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精選41篇)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精選4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鄭振鐸《貓》的讀後感(精選4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精選41篇)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

曾在小學裏學過老舍的《貓》。前段時間,又學習了鄭振鐸的《貓》。老舍的文章,讚美了貓的可愛溫順,表達了自己對貓的極度喜愛,鄭振鐸卻是在自己的文章裏表達了對花白貓的懺悔。

鄭振鐸家養過三隻貓。第一隻貓溫順可愛,活潑動人,深受喜愛,卻無故病亡,好一段時間作者不養貓。第二隻貓相比第一隻貓更美麗,更活潑,卻被無良的路人撿走,自此,作者就不養貓。第三隻花白貓是在自家門口所撿,醜陋懶惰又不活潑,卻被作者間接打死,從此,作者再不養貓。

在此,我們替花白貓感到悲哀,無法辯訴,含冤而死。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社會。有多少次出現過傷害動物事件?那些被傷害的動物們面目全非,現場慘不忍睹。鄭振鐸先生因爲一時失誤害死了花白貓而自責了一輩子。那些傷害動物的你們,良心何在?就因爲生活不如意而把氣撒在動物身上嗎?你們就沒有一絲愧疚嗎?傷害動物的你們,知道你們的行爲叫什麼嗎?叫做心理變態!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那些傷害動物的人們啊,醒醒吧。不要讓你們那黑了的良心繼續傷害無辜可憐的小動物們了!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

第三隻貓,因被誤解成吃鳥的罪人,而最終被屈死。如果,作者當時沒有妄下斷語,那麼這隻貓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了呢?

其實跟這隻貓類似的人也有很多,有時候許多事情不是憑自己的思想就能判斷出來的。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正是因爲生氣纔會有這麼衝動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大事,我認爲作者過於急躁,不應該這麼暴力,應先查出來。若果真的是這隻貓乾的,那再打也不遲。如果不是,那麼一時的衝動就殘害了一個弱小的生命,成了一個“殺貓兇手”。我相信,假若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鬥爭,那此時作者也因爲故意殺人罪而蹲監獄了。並不只是作者,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也許這就是人的特性,以大欺小,以強勝弱。

但一貓的角度出發,我認爲它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不知道它有沒有想過,自己如果向前兩隻貓一樣可愛討人喜歡。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發生了?人也是一樣的,自己的表現,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看法與態度。如果表現好,那麼別人就會對你稱讚有加,如果你是別人對你麼有好感,那麼做什麼事也不會惹人喜愛。

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哇哦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並讓他超常發揮出來。我想如果這樣,你的命運纔有可能改變,也許就不會這種悲劇發生了。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

自從我讀了鄭振鐸的《貓》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因爲我感觸頗深,我自認爲沒有傷害過小動物,作者冤枉了那隻小貓,使它抑鬱而終。作者的心也是受到了極大的責備。他充滿愧疚之意,卻不能挽回,不能去彌補。我同情這隻小貓,也同情作者,因爲我知道被人冤枉的痛苦,而知道冤枉了別人卻無法彌補時,是更痛苦的。

這讓我想到了很多,像狐假虎威,狐狸假借着老虎的權威,來震懾動物,甚至矇騙了老虎,由此可見在權威面前,其他的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這種現象不止處於人與動物之間,還存在於動物與動物之間。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君冤臣的事例,像曹操,在赤壁之戰時,中了諸葛亮孔明的反間計而斬了蔡瑁、張允二人。斬後才醒悟過來,曹操是十分氣憤,十分後悔。但爲時已晚。再也沒法彌補了。被斬的蔡瑁、張允就相當於弱勢羣體,而曹操無疑是個權威,在權威面前,弱勢羣體不能解釋什麼,更不能爭辯什麼。通常是被冤枉,所以,史上有很多爲民平凡的故事。

說明了做事不能主觀臆斷,應該多動點腦子,事情也不要做的太絕,起碼要留一絲餘地,一道退路。對於弱勢羣體,我們更應該去關懷他們,而不應該去傷害他們。不管人還是動物,都是平等的。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4

今天上午我們學習了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明白了沒有證據就不要枉下斷語。

《貓》這一課中共出現了四隻貓。第一隻貓最後病死,第二隻貓被路人抓走,第三隻貓,也就是有了可能被冤枉的那隻貓,死在了鄰居家的屋脊上。

爲什麼說是可能冤枉死呢?這還要從“芙蓉鳥事件"說起,作者的妻子買了兩隻芙蓉鳥養在家裏,突然有一天芙蓉鳥死了一隻,還被咬去了一條腳,當時全家人都認爲是第三隻貓乾的,因爲大家都不喜歡他,而且他常跳到桌子上,對鳥籠凝望,在找到第三隻貓時,它的嘴角正吃着什麼,所以大家一直公認爲第三隻貓便是真兇。可爲什麼作者又認爲自己可能冤枉了他呢?這是因爲隔了幾天後,一隻黑貓(第四隻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裏銜了一隻黃鳥,大家覺得可能前幾天死的那隻黃鳥也是黑貓吃的,所以大家覺得可能冤枉了第三隻貓,自此以後作者家便沒有養過貓了。

在幾千年前,孔子因以貌取人錯失了子羽,在幾千年後,鄭振鐸先生也因小貓長得不好看,錯怪了它,如今小貓已不在,自責和愧疚,卻永遠不會消失,聆聽貓的語言,感受生命的真諦,正是鄭振鐸通過《貓》這一課吶喊出來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沒有證據就不要妄下斷語,也不要在別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不可以以貌取人。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5

貓算是一種可愛的動物,作者鄭振鐸也曾三次養貓,他最後一次養貓,更讓他心痛,更讓我們深思。

在《貓》課本中講述了鄭振鐸家中養了三次貓,第一次養的白貓,他和三妹都極爲喜愛,可最後貓先是由於憂鬱而懶散,最後貓死了。過了幾天,母親又給三妹帶回來一向黃貓,它更爲活潑可愛,可有一天,大家都找不到它,最後從周家丫頭那裏明白,原先被過路人捉走了。冬天的時候在門口收養了一隻瘦弱的貓,大家都不喜歡它,春天的時候它壯起來卻也只明白吃喝,大家就更不喜歡了,有一天妻的鳥少了一隻,鄭振鐸就斷定是貓吃了鳥,就用棍子打它,可最後發現並不是它,兩個月後貓又突然死了,他覺得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於是,他家永不養貓。

有人說,三隻貓的悲慘結局都是因爲地位造成的。我的心也似乎靠了那邊去,如果他們一家人都把貓當做家人,當做朋友,或許它們就不至於失蹤不至於死了。他們可明白,貓的世界只能是他們,而那些人的世界裏貓是若有若無的。能夠想象,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貓竭盡全力讓自己的朋友開心,心都快跳動了,而它們所謂的朋友卻只是像一隻碩大的手從它們的身上抓取快樂的果實,他們只是把貓當做合成快樂的工具而已。就像影子一樣,隱隱約約地穿過了人的生命。

第三隻貓又是最讓人憐惜的。它只但是長得醜了點,不大活潑,沒有很大的本事,身上卻聚集了大家厭惡的目光,這似乎很不公平,更加的是,它只但是對鳥感興趣,卻被人誣陷吃了鳥。它就應也擁有一個尊嚴,擁有一個權力爲自己辯解,可惜它不會說話。沒有一個的證據能指向它。

或許在生活中,像這貓一樣的人很多,並且我們沒有投去平行的眼光。清潔工、保姆、電工、工人。每一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好處,並非是讓人踏踐的。請回憶一下,是否當清潔工頂着大汗剛掃好的時候,就把垃圾扔下去;請回憶一下,當有人幫忙的時候卻弄丟不重要的東西,是否就斤斤計較;請回憶一下,當東西沒了的時候,就平時的印象就把這罪名加在不相干的人的頭上。請扶起一把心靈的秤,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6

今天我們學了老舍寫的《貓》這一課。

作者的語言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隻貓,而像在描述一個人,一個作者最喜歡的孩子。

小時候的貓更加惹人憐愛。“耍個沒完沒了”、“摔疼了也不哭”、“絕不會責打它”、“生氣勃勃,天真可愛!”這些詞句,哪裏是在描寫一隻貓,分明是在說人嘛!作者抓住了“可愛”、“淘氣”兩個詞,爲我們勾勒了小貓的形象。玩線團、玩雞毛、裝桌子、裝門、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以及所到之處的“枝折花落”,無處不讓人體會到小貓的可愛、淘氣,以及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之情。

老舍先生寫的《貓》有很多獨到之處,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裏的貓視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裏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7

尋常人們大都比較喜歡小動物,尤其是乖巧伶俐的小貓。讀了老舍先生的'貓一文以後,我不禁也深深地喜歡上了他家的那隻小貓。老舍先生對小貓的描寫刻畫得非常生動,它那毛絨絨的樣子、調皮敏捷的身影躍然紙上。

從字裏行間,我能體會到老舍先生對這隻小貓的喜愛,甚至當小貓把他家的花弄得枝折花落,他都沒有責打小貓,老舍先生可是很喜歡花的!從這裏可以看出這隻小貓的調皮和可愛,以及老舍先生對它的寵愛。貓的性格溫順,但有時行動又非常古怪,作者一定是對它進行了無數次細緻認真的觀察,才能刻畫得如此形象。於細微處見精神,我以後也要處處留心,像老舍先生那樣觀察事物仔細認真。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8

《貓》是我國有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

這篇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特點。作者運用具體事例寫出了貓的性格特點。寫貓的性格古怪時,將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貓的性格鮮明生動起來。可以通過師生分工朗讀,領悟總分式的構段方式,體會用事例寫具體的表達方法。在體會貓的特點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句來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把髒腳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動;把貓的叫聲形容得悅耳動聽,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寫貓的可愛時,“它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它是那麼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對小貓的寬容憐愛如待幼小的孩童。這篇課文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裏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裏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9

這天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鄭振鐸的《貓》。本文主要寫“我”養的三隻貓的故事。

“我”是三隻貓的主人,喜歡前兩隻貓,但不喜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杯具的目擊者,也是第三隻貓杯具的製造者。鄭鋒爺爺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了真情實感,引起了讀者共鳴,文章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隻貓的故事。讀完後,我頓覺悲傷。它小時就遭遺棄,身世可憐;好不容易被好心人收留,卻並不受人喜歡;最後被主人冤枉,委屈致死。真是可憐!

