。然後並未能如願,美景過後,依然是內心的悲涼。

小石潭記讀後感 14

小石潭記出自於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誕生與作者遭貶之時,文中不時地體現出作者一時悲涼的心情。

文中第一段重點寫潭石的奇特,多姿,如“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第二段看似寫魚,實是用魚的活動來體現出水的清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從這兒不難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歡快的心情。第三段,用岸的曲折多姿,神祕,來襯托潭水的源頭的奇特,神祕。第四段是文中最重點的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位,也是全文的.感情最高潮,作者此事被貶,見到潭境的清幽,淒涼,難免有些觸景生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是一句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從中流露出了他悲涼的心境。第五段是介紹同遊的人。

課文先總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現出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自己貶居生活中孤寂淒涼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記讀後感 15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正所謂“人生在世,不如一事十之八、九”。那如何來排解呢?今天讀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內心不免有了一點想法。

柳宗元參加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後又被改貶到更爲荒涼的柳州。他的內心肯定是苦悶的.,那如何來排解內心的失意、憤懣呢?《小石潭記》中他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潭水、小丘、紛至沓來,美不勝收。當他看到水尤清冽的小潭時,禁不住“心樂之”。也許那小潭微不足道,也許它平凡的不足以吸引他人的眼球,可是,那“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青樹翠蔓,那“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百許頭魚,都讓他暫時忘卻了煩憂,儘管只是一霎時,對於身處泥淖中他來說,足以。

中國文人中不乏柳宗元似的人物,他們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有絕世的才華,但是沒有無可作爲的環境,於是,他們到詩文中找寄託,排解失意。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把23年的不滿傾吐而出,吟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積極而樂觀。杜牧,生在晚唐,一身的才能卻找不到合適的土壤,鬱悶啊!但是在《赤壁》中充分的宣泄了自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還有蘇軾,被貶密州做司馬,又不能與親人相聚,還是在中秋佳節,蘇軾苦悶非常,問天,問月,思歸……可是,最後蘇軾還是吟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釋然了……

今天忙忙碌碌的我們,同樣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面對不如意時,也該學學古人,寄情山水,從自然中汲取營養。

小石潭記讀後感 16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在我讀到這裏時,心中不免多了幾分疑惑——明明作者之前描寫的小石潭既“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幽靜而又清澈,到底爲什麼又變成“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後面聽老田講了柳宗元的一些事,我一下子瞭然於心,原來柳宗元是個有些悲觀的人。也難怪,他明明胸懷大才,卻不被賞識,是真真正正的懷才不遇。柳宗元看到無人問津的.小石潭,就聯想起自己的遭遇,這纔有了後面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試問如果柳宗元是一個不那麼悲觀反而是個十分樂觀的人呢?這一句這一種心情是否還會出現在《小石潭記》中呢?情況可能會兩樣。

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即使有一點點,那個樂觀的柳宗元充其量也只會稍稍表達一下遺憾之情,而不會悲觀至極。有時候,人的悲觀或樂觀,會對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與其悲觀地沉湎於過去那些傷心之事上,不如樂觀地去面對未來的未知。

柳宗元確實有才,但過於悲觀,四十多歲就抱鬱而終,真的很遺憾。以此類推,世上的人世上的事如意者會有多少?恐怕一定不會太多,如果大家都像柳宗元那樣悲觀地沉溺其中,而不去勇敢地面對未來,只會讓自己更難受。倒不如坦然面對,眼光不要老是朝後看,而是向前看,這樣纔會看到未來和希望。

讓我們都做一個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吧。心態好纔是真的好,很多人的幸福生活,不在於他事業有多成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金錢,就在於他有個好心態。

小石潭記讀後感 17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邊,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處境。這便是《小石潭記》給我們呈現的畫面。不久之前還是出身貴族的豪門子弟,還是革新運動中的政治先鋒,還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轉眼間就成了一位被貶出這爲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這位靜坐池旁的迷茫者。雖然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貶的人數不勝數,但要說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許柳宗元也在問自己爲何會被貶,爲什麼會淪落到如此的境地,人們憑什麼能把我趕出朝廷,我明明實在消除腐敗,淨化朝廷怎麼就錯了呢?但無奈的是,皇帝一聲令下,誰都留不住他,更沒有人趕入皇帝作對,誰都改變不了這殘酷的現實。

於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斷的地調整心態,通過描寫山水來寄託感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寫出《永州八記》,也寫出了《小石潭記》。他儘管不在朝廷辦公,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訴說着自己的經歷,內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顆在逆境中成長的心,還有他那對於身世坎坷,世事莫測,仕途險惡的感慨。而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動盪與波瀾,最終都會歸於平靜,再以它那平靜的面貌存在着。也許我們的心就應該這樣,雖然外界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的內心卻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行爲也可以被我們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顆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所幹擾。正如這潭池水一樣,不畏波瀾,不懼風浪,保持平靜,卻又充滿力量。

小石潭記讀後感 18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於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裏。

永州十年,柳宗元遊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並寫下心中的憂鬱:“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着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爲在這裏,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着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爲嶼,爲嵁,爲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麼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裏。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麼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彷彿有什麼魔力,讓人忍不住盯着它看。看着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彷彿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着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爲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淒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後,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 19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爲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縮,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文字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他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 20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爲跟朝廷關係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裏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爲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裏,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我認爲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爲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裏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 21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於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於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着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於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於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着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佈,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麼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麼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遊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岩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着痛苦與孤獨延續着,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嘆了口氣,坐於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隻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淒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於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佔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於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萬孤獨。

小石潭記讀後感 22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合上書,獨自一人坐在牀上,閉上了眼,不僅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貶官失意後,十分的傷心,孤寂苦悶,在看到美麗的小石潭後,美好的心情如同曇花一現,在岸邊的竹樹林坐下後,隨即消失。看到這時,我認爲柳宗元非常的傻,爲什麼自己給自己找不舒服呢?難道是因爲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過於落後,在這裏我對自己如此評價柳宗元以及古人們而感到惶恐,因爲我只不過是一箇中學生而已,但我要寫出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小石潭記裏,我們看到柳宗元真的十分非常的傻,絲毫沒有唐宋八大家的氣勢。

如果現在能讓我和他說一句話的話,我一定會和他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貶官會讓人十分的難受,但我們要想開了,因爲貶官後生活還要繼續,與其帶着孤寂苦悶去生活,還不如開心樂觀的面對它,所以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回望遺憾變得止步不前。

有一次我在考試中因爲過於緊張,少寫了一個‘答’字,導致我失去了那寶貴的一分爲什麼說這是寶貴的一分呢,因爲我失去了這一分導致了我與年級第一名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就十分難過,同時這一分也成爲了我小學生涯的一大遺憾。但我現在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考完試後,雖然會變得十分難過,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時間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與其像這樣帶着傷心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去學習。

人生總是會有遺憾,但生活終究要繼續,要想活得更精彩,就不要回望遺憾,止步不前,想想希望,遺憾就被希望取代。作者:翟卓衆

小石潭記讀後感 23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說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說其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裏詩裏,《小石潭記》應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蹟。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後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閱讀後,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痹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該學習,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答案,而是應該去糾結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後感 24

《小石潭記》第一、二、四段融情於景,一直被人們剖析得異常透徹,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點描繪景物的一面,是否滲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對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聯繫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啓後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爲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嘆息自己被埋沒,於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爲突出。在這種憂鬱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悅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係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嘆,顯得是多麼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瀰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於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