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精選5篇)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自由在高處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精選5篇)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篇1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溫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爲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爲所欲爲,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爲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纔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爲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爲,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篇2

前段日子,在一位“閱歷”非常豐富的同學口中,瞭解到了兩個聽說非常不錯,非常出名的書,它們就是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和《自由在高處》,本來不太愛看書的我,只是隨便聽聽。後來,看着舍友們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樣的活動,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讓我的腦海裏閃過了這兩本書的名字,最後,還是找到這位“閱歷”豐富的同學,開始了漫長的對這兩本書的啃食!

兩本書相比而言,內容都是圍繞對社會的看法而展開的,裏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個人覺得,《自由在高處》一書是《重新發現社會》的續篇或重要的補充,着力釐清社會與國家的關係,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因爲《重新發現社會》實在是太經典了,而且,兩書對比起來,我個人覺得《自由在高處》一書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裏面反映的社會現象更能引起讀者思想的碰撞,達到一個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自由在高處》一書的心得體會

《自由在高處》寫了三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麪包與玫瑰》表達的內容是,即使是戰爭都擋不住人們對生活本身的熱愛,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這是什麼都不可抵擋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第二部分《自救與自由》想表達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觀點,“自由”一詞是熊培雲先生在一書中提的最多的內容,也是他在這一書最想表達的思想,最想表達的精神境界,而這也整整是我們國民最需要調整過來的東西;第三部分《演講與獨白》是對“不自由,仍可活”的進一步闡述,而這也是熊培雲目前爲止的心靈成長史。從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更加充分的瞭解到“不自由,仍可活”這一老師所追從的精神的現實體會,讓我們從理性實質的東西去了解,使文章變得更加的真實,充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個人的一個最大的體會是,我們與熊培雲老師的境界還有一定得現實距離,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我覺得這是非常符合我們人性的一個心理思想的,每個人都像老師說的那樣的話,我覺得現在可能是社會的一個還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應該是還不能到達老師的這種境界的。但是,老師的這種對我們心理的'剖析,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老師想從一種思想上去引導我們,帶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所以,讀這本書,不應該從現實意義去考慮它,更應該從一種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後,無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薦一下這兩本書,確實是對我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篇3

因爲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麼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裏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雲,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溫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並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裏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慾綁架,於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爲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嘆,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佔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佔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着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麼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麼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爲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裏靠着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着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爲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聖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聖誕節。這不過又是衛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麼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裏,家裏、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說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爲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纔會讓集體被救。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篇4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麼什麼教材,改變命運的什麼什麼,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現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麼。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爲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爲什麼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爲“書呆子”,因爲讀書數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濟”那麼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爲10的上標,即102。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並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鬥》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絲的逆襲又有什麼不可能?可以轉換爲生產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篇5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爲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