我從中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千萬不能憑個人的好惡、自私、偏見和一時氣憤加以處罰,否則就會出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錯,在心中留下永久的愧疚與悔恨。要明白:每種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各具魅力、卓爾不凡,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這隻貓的性格也決定了它的命運。它懶惰、鬱悶,與前兩隻小貓根本無法相提並論。雖說人與人性格不同,不應厭惡別人與你不一樣的性格。可一人不喜歡沒關係,兩個人不喜歡也沒什麼,那麼要是五個人,十個人呢?那就說明你的性格偏激了。所以,我也想對第三隻貓說:“你就應懂得利用環境去創造自己的價值,而不就應懶惰。

其實人也一樣。一個人沒有價值的生存着是令人厭惡的,要努力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完善自己的人格和行爲,纔會贏得生存的尊嚴!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0

這幾日學習了《貓》這一篇課文,雖然之前學過這篇課文,但再讀這篇課文,還是會感到無比惋惜。

文章寫了作者鄭振鐸收美的三隻貓,前兩隻貓十分受人喜愛,但結局終不圓滿,一隻病死,一隻被偷走,這時就出現了第三隻貓,這隻貓很懶,不令人喜歡,家裏養的一隻鳥被偷,大家都認爲它吃了,兩月後,一隻貓又來偷來鳥,而它已經死了。

認真品讀,就會發現,這三隻貓都是指人呀!前兩隻貓就是指生活中,人們都比較歡迎的那類人,人們可能因爲他的一件事而傷心,難過。那第三隻描,就是在指學校中的一些“刺頭”,常常做一些令人反感的事,一旦發生了什麼事,人們想到的第一個人都是他,因爲平時就有許多壞事是他做出來的,可能只有真正的兇手出現才能洗清他的嫌疑。

這樣的事在身邊常有發生,做爲一個清白的人卻被懷疑,心裏會有多大的傷害,有些人也可能會想,反正大家都認爲是我做的,那就破罐子破摔了”。避免這樣的事出現,首先要求人們用證據說話,課文中,作者只知道貓嘴裏吃着些什麼,再加上它平日裏十分討人厭,就妄下斷言,說貓吃了鳥,這對那隻貓來說極不公平,它可能吃些別的東西,正因爲主人對它的偏見,才讓它失去了家。其次,避免有前科,如果一個人在班裏,偷了會計車裏的班費,事情查出來之後,沒幾天,錢又丟了,那人們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人是他,因爲他有過前料,可能會再偷。

讀了《貓》我明白了,要有證據,才救判斷,如果沒有證據,判斷是猜測,不可把猜測當做事實。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1

“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這是鄭振鐸先生在發現偷吃鳥“另有其貓”時下的斷語。但是,這是否準確呢?我們無法得知了。

《貓》即可被看作一篇散文,也可看作一個微型小說。“我”家在連續失去兩隻貓後,本來很久不養貓。一個冬日,收養一隻流浪貓。“我”家貓在吃胖了後買了一對鳥,因爲貓總盯着鳥,當第一隻鳥被吃掉後,大家都疑心是貓乾的,並且將貓趕出去。幾天後,有一隻黑貓來偷鳥吃,我們又以爲是黑貓乾的,於是心裏極其對不起那第三隻貓,也最爲懷念它。

可是第一隻鳥被偷吃,一定是黑貓乾的嗎?不一定,因爲沒人看見。於是,我們又可以得知,那些容易在被人妄下斷語的,有兩種人。

一種是像第三隻貓那樣行跡可疑的;二是像第四隻貓那樣有犯罪“前科”的。當你遇到這種事實,會不會“優先”考慮這兩種人“犯案”的可能性?

再回頭來說第一隻被吃的鳥,會是誰吃掉的呢?因爲無人看見,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猜測。或許是那隻撿來的貓,或許是黑貓,或許是別處跑來的流浪貓,或許是臨家養的貓……我還有一個不成熟的猜想,會不會是被捉走的第二隻貓回來了,一路上飢腸轆轆,忍不住偷吃了鳥兒,又愧對於主人,沒有現身呢?甚至,吃第一隻鳥的,根本不是貓。

於是,我們又要思索一個問題——沒人看見是什麼吃了第一隻鳥,可是爲什麼我們都認爲一定是黑貓呢?這樣說回來就是人的慣性思維。比方說,這次月考,有一道生物題,說小明手上有b細胞80個,b細胞每半小時繁殖一次,兩小時後c細胞有多少?按照慣性思維,肯定覺得前面說b,後面肯定是b,沒想到來了個c。於是,全年級這道題都錯的一塌糊塗,不正是因爲被慣性思維所困?

所以說,在我們下定語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我有沒有被慣性思維干擾而判斷錯誤?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2

學完第十六課後,我就一直對課後的三篇文章很感興趣,可是一回到家就忘了利用時間去閱讀,誰知是老師滿足了我的這個“心願”,自然我也不能敷衍了事,爲了完成任務而閱讀,那樣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我上百度好好閱讀了這三篇文章,讀完後,我的感受可用一個詞來形容——“受益匪淺”。

第一篇文章靳以的《貓》,講述的是作者在不同時段養三隻貓的經歷,直到最後一隻貓時,正好母親病逝了,作者認爲沒有了母愛的小貓和自己差不多,所以爲了不睹物思人,從今往後,作者就再也不養貓的故事。

第二篇文章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講述的是“我”的父親養了一隻貓,取名叫“玳瑁”,吃飯的時候,父親和玳瑁一起;睡覺的時候,玳瑁也和父親一起。最後父親去世後,玳瑁也感到十分的悲傷,不願意離開父親住過的地方,就這樣玳瑁一直和父親靈魂同在的故事。

最後一篇文章則是李丐尊的《貓》,講述的是“我”妹妹回來後“我們”三個人一起談起貓的故事,阿滿對貓咪滿滿的喜愛,結果卻因爲阿滿夜晚將貓咪抱出去,貓咪也一直沒有回來,之後一家人都很鬱悶,直到第三日傍晚,“我”無意中找到了貓咪被殘害過後,不忍直視的屍體,最後一家人哽咽地將貓咪埋葬的經歷。

我之所以對這三篇文章都很感興趣,是因爲我一直都很喜歡貓,也以爲這幾篇文章會有一個比較美滿的結局,可誰知結局都和鄭振鐸《貓》的結局差不多,但是我的感觸也很深!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這篇文章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懷念,也體現了人與貓之間的感情之深。當時,我看完這篇文章後,也十分感動,沒想到一隻不會說人話的貓,竟然在父親死後還依舊對他念念不忘,一直守候在父親住過的地方。現在又有多少兒女能像這隻貓一樣無時無刻的陪伴着自己的父親呢?

其次是靳以的《貓》,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對小動物的喜愛,更是表達了逝去母親深深地懷念。貓和作者已經緊密相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如若不是沒有母愛的小貓和“我”失去母愛的經歷十分相似,“我”也不會睹物思人,更不會下定決心再也不養貓了。如此可見,“我”對母親深深地懷念。起初,“我”只是單純地認爲不在養貓了,其實更多的是對母親的懷念……

經過這次閱讀這三篇文章後,我明白了動物是我們人類最真摯的夥伴,同樣,它們的生命也十分的脆弱,我們應該去更好的照顧它們,更好的去呵護它們,而不是讓它們流浪街頭!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3

教完鄭振鐸的《貓》,有時我常常想:如果,第三隻貓也是一隻討喜的貓,結局又會怎樣呢?

如果第一隻和第二隻貓沒有亡失,以它們在主人心中受寵的地位,以它們平時帶給主人的歡樂,如果也攤上“鸚鵡鳥"事件,怎麼着也不會是冤死的下場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時,這就是一個看臉的社會。而且,由外到內觀察一個人進而瞭解一個人,也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相親時,美女或帥哥獲得第二次見面機會的機率肯定要大一些。所以,面子工程還是很重要的。

第三隻貓,此時肯定又會悲苦地對我“咪嗚"一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長得不好能怨我嗎?

是的,長相是天生的,有些硬件我們天法改變,但也有些我們可以後天彌補啊。自律一點,管理身材,保養皮膚。勤快一點,衣着乾淨,打扮得體……這樣看着,總會舒服一些吧!

那隻貓,你不好看就罷了,做事又不小心,把毛燒脫了,更醜。又懶,整天懶洋洋地踡伏着。原來乾巴巴地瘦,後來不可抑止的胖,360度無死角地難看。但凡你有一點維護自己形象的意識,也不至於到後來的地步。

其實,這又是一個不只是看臉的社會。

滿腦袋的智慧,會讓人忽略了你早禿的頂。大腹便便,若腹有詩書照樣受人景仰。身材矮小,卻能建功立業,留給人的可以是偉岸的背影……爲人真誠善良,做事踏實認真,工作勤勉努力……一切美好的精神品質都可以讓你煥發出別樣的光采

鍾無鹽,晏子,包拯,劉墉,魯迅,鄧小平等名人的事例不勝枚舉,身邊這樣的事例其實也比比皆是。

有人沒有精緻的臉蛋,但永遠掛着燦爛的笑容;沒有漂亮的嘴脣,但口吐芬芬,說出的話永遠溫婉、優雅、睿智;不是手如柔荑,但靈巧勤勞;不是腰若擺柳,但行止端莊…

確實,人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爲可愛而美麗。

生而平凡,人總得努力,讓自己有點什麼可以拿着出手的東西。我們呼喚社會的公平公正,但如果公平公正暫時缺失或者正在趕來的路上,而這一切不幸正好被你遇上,至少你有底氣有能力將誤解將偏見抵之門外,爲自己贏得尊嚴,贏得美好人生。

所以那隻貓,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是整天悶悶不樂、懶洋洋地、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就是你的錯了。但凡你稍微活潑一點,勤快一點,能幹一點,也能上個樹捉個老鼠什麼的,你的命運或許就能改寫了。

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假呀!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4

《貓》一文是由鄭振鐸先生用真摯、質樸的語言從而寫下的一篇散文。此文中,作者用純樸的言語,將三隻貓的形象深深的刻畫在了讀者的腦海中,三隻不同的小貓,卻是同樣悲慘的命運。藉助形象的刻畫及故事的推進,寫出了人思怨的情感,而通過人的感情變化,又極其自然的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摯,哲思醒人。

文中着重描寫了三隻貓,第四隻貓雖是一筆帶過,卻在全文中起了重大作用。作者因爲自己妄下斷語而冤枉了一個不能說話的動物,作者並沒有真正看到貓將黃鳥叼走,卻僅僅因爲第三隻貓的嫌疑行爲,從而去判定,那真的是第三隻貓叼走了那隻黃鳥,如作者所想嗎?不一定的,誰都沒有真正看見那隻貓叼走了鳥,畢竟有時候親眼所見,都並非真實,更何這耳聽爲虛呢?那如作者後面所交代的,叼走了第二隻鳥的黑貓也同樣叼走了第一隻鳥嗎?這未免也太有點鳥籠邏輯了吧?作者僅僅依靠自己的慣性思維,而再次冤枉了一個不能說話爲自己辯解的動物,我想這正是第三隻貓死在鄰家屋脊上時,作者的愧疚所在吧?

第三隻貓子上那些有嫌疑行爲的人,而第四是貓子相聲裏些擁有犯罪前科的人,這兩類人都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的人。從文中我們可知,妄下斷語是一個人最大的行爲錯誤,《貓》中的作者是這樣,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卻也一樣……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5

午後,我坐在茶館裏品讀鄭振鐸的《貓》。忽然狂風大作,電光火石間,時空發生了挪移。三位文學巨匠赫然出現在我的桌旁,他們是魯迅、老舍和鄭振鐸。這時茶館外傳來一聲貓叫,於是一場關於貓的名家辯論開始了。

老舍露出溫情的笑容說:“這些小傢伙又淘氣了,貓的性格有些古怪,卻是最活潑有趣的,聽到一點兒老鼠的響動,就會屏息凝視,盡職地守上幾個鐘頭。”

魯迅把茶碗一扣,冷冷地說:“貓的叫聲讓人心煩,它盡情玩弄弱小者,與獅虎同族,卻一副媚態,我不喜歡!”

兩位大師意見相左,卻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鄭振鐸,期待他評個公道。

鄭振鐸陷入了回憶,語氣平和地說:“其實,不同的心境,對貓的態度就不同,貓性折射出人性。我養過的三隻貓給我印象最深。第一隻貓常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我喜歡坐在藤椅上看三妹與小貓玩耍。但後來它忽然消瘦了,憂鬱死去。第二隻貓更有趣,更活潑,可因爲貪玩被路人抓走了,我可惜了許久。第三隻貓長得難看瘦弱,天生憂鬱,可是因爲我誤解它偷吃黃鳥而棒打了它,它沒有抵抗,也沒有辯訴,而是悲楚地叫了聲‘咪嗚逃走,最終含冤死去。”鄭振鐸停頓了一會兒,憂傷地說:“從此,我家永不養貓。”

“永不”二字像重錘敲打着每個人的心。時空切換,作家的討論戛然而止,只留下我掩卷沉思。

老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過着與世無爭的閒適生活。性格寬厚的他愛貓是與生俱來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是當時的鋼鐵直男,更是文藝憤青,對黑暗的舊社會充滿批判,內心憤懣的他哪有閒情去喜歡貓?

鄭振鐸的文字最率真。他是真的把貓當成家人,而不只是寵物。他把貓視若一切微小生命和弱勢人羣。他筆下的貓有人一般的美醜、喜怒;它們的經歷折射出人性的遭遇,或死亡,或失蹤,或無抵抗地含冤死去。這讓鄭振鐸心酸、悔恨,直到最後他決絕地永不養貓。因爲他害怕再次傷心,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如果無法忍受弱小生命的離去,那就再也別去碰觸,從此永不相干。這樣苦澀的情感是鄭振鐸心靈的磨難,更是他對人性深刻的反省。

鄭振鐸的《貓》讓我明白:我們對弱者時常過於粗暴武斷,如果某一刻,能想起鄭振鐸良心痛苦的掙扎,就能多一份悲憫,少一份摩擦。

一千個作者筆下有一千隻貓。作者寫貓,寫出了心境,寫出了社會現實;而我讀《貓》,讀出這種生靈有時活潑淘氣,有時憂鬱懶散,有時神祕古怪,有時善解人意。關於貓的文字其實一言難盡,而作者的內心更耐人尋味。

雨果說:上帝創造出貓,是爲了讓人類體會到愛撫老虎的趣味。我讀《貓》,體會到這些趣味在作者心裏的印跡,也觸摸到蜷伏在人性中的真與善。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6

初看題目還以爲是寫村上春樹家的貓,拜讀後才知原來是研究村上春樹公認的專家鄰村和成所寫的關於村上春樹在內心世界裏對貓的態度。

作者自己也養貓,他把自己養的每一隻貓的外貌、脾性都描寫的清清楚楚。作爲一個愛貓的人,他又將村上的每部小說中的貓挖掘了出來,並且深入剖析小說中貓與人之間種種隱祕的關係。他認爲村上春樹創造了一種人,他們擁有人的體型和貓的思維,時而爲人,時而爲貓,在異次元的世界裏自在的存活。再瀟灑隨意的人都不能比貓活的自在,因爲在貓的世界裏,唯一的規則就是任性。因此說村上文學是一個由貓聯繫起來的廣袤世界。不是愛貓入骨的人,是無法完全理解的。

我也愛貓,以至於壓根沒弄明白這本書所要講的內容,就只看到貓這個字就毫不猶豫的下單了。從小到大我也養了好幾只貓,但終究沒有一隻貓能讓我陪伴它到終老。看到作者筆下出現他生命中的每一隻貓,也把我帶入了回憶的世界,我愛的還有愛我的每一隻貓。

作者說,請相信每隻貓都身懷絕技,請相信每個人都能發出屬於他自己的光!對此,我深以爲然!我的第一隻大黃最善於和老媽鬥智鬥勇,在那個沒有電冰箱的年代,它總能翻出老媽費盡心思藏好的食物;而我的大白每每察覺到老爸要捉弄它的時候,它總能及時地跳到屋中最高的櫃子上面,讓老爸在櫃子下面望它興嘆;還有我最愛的虎崽,它最不喜歡我們關上臥室門睡覺,只留它一個孤零零的在客廳,於是開各類門便成了它的絕技

我懷念我的貓,儘管他們大多離我而去。就像書中所寫,對很多人而言,錯的不是路,而是選擇;少的不是愛,還是緣分!不管它們與我緣分的深淺,我將用心對待我的每一隻貓。

最後, 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爲總結:有書、有茶、有貓,足以度過生命中所有的清晨,午後與黑夜!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7

前不久,我買了一本漫畫書——《龍貓》。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動畫電影導演宮崎駿,其代表作還有《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和《千與千尋》等。2014年11月,宮崎駿爺爺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將。

《龍貓》的主角是最先發現龍貓的妹妹草壁梅,她天真可愛。還有草壁梅的姐姐草壁月,她性格活潑開朗。最重要的還有三隻龍貓,龍貓是一種很久以前就存在的生物,它們可以讓橡果子發芽,還可以飛在天空中,不過一般的人看不到它們,只有內心純潔的孩子才能遇見龍貓和它的夥伴。龍貓還有一個上門服務的大巴車——貓巴士,車內的座位是貓的絨毛,它還有十二隻腳,可以在天空飛翔,也可以在水中自由行走。

這本書主要講:小月的媽媽生病住院了,要到鄉下休息,於是草壁月和草壁梅同爸爸一起來到了鄉下。那裏有許多奇妙的生物,如灰塵小精靈等,她們還結識了三隻毛絨絨的大龍貓和貓巴士。

這本書分爲四個小故事,我最喜歡“小梅迷路了”這一章節,這也是本書最後一個故事,它講了小梅因爲媽媽感冒和小月吵了一架後迷路了,小月同村里人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於是她來到大樟樹下找到了龍貓,龍貓又帶小月找到了貓巴士,她們所有人找到小梅之後又去看望了媽媽。

這本書是宮崎駿的原作,畫面配色和諧,人物形象生動,賞讀時富有極強的身臨其境感,彷彿自己已經身處鄉村,感受得到鄉村真實的美。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心中有一個龍貓,童年永遠不會消失!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8

有一個男孩子叫卜卜,他討厭上學和寫作業,羨慕老一白(貓)的生活,便想和好朋友米高、汪多加一起變成貓。於是,他們去超市買貓糧貓餅乾吃,晚上不睡覺想練出貓的眼睛,跟着老一白學打貓噴嚏。後來有一天,卜卜終於長出了一顆貓牙。可現在的卜卜只想做卜卜,不想做貓了!

星期六、星期天是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的兩天。因爲這兩天可以盡情的玩。當然,學習時間和玩的時間都要合理安排,這樣纔不會耽誤學習。而文中的卜卜,他可不是這樣想的。他總把大人給他的關心當成不寫作業的藉口。

“三貓行動小組”就是卜卜和他的兩個好朋友組成的。他們組合到了一起,那真的是調皮搗蛋的厲害!他們常常玩一些宇宙三號能量、奧特曼戰士……嘴裏還喊着準備,發射!我和我的好朋友也玩過類似的遊戲,現在想想還挺幼稚的呢!文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挺深刻,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諸葛亮可是一位足智多謀、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人呢,“草船借箭”的典故就是他最好的“名片”,不僅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曹操那借來了十萬只箭,更是打破了周瑜的陰謀。

這是一節魔術課,說到魔術,我只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位魔術師手裏拿着一束玫瑰花,只見魔術師吹上一口氣,就變成了一隻鴿子!哇!魔術這個東西真的是很神奇。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假象,不過魔術還是給大家呈現很多驚喜。

文中的汪多加他們三個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給自己加上一餐,那就是貓糧,因爲,他們都想變成貓。他們還學貓打噴嚏,晚上不睡覺,想要練成貓的眼睛。甚至在家和在學校都用妙妙的方式說話。他們太天真了,以爲自己真的會變成貓。

卜卜長出了一顆牙齒,他以爲自己快要變成貓了。但是,他並不開心。因爲貓是不能到水上樂園玩的,還有他最喜歡的空中飛船,甚至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看不見他了。他後悔了,後悔自己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他覺得做一名小學生比做一隻貓強多了。

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不想寫作業,想出去玩。可是爸爸媽媽卻想着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就非常想變成一隻無憂無慮的貓,這樣他就能在牀上看漫畫書不被爸爸媽媽發現,這是一個孩子想讓爸爸媽媽瞭解孩子心理的故事。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19

老舍的《貓》,他筆下的貓真是惟妙惟肖。有一次,貓在老舍的作文紙上留下了幾朵小梅花,可是老舍卻一點也不生氣;貓的耳朵很靈,只要聽見老鼠稍有動靜,就盡職地屏息凝神,寧願多等,也要把老鼠捉住;它們不但古怪而且很調皮,它們總是在院子裏追逐嬉戲,

讀後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還把花草搞的零零落落的;它們太淘氣了,一根雞毛、一個線團都玩地津津有味,玩地可瘋了,不知要摔多少跟頭,它們就是這麼生機勃勃,活潑可愛!老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了貓的每一處細節,觀察甚是入微,將貓的特性以及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連貓在洞口前捉老鼠的神態,是怎樣地呼吸都觀察得仔仔細細。以後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將處處留心觀察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仔細觀察,用心體會,一絲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纔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記得有一次,老師讓我和某個同學一起出畫板報。在畫板報上有一朵花竟然少畫了一片花瓣,她發現了之後立馬補畫,畫的時候還在那邊反反覆覆地修改,在那一刻,彷彿她的一切都在這畫板報中。從此以後,我把她當作了學習的好榜樣,決定做一個細心,一絲不苟的人。讀老舍的《貓》讓我獲益匪淺,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對微小事物的更要仔細觀察。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0

曾經,我丟棄了“它”。

我們通過鏡子所看到的,就像站在餘畝這端看另一頭一樣吧?我們的眼中映出的,是真相嗎?還是,“真實”的謊言呢。

那時,我愛貓。

也在那時,我在“它”熟睡時裝“它”進了箱子,送去了遠處丟掉。回來時開門,“它”就像從未離去一般,好像我丟的,只是那隻箱子。

從那時起,我沒有在棄過貓。

我常抱着貓在迴廊中度過閒暇時日,看它玩耍。它好生可愛,像只精靈一般,永遠也看不厭它的舞步,可自從“它”誤爬上樹後,便再也沒有見過了。

“它或許只是想上去玩或者嚇我一跳罷了。明天應該就會回來。”最初我如此想着。也僅那一次那麼想過。我想“它”在上面飢腸轆轆、瑟瑟發抖而最終慘死的樣子,心有餘悸。

我再沒養過貓。

父親拜的從來都是那尊玻璃罩裏的菩薩像,他少有言辭,我費了不少力氣才逐漸明白他當年參軍的經歷。他,或許是被迫的?他可是個高材生啊。亦或是,真相遠非如此?

一直都有人想忘卻、辯解甚至扭曲那段歷史,可是,我做到嗎?就如雪想要覆蓋住燒紅的鐵塊一般。唯有承認它,反思它方是該由之道。

曾有句話曰:“盜版好過於正版了,那他就是正版。”顯然不無道理。可對於歷史,是行不通的。

有些事物縱使所有人信仰也無法成爲真相。

光終將撕破黑暗,永遠都會有人爲了真理去守護、去戰鬥,這就是人類雖然脆弱但並不渺小的理由。

我們是歷史的映射,同時也在創造歷史。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盡歷史長河中寂寂的一滴,這對我們來說也彌足珍貴,不是嗎?我們在歷史中自然微不足道,也在因爲微不足道,才更有珍惜的意義。我們有一項極爲重要的責任——傳承。

棄貓的歷史或許會繼續,不公的事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1

我喜歡這本書—《卜卜貓》,它很搞笑,它裏面有我想要的生活。讀完《卜卜貓》後,我覺得卜卜真是太好玩了。

卜卜是一個討厭上學,討厭做作業,討厭考試的孩子。卻因爲瓶子老師喜歡奧特曼,而且又會變魔術,因而他受到卜卜的喜愛。在小卜卜的眼裏,只要是和學習、做作業、考試無關的,他都情有獨鍾。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有一個我的話,那麼卜卜就是我的另一個化身,卜卜—我的好兄弟。

故事中的卜卜和他的好兄弟—米高、汪多加偶然的一次突發奇想,要變成他的另一個好友—老一白。一隻善解人意、聰明絕頂、自由自在的貓。於是他們購買貓食,學吃貓食,半夜不睡覺,學貓夜晚行動,甚至學貓打噴嚏,學貓“喵喵”叫。卜卜一直努力地去變成貓,他每天多吃五塊貓餅乾,首先長出了一顆“貓牙齒”,率先完成了人變貓的偉大夢想。爲了徹底進化成貓,他甚至連說話也講貓語。就在他們三人引以爲傲的時刻,瓶子老師敏銳地察覺到了卜卜他們三人的“陰謀”,將計就計徹底將他們從夢幻中解脫出來。他們終於明白了:人是不會變成貓的。

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困難需要自己去克服,即使是小動物,也有小動物的煩惱!小狗狗要看家,不自由;小貓咪白天睡大覺,就被人們稱爲“小懶貓”,很是委屈。我曾經在爸爸責備我的時候,不止一次地想,我要是現在就是一個大人多好,就不會被責備了。我從來沒有看到爺爺奶奶責備過爸爸,而且能夠想幹嘛就幹嘛,想買玩具就買玩具,想出去玩,開上車子就去兜風去了;想批評小孩就批評小孩。

當逃兵不能解決問題,迎難而上纔是硬道理!打乒乓球是我喜愛的一項運動,遇到新教練後,我才發覺自己是球隊裏打得最“菜”的。基礎動作都是民間打法,根本入不了教練的“法眼”,還時不時地遭到隊友的“冷嘲熱諷”。在教練耐心地指點下,我笨鳥先飛,勤學苦練。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就此放棄,將來永遠學不會打乒乓球。每每看到或是想到運動員在球檯邊廝殺的帥氣動作,我都熱血沸騰。於是,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加班加點”地開練。放學之後,就直奔訓練場;回家之後,還得找找球感;週六週日休息天在球室也是泡個六七個小時。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已經成爲隊裏的佼佼者了。雖然打比賽的時候也會輸球,但是教練很認可我的動作。還預言說:再過三兩年,他們都不是我對手。哈哈,好開心呢。當然,我不會驕傲的,畢竟我的“兵乓之路”還很長哩!

爸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師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我說:“你們都說的對!”我想:有家長的疼愛,老師的教誨,自己的努力,我一定會成爲一名小球星。《卜卜貓》讓我懂得了不怕困難,永不逃避的道理。我喜愛《卜卜貓》這本書。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2

一合上湯素蘭獲得冰心獎的《開心貓》這本書,我不由自主自言自語地說:“這本書真是太好看了!”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隻無憂無慮、聰明可愛、樂於助人的開心貓。

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開心貓裏的小精靈:有一個小孩子不願學習,於是他爸爸拉着他的耳朵來到開心貓的家裏,說他兒子什麼都不會,請開心貓教教他。開心貓從廚房裏拿了一個紅瓶子,讓他們每天講一個故事,編一個故事並放進瓶子裏。日久天長,這個小孩變得越來越聰明,連老師都誇他將來是個天才作家。

開心貓的方法真有效,做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記得我小時候不喜歡彈琴,一聽到彈琴就哭個沒完沒了。在媽媽的陪伴和督促下,我居然可以彈出一首首優美的曲子了。現在的我,已不需要媽媽的操心,彈琴是我每天的必修課。開心貓的方法就像一盞明燈,一直伴着我成長。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3

給女兒買了一本《龍貓》。

電影《龍貓》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畫面都特別的治癒。所以,這次《龍貓》出了繪本,真的找不到不收藏一本的理由。

女兒沒用一會兒功夫就讀完了,讀完以後,自己洗漱了就去睡覺了。

而我也樂得享受這停止了陪伴入睡的夜晚。我讀書的時候,旁邊有貓,還有我家小哥,我們仨各做各的事——當然貓能幹什麼正經事呢,不過是趴在一邊眯瞪,或者淘氣非把桌子上的橡皮扒拉到地上。

正如這自然安靜又自在的氛圍一樣,《龍貓》的治癒性,就在於它自然安靜又自在的氛圍。

兩個年少女孩,一個安靜的村莊,溪水潺潺、孩童無憂、鄰里和睦,這該是一個多麼安靜而美好的世界啊。

然而這美好裏偏偏有一點不美好,便是兩個女孩——月和梅——的媽媽身體不好,住在醫院裏。

在我看來,正是因爲這一點點的不美好——其實這不美好對於一個家庭已是極大的苦楚——因着苦楚,森林派來了龍貓,替媽媽給了兩個女孩溫柔的陪伴。

我不認爲《龍貓》是在說孩童的天真、是在說孩童的內心純淨,我認爲《龍貓》在說——愛!

這份愛是一份溫柔陪伴,不摻雜任何雜質,純粹的父母對子女的愛,純粹的子女對父母的愛,這是一份極其溫柔的親情,這份親情至純至真。

像月和梅這樣年紀的孩子,她們已經有了愛的意識也有了牽掛的意識,並且會因爲這份愛和牽掛而付出行動,她們不計較自己的能力,甚至她們的愛和牽掛要遠遠多於她們的力量,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愛父母是在用生命去愛的。

龍貓在雨中的出現,是月揹着梅去接父親下班。這是一個女孩,護着妹妹惦記着爸爸,對抗着自己的害怕,在還不知道什麼叫抱怨,還不知道什麼叫付出的年紀。這是一個毫無保留的愛着家人的女孩,而她自己也還是一個小學生。月第一次見到大龍貓恰恰是這個時候,所以大龍貓代表什麼呢?代表了孩子毫無保留的愛啊。

而梅第一次見大龍貓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大樹裏,遇到了睡覺的大龍貓,梅也睡着了。梅作爲一個學齡前兒童,她沒有嬌氣,沒有恐懼,滿心的好奇與歡喜,她趴在龍貓的肚皮上睡的那樣香甜,這像什麼呢?像不像父母對孩子充滿溫柔的擁抱啊?像不像父母對孩子溫柔的陪伴啊?像不像孩子對父母的溫柔的依戀啊?

兩個孩子在不知道苦楚爲何意的年歲,承受着對母親的思念,我想這是《龍貓》所帶給人的最溫柔的提醒,孩子確實能夠做到堅強,確實能夠做到盡情歡喜,確實能夠做到無視苦難,但終究孩子是需要溫柔的愛的。

這世上,孩童沒有話語權,成人做出決定大多不會去真正考慮孩子,大多隻是以愛之名。

可實際上,孩童雖然不會表達但他們比大人更能做到毫無保留的去愛。這一點,孩童是大人的老師。

龍貓每天坐在樹頂吹小鵝笛,我想它在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不要只關注悲傷,要多看看總被我們忽視的溫柔與愛,別忘了我本就擁有的溫柔與愛。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4

故事起於貓也止於貓,那天“我”父親去海邊丟棄一隻貓,雖然很不捨,但在當時丟棄一隻貓是很正常的決定,“我”和父親和它分別後就迅速的騎車回了家,當“我”和父親打開門的的時候,那隻小貓就坐在地上喵喵叫着,父親的神情由驚訝轉爲嘆氣,最後還是將它養了下去,“我”和父親怎麼也沒想到這貓比騎單車的我們回來的還快。

這是村上先生在書篇開頭的描寫,很稚氣的口吻很細膩的很柔軟的筆法寫出父親從這隻貓中不乏看出了自己的影子。

在戰役的時代,家裏的大孩子難免於被丟棄的命運,村上先生的父親兒時就被送去奈良寺廟,其中不乏有給別人當養子的意思,後來還是接了回來。

“可父親給送到奈良的某座寺院後沒多久,就回了京都。

家裏對外人的'說法是小孩因爲天冷凍壞了身子,而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似乎是父親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讀到此處,我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又不由的發問,這是在扔貓?還是在扔自己?

但沒有幾個人有多麼輕易能說明白的童年,各有各的傷痕,各有各的治癒。只要願意被治癒,人生有無數的時刻可以被溫暖。棄貓如同當年被祖父拋棄的父親一樣,現在想想,當看到貓回來如同當年他回來一般,安心了許多。

看到“父親”曾參與過戰爭,但對於信佛的他來說,對待殺戮很難下手,因此原本2年的兵役不到1年父親就回來了,回來後他每天都坐在寺裏閉着眼睛一動不動。”

突然覺得特別沉重,突然眼淚就涌出來。感動於中國士兵視死如歸的勇氣和態度,也覺得村上父親悲天憫人的情懷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難能可貴。時隔這麼多年過去,願這段歷史永遠被銘記,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我猛然才意識到原來那句“世界和平”真的很重要。躺在牀上,看這城市天空少有的幾顆星星,我纔不覺摸索一句話,那些我們刻骨銘心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家人總是這樣沉默又無私,可以把最珍貴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後代,也希望後代能把自己未實現的遺憾彌補……這樣到底合適麼?我能與村上先生共情的點或許就在這,一個人能否成爲大家,是看其是否找到自己一生想做的事情,並一生不斷進行耕耘。讀到村上的這句話,我慚愧。

在朋友看來,我在文學上略有天賦,深耕於此,必有成就,對於喜歡的事情便不斷追求,不喜歡的便也不浪費時間,想到這,心情便一下子放鬆下來。喜歡這種直率,這種性格的人會更真實情感也會更細膩,但是感覺同齡人都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後凡事都不能這麼直率了,事事都需要考慮周到。

思緒也就不覺飛向了根本,我與神明的距離,與佛的距離,趁着回老家的功夫,我去了山上的廟,與村上先生一樣,坐在那閉着眼睛一動不動,我不信佛,但不得不說,那種虔誠的感覺讓我很心靜,我回憶起學過的各拉丹冬,在宇宙間我們是渺小的。我終於用書中的方式在這尊尊佛像前尋找到了答案,我們哭着降臨世界,而這些佛像卻可以笑着走向永恆,這足夠得以讓我們重生。

似乎是文章中最溫情的部分,綿綿的回憶,有情,有溫度,有延續,淡淡的卻不悲傷……意味悠長!就是說啊,小貓和孩子是一樣的,小貓喜歡爬樹,但下落到地上的距離,比攀上去的距離要遠的多,家人總是告訴年幼的孩子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可誰又能照顧好自己呢,都是急急的長大,變成了母親,變成了父親,變成了醫生,老師,連自己的鏡子都沒有擦乾淨,就要去擦別人的鏡子了。

文章很短,情感很重。但有些複雜的問題都找到答案了麼?或許吧!貓只是一個意向,其中卻牽引了反戰、神明、信仰、親情、回頭看,所有的因果都不那麼重要,因爲溪流總歸匯入大海,雨滴總歸融入雨幕。

迴歸平凡又獨特的人生,也許就是我們的價值。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5

這是關於一隻叫二丫的小貓,爲了幫助一個賣報紙的聾啞老人,決心學會說話。經過一天一夜的練習,它終於學會了人類的語言,幫助老人賣了很多報紙。聖誕節那天,聖誕老人把他帶到一個陌生的病房。在這個病房裏,有一個美女。車禍發生時,她抱着孩子,卻成了植物人。她的孩子伊一每天下午都爲她唱她最喜歡的松露·花冰。小女孩的舉動感動了二丫,她學會了這首歌。每天晚上,這個美麗的“魯”都在這個病房裏迴響。百合花開放的那天,睡美人終於醒了。

在這本書裏,我最感動的就是數二丫。二丫和媽媽虎貓一樣,是一隻高貴優雅的貓。同時,她也是一隻非常可愛的貓。二丫知道西蒙的賣報人又聾又啞,決定開始學習人類語言。它每天沒日沒夜的練習,每天連接成千上萬次,讓它聲嘶力竭,但它還是沒有放棄,讓我很感動。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6

利用暑假時間,我閱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晚年新作《棄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文字,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通俗易懂,又不乏深意。全書其實就是一篇關於父親(村上千秋)的回憶錄,記錄作者了和父親在一起的生活瑣事,父親小時候短暫的被送養的經歷、艱辛的求學歷程以及他所經歷的或倖免於難的戰爭的歷史紀實。

作者與父親的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同父親一起到海邊遺棄一隻將要生育的母貓,然而母貓卻先於他們重返家中。這讓年幼的作者和父親都非常驚訝,這段經歷與父親小時候因生活困難被短暫的送養後又回到家中的經歷十分相似,從父親“神情中的驚訝不久轉爲歎服,接着好像還鬆了口氣”可以看出父親的感同身受和心地善良。也讓作者更珍惜與貓咪在一起的生活,貓咪和書爲伴,形同兄弟姐妹一般。

根據作者童年回憶,父親每天吃早飯前都要在一個裝在玻璃盒子裏的菩薩前閉着眼睛,長時間專注地念誦佛經。小時候,作者問過一次:你在爲誰誦經?父親告訴他,是爲了死在之前那場戰爭中的人們。爲了死在戰場上的友軍,和當時敵對的中國人。全書重點講述了父親三次服兵役,兩次上戰場的歷史記錄。在作者小時候,父親僅有一次向他坦白他所在的部隊處刑過中國士兵,回憶起用軍刀斬斷人脖子的殘忍場面,這也給作者幼小的心靈烙下了鮮明的傷痕。在那個九死一生的年代,經歷了侵華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父親雖然很幸運的存活下來了,但戰後的負罪感需要一輩子唸誦佛經來撫慰,飽受折磨。戰爭是無情的,它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被侵略國家生靈塗炭,侵略國的士兵也難以安生,影響是兩代人甚至更多。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人民正在承受着戰爭的折磨,比如阿富汗,那裏正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人們只希望能活下去,能爲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活路,唯有期盼戰爭早日結束,才能過上歲月靜好的生活!

作者與父親的關係近乎決裂直到父親去世前不久才達成了和解。作者在父親去世後通過調查父親的經歷,逐漸理解了父親。因爲他與父親的成長年代和環境的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世界的看法也不同。但倘若父親的經歷稍有變化,便也不會有作者的存在了。雖然生活在戰爭年代,但是父親對學業的追求和對俳句的熱愛卻沒有中斷過,憑藉自己的努力以成績優異考上了京都大學文學系。父親希望作者能在學習上多花些心思,但是作者卻沒能圓滿地實現父親的期望。後來作者篤定地判斷了自己當時的想法是對的,因爲恐怕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呼吸着不同時代的空氣,揹負着時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也只能在時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長吧!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慶幸自己生活在和平時代,一個繁榮的國度,一個幸福的家庭。我們倡導和平,反對戰爭,要將有限的青春融入到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夢想中去,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7

《天王貓》是常新港心靈成長小說系列的其中之一,很久之前我就看完了,今天,再次拿出來翻動,不小心又被吸引了進去。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小男孩,他名叫可來,渴望友情,但卻因爲學習成績不好,所有同學都不理他。他珍惜朋友,戀舊,愛護小動物。有一天,他在天台上遇見了一隻奇特的老鼠,並叫它驚歎號。後來,這隻老鼠還光顧了他的家,使得他的爸爸爲此專門買了一隻貓,起名爲天王貓。但這隻貓並不捉老鼠。它們甚至是朋友,和平共處。於是,他就與貓說說話,與螞蟻聊聊心事,像啞巴公雞傾訴心中的煩惱……那隻被可來幻想成的“天王貓”,打開了孩子的心扉,寂寞自然會冰雪消融。

書中寫道:人是註定孤獨的。但是我覺得,人的孤獨可以分爲親情,友情,愛情,事業等等。霍金是事業上的孤獨,因爲沒幾個人能真正理解他的理論;雷鋒是親情上的孤獨,因爲他從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誰。或許上帝把你的一扇門關上了,但必然會爲你打開另一扇窗,註定一生孤獨的人是不可能存在沒有的,因爲他們的心最起碼會有一扇窗戶是開的。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孤單的,孤孤單單的在人生的火車上坐着單程車,看着沿途經過的風景,雖然一剎而過,但是卻會永存於心。任何人或遲或早都會與一個自己最最重要的人相遇,然後對他敞開心扉,將自己的孤獨完完全全的拋到九霄雲外。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繽紛的世界。面對孤獨,我們決不要退縮。打開心扉,讓心與心相撞,孤獨自然會從這個繽紛的世界裏離開。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8

書,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書中我結識了許多好朋友。然而這些好朋友中最奇特的,就是《芒果貓》這本書的主人公米雅了。

米雅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孩,她可以將黑白的字體看成一個色彩的世界,一個只屬於她的美麗世界。可是,她的家人和同學,卻看不見。直到後來,家人才逐漸相信了她,而在這過程中,給她支持最大的莫過於那隻可愛的、藏着米雅爺爺靈魂的小貓了,它總是留下芒果色的痕跡,一種散發着淡淡憂傷的顏色。

而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米雅與芒果貓的親情,以及米雅弟弟和姐姐對於她與衆不同的包容。

米雅十分喜愛芒果貓,即便它是一隻被撿回來的流浪貓。它也總是在米雅傷心的時候給她一個溫暖的安慰,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溫柔的喵聲。而在最後一幕,芒果貓因病而死,米雅悲傷極了。一個人在挫折中最大的支撐一定來自親情,然而,這個一直給米雅親情的貓,卻走向了天堂,讓這個精神支柱瞬間崩塌。

再後來,當家人都相信米雅的時候,外界卻認爲這是一種病。當她弟弟說:“這不是病!”,堅決否定了這個傳言的時候,我被這個聲音感動了。是啊,這種包容需要十分強大的勇氣,要包容一個人並不容易。當我們發現他人與自己的不一樣時,我們會不會隱藏這個祕密?接納自己與接納他人同樣需要包容。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有多麼不一樣,別人可以與我們有多麼大的差異,繼而接受這種不一樣——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讓個性更加自由成長,讓自己成爲更加獨一無二的個體!

我很喜歡《芒果貓》這本書,不只是因爲它的奇特,還是因爲它所包含的感情讓我深深感動。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29

我在前幾個星期讀了一本叫《芒果貓》的書,爲此深深着了迷。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米雅的女孩,從小就能根據聽到的聲音看到不同的顏色,因此大家都笑她是怪物。她在堅持不懈與放棄之間選擇了放棄,並多年隱藏這個“祕密”。但在迫不得已時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病狀”。雖然這一路上受了許多打擊與憂鬱,但米雅始終通過了困難重重的時刻。最終,她克服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寬容地對待世界。

我最喜歡書中的米雅,千真萬確!因爲世界上真的存在與我們很不一樣的人,他們就是所謂的“共感覺者”。但他們覺得世界上只有我不一樣,我與衆不同時,會不會害怕?當他們不受別人理解時,會不會恐慌無助?米雅也是這樣,甚至將自己的非凡當成一種疾病,在這種無路可走的境界,米雅卻放下童年時心中留下的陰影,坦誠接受自己,並勇敢地抹去同學們嘲笑自己是個怪物的瞬間。我覺得這完全值得我去學習,所以才情不自禁地迷戀上米雅。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許多。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爲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並不一樣。但這些“共感覺者”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原來人與人之間真的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坦然面對自己與他人很不一樣嗎?我們真的能包容別人與我們不一樣嗎?在發現自己不被周圍的人理解時,我們會不會像米雅一樣恐慌無助,繼而把自己的不一樣深深隱藏起來,當成一個祕密?又或者,我們會不會把他人的不一樣當成一種病,像米雅三年級時的同學一樣,嘲笑他們,排斥他們?接納自己與接納他人,同樣需要包容。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多麼不一樣,別人可以與我們多麼大的差異,繼而接受這種不一樣——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讓個性更加自由地生長,讓自己看見更加開闊的世界。

成長沒有既定的軌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別害怕自己與大部分人不同,因爲沒準兒那就是個性。我要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

小作者一開始向我們介紹了《芒果貓》的故事梗概,並對主人公米雅做出了貼切的評價,小作者通過閱讀《芒果貓》,積極地認識到成長沒有既定的軌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要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0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也教會了我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親切交談的口吻向我們述說他眼中的貓,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既老實又貪玩,既溫柔又倔強,既貪玩又盡職,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好象是相互矛盾的,但卻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細讀課文,我們彷彿置身於作者家中,聽他津津有味地介紹貓的脾氣性格,那古怪、淘氣的貓似乎如在眼前,於是,不知不覺中讓我受到了作者情緒的感染,深深喜愛上他筆下的貓了。貓的一舉一動在作者筆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讀後倍感風趣幽默。如文中寫它出去玩玩不回家等,說明他不僅僅把貓當作一個小動物,而是當作家裏的一個成員。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歡這隻貓。又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本來是黑乎乎的髒腳印,卻說是美麗的小梅花,可見作者有多麼喜歡這隻頑皮的貓。對於貓的叫聲,作者連用了四個詞語豐富多腔、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簡直把他寫成歌唱家了。

課文口語多、短句多,常常帶着語氣詞。在這位藝術大師筆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語氣詞,也獲得了豐富的表意功效,韻味十足,耐人尋味兒。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一個吧字把作者那種對貓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語氣情態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了,又與古怪之說暗相吻合。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這裏連用了三個語氣詞,實實在在地突現了作者對貓的關切憐愛之情:擔心、翹望、心疼、着急,種種情態盡在其中。

在《貓》這篇文章裏,作者用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寫出了貓的種種惹人喜愛的神態舉止,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雖然短小,但內容具體,描寫生動,剪裁得當,構思精巧,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流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優秀的範文。貓雖然在日常中是一種極其普通的小動物,然而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筆下卻顯得那麼生動活潑,那麼惹人喜愛。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也教會了我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1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當時稱得上異類的一部作品《貓城記》,當年代表世界文壇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曾經鍾情於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當這部作品被介紹到西方時,這種題材及風格便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有消息說,在1968年,諾貝爾獎已經決定將獎頒給老舍,只是由於他已辭世而作罷。

《貓城記》在開篇部分介紹,主人公乘坐飛機(船)來到火星,遇到當地智慧生命貓人;結尾部分解釋,主人公目睹貓人國滅亡後半年,乘法國探險飛機(船)回到地球。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識貓人朋友,到學習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無不符合社會科學邏輯。但在作者寫作之時,人類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對火星瞭解還十分有限,對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級生命也沒有定論。可以說整篇小說使築在一個科學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語言風格展露無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說的先驅與代表,但在《貓城記》這部作品中卻沒有像以往那樣用過多的北京方言編制形象。一方面這與上文提到的小說特殊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卻是因爲作者蓄意嘗試着一種特殊的語言風格。作爲貓人看待的另一種外國人,他們在與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爲什麼組織這個團體呢?因爲本地人的污濁習慣是無法矯正的,他們的飯食和毒藥差不多,他們的醫生就是噢,他們就沒有醫生!”類似口語上的突然轉折,常常被設計成相聲中的包袱,這裏令人莞爾一笑的同時,也會適宜地引起我們對那一年代的國民在衛生、醫療方面的狀況和習慣的反思。這篇小說盡管主觀上背離了當時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觀上偶然地具備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廣泛認可的黑色幽默藝術特色。

寫的真好啊!悲涼啊!雖然寫的是外太空的貓人,但是可以叫一本醜陋的中國人。影射的還是我們中國人人性的悲哀。在這本書裏,這個溫暖的人也終於是絕望了。貓人滅絕。不戰而敗。其中有解放前中國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國的影子。那屠殺就像南京大屠殺一樣。老師和校長沒有薪水。被批,學生和老師是敵對的,互殺。學生沒有知識,抵禦不了外敵,就會窩裏鬥。聽主人公講人類穿高跟鞋的美妙,貓女也扶着牆學習踩磚頭用腳尖走路。貓男則試着穿褲子。迷葉,貓人的生活離不開迷葉。和以前民國的毒品差不多。吃迷葉纔可活的感覺好。貓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後退,給錢就投降。皇宮的牆上是堆爛泥,牆下溝填滿臭水。因爲攻城的矮人怕髒。這樣可笑的抵禦。(矮人們是我所知道的人們中最殘忍的。貓國的滅亡是整個的,連他們的蒼蠅都不剩幾個。)老舍的原話。主人公最後搭法國到火星的探險飛機,纔回到偉大光明的中國。最後一句結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點光的地方。其餘就是灰暗。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2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真的很好看: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米雅。米雅和我們不同,在她看來,弟弟的名字是知更鳥的淡藍色,字母“a ”是向日葵的邊,也有像米雅一樣的人,她們被稱爲“共感覺者”。她們可以看到字母,聲音的顏色,有的還能嚐到味道,她們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可是當你發現你和別人不一樣時,你會不會驚慌,會不會把自己的不一樣藏起來,又或者,會不會嘲笑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其實,世界是要你懷着一顆寬容的心,去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去包容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我覺得,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一樣,有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路途。別害怕你與別人的不一樣,也許,這就是你的個性,你的魔法天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美麗的風景!

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隻芒果貓,那是你的和我的魔法天賦,加油!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3

字母a是向日葵般的黃,數字2是棉花糖的粉紅,小貓打出的呼嚕,是一個個芒果色的圈圈......

女孩子米牙雅能夠聽到各種顏色,以及字母、數字的顏色。她認爲所有的人都能看到這些顏色,但三年級的一次出醜讓她驚訝,把這個祕密一直藏在心底。

八年級時,她的祕密再一次不徑而走,爸爸媽媽嚇壞了,帶她去看了很多醫生,最後,一位博士告訴她,她是一位“共感覺者”,並沒有患病。

從此,米雅在共感覺者網站上找到了許多“共感覺者”朋友,爲了體驗看到彩色泡泡,米雅偷偷花錢去做鍼灸——一位“共感覺者”的文章就是這麼寫的。

但鍼灸帶來的色彩轟炸卻讓米雅失去了小貓芒果,她的生活不再有色彩,直到最後,她打開心扉,接受了不一樣的自己,再一次看到顏色的旋渦。

悄悄合上書頁,我靜靜地想,這本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讓我們也看見那樣的色彩?讓我們羨慕那些能看見色彩的人?不,都不是。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但我們會很從容,很坦然,很平靜地去接受與別人不一樣的自己嗎?當我們發現自身的祕密,被他人恥笑的祕密,我們就會像米雅一樣,慌亂恐懼,把天賦——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埋藏在心底,蒙上時光的塵埃,成爲真正的祕密。

我們也許能接納別人,卻無法包容不一樣的自己。這時,我們要了解這個世界,所有的人,他們與我有那麼大的差異!

接受自己,包容自己,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4

《活了100萬次的貓》——當我看到書名時,覺得很奇怪:貓怎麼可能活100萬次呢?我帶着疑問,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的是一隻虎斑貓。有一次,它是國王的。國王打仗時,總把它放在籃子裏。有一天,它被飛來的箭射死了,國王很傷心,可貓自己卻不覺得可惜。後來,它又成了水手、魔術師、小偷、老婆婆等人的貓。每一次,當貓死了之後,它的主人都傷心得哭了,可是,它自己卻從來不哭。後來,它變成了一隻野貓,成了屬於自己的貓,並娶了白貓做妻子。有一天,白貓死了,它頭一次痛哭了起來,一連哭了100萬次,直到它自己也老死了。臨死之際,它終於明白怎樣纔算死而無憾!

讀完這本書,我心想,一個人要是心中沒有屬於自己的美好理想,糊里糊塗地活着,就算活了100萬次,也沒有什麼意義。一個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活100萬次,都只能活一次。因爲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陰,不能白白地浪費時間。人活着,不僅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且,還要爲了實現理想而努力學習和工作。只有這樣,這輩子纔算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我看到爸爸經常坐在電腦前搞研究,寫書,寫論文,天天很晚才睡覺,我知道,爸爸這麼努力,是爲了實現他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要在世上留下痕跡”。我想,我長大後一定要超過爸爸,出更多的書,發表更多的論文,這是我的遠大理想。爲了實現心中的理想,我要從小勤奮學習,打好基礎;長大後,要比爸爸更不怕苦,更不怕累,更有毅力,更有恆心……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5

《活了100萬次的貓》是日本女作家佐野洋子的繪本圖書。封面上畫着一隻綠眼睛的虎斑大花貓,後腿直立站在那裏,和我平時見過的可愛貓咪完全不同,有點怕人。但是,當我讀完了整個故事之後,我被貓深深地感動了。

這是一隻對什麼都厭倦、對所有一切都漠不關心、拒絕所有人的貓,它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也從來沒有哭過。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了一隻只屬於自己的野貓。在孤獨和不安中,它不知不覺愛上一隻美麗不語的白貓。這時,它頭一次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了。當白貓死去的時候,它摟着白貓,爲無法挽留白貓的生命而嚎啕大哭、絕叫,終於死去了。在書的最後一頁,沒有了貓,只有一幅淡淡的風景畫。

放下書本,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貓在最後寧願死去,是因爲對它來說,沒有了愛,再渾渾噩噩地活100萬次還有什麼意思呢!

這時,我突然想起,買這本書的當天是母親節,又是個雨天,因爲停車不方便,所以媽媽就讓我下車打着傘先進了書店,她卻被雨淋溼了。現在想起來,我心裏真覺得內疚。人雖然不可能永遠活着,我也不可能像貓一樣活100萬次,但是,人活一次就得活得有意義,活得精彩,我覺得,這種意義和精彩,就在於發現、珍惜和感恩身邊的愛。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6

感觸一:一本好書。將衆人對生命的期冀—活過一百萬次(也就是我們希望的來生吧),以擬人化的手法細膩地展現出來,從貓死過一百萬次-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對生命的眷戀-貓再沒有起死回生過,讓每讀一遍,就會在內心有更多的感悟,讓人百看不倦、愛不釋手。

感觸二:衆貓的百般殷勤,野貓不爲所動。這是我們人都很難做到的,但是,這隻貓卻做到了,因爲它活過一百萬次,所以,它更明白自己對生活的追求,它根本不爲這些物質和諂媚所誘惑,它只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

感觸三:當白貓死去的時候,野貓張大嘴巴痛苦欲絕的表情。書中貓死過很多次,每次都有人爲它難過,爲它哭,但是,貓的表情很淡然,乃至到最後的麻木,但是,圖中最後貓那大哭的神情,讓我們從畫面看到了從貓的外表到內心都是很痛楚的,愛的深、傷的也深,畫面中,野貓那痛苦欲絕的表情,讓讀者看到,也會感動很痛苦。貓這一次生活過的很是轟轟烈烈。

感觸四:老了與白貓的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當白貓變成老奶奶時候,野貓對白貓的相依相守,對白貓的溫柔,和那嗓子眼兒發出來的“咕嚕咕嚕”聲,讓我們想起黃濤寫的那首《最浪漫的事》(我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來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

感觸五:野貓對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按理說,貓在一百萬次的復活中,有些時候是被當做演出或者作案的工具,死法不太好,但是,在與老太太的生活裏,貓基本上就是過着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享受着主人的呵護,這一次,貓是老死的,按理說,貓這次應該滿足了,但是,貓並不喜歡。在貓的不滿足中,貓終於做回了自己,找到自己的真愛,與白貓相愛育子,並領略到生命所賦予的真正內涵和意義,以至於不再選擇復活。

感觸六:進一步解讀了生命的意義。貓做過各種各樣人的貓,也就是我們人所喜歡的,對生活的假設,如果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我會……貓活過一百萬次,只有這一次是它最珍惜的,因爲有了這一次,它懂得了珍惜;因爲這一次,它希望生命更長久;也因爲這一次,它再也不想起死回生過。因爲這是它生命中最刻骨銘心的一次。在這次生命的旅途中,貓不但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愛他人,愛白貓和小貓勝過了愛自己,也只有真正自愛的人才更有力量去愛別人,這就是一種愛的昇華的超越。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進一步領悟到生命的意義。

祝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像白貓與野貓般生活的甜蜜、幸福、有質量、有意義!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7

當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不禁吃了一驚。我很喜歡貓,但從沒有聽說過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但我一遍又一遍的讀,才明白了這個童話要告訴我們的真諦。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隻虎斑貓,他死了一百萬次,又活了一百萬次。他已經不太在乎死了。他活着時,受到了一百萬個人的寵愛,他沒有受寵若驚。死了後,又有一百萬個人爲它哭過,他一次也沒有哭。他的主人很多:國王、水手、小女孩、術師、小偷、老太太……

但最後一次,它離家出走,成爲了一隻野貓。躺在路上,穿街走巷、欣喜若狂。許多的母貓都想成爲它的新娘。虎斑貓驕傲地說,他自己是死了百萬次的貓,很了不起。羣貓中只有一隻白貓看都不看虎斑貓一眼,原來她是美麗的清高貓。虎斑貓呆在她身邊,他們倆生了許多小貓,過着幸福的生活。小野貓們長大了,清高貓和虎斑貓老了。終於有一天,白貓躺在虎斑貓身邊不動了,她死了。這是任何人看了都會感動、感傷的畫面:那隻美麗的白貓和慟哭的虎斑貓。當心愛的白貓死去時,它寧願死去,因爲對它來說,沒有了愛,再渾渾噩噩地活一百萬次又有什麼意義呢!虎斑貓摟着死去的白貓嚎啕大哭,不,是絕叫。這隻死了一百萬次都沒有哭過的野貓,終於張開大嘴放聲慟哭了!它是在爲無法挽留愛人的生命而悲傷。虎斑貓的眼淚大滴大滴地落下來,他哭了很久很久。最終,他的哭聲停止了,他也靜靜地躺在白貓身邊一動不動了。他再也沒有起死回生過。我想:虎皮貓一定很喜歡它的一生,他覺得這一生很有意義,已經沒有遺憾,白貓再也不可以復生。它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一隻貓可以替代白貓了,它願意陪白貓去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所以它陪着白貓死了,貓再也沒有活過來。

以前,我是多麼害怕死亡,我多麼希望人們能活一次又一次啊!讀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雖然短暫,但是隻要我們珍惜每一天,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一生也可以像貓一樣沒有遺憾了。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8

我非常喜歡《貓城記》這本書。

作者和朋友坐飛機到了火星,飛機碎了,朋友昇天了,而作者卻意外地存活了下來。他只有碎得像些掛着的幹菠菜的衣服和肚子裏的乾糧,幾乎等於一貧如洗(除此之外,他還有一把手,一盒火柴)。

作者認識了地主大蠍,它的迷林是它的命根子。大蠍請作者爲它守護迷林,因爲大蠍認爲作者這個“外國人”(其實是外星人)就是迷林的守護神;大蠍的兒子小蠍去過外國,是個“新派”人物,有一些知識,看不慣貓人國裏這些貓人的自私行爲,卻又無法改變事實,只好無比的悲觀,每天與比迷葉還迷的迷一起嬉笑打鬧;守寡在家的公使太太,帶着公使的八個妾,最喜歡說的就是“不吃迷葉”,每天要說百十遍:“公使太太,到過外國,我不吃迷葉!”“喂,外國人,你該交房租了,五十國魂(貓國的貨幣),我們不吃迷葉!”最後,外敵入侵時,由於貓人的軟弱無能和爲自己着想,作者也見證了貓國的滅亡。

總體來說,貓人是非常自私,頹廢和軟弱的。它們時時刻刻爲自己着想,官員種植迷葉(一種能讓人的飢餓感消失,讓人變懶的植物),收穫後分給自己的親戚,剩下的高價賣出;皇帝吃官員進貢的迷葉;老百姓只能吃飯菜,飢一頓飽一頓,生活非常艱苦;人們當兵只爲了每月的那幾片迷葉。貓人的宗旨是:欺侮別人,不合作,搗亂,彼此之間互相絕對不接觸。

我難以想象這樣的國家是如何成立的?沒有規章制度,國內到處亂成一團糟,竟然還有三千餘年的歷史!爲什麼不造反呢?後來,我想通了,因爲這個民族過於軟弱,過於自私,過於愚鈍。它們沒有文化,而皇上又過於“聰明”,人民講什麼,他就提倡什麼,可最後還是一事無成。

貓國的滅亡是必然的,它們不懂得合作,自相殘殺,不滅亡,天理難容!畢竟,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條規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39

我覺得,日本女作家佐野洋子的繪本圖書《死了100萬次的貓》是一個既屬於孩子又屬於成人的童話,往深了說,這是一個關於生命、關於愛的寓言,所以,當我和孩子一起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它是一本超越了時代的圖書,一本讀100萬次也不會厭倦的經典名作。

這本書爲什麼不叫《死了100萬次的貓》而叫《活了100萬的貓》呢?我想,這是因爲作者更想能告訴大家“活着”的感覺吧。有很多時候,我看看周圍那些“活着”的人,有太多的人每天都在重複着過去,我覺得他們雖然活了10年、20年,甚至更長,但好像只是“活過”了1天,或者是重複着一天又一天。有很多人從不知道生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每天都在爲別人或在別人的標準中活着,很少爲自己活過。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一種生命的頓悟:成長是生命的自然、也是最本質的屬性;無限發展自我,則是生命的意義,是對生命的尊重;愛與被愛是爲了生命的延續,是生命的價值。

《活了100萬的貓》告訴了我生命的意義所在,讓我們在閱讀中重新找回自我,也讓我們在感悟中不斷調整生活的姿態,綻放出更加美麗的生命之花。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40

這是一隻很了不起的貓,虎皮貓,他活了一百萬次。

他曾經是國王的貓。國王很喜歡他,打仗時也帶着他。貓不小心被箭給射死了,國王很傷心連仗都不打了,哭了老半天,但貓一點也不傷心。

他曾經是魔術師的貓。魔術師很喜歡他,每次都表演把貓劈成兩半再復活的魔術,但有一次失手了,貓死了。魔術師哭得很傷心,但貓一點也不傷心。

他還曾經是小偷的貓,小女孩的貓,以及其他人的貓。這些主人都很喜歡這隻貓,當貓死時,他們都很傷心,但貓一點也不傷心。

後來貓不想成爲別人的貓了,他決定做自己的貓,於是他變成了一隻野貓。很多母貓都想成爲他的妻子,要知道這可是一隻了不起的貓呢。她們帶了很多的禮物,魚啊,老鼠啊,但貓太愛自己了,他一點都看不上這些貓。“我可活了一百萬次呢!”

看起來貓會永遠這樣驕傲的活下去,但轉折出現了,他看見了一隻白貓,很優雅,很安靜,於是他衝上去說:“我活了一百萬次了。”他還翻了兩個筋斗,“我曾是魔術師的貓。”但那隻白貓一點都不理睬他。最後他說:“我可以坐在你的身邊嗎?”白貓說:“可以啊。”

就這樣他們兩個生活在一起,有了很多的小貓。白貓漸漸的老去,貓對她也越來越溫柔。有一天早晨,白貓再也沒有醒來,貓很傷心,拼命的哭啊哭啊,哭了一百萬次。最後,貓死了,這一次,他沒有復活。

看到這裏,很多小朋友都問,貓爲什麼不復活呢。而有些‘成熟’的大人認爲是因爲愛情,所以貓纔不復活的,因爲他已經沒有生存的意義了。是這樣嗎?是不是太小看這隻了不起的貓了呢?

對於這隻貓而言,以前的一百萬次也不如這一次,這一次別人愛他,他也愛別人,擁有了完整的一生,真真正正的活了一次。在這隻貓看來,他終於活了一次。那麼這次死了還有什麼遺憾呢?沒有遺憾又爲什麼要復活呢?我們認爲貓活了一百萬零一次,但貓可能認爲他只活了一次呢,以前只是過了一百萬秒啊。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庸人,擁有的是庸俗的人生,每天都是庸碌的過日子。如果把白天看作活着,睡覺當作死去,那也可看成是活了幾千次了。但突然有一天因爲某種原因,你竭盡全力去爲某一個目標奮鬥,你會不會覺得特別的充實,以前的日子都像這隻貓一樣是白活了呢。

在這本書裏,作者讓貓死的原因看起來像是因爲愛情。真的是很迷惑人,其實如果不是因爲愛情,而是其它什麼的原因,讓貓覺得是真的活了一次,他還會復活嗎?

鄭振鐸《貓》的讀後感 篇41

我看了一篇好文章,是老舍先生的《貓》。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觀察貓的性格和貓滿月時的可愛和淘氣。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它又老實又貪玩,一玩就玩上一天一夜,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動靜,又那麼的盡職,它能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小時。它要高興,比誰都溫柔可親,她不高興時會一聲也不出,它總想藏起來,可它又是那麼的勇猛。小貓滿月時更可愛,腿腳還不穩,可是已學會淘氣。它很勇敢,雖然一起玩老會摔倒。可是它總是摔倒了又站起來。它長大後就去花園裏玩來玩去,弄的枝折花落,可你見了也不忍罵它。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的確確覺得小貓的性格非常古怪,但是滿月時的小貓也是那麼天真可愛,那麼生機勃勃!通過作者的仔細觀察,我明白了許多關於貓的知識。

在這篇文章裏,我感受到老舍先生對貓的無限喜愛,在他筆下的貓生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過老舍筆下的文章,我也越來越喜歡貓了。在平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和老舍先生一樣熱愛動物,一樣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美好有趣的事物並且去描繪,讓更多人能夠熱愛大自然和愛護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